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诗品》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11 16:5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品》的读后感大全

  《诗品》是一本由(南朝梁)钟嵘;古直笺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的103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200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品》精选点评:

  ●序言上品中品抄完背完。

  ●六义说

  ●比文心雕龙好出几条街好吗!天知道为什么非得选文心雕龙开精读课,还骈文骈文,看一半还没见着句号就困了。。。

  ●这样的追源溯流本身也比较有新意了,为了记住这个我还花了很大一张关系图。然而没考。真个版本真的不好。

  ●精绝文字太多

  ●有点囫囵吞枣

  ●这个版本很好,明快易读。

  ●膏腴弟子,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然今之膏腴弟子只堪呻吟于种猪之道。

  ●大学买的简体版 现在才粗略读过 悔之不及

  ●和文赋、文心雕龙不一样,其实我一直读不出诗品本身的厉害和独到之处。

  《诗品》读后感(一):门外之见

  诗品乃为品鉴古五言诗,举本统末,溯其流别,而其所有观点依据为人心品悟,在于读者共同之学养基础与通感之能力。故其溯源武断,出于某某,断无理由。言其文本则触及庞多而无定理,譬喻相类,玄思眇邈。至于比论高低,仍为人之尺度,此间标准,自行揣度,惟在于玄渺之鉴赏悟力。作为古之诗论,今之西理难以为融。统而论之,则一以理辩,一以心验。而推源溯流,自以诗之有源有流,有别之标准,蕴设诗为封闭自足之体系,诗为有源有流之系统,而系统秩序需固有之中心为根。故推源溯流含设本体之诗,诗有客观稳固中心,而此并无理据,也深为可疑。故而钟嵘之语,武断而神秘,系统而封闭。

  《诗品》读后感(二):钟嵘为何以曹公之诗为下品?

  (论文复制,非原创,曹公之诗在我看来古今冠绝)

  下品:魏武帝 魏明帝 徐干 傅玄 杜预 傅亮 等

  一

故诗有三义焉: 一曰兴 , 二曰比 , 三曰赋 。文已尽而意有余 ,兴也 。因物寓志 ,比也。 直书其事 ,寓言 写物 ,赋也 。 宏斯三义,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开彩 ,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是诗之至也。

  “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彩” ,这正是他品评诗歌品第优劣、高低的标准 。

  钟嵘所生活的齐梁时代 , 骄体文几乎统治 了整个文坛 , 骄体文在字句 、 音韵 、 对仗 、 用事上 都很讲究 , 尤其词采上更是如此 。这些很 自然地影响到诗歌的创 作。 文风华丽则是齐梁时代文学创作的风尚 , 也是诗歌创作的风尚 , 同时 , 也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对作家进行文 学批评的标准 。 钟嵘生活在那个时代 , 必然要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 , 受那个时代的影响

  二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从形式看,曹操的诗作既有五言诗,也有四言 的形式,还有三、五言相杂的诗体。是由于其“指事造形,穷 情写物,最为详切”,钟嵘推崇的是 五言诗, 另一方面,后人称道曹操诗歌,多着眼于其《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这几首称为上乘 的作品并不为过。但钟嵘 《诗品》在于品评五言 诗,这几首为四言。如果将这几首排除在外,仅从 曹操的五言诗来看,就很难说曹诗是上层之作。

  魏文帝、应璩、陶潜等人虽有 “直”的特点,但同时有文辞优美的作品,所以钟嵘 将他们放在中品。

  三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於用事? ... 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词既失高,则宜加事义。虽谢天才,且表学问,亦一理乎!

  其实这是针对当时风气说的不要乱用典,曹操最好的《短歌行》正好踩雷。

  四

差非定制,方申变裁,请寄知者尔。

  《诗品》读后感(三):古今胜语,皆由直寻

  汉末盛行人物品评之风,魏晋重视士族门第之别,到了齐梁时期,钟嵘将这风气和诗歌结合,“溯源流,定品第,别优劣”,把历代诗人分成上、中、下三品,写出了文学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

  其中位列上品的共十一位,分别为古诗十九首、李陵、班婕妤、曹植、刘祯、王粲、阮籍、陆机、潘岳、张协、左思、谢灵运。最为后人诟病的是将陶渊明列位中品,但在极注重文辞华丽的六朝时期这已然不易了。

  《诗品》当然不只是排资论辈。它对古代文学理论发展的贡献是非常全面的:

  诗歌的本源论。总序开篇便论及,“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认为诗歌源自人的性情。进一步分发展了晋以来陆机“诗缘情”、《毛诗序》“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观点。

  创作发生论。“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感诸诗者”、“嘉会寄诗”等观点也是进一步论述了刘勰“人秉七情,应物斯感”的观点,也是中国古代天人感应、物我双会、主客交融的哲学思想。

