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1000字

2020-10-17 19: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1000字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是一本由刘翔平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精选点评:

  ●推荐,条理清晰,语言平实,点出并分析了神经质人格的特点,有助于自我理解,减缓心灵痛苦。 最后两章“自觉之路”实际需要多方努力,改善已经成型的三观是一个极其漫长并伴随反复的过程,对于行动力近乎丧失的部分患病的神经症人群来说是很困难的。 读过之后仍还需阅读其他进一步理解神经质人格(neurotic personality)和神经症(neurosis)的联系与区别。

  ●书里面的本土案例还挺有意思的,值得一看。不过一定要记得,要牢记:不要对号入座!!!!!

  ●很短的一本书,可以作为了解神经质的运作机制的入门书,后面有小部分治疗方法。书的最后,说弗洛伊德不相信改变人性和逃脱本能的邪恶,但作者还是相信人性本能的成长和超越痛苦的力量,认知即治疗,暖心。

  ●难得有一次我还是很认同腰封上的那句话“别对号入座”,书其实不长,写的还挺好懂的。揭示了一些普遍发生的问题背后的原因,但,就,肯定卖不过巨婴国,为啥,因为讲的不怂动……

  ●心理学的图书《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讲的是困扰现代人的焦虑、压抑、痛苦等精神亚健康问题,并有针对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建议。相比一些引进版的心理学图书,这本书的内容更接地气,也更契合国内的情况。 我有幸参与这本书修订本的出版工作,本书的作者刘翔平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刘老师是国内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这本书是刘老师时隔多年后全新改版的一本书。刘老师个人对这本书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对书的内容也是非常的认可和满意。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本书应该叫做“中国人的神经质人格”。

  ●对心理学的书实在提不起阅读兴趣但还是看完了,客观评论其实很好,在书里看到了自己。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还是要靠自己领悟自己解决,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变成的,给自己一点时间,重要的是正视自己并勇于改变自己。

  ●1、作者认为,是人都会遇到焦虑的情况,所以每个人多少都具有一些神经质人格,不是精神疾病,算是一种病态吧。2、神经质人格的原因在于当需求无法满足后,不能合理应对,不能把失败挫折纳入到生活的整体性中消化,不能把焦虑溶解到安全感中,而是陷入压抑-焦虑-压抑的恶性循环中,导致神经质人格。3、神经质人格有天生的因素,但主要是来自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家庭及外在环境的影响。4、最后两章探讨怎么办,我来概括一下,就是八个字:顺其自然、物我合一。5、就我个人来说,有一点体会是,这几年读杂书很多,一直觉得是自己丢弃了专业,但最近一两年感到,大量读杂书消除了自己以往的一些偏执,对待工作和生活不像从前绷得那么紧了。

  ●是一本有干货的书,但阅读体验真的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1.说教太多,不停重复神经质是人格怎么怎么样,而你应该怎么样;2.案例与内容连接不深,而且大多很肤浅;3.缺少洞见,更多的是相关内容的整理,对于我这种心理学专业的人来说,完全可以一目十行。 另,我确实有很深的神经质人格。

  ●挺好的 很容易读下去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一):人格能量的黑洞

  说说我的感想,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不是什么需求都能满足,很多重要的甚至核心的东西还可能失去,那就会有焦虑。焦虑有时候是好的,让人高效去解决问题,达成满足,规避风险。但是有的焦虑则是不必要的内耗,让人不安、消极、有压力、紧张、卑微等等。有些人这种无意义的焦虑比较多,那么就接近神经质人格了。但还不是,神经质人格还要严重一点,到那种焦虑带来的负能量大到压抑和放弃自己的需求,就算是教科书式的典型案例了。不过还不算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更严重。我简单总结焦虑有这四个层次,一般正常的焦虑、过度的没必要的焦虑、严重到放弃需求的焦虑、成为行为障碍作为心理疾病的焦虑。神经质人格大约是属于第三种那个程度,但是它的范畴对于第二种和第四种也无限接近。

  焦虑原本是为了保障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克制一下自己,No zuo no die,这没错。而自我克制过度了,就造成内耗。内耗过大,就没法做事儿了。我们且不说很多人到没到神经质人格,但这种内耗的烦恼,估计是普遍很戳心的。这要拿我们命理的话来讲,这叫命被克了,命被克怎么样呢?就是焦虑阈限低,一点点量级的影响,心里就是负担,同样的事别人无所谓,但是自己就压力天大,患得患失,非常担心结果,以至于注意力都集中在这个地方,其他的正事儿没能量做了。如果太严重了,那这个人就废了吧。反之,如果完全没这种能量掣肘,想什么就能很自控地去做,遇到坎儿屡仆屡起,这种人不成功才怪。讲白了,就是个能量内耗问题。

