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终有一天你会懂》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终有一天你会懂》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19 03:5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终有一天你会懂》经典读后感有感

  《终有一天你会懂》是一本由琢磨先生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38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终有一天你会懂》精选点评:

  ●都说这本书是鸡汤,但是,就算是鸡汤也分等级。琢磨先生的是高级鸡汤,比一般说“相信自己,你可以做的很好,放下过去,展望未来”之类这种废话型的鸡汤要实用的多。琢磨有一句话说的很对。一本书正好解答了自己的困惑,那这本是就是好书。我看的心灵鸡汤之类的书非常多。当我看见先生的书时,我觉得先生很智慧,读他的书就像是在和智者交流。所以我并不把它看作是鸡汤。对我的帮助很大。

  ●人生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往大处拼搏,保持对事业的激情;一个方向是往小处生活,保持做人的温度。

  ●快餐

  ●虽然书名很不要脸。但是确实是三观比五官正,尽管油嘴滑舌道理都是很刚的,直接给你摆辛辣道理教你正确做人。很轻松很愉悦的学到了一些人生道理,接下来就要好好实践了

  ●一口气读完幽默和会懂两本,感谢作者让我在而立之年理清思路,羡慕作者老婆那么会赚钱哦,是个狠人

  ●还行吧。挺鸡汤的。也引用很多典故。看了5个小时看完了。2.5分吧。

  ●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给你最公平的待遇。不管是好或者不好。

  ●上一课。按部就班,

  ●没给五星,可能是觉得还不够深刻。但却让我平静了许多

  ●如果不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书里怎么敢放那么多成人内容

  《终有一天你会懂》读后感(一):翻书翻到忘年交

  书评初稿两周前就已写的差不多,因没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做推荐而搁置。除此之外还一直有个问题萦绕心底,他这书究竟算不算鸡汤。 它必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即便在书店怕是也只会归类到“畅销书”的区域内。说它不是鸡汤,可确实有慰藉的效用;若说它是,又有些冤枉,毕竟论证观点时的引用质量蛮高,从古至今,从尼采到王阳明。

  直到有天看《圆桌派》,节目里的嘉宾说了句,“所以我特别建议大家能有忘年交的朋友,就是比你大个十来岁的人。可能有时候你觉得这个坎儿过不去了,他作为过来人说几句,你就走出来了”。 一瞬间我恍然大悟,如果是这样,那么琢磨先生可以算作这样一个朋友。 在书里,他写自己卖女性内衣时的尴尬,写在陆家嘴仰望高楼时的迷茫,写自己如何经营婚姻,写旅行后的所思所想。读这本书时,我有那么一瞬间的恍惚,似乎他就坐在左手边,摇晃着酒杯,讲述着过往。 书里没有大道理,没有哲学的深度也没有科普文那样的知识密度,就只是一个爱思考、爱总结的人整合了自身经历,集结成两本书。 读它们时,别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别指望它能给你指出一条明路,也别期待它一语道破你困惑的缘由,它未必做的到。 它能做的或许就是在某个瞬间让你猛地发现,原来那些艰难时刻谁都有过,不止你一人落寞。更重要的是他的存在会告诉你,所有难办的事都会过去。甭管是熬过去、挨过去还是挺过去,总归是会过去。他就那样过去的。 很多时候我觉得孤独,因为可以聊“灵魂”天的朋友太少。翻看琢磨先生的书时那种孤独感会减轻,就好像有人在和你说话,说他自己故事,也提点着你。 对于爱情,他引用渡边淳一的观点:自然科学是前赴后继的,但在爱情的世界里,它不可能做到前赴后继。比如说,我活到这个年龄,对爱应该有一种领悟,但我死了以后,我儿子是不可能将我的领悟作为他进一步开始开发自己爱情世界的基础的。他还是要从青春期开始,从骚动期开始,直到成熟。 这似乎也解释了为什么千百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蓬勃发展,但人却没什么进步。苟日新,日日新,每个人每天都在用全新的自己面对时刻变化的世界。时间流逝,生老病死,只活一次,并无太多借鉴可言。 关于职场,他说,“30岁前不管你如何跳槽,但一定记住,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赚钱是一个过程,而非目的。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体验,体验越多,意义就越丰富。而金钱的邪恶之处在于让你忽略体验的过程,只关注回报”。 在此不再摘录更多,我偏爱的未必是你喜欢的,感兴趣的话可以空闲时翻来读读。 琢磨先生的两本书都可以“轻阅读”,不需要太安静的环境,公交地铁上都可以;也无需你过多的思考,只当和老朋友聊天就好。阅读顺序建议先读《以幽默的方式过一生》,如果觉得还合胃口,再去看《终有一天你会懂》。 后一本书中这篇《有个赚钱比自己多的太太,是一种什么体验》是值得一看的。这是篇令我醍醐灌顶的文章,里面记录了他和太太在理财方面思维方式的不同。若是让我从两本书中只挑一篇推荐的话,那必然是它。