  诗歌的功能论,“使贫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

  诗歌的文体论,“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

  如果说以上都只是局限于文学范畴,那么《诗品》中影响最悠远的一点,莫过于提出了“滋味说”。诗有味,从此“味”这一个概念延续了几千年,并成为此后所有“韵味”理念的滥觞。到了如今,“这部剧有味道”“这日子过得没味道”“这身打扮有味道”“这话让人不是滋味”“这事非常耐人寻味”,味几乎渗透到了中国人思想的方方面面。

  尽管只是简单提及,但“味”的内涵实在太过丰富,它即是名词,也是动词,且是多种感觉交融的通感。用“味”这样一个词,其中隐藏着一个未被言明的观点:即“诗在言外”。中国诗人早在文学自觉之前就懂得了这个道理,这也中国人在美学上最大的天赋和贡献。

  此外,钟嵘还从“吟咏情性”的诗歌本源出发,还提出了“直寻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说”可与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互相参看,“直”,似于柏拉图的“灵感说”相近,而“寻”,又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相近。这么一想那就厉害了,“直寻说”将西方两个诗学源头融合了起来。

  当然,钟嵘的文论没有那么详实,由于魏晋诗人深好玄学,受道家影响过深,事事都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论诗更是如此。当时的文学双璧《诗品》和《文心雕龙》中,最终《诗品》的形式被后世大加模仿、发挥,一代又一代的诗品层出不穷,到唐代以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真真做到了“以诗论诗”、玲珑透彻的极致。而像《文心雕龙》这样体大精神、逻辑严密的作品,却在后世不复出现了。这其中的得失,如今再难以说清了。

