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内阁办公厅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内阁办公厅读后感1000字

2020-10-17 14:1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内阁办公厅读后感1000字

  《内阁办公厅》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塞尔登 / [英]乔纳森·米金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418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019-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内阁办公厅》精选点评:

  ●其实是11任内阁秘书长的工作传记。史料很翔实,但绝不是那种中国教材式的枯燥无味。基本是按照内阁秘书长的顺序来讲的,可以看出最高长官的个人素质对内阁影响很大。但确实讲得不深,更偏重于普及知识,如果具备相关英国历史、政治知识,读起来应该会更通透。

  ●对整个政府运行模式和管理方式有很多的思考,各国应该都有类似机构吧。整本翻译和校对真是很差,第一章刚开头就来个众议院也太不专业了。另外对于一些历史事件再加些注释也不过分吧。

  ●中立尽职的英国官僚

  ●之所以读这本书源于对新上任的、主导脱欧事务的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兼内阁办公厅大臣迈克尔·戈夫这个头衔感兴趣,进而希望了解英国内阁的机制。经查证,戈夫并非内阁办公厅的“头头”——内阁秘书长Cabinet Secretary,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的职责是监督内阁办公厅Cabinet Office、审查内阁委员会做出的决策以及脱欧事务等,因此也叫内阁办公厅大臣。

  ●此书仅仅是数百页的流水账,虽涉及一些历史性制度章程,但也仅仅而已,有很多细节问题仅仅是一笔带过,没有讲细讲透。还有一些内容割裂,前言不搭后语,前章叙述前任秘书长只字不提离任后和继任的权力斗争,仅仅说彼此关系和睦,后章却以大篇幅叙述斗争,而且只是叙述,并没有阐明原因和定性,令人大感诧异。这本书本意是为了汉弗莱、阿诺德们讲好话的,对内阁秘书厅发挥的作用不吝赞美,对其弊端和对决策机关庞大的影响力都寥寥几笔带过,绝不算客观中立。

  ●出乎意料的叙述精彩,卡莱尔式的英雄史观。

  ●本书的前半部分,大英帝国“奋六世之余烈,承维多利亚时代之光辉”,内阁办公厅俨然是操纵世界走向的大佬。前半部分还是很精彩的。后半部分,英国开始“泯然众人矣”。不以英王陛下的政府意志为转移,日不落帝国终将是落山了。这时候的内阁办公厅开始忙碌于琐碎的事务,本书的可读性开始变差了。不管之前曾经多么辉煌,任何人和事都有落幕的一天。天命难违,非人力所能挽回的。我大概是不到四十岁,就已经知天命了吧。

  ●汉弗莱,伯纳德和阿诺德们,有人给你们写流水账了

  ●The first half is pretty good, while the remainder reads like a speech of Sir Humphrey Appleby.

  ●写的很不错

  《内阁办公厅》读后感(一):如果不是研究英国政治制度的人,千万别读这本书

  1.好书、烂书,我都读得很快。好书,是因为被吸引,所以想一直看下去,停不下来。烂书,是因为想赶紧翻完,看看有没有精彩的部分,也希望看完之后可以愉悦地开始阅读下一本。《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就属于后者。之所以归类为烂书,也许不恰当,大概是没有文化背景作为支撑吧。书中提到的100年间,11个内阁秘书长,读完了基本都记不住。

  2.只是关于丘吉尔和撒切尔,多多少少有一些记忆。前者因为二战的原因举世闻名,后者因为香港的因素曾有所闻。可惜的是,关于撒切尔与香港,这里面只字未提。原来在撒切尔夫人的政治生涯中,香港是这样的地位。不过其中关于撒切尔被袭击之后的表现那两页,多多少少有一点点读头。

  3.关于会议和会议记录。原来每个政府都是要开会的,而且开那么多会议,尤其是会把会议记录人员整崩溃,全世界都一样!冗长的会议,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发言,基本都是体力战,扛到最后的才能取得胜利。“撰写内阁会议纪要,要记录的不是他们说了什么,也不是他们认为自己说了什么,而是他们本应说什么,如果他们已经想到了他们要说什么。”

