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小说家读后感锦集
《造物小说家》是一本由哥舒意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造物小说家》读后感(一):惊艳感由低到高
在一个离因疫情而推迟了的微积分期末考试还有两天的晚上,看完了手上这本《造物小说家》。整本书给人的惊艳感呈现由低到高,呈现螺旋式上升一般的结构,让人感觉这也是另一种神奇的隐喻,是这本书,这个主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爱你》给人的感觉只能说平平无奇。看了开头我甚至错误地判定这不是一本好书。这第一篇小说中对于感情的描绘过于浪漫、单纯、绝对化了,如果忽略深层次上作者想要表达的一些文学上的东西那设定和抒情也全是套路。然而后面的一篇开始……从《打字狗》开始……我逐渐觉得这本书还是值这个价的。
《打字狗》和《祈雨娘》非常短小精悍,留白很多,很有味道。《绘画师》则初次让我品尝到一缕惊艳,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刻画得精湛而细致。《知更鸟女孩》稍显平淡,作为小说描写的非特定对象群体不免使我少了些代入感。《长夜行》符合了我一直以来偏好丧尸末日生存小说(?)的口味,但是后半段的隐喻和升华又使得整篇小说完全脱出了追求感官刺激的快消产品的境界。《流星》仿佛是多种元素的杂糅,有《月亮与六便士》的元素,有博尔赫斯的元素,还有尼尔·盖曼《星尘》的元素(是我非常心水的一部小说or电影。让我不得不怀疑哥老师是在向盖曼大师致敬)……我想要按照《南方》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故事:只有男主人公(“我”)是真实的,从头到尾,他都身处过去的幻境中。瘪脑袋店主、猫着腰的服务员女孩,甚至流星少女,他们都是被留在过去中落满灰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不可能再现的人物,与“我”的回忆与想象交融一体、难解难分。他们是“我”潜意识的具象化和愿望的投影。总而言之,是我非常喜欢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下面重点要说的是《一瞬之光》和《小说家》这两篇。
如果你是被这本书的名字《造物小说家》吸引而来的,那么请一定!一定要好好欣赏这两篇小说。它们被藏在书很后面的部分(好像又是一种隐喻),但如果你碰巧也喜欢写小说,那么一旦发掘,它们就会成为你爱不释手的宝藏。写小说是我最喜欢做的事和我的精神寄托,所以,我会为了追求更大的完美和更高的艺术性而陷入经常性“自我折磨”之中;我也曾经单纯因为市场问题而被退过稿;所以看到这两篇讲述写作者的小说不知道有多么亲切和受触动。
一直很崇拜那种能够为了一件单纯的事情燃烧一切、消弭自身的人,希望自己能够达到那样的境界。我想,哥老师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人吧——将写作视为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即使作品还不够完美,但一定会尽自己的巨大努力去完善、打磨,这才敢呈放到读者面前。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无时无刻不能感受到这份认真。
《小说家》中描写女作家娜娜的纯文学作品遭遇败绩和怜悯,有这样一句话——“这些都像是安慰奖一样,就仿佛老师们知道一个学生在努力地用功,可是又很笨,除了刻苦意外别无所长,所以要颁发一个奖状来鼓励他。”