  《诗品》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初闻钟嵘其人,是在大学课堂上教授言其评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余平生无甚所好,唯诗与词情有独钟。即有所好,便欲识其好坏,知其源流。遂查经阅典,知其有《诗品》一书,视与《文心雕龙》之于论文,勒为成书之初祖也。书之论诗,思深而意远,深从六艺溯流别也。遂将余之所得,记述一二,至于余之所言,不过尔尔。 所谓知人论世,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论其人也。钟嵘,中国南朝文学批评家,字仲伟,颖川长社人。曾任参军、记室一类的小官。梁武帝天鉴13年开始撰写《诗品》,天鉴17年为西中郎晋安王记室,顷之卒官。 仲伟先生之《诗品》,乃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诗专著,对南朝齐、梁时代之五言诗做了系统的论述,书中许多精辟的见解当世仍奉之圭臬。 所谓文以载道,不平则名。齐梁时期写作五言诗风气正盛,然各人嗜好不同、意见分歧、没有准则。一些见识浅薄之辈以鲍照、谢朓为古今独步,学习他们也只得其皮毛,而将曹植、阮籍等建安风骨笑为古拙。仲伟先生对当时“庸音杂体、各各为容”的诗风深表不满,同时他认为过去之文论,鲜有对作家及作品之品评,有失文学批评对创作的指导作用。遂作《诗品》,欲辨彰清浊、掎摭利病。 所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诗。” 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曰:“名予曰正则,字余曰灵均”,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 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署雨、冬月祁寒,斯四候感诸诗者也。寄诗以亲,托诗以怨。或有塞客衣单,游子漂泊、怀才不遇、壮士戍边、夫妻分别,凡此种种,非诗何以述之情深,非诗何以展陈其义。诗有六艺: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 《诗品》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之先例,以五言诗为主,分上中下三品品评了两汉至齐梁作家计122人。沿其目录,从汉都尉李陵至宋临川谢灵运;上计秦嘉、徐淑迄梁左光录沈约;汉令史班固、孝廉郦炎到梁步兵鲍行卿。书中所评之诗人,源出《国风》、《小雅》、《楚辞》三系,通过对诗人的具体分析,论其品第。然则篇幅不小,此处暂时不表,只取上品之曹植、阮籍,下品之曹操悉而论之。虽不能算之圭臬,亦可姑妄听之。 曹植,字子建。钟嵘评其“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体被文质。”曹植生于黄巾起义之际,天资聪慧,奇才敏捷。少时以才学为曹操所宠爱,曾一度欲立为太子。然因其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惹怒曹操,宠爱日衰。曹植一生虽志在建功立业,不屑为文,然其最终却以诗歌著称,兼善辞赋和文章。其诗歌创作以黄初元年曹丕称帝为界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歌唱政治抱负、渴望建功立业及描写贵族生活。如其《白马篇》中“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整篇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描写了边塞游侠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情调兼胜。方东树《昭昧詹言》云:此篇奇警,后来杜公《出塞》诸什,实脱胎于此矣。再如《赠白马王彪》中“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以及“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诗中体现的悲伤、痛恨、无奈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诗人前后诗风的转变不可谓不大。曹植评价自己“雅好慷慨”,“慷慨”一方面是由社会不平引起的,另一方面是其渴望建功立业的壮怀,其前期的诗风,可用“慷慨”两字概括。后期由于再三改封、居处不定、兄弟隔绝、衣食不继、功业无望,遂常以“弃妇”“游仙”来表现自己苦闷的感情。所以曹植后期的诗多抑扬哀怨。虽然诗人前后诗风转变很大,但却不离“情兼雅怨,体被文质”。仲伟先生说其璨益今古、卓尔不群,实乃不虚之言。 至若阮籍,仲伟先生评其“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所谓我手写我心,阮步兵之诗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阮籍少时志气宏放、任性不羁,常闭门读书,经月不出。他本有经世之才,但身处魏晋易代之际,因不满当时统治集团的荒淫与专权,遂纵酒昏酣,托意老庄。其行为怪异,深为礼法之士所深痛恶绝。常独自驾车,车迹所至辄拗哭而返,这又说明其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讥讽世事,抒发忧生之嗟,而又多有所隐蔽,诗风曲折而又慷慨浑朴。所以钟嵘认为阮籍的诗歌“其源出于《小雅》”,然而后人却有不同的意见,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认为阮籍《咏怀诗》其源本诸《离骚》 ;晚清刘熙载《艺概》则认为阮步兵之诗出于《庄》。鄙人因才疏学浅,步兵之诗出就避而不谈。就其《咏怀诗》之“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以表余之所得。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写景必察人耳目。诗人将自己无形的忧思转为“鸿号、鸟鸣”等直观的印象,其悲凉郁结的心境也跃然纸上,情动于衷而鉴于吟咏。概其如此,颜延之为其咏怀诗注解,胆怯而不敢言说其意旨所在,真乃言近旨远,意在言外。 言钟嵘《诗品》之品第,后人颇有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对曹孟德位居下品,意见尤多。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魏文不列乎上,曹公屈第乎下,尤为不公”。世人认为,仲伟先生对如曹操等许多诗人的品第,的确存在问题,而成为《诗品》中最显著的缺点。说曹操屈于下品,魏文不列上品,少损连城之价。然而,不仅由于各人体性赏识不同,毕竟年代久远,对各人的评价不可能都一样,而且他们出发点不一样,最初钟嵘作诗品,是因疾世淆乱,欲为口陈标榜,而后人竟是抱着一家之见,汲汲于品次之高低,忽略了它的本质, 文非苟作,若非情郁于中,不能自已,不欲铺文弄墨于世前也。有人涉猎虽广,或研究虽深,却始终未悟文章忠恕之道,以及诗教之本,“怨而不怒,温柔敦厚” 这八字甚至是“国学”之精。这八字摇心荡神,动物感人,做人也不为过。 退一步说,曹操退居下品也未为过。记得魏征说过,魏之三主雕虫刻篆,忽君人之大道,非人君所务也,曹操东征西讨,虽有小创,未为失志,中情未尝少抑,幽恨之情不发,难称作者。夫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曹操功盖寰宇,略为少恨,本无意于创作,聊以发豪壮之情,未为不可,就正如不解今世为何如此追捧毛泽东诗词一样。余所认为,曹公之诗如其“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句,诗虽不缺豪壮之情,然却与仲伟先生所倡之文质之美的完全集合有所差异,其诗太过一览无余,仲伟先生将其列入下品理所应当。亦或因余才能鲜薄,所理解的不过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若能裨捕阙漏,有所广益,实乃余生之所幸矣! 所谓诗者:指事造形,穷情写物。若能将赋、比、兴三者兼而用之,使表现之文意,不过深过浮,恰到好处。让读者既不一览无余,也不感到难以理会。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问之者动心,此诗之至矣。 仲伟先生之高才,如灵蛇吐珠。余观乎《诗品》,风流文字频频驻足,盛世赞歌嗡嗡作响。余平生见所未见之华丽词藻,竟不可述之一二;古之闻所未闻之妙手,与其比肩者仅之手只数。嗟乎,余位末名卑,能拜读仲伟先生之《诗品》已乃人生之大幸,至于余之所言,不过尔尔,余不胜惶恐。

  《诗品》读后感(五):全是知识点

  故知陈思(曹植)为建安之杰,公幹(刘桢)、仲宣(王粲)为辅。

  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潘岳)、景阳(张协)为辅。

  谢客(谢灵运)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词之命世也。

  上品

  ◇古诗

  ◇汉都尉李陵

  ◇汉婕妤班姬

  ◇魏陈思王植(曹植)

  ..其源出於《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於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晖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於廊庑之间矣。

  ..◇魏 刘桢

  (建安七子:空城王需软硬柳,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魏 王粲

  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

  ..◇晋 阮籍

  (竹林七贤:嵇康,阮籍,阮咸,山涛,向秀,王戎,刘伶)

  无雕虫之功。而《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发幽思。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会於《风》、《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颜延年注解,怯言其志。

  ..◇晋 陆机

  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於公幹,文劣於仲宣。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然其咀嚼英华,厌饫膏泽,文章之渊泉也。张公叹其大才,信矣!