  4.如果不是研究英国政治制度的人,千万别读这本书。

  《内阁办公厅》读后感(二):《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

  政策执行的持续性,是政府进入现代治理的关键性标识。以近现代欧洲为例,它意味着一项政策既不会像过去那样依赖于国王及其他王室成员个人,而在王权时代结束后也不会随执政党更换而变动。政务和事务就此分离。从外部看上去,政务官们或人们热议的“政治人物”、“政客”可能时时刻刻处于政治竞争中,“今日河东,明日河西”,但从内部看上去,日常的行政事务却不会因此陷入混乱。  

  在欧洲诸国中,首先为人称道的可能要数英国所设计的方案:形成于19世纪的文官制度。而作为如今文官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内阁办公厅”倒并不为人熟知。内阁办公厅诞生于一战期间的1916年,初衷是战时行政扩张的需要。内阁需要与民众、议会和媒体等群体频繁产生联系,办公厅则隐身于其后,像是一个神秘而不可见的机构。《内阁办公厅》一书将“现代政府的诞生”(TheBirthofModernGovernment)设为副标题,显然是要表达它在治理现代化这一过程中的地位。两位作者,尤其是英国现代史学者安东尼·塞尔登,将历经数十年的资料收集整理出来,虽分析部分着墨不多,却也提供了一部“内阁办公厅”的编年史。

  罗东(新京报·书评周刊-2019年9月14日-书情)

  《内阁办公厅》读后感(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英国内阁办公厅的百年变迁

  “汉弗瑞,请告诉我,在购置三叉戟导弹这个事情上,究竟是英国内阁说了算,还是美国总统说了算,到底谁说了算?”“哦,首相大人,我自然认为是前者。但事实上,我的观点无疑和少数派站在一起。”

  以上桥段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广受追捧的电视剧《是 首相大人》。该剧以惟妙惟肖的人物刻画和精彩纷呈的剧情演绎,向公众展示英国政治生活中的诸多讽刺和厚黑之处。据说在该剧上映时,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英国政治家们都早早告别公务,围坐在电视机旁,欣赏既萌且蠢的哈克首相和他的私人秘书伯纳德,与集狡黠、自负、才华于一身的内阁办公厅秘书长汉弗瑞·阿各比爵士在唐宁街10号上演的幽默谐谑剧。毫不夸张地说,《是 首相大人》塑造了公众对于英国高层政治人物持久的刻板印象,尤其是那位“衣着考究、八面玲珑、布道诡辩、滑稽得令人觉得可爱”的汉弗瑞爵士,堪称荧屏所塑造的经典英国人。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却不能完全展现生活。现实之中,内阁办公厅在英国政府治理中所扮演的枢纽角色和所发挥的桥梁作用,殊为重要。作为办公厅最强大脑的秘书长,除服务首相和内阁大臣们外,还需与政府诸部门沟通协调,监督各项决策决议落实落地,承担国家安全与情报搜集、协调包含英联邦事务在内的诸多国内国际事务。在关键的历史时刻,秘书长在幕后运筹帷幄,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前途命运。故而,如若我们不能真正读懂内阁办公厅,也就无法真正领悟现代英国政治的精髓所在。

  这正是当代英国知名的政治人物传记作者、白金汉大学副校长安东尼·塞尔登爵士在其近著《内阁办公厅——现代政府的诞生:1916-2016》中提出并再三宣扬的观点。恰如书名所展示的,塞尔登试图通过历史性的叙述和对政治人物品格的客观评价,向公众与读者展现在过去百余年间,内阁办公厅筚路蓝缕,通过其领导者的不懈努力,依靠英国文官体制独有的历史传承及其秉持的行为准则,引导、服务、塑造、掌控、顺应时代潮流,并以开放姿态应对挑战拥抱未来的精彩故事。