  为什么一点儿事在心里产生了较大的阻碍呢?这个…因为你前额叶比一般人的血清素少,血清素是控制情绪的神经递质,影响人情绪积极还是消极,消极了就容易把烦恼放大。另外,和情绪有关的大脑区域,是丘脑和边缘系统,如果外界环境有新异的刺激,这两个区域就启动了。在认知经验形成前,刺激先激发情绪,对于这些陌生刺激,情绪往往是不安的、不确定的、危机的,就产生了焦虑。有些人大脑边缘系统不太好使,对环境刺激过于敏感,钻牛角尖,甚至于走极端。而这些呢,基本上是遗传来的,严重的占15%到30%的概率,中枪了。至于什么人会赶上这命,有了这种障碍什么时候犯,这就是我的领域了…书上也写后天家庭影响也很大,我们说因缘和合,先天有那种所谓业因,后天再遭遇某种自以为是的愚蠢教育,就是缘,原本有问题的种子遇到激发问题的栽培,结出那个果,就是传说中的神经质了。

  所以我们讲命元受克的时候,什么叫受克,就是阈值低,是有生理基础的,同一个小坎儿,一般人轻易过去,到你这儿人生瓶颈了。所以还有什么比突破这个无形的负能量瓶颈更重要的呢?需要修行,内观,内省,我无意识里到底什么地方矛盾了,就那么一个小bug,毁一生啊,心塞。这个一旦解决了,人生就开挂啦。这么大的困难老子都解决了,还怕什么?这突破的可是生理的隐性的先天残疾。

  那么我们不说命理,也不说生理,就说心理,具体到感受上,为什么阈值低,就是太当回事儿了,就是怕得不到、怕失去,不能承担那个失去的痛苦,再挖掘一下,就是缺乏安全感,玻璃心呗,这就又说到血清素了。另外,可能有某种心结、阴影,或者说,某块儿需要的缺失。不缺的时候这块儿需求是个恒星,有目标,发着光,会去追求。缺失的话,恒星熄灭了,变成黑洞,要无尽地索取也填不满,别人累死也捂不热。这个需求点质量太重了,而且如果再泛化,缺失就成为一种黑洞洞的人格,因为缺失中的郁结和对失去的恐惧,会吞噬掉/无暇顾及其他的尤其是更高的感知、梦想,一叶障目,啥也看不见了。又比如对什么都有匮乏感,什么都觉得重要,都有贪心要抓住,生活中全是低小散的能量,没办法凝聚能量做大事,就是琐碎而劳碌的人生。是这么个心理机制搞的,人性里能量的黑洞,把你注意力的光都吸进去了,就有些放大,有些忽略,偏离了轨道。有些人会偏激、有些人会内缩……焦虑其实就是所聚焦的注意力这股能量偏离轨道,这是我读后的看法。偏离轨道后就形形色色了,比如有的人如果格局好的话遇贵人也能成功的,但是他可能变得以虐人为乐,成为字母圈身为成功人士的主人,但是更多的情况是可能没动力去打拼,沦为人间失格。

  那怎么克服呢…可以听听刘教授简练到位清晰好懂的解说。

  控制焦虑是很考验人脑力和心力的事,一旦能控制,命运就在自己手上了,控制不了就是跟着命运能量随波逐流。当然了,我觉得可以禅修,跳出那个因果。也可以灵活地、智慧地解决,到底是什么地方自我矛盾了,或者是什么地方不合理了、苛求自己了,可以观照一下,分析一下。具体的,看书?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二):我本来是想为这本书写一个小说的……

  我是很想为这本书写一个小说的,灵感主要是书中列举的一些神经质人格的案例实在太有意思了,不信你们自己去翻,都是中国患者的病例,看着就亲切。而且,我觉得有些病例可以和身边的人对照,就约了我亲爱的表弟喝了一次酒,准备把这本书推荐给他,因为我认为他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神经质人格,他需要好好读读这本书,改进一下自己。