  ..◇晋 潘岳

  《翰林》叹其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绡縠,犹浅於陆机。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嵘谓益寿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晋 张协

  ..◇晋 左思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虽野於陆机,而深於潘岳。谢康乐尝言:“左太冲诗,潘安仁诗,古今难比。”

  ..◇宋 谢灵运

  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入其馆,是夕,即灵运生於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於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兒”。

  中品

  ..◇汉上计秦嘉嘉妻徐淑

  ..◇魏文帝(曹丕)

  则所计百许篇,率皆鄙质如偶语。惟“西北有浮云”十馀首,殊美赡可玩,始见其工矣。不然,何以钅全衡群彦,对扬厥弟者邪?

  ..◇晋 嵇康

  ..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伤渊雅之致。然讬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

  ..◇晋 张华

  ..其源出於王粲。其体华艳,兴讬不奇,巧用文字,务为妍冶。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兒女情多,风云气少。谢康乐云:“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今置之中品疑弱,处之下科恨少,在季、孟之间矣。

  ..◇魏 孙楚

  ..◇晋 潘尼

  ..◇魏 应璩

  ..◇晋 石崇

  ..◇晋 卢谌

  ..◇晋 郭璞

  ..宪章潘岳,文体相辉,彪炳可玩。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翰林》以为诗首。但《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乖远玄宗。而云:“柰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晋 袁宏

  ..◇晋 顾恺之

  ..◇宋 陶潜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懽言醉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邪?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宋 颜延之

  尚巧似。体裁绮密,情喻渊深,动无虚散,一句一字,皆致意焉。又喜用古事,弥见拘束,虽乖秀逸,是经纶文雅才。雅才减若人,则蹈於困踬矣。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

  ..◇宋 谢混

  ..◇宋 谢惠连

  ..◇宋 鲍照

  ..其源出於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於谢混,驱迈疾於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

  ..◇齐 谢朓

  ..其源出於谢混,微伤细密,颇在不伦。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至为後进士子之所嗟慕。朓极与余论诗,感激顿挫过其文。

  ..◇齐 江淹

  ..文通诗体总杂,善於摹拟,筋力於王微,成就於谢朓。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後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淹才尽。

  ..◇梁太常任昉

  ..彦昇少年为诗不工,故世称沈诗任笔,昉深恨之。

  ..◇梁左光禄沈约

  下品(除了曹操都不重要)

  ..◇汉令史班固汉孝廉郦炎

  ..◇魏武帝魏明帝(曹操)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叡不如丕,亦称三祖。

  ..◇魏 徐幹

  ..◇魏仓曹属阮瑀晋顿邱太守欧阳建

  ..◇晋 傅玄

  ..◇晋骠骑王济晋征南将军杜预

  ..◇晋廷尉孙绰晋徵士许询

  ..永嘉以来,清虚在俗。王武子辈诗,贵道家之言。爰洎江表,玄风尚备。真长、仲祖、桓、庾诸公犹相袭。世称孙、许,弥善恬淡之词。

  ..◇晋徵士戴逵晋东阳太守殷仲文

  ..◇宋尚书令傅亮

  ..◇宋记室何长瑜羊曜璠 宋詹事范晔

  ..◇宋孝武帝宋南平王铄宋建平王宏

  ..◇宋光禄谢庄

  ..◇宋御史苏宝生宋中书令史陵修之

  ..◇宋监典事区惠恭

  ..◇齐惠休上人齐道猷上人 齐释宝月

  ..◇齐高帝齐征北将军张永

  ..◇齐黄门谢超宗齐浔阳太守丘灵鞠

  ..◇诸暨令颜则齐秀才顾则心

  ..◇齐参军毛伯成齐朝请吴迈远

  ..◇齐鲍令晖齐韩兰英

  ..◇齐司徒长史张融齐詹事孔稚珪

  ..◇齐宁朔将军王融齐中庶子刘绘

  ..◇齐仆射江祏

  ..◇齐记室王巾齐绥远太守卞彬

  .◇齐诸暨令袁嘏

  ..◇齐雍州刺史张欣泰梁中书郎范缜

  ..◇梁秀才陆厥

  ..◇梁常侍虞羲梁建阳令江洪

  .◇梁步兵鲍行卿梁晋陵令孙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