  塞尔登以政治领袖研究闻名学界,揭开内阁办公厅的神秘面纱是他多年的愿望。为撰写本书,塞尔登积累了30余年的政府高层访谈资料,走访英美多家文献档案馆,掌握了大量一手权威信息。他还遍访在世的历任内阁秘书长,诸多内幕轶事都由该书首次披露。该书撰写亦得到英国内阁办公厅的鼎力支持,时任秘书长杰里米·海伍德爵士为该书欣然作序,赞许该书是一部姗姗来迟的秘书长工作指南,同时也是一部用卡莱尔式英雄史观记述历任秘书长功绩的翔实信史。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泰晤士报书评认为该书做到了“权威叙事与细节深描”的完美平衡,可读性与知识性俱佳。

  本书更可以被视作过往百余年来,英国文官体制与政党政治互为倚靠,应对变革与挑战,“同呼吸,共命运”的生动写照。众所周知,当下英国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困境,脱欧进程深陷泥潭,政党斗争日趋激烈,民粹情绪愈发显著。当下英国能否走出至暗时刻,不仅需要政治领袖摒弃私心,拿出真正的智慧与远见让民众信服;一支忠诚且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来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更为需要,也更为迫切。

  作为一本并不厚重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用洗练的笔法勾勒了11位内阁秘书长的从政故事,以及与之相伴的19位首相,使得内阁办公厅更为广大公众所知晓。从阅读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来看,这本书无疑是成功的,也是颇有影响力的。

  但我们并不应止步于“揭秘”,或许能更进一步追问,内阁办公厅的百年历程,对于当下的英国政治困境、对于西方政党政治、对于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变局,究竟有何借鉴与启发意义?是否真如已故秘书长海伍德所言,本书围绕内阁办公厅所展开的,乃是一部卡莱尔式的英雄人物赞美史诗?

  其实恰恰相反,塞尔登并不认同卡莱尔式的英雄史观。作为资深学者,他对从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提炼思想有着深刻的体悟。在他看来,百年内阁办公厅的历程,恰似一部衡量现代英国政治成败得失的参照尺标,恰如这段话所表达的:“历任首相,无论何种党派、何种政见,若想取得最理想的执政效果,必须与内阁办公厅,特别是内阁秘书长密切合作,并在内阁政府的惯例下行使职权,譬如履行集体责任,而非大权独揽,实行自上而下的专断统治……没有内阁办公厅的沉着冷静、专业卓越的辅佐,首相的日子会艰难得多。”

  作为传统政治与现代行政相结合的组织产物,内阁办公厅的地位在百年内亦来回摇摆。它在首相、内阁政府、政党阁僚间穿梭往来,既静水深流、影响深远,却又时常以模糊性展现在世人面前。塞尔登将其比喻为人的左脑,善于想象与分析,尽量保持客观;而首相则相当于右脑,负责直觉与决策,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比喻是否恰当,尽可以讨论。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一个正常人的任何半脑出现症状,那么整个肌体都会出现紊乱,诊断症状要比治愈更显难度。

  美国汉学家欧文·拉铁摩尔曾认为,“在任何渐进的变化的社会中,拥有优势的总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能够紧紧把握旧体制残留下来的精髓,同时也能抓住新体制提供的精华。”这段话被现代世界体系理论的创建者沃勒斯坦移用描述英国乡绅阶层从传统向现代过渡所采取的生存智慧。由此观之,内阁办公厅的适时出现,恐怕也是英国传统文明再造的产物,百年历史对它而言,或许才刚刚开始。

  莎士比亚曾有名言: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当下的英国重新站在历史的风陵渡口,当前英国所面临的绝大挑战,也绝非约翰逊·鲍里斯一人能独自肩负,毕竟丘吉尔一生也失败过多次。有人说,每每到历史关头,英国人总能化险为夷,百余年前由汉基爵士创建的内阁办公厅就是最好例证。那么,今日的英国精英们是否还能像先辈们那般,保持冷静,奋力前行,成功上岸呢?要知道,这个时代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所拥有未来的最大不确定性。如果必须寻找一个答案,那么不妨沿着本段开头的那段莎士比亚名言继续下去,那就是——“爱所有人”,真正以全体民众的最大福祉为至高至善;“相信少数人”,赋予政治领袖真正的道德与荣誉感;以及“不负任何人”,作出并承担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真正抉择。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贾敏