这是辛酸的自嘲。但是不是的。认真不是发给努力而笨拙者的安慰奖,而是一种非常凝重的东西,它本身就是文本之美的一部分。感受到这种认真,就像是有一块星球那么大的石头悬在头顶那样,会让读者仰望、战栗,静默无言。它是非常非常宝贵的东西,对于文字的意义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主观上感受到一些不足。首先,在哥老师这里,女孩似乎大多总是好看的、花一样清香的、单纯善良美好的、有星星般理想的魅力女子;可以我作为女性的视角来看,这种形象理想得过于刻板甚而有些淫秽的味道了,共鸣感不强。其次,关于小说中融合的各种看到的听到的、流行的或是古早的元素,虽然能够感受到老师的努力和博得读者眼球的期望,但是有些地方读着有点尴尬,很多东西模糊一点也许会更加惊艳。但是,后来我又翻了一下别人的评论,发现这本书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其实是“孤独”,不得不感叹自己没有理解到位。可能是因为我还未曾体验过这种孤独感吧。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理解,那么我先前所认为的很多问题都将不复存在,因为文本自身需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来理解才能挖掘出其隐含意蕴。
但还是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基于生物性DNA的基因级产品”……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作为一只曾经的理科狗,这句实在是有点,不是,特别辣眼睛。
我个人是那种没有达到我心目中最大完美的作品就不想给五星的吹毛求疵类型……但不管怎么说书的确是好书。我喜欢不完美的、世故的、心理阴暗和微微扭曲的角色,也喜欢为了理想信念不顾一切地自我销蚀的角色。这两种是我看书时最容易代入、最感到亲切的角色,而这本书里全都占了。我喜欢童话喜欢魔幻现实主义喜欢文学得能够往人的灵魂深处走的事物,喜欢带点虚无感又微微刻骨嘲讽的风格,所以我很高兴,在茫茫书海中与本书相遇。
《造物小说家》读后感(二):形为心役
人的一生,始一声啼哭,终一身枯骨。说起造物你会想到什么?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发明家爱迪生?神话传说离我们很远,发明家们创造的生活离我们很近,不管是远的还是近的我们的了解都很少,如果说有一种人可以同时了解这些或远或近的造物那一定是小说家。
第一次认识哥舒意老师是泪国,看完之后惊为天人!所以当我带着满心的期待打开这本造物小说家时稍微有一点点难以言书的小失落,就像你盛装赴约,等来的好像是那个人,又好像不是。但是坐下来细聊之后忽然发现,眼前人还是那个梦中人,还是那一点点淡淡的清冷孤寂,对月独酌三人影。
开篇第一个是《爱你》,这个故事里主角的名字连同他的生命都是爱人赋予的,衣黑,因为那一天他穿了一身黑衣。他很喜欢这个名字,所以后来给他相伴多年的同伴起名灰裙,在多年游历之后,尤其是遇到灰裙之后他渐渐明白了自己的幸运,灰裙和他一样一生只为守护一人,可是她的守护是孤独的,那个人看不到她,跟着衣黑流浪多年之后的我们可以理解衣黑的空虚,也可以想象在遇到衣黑之前灰裙的寂寞。在她离去的那一刻终于被看到了,她和他相伴而生,同生共死,也许她不是在守护,是在等待,等待死亡的来临,等待另一段旅程的开始。在新的故事里了,上帝不会再像开玩笑一样把一个灵魂劈成两半投生。
《打字狗》,一个人训练自己的狗打字,如果在新闻上看到这样的题目你会想到什么?爱凑热闹的人会求视频求真相,习惯怀疑的人会质疑,爱宠人士会觉得你在虐待动物……孤独的人会看到一个孤独的灵魂。我们的每一个生命,来的时候有众人的期待,走的时候有众人送别,只有在活着的时候,独自一人,一狗,一键盘。
你想拥有一双看见世间真实的眼睛吗?我们都知道,真实往往残酷,越美好越残酷。爱情作为人生命里最美好最神奇的情感,它是美好的,同时也很危险,你不知道现在的深爱什么时候会变成恨,爱会消逝,恨却会永恒。《绘画师》里的爱情和《知更鸟女孩》里的爱情从不同角度告诫我们,可以为梁山伯和祝英台尽情流泪,但没有必要去接受那样炙热的爱,那样燃烧生命的情感和心心念念的幸福美好相背而驰。对你我一介凡人来说耳不聪目不明是生命的自保本能。