  推杯换盏中,我弟弟讲到他又失恋了,他很疑惑明明是姑娘主动,怎么自己一主动对方就逃掉了。又讲到他认识的一些人,特别是他目前正在一家国企实习新结识了几个同龄实习生。我听了听,发现这几个实习生也都是神经质人格。

  想到这里,我就跟老弟提了个建议:“这本书你看完后,不要吝惜,一定要送给你说的那个最神经质的家伙,争取帮到他。然后,和他聊一次,看看他身边有没有其他类型的神经质,最好是能记下来发给我,我搜集一下当小说素材。当然了,最后也要叮嘱他做同样的事情。这样我就可以搜集更多的素材,而这本书也就能帮到更多的人。”

  老弟用看神经病一样的眼光看着我说,“哥,你是要击鼓传花么?抑或击鼓传书?你知不知道,如果我这样做,我会被大家看作是神经病的。”

  我微微一笑,意思是不必担心,然后说:“你本来就是。”

  老弟马上对我一撇嘴:“你也是。”

  我并不理会这种指认,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神经质人格,神经病当然是神经质人格里比较严重的,但本质没有什么不同:是人,都会有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焦虑可以排解,但不能百分百的完美排解,所不能排解的焦虑就必须压抑之,而压抑后的焦虑将会持续的在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或多或少,这就是神经质人格产生的根源。

  但我不能和我弟说这些,我只能说:“你才是。”

  老弟马上又对我说:“哥,你知道吗?你的神经质人格就是特别爱说教,怎么说你都有理,人说一句话你有一篇评论在后面等着,而且一定要说服别人。你这是病,得治!”

  我冷笑道:“你真会瞎扯,孟子云,吾岂好辩也哉!再说了,你看在豆瓣上,我几乎不和任何人争辩任何问题,连骂我挑衅我的我都置之不理,我豆瓣的签名是什么?你注意到了没?是‘不喜争论’!”

  老弟见我有些愠怒,酒杯伸了过来,但碰杯后他马上反驳我说:“豆瓣上你那都是懒,或者说是怂,你怕吵不过人家,所以你只敢和家人说教,比如和我,和我嫂子,和我舅舅舅妈,你说我说的对不对?反正每次你和我聊天都会说服我这个那个的!”

  这似乎戳到了我的痛处,但我是不会服输的,我说:“你又瞎扯,我从来不和你嫂子斗嘴,因为她从来不会接我的任何问题,她只会打我的头,说‘叫你丫不戴帽子’。”

  但我似乎已经无法继续这个话题,因为,老弟的话有一部分,不,一半,不不,一大部分都是对的。而且,我刚刚读过的这本书里面明确写到了,神经质人格有天生的因素,但主要是后天形成,尤其主要来自幼儿和青少年时期外在环境的影响,对我来说,这就是家庭。我觉得我的家庭可以开一个情感职场专线,我爸可以负责职场,我妈可以负责情感,而我兼之,因为我们一家人都是那种一定要说服别人的人,因此练就了一身话术,我们要文斗不要武斗,摔脸子不摔东西,我们三个人完美演绎政治划分敌友的经典原则——很少一对一,总是一对二。如果以后有什么可以光耀我家门楣,四个字可蔽之:说教之家。

  这大概就是我从小就热爱读书的原因吧,说教,需要论据啊。

  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读书这件事被我走偏了。宋人云,读书变化气质,但这么看来我气质变化不大,这些年为了要说服别人,以及没能够说服别人,我白白生了多少气啊。这么说,书岂不是白读了?而且,只和亲密的人辩论,只说服亲密的人,这难道不是只有傻子才会做的事情么。

  《神经质人格》里探讨了怎么纠正神经质人格,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八个字:“顺其自然、物我合一”。但如果让我自己来说,可能四个字就够了:自暴自弃。

  对我这种神经质,可能自暴自弃,就是最大的变化气质。

  ……

  从沉思中猛然回过神来,才发现刚才虽然脑海中激荡了几个回合,实际上只是一次碰杯的间隔。老弟的酒杯已经伸过来了,我们碰了一下,我说:“咳咳,喜欢说教,这似乎是我神经质的表现之一,但本质上,你要知道,说教非说教,是名说教,说教中自有风流。”