  《内阁办公厅》读后感(四):监督“叛逆首相小子”的流水账《内阁办公厅》

  从某种程度来说,《内阁办公厅》的叙述方式,和《高盛帝国》有一些微妙的共通点——漫长的时间可以按照话事人的轮替被切割成不同的阶段。或许是内阁秘书长的位置本身就有着枢纽感十足的定位,亦或许它从一开始的人设就注定了一个人对于一个政府的影响力,甚至可以超越首相,并且成为那一个阶段英国政治的掌舵人。尽管实际上内阁秘书长所拥有的权力还是依赖于时任首相到底可以给予他们怎样程度的信任,一个足以让首相们不爽的点在于,当首相和内阁秘书长关系疏离的时候,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如本书作者提出的那样的疑问:政府运转效率的低下,是因为首相不够信任内阁秘书长吗,是因为内阁秘书长没有及时的履行自己给予首相建议的职责吗,是因为内阁会议未有按照准确的议事日程推进吗……诸如此类。

  这是一种尴尬的依从合作关系,不论是谁依从谁,都让人觉得难看还有难堪,偏偏如果想要达到理论上最为完善的政府运转模式,就必须保证这颇让人觉得难看还有难堪的依从合作关系,保持足够的稳定。当然,没有什么难看和难堪的关系是可以保持稳定的,尤其无论英国首相还是内阁秘书长,都是人精里头出类拔萃的人物,即便是一公一母,也未见得可以相安无事,况且随他高调或是低调,都是想要称雄一隅的人物——这里并不是想要证明英联邦举国皆腐,而是首相们和内阁秘书长们鲜有善终的合作关系,让人很难不心生感慨,搞得脑海里总有一个声音在游荡,其实一切可以再好一点的。

  只可惜,很多东西是找不到答案的。作为掌握了英国政府全部会议记录的内阁秘书长,有一个很挠人的基本准则,那就是保密,甚至有内阁秘书长未有留下只字片语,以恪守身为内阁秘书长必须要严守的戒律。这让首相和大臣们与内阁秘书长的争辩,成为了很难让人不想要去知道更多的 “一家之言”——大概,这也是本书因为极其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让人几度想要放弃,最后又勉勉强强往下读的一个原因,谁曾想,就没有一个内阁秘书长踩了雷区,让心里面蠢蠢欲动的八卦心很是失落。

  不过,即便是内阁秘书长们保持缄默,但还是可以从很多的细节里看到英国政府运转模式里的各种不可言说。尤其是在建立起相对成熟的公务员制度之后,秉承着集体责任制精神的内阁办公厅,以及公务员系统,和首相本人的幕僚还有私人秘书团队形成了很难让人放下警惕的对峙关系。即便内阁秘书长们从未忘记自己对政府和首相的忠诚,但是也难免会因为过少或过多的情绪外露,而透出人群集结地无法避免的阴暗面来。当然,站在所谓现代政府理性、中正且克制的标榜下,所有的龃龉和冲突,都不能称之为自私或囿于颜面,即便是赤裸裸的发生在首相和内阁秘书长之间的背叛丑闻,亦可以包装成为紧急事态下令情况最好的糟糕表现后,不得不做出的殉教式的弃车保帅。

  或许,按照“现代”标准以促成英国政治制度进化的内阁办公厅和秘书长,确实有着足以令政敌和异见者都肃然起敬的自律精神及道德操守,但依旧无法掩盖一山不容二虎的纠缠不清。

  作者在1997至2010的时间区间提出了问题:什么地方出错了?而在不远处的前几页,布莱尔在面对威尔逊于集体责任制的坚守下,表现出的有疲惫也有反叛——私以为这是对首相和内阁在英国文官体制下相处模式的最佳判词。从一百年前开始,内阁办公厅用代表英国传统政治主张的集体责任制作为自己守护的对象,就意味着在一战以后每个想要凭借一己之力重塑日不落辉煌的首相,都满打满算着如何赶走让英国陷入日暮西山尴尬地位的传统政治思路,用更先锋、更现代和更有效率的方式,赋予英国新的活力——布莱尔大概就是所有“叛逆小子”里头最巅峰的!想要变身成为总统的布莱尔,在作者的笔下简直把克林顿的话奉为圭臬,几乎就要把不列颠变成小美国的他,如果回头面对以色列建国那阵子饱受委屈的前辈,不晓得会不会脸红。