我看《流星》这个故事的时候特别的胆战心惊,从敲头案出现,直到看到结尾的句号,下一个故事的题目出现,总觉得下一刻会有一个锤子把那个带着星光的姑娘砸下来,幸好这是一个短篇故事。可是当我打开《祈雨娘》时,心里还是在不断的惦记,他向她走了过去,然后呢?当年他那么迫切的想要离开,是不是许了愿?现在他后悔了,有了新的愿望,又遇到了她,他会怎么样?当我看完《祈雨娘》之后忽然觉得,也许他们是一样的,只是在怀念曾经的岁月。时光流逝中我们不断收获新的知识,新的生活,也在不断失去,那些旧日的辉煌,习俗信仰慢慢的只能存在回忆当中,我们太过渺小,百年之后历史的长河里所有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
《一瞬之光》和《小说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故事,看到时候想起读书时很喜欢背的一段古文,“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小时候觉得这是教育我们不要被外物迷惑,大人们都很容易被外物影响,为了得到肯定,为了追求幸福感,为了生活的更好更从容,为了荣誉,他们的心被被生活控制,被名利驱使,被肉体束缚奴役。这种选择是错的么?也未必,我们都说人生应该要Follow your heart,陶渊明内心向往田园,在经历了仕海沉浮后选择回归,是在听从内心的选择,你选了荣誉名利,为他们奔走奋斗应该不算心为形役,同样是跟随内心,都是为了理想的付出是没有高低贵贱的。
《长夜行》的末日重生给我的感觉不是科幻而是玄幻,随着三个月亮的同时出现新的世界诞生了,新世界的臣民们等待的王是谁?乔恩还是唱歌?暗自猜测应该是唱歌,不过他们之后的故事只能在我的想象中了,感觉这种题材哥老师应该不会写长篇(听说立了Flag之后就会倒,默默期待 ☆▽☆ )。
这本短篇集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很特别,但他们又有相似之处,有点像龙生九子,虽然形体不同,但是血脉相通,每一个故事都带着一点点哀伤,有点像月光,清冷,但是只要是光就可以指引方向,给人希望。
《造物小说家》读后感(三):用文字的力量缝合孤独的心灵
最早知道哥舒意的名字,是去年读了《泪国》。木偶心,冰姑娘,亮眼睛,黑骑士,十五个故事至今历历在目。当初读完《泪国》的时候,真的有一种把眼泪流干的冲动。该是多么孤独的一颗心,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 后来我又在蜗牛上看到过《少女蛋》,标签是言情,冲着哥舒意的名字进去翻了一遍,发现这本书不如是治愈。主人公对女性过敏,于是孤孤单单,直到收到一颗蛋,蛋中跳出个少女,逐渐将他的病治愈。 总得来说,那两本都与孤独相关,于是乎,我妄自猜测了一波:哥舒意和我是一类人,都是独自在黑暗中爬行,明明四周漆黑无际,却就算至死都不愿意放弃希望,去始终如一追逐心里那可望不可及的光明。 就在收到这本《造物小说家》之前,我一口气买了两本《泪国》送人:一本送给我(假装的)儿子大黄,因为她说我很少如此评价一个作者;另一本送给了一个我大学兼职家教时教过的一个女孩子,因为她的猫被撞死了没抓着肇事司机,那几天一直在心碎里郁郁寡欢。嗯,虽然是个直男,可就看不得别人落难。 至于这本《造物小说家》,昨天白天收到书,晚上在峡谷嗨够回来以后,熬到两点多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是本短篇集,收录了哥舒意的九篇短篇故事,长的有几十页,短的只有十几页。在这本书里,我依然读到了无尽的孤独。 在《爱你》中,我,衣黑,连名字都是别人起的,不老不死,从始至终都没搞清自己是个什么物种。这样一个奇葩的存在,甚至压根没存在过,除了跟着自己所守护的人,和这个世界鲜有交集,除了留下的故事,几乎再无痕迹。