  《终有一天你会懂》读后感(二):思考引发成长

  打卡#励志#《终有一天你会懂》完结

  我现在才明白能够引发人思考的书可能才是好书,而励志类书籍,告诉你应该怎么办,how to do it ?这类书当时看的时候感觉豁然开朗,看完如果不思考一些什么,真的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地状态。把这本书里面对我有用的精华总结一下

  1-永远要有自己独立的爱好,可以超越时间和地点的爱好,人总想着节约更多时间,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但是节约下来的时间都被用来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了,如此坐在沙发上刷手机,比如葛优躺在那里看剧,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节约那么多时间呢?仅仅是为了来做无聊的事情吗?人是很怕无聊的,所以有一个让自己开心的爱好,当你预感无聊的时候,赶紧去做这件事,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2-不要相信干货的力量,干货是别人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我们都没有经过自己的摸索,就想要走捷径,最后会发现,收集再多干货也不如一次尝试,体验就是一种经历,而经历是多少干货也无法替代的经验。很多时候,我们要浪费时间在读一本书上,而不是看别人的解读,很多好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品味,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品味出不一样的东西。

  3-女人要永远有一份自己的职业,不依附于任何人,经济首先独立,精神更要独立,女人要有自己的追求,要热爱学习,尽管现在还有缓慢进步,真的比原地不动强很多,培养自己的爱好。因为好的关系是一种不依附也不谄媚的一种关系,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4-一定要专注,以前我也是会经常问别人的意见的人,现在我发现想要做好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不要问别人这件事值得吗?不要问这件事难不难,不要问这件事能不能成功?因为你既然选择了要去做,那就做好承担结果的准备,并且做好持续做下去的准备。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属于自己的困难,那就克服,我相信,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真的可以与日俱增,人生如果是一场修炼,那么每一天的每件事都是一种修炼。

  5-每年学习新技能,投资自己,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了,但是我相信学习的技能越多,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也会越来越多,真的不想被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锁在一个空间里,那就多接触不同的人,多进入不同的次元,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还有那么多有趣的人。我最怕自己成为一只井底之蛙,希望我们多学习。

  6-真正的关系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任何人和你的关系,如果让你觉得不舒服,让你觉得没必要,让你觉得痛苦,那就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那就不用折磨自己,非要怎样,放下是最好的结果。你心中坦荡、利落、真实、不拧巴,才是你要建立起一段关系的初衷和基础。

  7-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也是我最近练习瑜伽的一种收获,不管多难的动作,老师总是会鼓励我们:你要相信自己的身体,可以做到。慢慢尝试,发现真的可以做到。我想,如果我们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真的会少很多焦虑。

  8-把目光放在当下地每一刻,而不是长远到看不见,如果能够珍惜当下的每天,把今天的目标实现了,我想这也是一种小确幸,把眼光放在未来,往往会焦虑,过好当下的每一刻,足矣。

  9-让自己幸福是一种能力,如果有能力,让自己感到幸福吧,因为内心的幸福是一种巨大的能量。你是一个幸福的人,你会吸引到也是幸福的人。

  10-读书要思考,不思考就会白白浪费时间。

  11-不让别人尴尬也就是不让自己尴尬。

  《终有一天你会懂》读后感(三):爱不起的不爱,买不起的不买,终有一天你会懂

  文 / 董小琳

  这是本文章合集。

  作者是来自银河系最帅的男人,国民幽默大师,媒体人称“人性手术刀”的琢磨先生。在他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杂糅了多学科的智慧,会让你们变得更加通透。

你是怎样,读的书便是怎样。 你是怎样,身边的朋友便是怎样。 你是怎样,陪在自己身边的恋人便是怎样。

  这本书就是《终有一天你会懂》。

关于交际

  年轻的时候,我们喜欢呼朋唤友地一起吃饭、上自习、春游秋游。

  可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反而,更珍惜一个人的独处时间和空间。

  有时候,看到微信群里老同学招呼聚会。我的瞬间反应却是:某某又有拉新人的指标了。

  ……

  好吧,我承认自己有问题了。

  直到今天,我看到书中琢磨先生的话:

整天混在朋友之间的人绝对不可能有多大的能力。 就像人们不会踹一只死狗一样。 人们也从来不会去嫉妒弱者。

  原来,不只是我自己这么想!