  其实,如果作者有耐心回头瞄一瞄,大概就会发现,一开始就已经有出错的苗头了。1916年,因为一战的需要,英国建立了战时秘书处,有人对当时的军需部大臣、六个月后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战时内阁必须要独立于内阁,“单纯”以及“忠诚”的服务首相繁重的工作任务,这个战时内阁以及战时秘书处,就是之后内阁办公厅的前身。而这个人,就是第一任内阁秘书长莫里斯汉基。作者以他为标签,给予以后所有的内阁秘书长一个统一的定义:在争取权力上坚决果断,并懂得如何在恰当的时间以恰当的方式施加个人影响。不过,回头看看,相比后面那些人,汉基真是完全不掩饰自己的锋芒,尤其是他在为内阁办公室争取办公地的时候,那种雷厉风行的攻击性,因为劳合·乔治的“宠爱”真是大杀四方。在选址的过程中,完全没有给办公室原来的屋主留有余地,连给对方收拾文件的时间都没有留够。由此看来,一战期间建功不少的内阁秘书处同时树敌良多,不仅仅是因为内阁秘书处的存在在一开始就备受争议,而是汉基过于犀利的处事方式,以及作为“新生儿”对传统部门的挑战。因为内阁秘书处优先为首相服务的定位,让那些传统部门觉得英国自立宪几百年以来的集体责任制被冒犯——而这恰恰是一百年后内阁秘书处对后来那些首相的抱怨。

  首相和内阁秘书长的问题一开始就存在,当汉基对权势的渴求无法收敛的时候,他对劳合乔治与其副手托马斯琼斯之间亲密关系很不舒服。作者认为这和他们不同的背景有关系,汉基奉守保守主义,但琼斯是一个彻底的自由党和激进派,当小孩子被管教的过于苛刻,自然就会寻找同样调皮叛逆的伙伴来组团反抗。这种滑稽的多角关系,在后面的一百年也屡次重现,真是不断被复制从未被超越——因为汉基是真的厉害,他不仅利用了劳合乔治的自负,组建了独立的战时内阁,还在备受争议的时期,确保了战时内阁成为文官政府的正规组成部分,并且明确了内阁秘书长的职责,并且在1921年使得现代内阁办公厅完成定型。

  但汉基的彪悍其实为后来一百年内阁办公厅时不时面对的质疑埋下了伏笔。因为一开始内阁办公厅的基调就被定位成以亲密的关系服务于首相,这让它看起来就很像是首相的私人部门,偏偏汉基又很喜欢跨界指挥棒带来的快感,令到其他部门对汉基和他的内阁办公厅戒心很重。汉基很强,所以他不介意,只是后面的继承者不是每一个都那么强的,所以肯定有倒霉蛋因为汉基的刚愎自用而“后人乘凉”。

  两次大战之间是乏味的阶段,汉基继续保持着惊人的影响力,直到二战结束。有一个值得回味的梗,汉基作为一个保守派人士,反对审判日本及德国领导人的战争罪行,他是因为皇室威严式微而联想到自己控制力趋弱于是心生感慨,还是单纯的为了反对一样惹人厌的丘吉尔们而反对审判。但无论如何,汉基“战绩彪炳”不容置疑,张伯伦在1937年不失诚恳的表示,莫里斯·汉基爵士代表了英国的制度。

  之后的那些内阁秘书长,继续反复重演这汉基和劳合乔治之间“鸡零狗碎”的事情,即便是到了万众瞩目的撒切尔执政期间,依旧未能就改变以理性的程式化推动内阁日常事务进展的内阁秘书长,和随性而为想到什么是什么的首相之间难以弥合的习惯差异。以至于作者几乎就要直白的说出,内阁秘书长来自火星,首相来自水星的尴尬评论了。