这样的人,恐怕连天地间的过客都不算吧,只能默默陪伴守护者的人,直到生命尽头,也许,这种陪伴,就是所谓真情的告白吧。在这个故事你我他来回切换的意识流之间,相信每个孤独的人都会产生共鸣。 而第二篇《打字狗》,虽然只有十几页,却真的欢脱,一种强行欢笑的欢脱。得孤独到什么程度,才会想起教给二狗子打字呢?一个不会说,一个不会汪,但是都会敲键盘。在敲出来的字里行间,打破物种的隔阂,互相取暖。 《绘画师》大概是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故事。一个被世人视为灾厄的绘画师,却是讲真相看得最为透彻的人。连那个曾经的丑小鸭,在功成名就后,都被辉煌蒙蔽了双眼,而绘画师,眼中只有真相,不受世俗沾染,当鲜血在雪白的墙上晕开,他完成了世上最顶尖的画作。嘿嘿,我们是一样的人,在我们眼中,永远1+1=2,世俗的名节只是浮云,最终的归宿,无非用鲜血淋漓殉心中的道。 《流星》是一篇缅怀过去的小说,曾经的石城小镇因钻石矿而繁荣,如今因矿藏枯竭而衰落。当走出小镇的我重回小镇,剩下的只有对过去家乡,对曾经所爱的怀念。美丽的流星,带着流沙般的时间从指尖流逝。《祈雨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的时候,我似乎双眼看见了祈雨娘曼妙的舞姿,无论是绵绵细雨中的轻柔,还是暴雨中的急促回旋。可惜,这样的景象随着时代变迁一去不返。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文化的没落,当失去本该拥有的东西,剩下的只有惋惜和寂寞。 《长夜行》这个故事蛮长,讲述了一个充满丧尸的末日世界。有趣的是,一部分丧尸竟然保留了智力,还建立了新的社会,而且这群新人类并未歧视未感染的人类,没有因此而对昔日的同类残杀。这让我想起了《从零开始》中,一群为了人类的逃亡计划而创造的新物种,他们自称龙族,受尽世人的不解与歧视,最终却以守护者的身份保护人类逃亡。此二者的意味大致相同,都是新诞生的存在,发展壮大需要时间,在这之前,这个物种是孤独的。 《一瞬之光》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囚徒,被虚无囚禁的囚徒。他唯一的任务,就是写作,用写作换吃的。从半天挤不出几个字,到逐渐成熟,直到后来,在书海中任意遨游。这兄弟和我真的很像,平日里,我也把自己自闭在屋子里,除了工作,就是与书为伴。书籍中有无尽的世界,虽然我们孤独得在里边行走,却从中获得独属于自己的享受。回头想想,世上哪有真正的自由,不都是戴着镣铐跳舞? 倒数第二个故事《知更鸟女孩》,唯一一个感觉没看懂的,毕竟我没看过歪果仁的《知更鸟女孩》和《爱情故事》。朦朦胧胧中,感觉这是一个关于游子漂泊的故事,如同知更鸟的迁徙,随处流浪也好,回到过去的故乡也罢,任聚散离合,最终还是独自一人,嗯,也是个孤独的故事。 最后一个故事《小说家》,怎么说呢,“我”在旅馆遇见了一个漂亮的少女,问起那里的图书管理员,管理员介绍的却是一个曾经年轻漂亮又功成名就,后来却失势、毁容、臃肿的老太太。直到“我”在图书馆待了很久,偶遇到她,读完她的手稿,一瞬间所有书页将她包围,让她恢复成了原本的面貌。刚刚好,白天我在办公室循环播放银临的《不老梦》洗脑,里边有句歌词:痴心熬尽才可倾城。实在是应景。 为什么这部短篇集名字叫《造物小说家》?大概是,哥舒意用自己的笔锋,勾勒了一个自己心中的世界吧,书中的一切,皆由他创造。咳咳,从小语文不好,外加对情感一窍不通的直男癌,一切都是猜测。 我可能难以体会到哥舒意的内心,但我确实是孤独的,从两年前开始,一步步封闭自我,只有遇见书本才会表露真实的自我。前两天,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幸福的尤刚》三千字长评,群里的一些书友说,你这篇太震撼了,属于直男的霸气。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原来可以产生如此的强大的力量。在哥舒意的作品中,我也看到了他笔下文字充沛的情感及感染力。在王者荣耀中,甄姬有句台词:跌碎的心不会受伤。我们是孤独的,孤独到整个心支离破碎,那就用文字,将它重新缝合,毕竟,文字是最牢固结实的针线。。