  当然,我就是一个凡人,没有过人之处。

  只不过不喜欢人浮于事的谄媚与互相吹捧。

刚有互联网的时候,人们说这是一片净土。 脱离了现实利益的人们,会在网络上表露真情,述说衷肠。

  然而,就像微信从熟人软件变为社交APP一样,现在的网络,貌似已经沦陷了。

现实中,人们尚且有所顾忌; 虚拟的网络中,人们更加肆无忌惮,上演着各种毫不掩饰的虚假。

  多少人浪费了的宝贵时间与精力,沉浸在廉价的赞美与自我陶醉中,无法自拔。

  万一哪天梦醒了,发现不过是一枕黄粱。

  又该何去何从?

关于回忆

人说,岁数越大,越喜欢回忆。 我说,回忆可以,但不要纠结。

  那些美好往事,故朋旧友,偶尔想起来,心头便会暖暖的,温馨且舒服。

  这些回忆是我们宝贵的人生财富。

  而有些回忆,每每想起,都是憎恶。

  那年那人做了什么,对我有怎样的伤害,让我到今天还念念不忘。

  我想说,何必对自己如此刻薄呢。

  那人,恐怕早已忘记,甚至从起点就不清楚你的感受。

  而你,却一直在用别人的错误来恶心自己。

往事不回头,未来不将就。 才是善待自己最好的方法。

关于成长

罗振宇老师经常说:只有去除存量,才能获得成长。 琢磨先生说:任何你引以为傲的东西,都可能是束缚你前行的枷锁。

  因此,要成长,你就得看得开:凡是离开你的,都不是你的,不管是人还是钱。

关于读书

  总有小伙伴找我推荐“好书”。

  面对这种要求,其实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因为,我认为的好书,很可能你读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读书是讲究机缘的。”

  成长到一个阶段,刚好遇到了能解答自己困惑的书,就是好书。

  别人推荐给你的,只是他的阶段,他的困惑。一般来说,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

  书,无论好坏。适合自己的,就是对的。

  所以,我经常说:读书、写作是很私人的事。

  而且,万一遇到一般读了半天也不明所以的书,也大可推荐给他人。

  因为,不是书不好,只是你还没准备好。

  今天的这本《终有一天你会懂》不是一本专业类书籍,也不求每个人看完都会大彻大悟。

  无论你是否同意书中观点,至少我们都可以透过这种“偏见”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一个人能活得如此通透,是我欣赏的类型。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终有一天你会懂。 那,何不趁早?

  —END—

  《终有一天你会懂》读后感(四):琢磨先生丨这是一个互为贱人的时代

  正文共:3595字 6图

  预计阅读时间: 9分钟

  了解我的人会发现,我写文章很少会出现这样的标题,只因为今天想写一个人:琢磨先生。

  我对先生并不了解,就更谈不上喜欢。

  严格意义上讲,我是刚好在上海有两天的培训,第一天晚上又没安排什么事儿,也刚好他们在组织去参加先生的签书「私享会」,我也就跟着去了。

  眼睛里观察着他们溢满的狂热,可心里却还是冷静分析着,去听听,总归一定有干货。

  就这样,三五成群,来到了钟书阁。

  一个有趣又有料的灵魂

  钟书阁是一家坐落在商场里的书店,电梯上到4层也终于找到了地方。

  因为要三五成群,所以,到的时候就稍晚了些。看着里三层外三层围着的读者,只能垫着脚张望。

  幸运的是,先生的分享还没开始。

  场内的座位紧俏的很,还好,终究还是成功的挤进了伙伴们为我预留的位置。

  坐定,开始静静的听,好奇的观察他,觉得这个人,有点意思。

  他的骨子里透着有趣,可细细一琢磨,更多的却是厚重的底蕴,只不过,总带着些自嘲的痞,黑色幽默下,不自觉地就被勾了去。

  也许,这就是灵魂和语言的魅力。

  细细的品,他的那种厚,让你一时半会摸不到底;他的这个人,却又总能让你回神。

  好像在说,何必探究那么深,光是皮囊就挺让人欣喜。

  带着这股好奇,开始听他手舞足蹈的为大家讲他的新书《终有一天你会懂》。

  一本生命很长又很短的书

  一开场,他并没直奔主题,而是讲起了他的写作历程。

  他说,在写作方面,他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讨好,讨好读者,读者爱看什么他就写什么。

  但他发现,即便如此,他还是会被很多人骂,别人骂得花样翻新,他被骂到怀疑人生。

  从一开始的对骂,慢慢的,他更深层的理解了铃木光司的那句话: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文学称不上表达。