  老弟用一种“你又来了”的表情看着我。

  心里想什么都在脸上写着,这就是我老弟的特点。于是……

  于是我说:“而你,却总是那么幼稚!听说你最近又谈吹了一个姑娘?失恋让你神经衰弱了吧?我告诉你,这都是因为你心里想什么,都在脸上写着,却以为自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你好好考虑一下,你这种奇怪的自大自信自卑三合一的神经质人格,是怎么形成的?我告诉你,这要追溯到你的童年,你不能绷这么紧,而要像我一样,我告诉你一个秘诀,是我参悟了很久的办法,只有四个字……”

  (完,以上情节部分为虚构)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三):少有的国内学人独著的心理学类读本

  

公众号:小糖人读书随话

算是少有的国内学人独著的心理学类读本了。总的来看还算是比较有收获。神经质人格包含的概念相对比较宽泛,相信很多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或是过往自己的影子。

心理疾病与生理疾病不同。生理疾病的患者即使了解了疾病的致病机理,也很少会对治疗起到帮助,康复主要还是依靠医生和医术。而心理疾病的致病综合很多因素,除了神经递质等生理因素,认知也极为重要。所以,心理疾病的康复很大程度上需要患者最好对自身的遭遇有一个相对比较清晰的认识,靠心理医生的引导,更需要依靠患者自身的悟性。对痛苦根源的了解,有助于减少痛苦。当然,认知与康复之间往往还有很长的距离。

作者在《焦虑和压抑》一章中提到:“世界存在着一个比我们更加强大的力量,它限制我们的需求、行动和选择范围。在这个层面上,焦虑是永恒的,无法避免的,是与人的存在相伴而生的。”我想,当一个孩子逐渐长大,初步遭遇过人生的种种之后,产生对这个世界的无力感,乃至于产生自己甚至连自己的命运都很掌控时,才是他真正心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下同

《自觉之路》一章中提到了“无条件接纳自我”的概念。之前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也看到类似的表述。举几个例子:很多人退休之后产生一种“退休综合征”,认为自己老了,没有了价值,整天郁郁寡欢;有的人很不幸地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认为自己变得“没用”,失去了做人的乐趣和价值;有的小朋友对自己期望很高,每次考试都考班级前五名,偶然的考试失误就会灰心丧气,觉得辜负了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深深自责;性少数者觉得自己不被社会接纳,就自觉孤立于这个世界,悲观厌世。这些都是没有无条件接纳自我的表现。人生本就没有意义,意义是我们自己赋予的,只有无条件地接纳自我,才能爱己爱人,才能敞开心扉地活着并享受生活的乐趣。因为存在本来就是一种价值。

另外,最好放弃评价自己的个性和好坏,抱着中立的态度,你不好也不坏,你不过就是你自己。因为评价本来就不可量化,放弃评价,不去在乎评价。一个边走边看风景的人是不会过多思考自己体会和自我评价的。此时,任何一种自我评价都是一种累赘和负担,当把注意力集中到体验生活上时,便不会去证明自己多么优秀或者多么没用。

还有就是“宏观视角”。当一个人接纳自己的渺小时,他在主观上就不会对自己的命运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宏观视角下,我们渺小人生的很多问题也就不太是问题,每个人生与死也只是宇宙中极少有人注意到的微不足道的一瞬。生时尘埃乍起,百年之后尘埃落定,没有谁记得谁。你没那么重要,你没那么多观众。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放下很多,开心很多。

作者在最后一章中提到:“痛苦本身并不可怕,我们对痛苦的态度和应对不当才是痛苦之源”。

总之,祝我自己开开心心,也祝读到我这篇随笔的朋友开开心心。晚安 ❤❤

  《神经质人格(修订本)》读后感(四):认知是一种治疗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对别人不满时最爱置于口头的一个词就是“神经病”。不过神经病的范畴真的很宽广,从某些角度来看,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点神经质,也算是或轻或重的“神经病”。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神经质人格,并不是精神疾病,顶多算是一种精神病态。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格会称为“神经质人格”?“神经质人格”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如果我们打开网络,会发现国外有着大量相关书籍或者研究成果。但在心理学领域起步较晚的中国,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对情绪障碍和学习障碍有着深入研究的刘翔平博士,用我们本土人熟悉的视角和语言,详细地通过《神经质人格》解答了这两个问题。

  “神经质人格就是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在先天气质和后天教养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以焦虑、抑制(压抑)或否定的方式,以主观想象的方式,满足重要需求的人格类型。其本质特点就是对正常的事过于担忧的焦虑,并由此产生的对真实需求的抑制。”其实就目前为止,国际上关于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还有很大的争议,但与之紧密有关的一组疾病却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