  跳开一轮又一轮完全没有细节的焦灼对抗和拉锯,内阁秘书长和首相的尴尬在布莱尔执政时期到了巅峰。

  托尼布莱尔的工党在1997年赢得绝对多数,并在2001和2005年大选胜出。他提出了想要让英国政府更现代化的理念(真眼熟),于是想要通过唐宁街十号来发布命令,而非内阁办公厅。这是一个很让内阁难受的变化,不仅仅是权力的转移——在内阁办公厅的规章制度下面,他们提供的会议纪要,是不会让任何人看到谁表达了什么或谁持有何种立场的记录,而仅仅只是提供一个应该是代表了国家利益和决策倾向的结论。而这一点,也是在很长时间备受诟病的地方,作为具有历史意识大臣的代表,哈罗德麦克米伦曾经抱怨,一百年后的历史学家是没有办法通过内阁办公厅的会议记录,了解到内阁会议究竟发生过什么,因为呈现在他们面前的记录,是经由内阁秘书长严谨处理过的成果,让每一个内阁成员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逻辑清晰、思维缜密,事实显然差距很大。

  如果托尼布莱尔按照他喜欢的样子把英国首相变成英国总统,那么内阁办公厅一贯的隐藏式决策传递方式,就会引发挑战——这就意味着,一百年以来作为大臣们智慧联合的决策结果的会议纪要,将成为一个人的独立发言,于是,内阁办公厅守护了那么多任的集体责任制,就会面临挑战。无所谓好坏,但如果英国人认为,集体责任制和英女王彼此结合,而成为英国绅士风格政治的必要属性,那么这种变化必然会引发英国政坛价值观的动荡。这可是挺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挺过了苏伊士危机、挺过了911后(很遗憾,没有看到贝尔福宣言跟以色列建国的枝枝蔓蔓)的“古典价值观”。

  作者在描述布莱尔和他的继任者们对内阁办公厅态度的时候换了形容词,他们称之为“怪异且轻视”的态度。不过同期的威尔逊也没有留什么余地,他直白的“顶撞”布莱尔,只会领导但完全不懂管理。后面又掺杂了财政大臣布朗进来,一百年前因为党派政治影响力衰微而有机会建立的内阁办公厅,在一百年后则因为首相和财政大臣之间深刻的裂痕以及党派化的阵营陷于困境。威尔逊表达了他的前任和继任者们从未有过的焦虑,那就是大多数人都觉得财政大臣应该是首相的时候,以首相为服务对象的内阁办公厅怎么办——而且布莱尔还不喜欢威尔逊。

  布朗在“等待”了十年以后入主白厅,但作为“布莱尔的继任者”,内阁办公厅的位置保持了和一百年前仿佛没有相差太多的尴尬。在枯燥还有乏味以及空洞的纠缠不清以后,作者们笔走龙蛇,用类似于两倍速把梅姨弄进了白厅,然后换上了春秋笔法,认真的介绍了被媒体称为二号首长的汉基的第十位继任者杰里米·海伍德。作者们描写杰里米·海伍德的工作方式,并称如果莫里斯汉基在这里,也将对杰里米·海伍德所做的一切十分熟悉。所以,即便在刚开始的时候,内阁办公厅被认为冒犯了英国政府的集体责任制,但是在一百年的时间里,它确实很好的扮演了在必要的时候拉一拉首相这么个随时脱缰的叛逆小子的集体责任制守护者的角色。

  让人觉得没劲的是,张伯伦、丘吉尔、撒切尔等等出现在历史或时政考试里的名字,被作者们用极尽轻描淡写之能事的笔触,写出来的乱七八糟任意妄为的桥段,完全都没有细节可言,所有想象不来的画面,因为内阁办公厅的审查职责、以及严守秘密的内阁秘书长们,除了黑线雪花,啥都米有。

  所以,题材或是好的,但内容真的干。。。干的基本上就是没有干货。

  太难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