《造物小说家》读后感(四):作家的故事
摄影:书鬼《造物小说家》是我出版的第一本短篇小说作品集。算了下时间,大概是从2006年开始写作和出版,到现在已经有十五年。一般来说,写作应该是从短篇小说开始循序渐进,但是由于不知天高地厚,我反而是一开始就从长篇入手,到后来更是只会写长篇,不太会写短篇。直到写完爱的三部曲后,我才认真地开始短篇的创作。
大致上,如果说长篇小说是讲命运的,那么短篇小说需要一个切入点,是讲一个断面。从改编上来说,长篇的容量适合做一个电视连续剧,而短篇和中篇更适合电影。不过这也不绝对,我写的长篇就很难去改剧,就结构而言,更符合电影改编。总之长篇和短篇的写作是很不相同,篇幅上一长一短,语言上也是放松和紧密有别。基本上我是摸着石头过河,按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学着写起了短篇。
说是认真写,但是和短篇大家们相比,由于愚拙和笨懒,可以说是非常的低产了。从2010年发表第一篇开始,到今年也只不过写作和发表了十篇。平均下来真的是一年一个短篇。时间的跨度是有了,创作理念和语言风格因此也有了参差,就像一个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渐渐改变的模样。
这些短篇先后发表在了不同的文学杂志和主题书上。感谢《萌芽》,《青年作家》《小说界》《山花》《上海文学》等文学杂志。
摄影:书鬼《造物小说家》这本书里一共收录了《爱你》《打字狗》《绘画师》《流星》《祈雨娘》《长夜行》《一瞬之光》《知更鸟女孩》《小说家》这九个短篇。
这些短篇基本都是现实背景的故事,只是或多或少加上了科幻奇幻和想象的变形。如果要分类来看,《知更鸟女孩》是青春文学,《长夜行》《打字狗》《流星》可以归为科幻小说,《祈雨娘》是中国现实主义奇幻。而《一瞬之光》《爱你》《小说家》则有点特别,这也跟这本书的书名有关。
它们所讲述的是,作家的故事。
和其他短篇不同,这三篇的主角都是作家。叙述者和叙述主题,都是写作者。它们是相隔几年写成的,所以并不是我有意识的产物,只能说我在不知不觉间寻求“作家为什么写作”这个命题的答案,可能也是在给自己一个解答。是什么让作家成为了作家,在这三个短篇里,作家都对此产生了疑问。写作没有出处,也没有归宿,他们像一个个虚无的灵魂,在故事的茫茫黑夜里漫游。
《一瞬之光》讲述的是一个被囚禁的普通人,在牢房里靠写字换三餐,最终虚构了万物,成为了作家。
《爱你》,一个爱的幻影,在寻找自我存在意义的几十年人生里,写完了一生的故事。
《小说家》,创作类似于苦修,少女作家在毁容和隐姓埋名多年后,写出了她满意的作品。
这是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解答。
摄影:书鬼在我看来,作家最早产生于远古火堆边的叙事者,在叙事的同时,他们创作了故事和语言。只不过,有的作家,是对着火堆边很多取暖的族人,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让听者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废寝忘食,忘掉黑夜的可怕和白天的劳苦。而有的作家,他们对着火堆低语,仿佛在寻求神启,在火焰中看到万物之灵,看到过去未来和他者的世界,他们是不自知的巫师。
但是从本质上,他们和故事里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一样,和这九个短篇里的所有人物一样,都是孤独的人。
最后感谢陈村,金宇澄,毛尖,路内,小白,弋舟,张楚,黄德海,韩松九位老师推荐这本书,他们中有一直关心我创作的师长,也有我认识多年的好友。仿佛这九个短篇小说每一篇都有了自己的守护人,孤独的灵魂就可以在故事的长夜里继续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