  刘博士对神经质人格的三级层次归纳了一个模型(如下图)

  看完这三个级次我们就能初步了解到,神经质人格其实就是同时具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病症的群体。

  那么,“神经质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

  刘博士认为,神经质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焦虑易感性和后天教育方式互相作用的结果。

  行为遗传学研究成果表明:神经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影响人们积极与消极情绪的一个重要神经中枢递质为血清素(5-羟色胺),而心理健康者的前额叶比神经质人格有着更多的血清素。所以焦虑易感特性是有着先天性决定因素的。

  而形成神经质人格的后天教养方式又是怎样的呢?

  “神经质人格者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通常也有不健康的人格。当有焦虑易感性的人处在消极、冷漠和指责的人际关系中,焦虑情绪就更容易被触发。一个潜在焦虑易感的孩子,如果在童年时期被父母拒绝、抛弃、严厉指责或否定,就很有可能发展出消极的情感和自我否定的态度。他会夸大危险,放大拒绝的伤害,形成对自我需求和权利的压抑。这些负面情感会伴随他的成长并逐渐固化,最终损害他的感觉能力和应对冲突的智慧,使他的人格变得刻板和僵化。”这种被父母的人格弱点阻碍了的孩子健康成长,心理学家霍妮称之为“基本的邪恶。”其基本原因是父母对子女缺乏真正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童年时期的成长过程,我们会下意识模仿父母,以父母期待的方式行动,期望获得父母的赞扬和喜爱。但如果父母长期给予孩子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会让孩子为了达到父母心目中乖孩子的标准时,学会逐渐压抑自己,最终忽略自身真实欲望和需求。这种长期性的压抑其实就是在埋下神经质人格的种子。因为焦虑-压抑的人格模式是构成神经质人格的本质特点。

  如果就刘博士所阐述的神经质人格特征来理解,我觉得“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句话就非常符合神经质人格特点。因为神经质人格无法治愈的痛苦源于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这种自己一手营造的痛苦是别人无法分担的。我想起我小时候走夜路,听到一点响动就汗毛耸立,看到一点摇曳的影子就惊恐万分,然后各种恐怖念头纷沓而至脑海,总觉得有万千妖魔鬼怪与我同行,真是自己都把自己吓死了。所以我觉得所有恶魔里面心魔是最厉害的,它根本不用出手,自己已经把自己击败了。

  神经质人格要么害怕自己不够优秀被人耻笑,要么担心枪打出头鸟而被人指责。非常小的事情前思后想,给自己找了无数假想敌。在他们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动接受,他们严重怀疑自己有能力出色完成交给自己的工作。别人的对他结果的评价严重会影响着他的情绪和心态,如果得不到回应就会焦虑。这种对结果的看重让他们忽略了过程是一种享受的体验。《牵手》那首歌里有句歌词是“快乐着你的快乐,幸福着你的幸福。”大抵就是这种完全以别人为关注点的状态。

  而神经质人格还有一种状态是叫“眼高手低。”对自己期望甚高(就如同儿时父母的期待),但自己能力并不能匹配,这种情况下导致的失败尤其容易产生极度自卑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长期循环往复,焦虑不言而喻。越是焦虑越是欲速则不达,越不能得到别人的赞同就越是恐惧。

  其实这些神经质人格的典型心态作为心理健康者也都会有的,但他们最终往往会选择自由接纳世界,有效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过程当做最大的享受。最重要的是,能通过“只要我尽力了,至于结果如何,别人怎么看都不重要”的想法释放自己的焦虑情绪。。

  关于心理疾病的探讨国外历史悠久且有很多声名远播的专家。而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只能算是起步者。刘博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近国人生活的各种案例,系统而不失科学性地,将他多年心理学研究成果,总结成为这本《神经质人格》。

  《神经质人格》的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充分了解神经质人格的运作机制和原理,以及它是如何妨碍人的自主性和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是剖析神经质人格的心理特点,而不是讨论治疗方法。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有了认知,才会有治疗的方向。

  现在网上到处都在贩卖心灵鸡汤,随便端一碗都够喝的。但这种所谓“鸡汤”并不能为你真正解惑。只有当你真正了解了神经质人格的成因和特点,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神经质人格的形成,以及正确引导神经质人格的行为;你才会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亲或者一个宽容的陪伴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