  这也帮助他来到了写作的第二个阶段。

  “一个好的作家一定是人格分裂的。”他这样评价,“人一旦不要脸,世界就别有洞天了。”

  现在,是他写作的第三个阶段,活出自己。

  正如书的首页写着:

  “

  生命很长,不要急着让自己老去。

  生命很短,不要让自己辜负年华。

  ”

  他用文学冲突的四重境界,总结了这一段的分享。

  纵观世界文学,总会经历这四重境界:

  现实与现实的冲突;现实与心灵的冲突;心灵与其他心灵的冲突,以及心灵自身的冲突。

  心灵自身的冲突是他非常赞赏的,《终有一天你会懂》这本书,也在浅显的往这个方向努力着。

  一段飞逝又回味的分享

  我们说,读一本书,其实是在读作者。

  书是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灵魂的演绎。真正的读书,就是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灵魂对话。

  那么,琢磨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真正了解琢磨先生的人,不用多做介绍,不过,我还想花数十字谈一谈他。

  琢磨先生,原名郭城,一位罕见的能将哲学、心理学和经济学融会贯通的作家,被媒体称为“人性的手术刀,又给人温暖向善的力量。”

  《终有一天你会懂》这本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送给大家的。

  18个兵法,18个主题;18个人生十字路口的18条避坑贴士;18个思考的盲区与成长的痛点;18次精准与智慧的点拨……

  从爱情到婚姻,从职场到交际,从娱乐到自由,从远游到生死,从知识财富到人性善恶,直击盲区和痛点,给你人生智慧与暖心贴士。

  短短的1个多小时,他只能把书中没有写透的内容,进行些延展,却在懂爱情、懂阅读、懂交际三方面,送了许多精神礼物给大家。

  1

  懂爱情

  按照弗洛姆的理论,他将人们在爱情方面的表现,分成了五种类型:

  接受型来者不拒,剥夺型强取豪夺,囤积型一切归我,市场型明码标价,原创性共同成长。

  第一种接受型,看上去很滥情,但本质是源自对爱的缺乏。他们往往不加区分,只要别人爱他,他就不会拒绝。

  而他们所做的一切,也只有一个目的,讨好别人,让别人爱自己。

  第二种剥夺型,喜欢通过强力或欺诈等各种手段,从别人那里抢。争夺给了他们极大的成就感,他们最大的快乐,就是剥夺别人的心爱之人。

  但是得到之后却又索兰无味,因为占有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享受的只是争夺的过程。

  第三种囤积型,囤积型的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旦占有后,就不会轻易放手,如果别人离开,就会视作极大的威胁。

  囤积型的人会用尽各种手段阻止别人离开,甚至诉诸于暴力。他们占有的手段就是控制。

  第四种是市场型,他们在爱情中也是明码标价的,他们的爱情模式,就是交易模式。

  比如,自己有什么条件,别人也必须要有什么条件。他们把爱情当生意,还总是在评估,这场生意到底划算不划算。

  第五种是原创性,弗洛姆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

  原创性(不是“型”,而是“性”)更多想表达的是一种状态。

  这种类型才是正常、成熟、健康的表现。

  不被固有的惯性所控制,也不被外界力量所支配,坚信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以一起成长,一起变好。

  原创性的人在爱情中会遵循一个公式:真爱=爱+知识。

罗素也曾讲过类似的一个观点:高尚的生活是受到爱的激励,并且由知识引导的生活。最后,他以弗洛姆的观点做了一个小结,爱的知识包括五个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2

  懂阅读

  我们现在的阅读,陷入了一个怪圈:掺合的越多越无知。

  无数人都有这个问题。

  关于阅读的层次和逻辑,琢磨先生提出了一个金字塔模型,他说,越往上越难。

  第一层是碎片知识,毫无逻辑,只有观点,也是知识的最底层。

  第二层是应用知识,是碎片知识的进阶,如果可以把碎片知识应用,就可以形成体系,上升到应用知识。

  第三层是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特点是自证,不需要任何东西证明。是纯粹的形而上学,本身就能够自证自己的东西。

  所以,他认为,目前所具备基础知识特点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数学,另一个是几何。

  第四层是哲学,现在的哲学有一个特点:别的学科研究,哲学就不研究;别的学科不研究,哲学就研究。

  政治学、伦理学、美学、形而上学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第五层是神学,宗教归神学范畴,在这个时代,我们会重新回归宗教,领略到信仰的力量。

  他举了很多例子,其中一个印象深刻。

  比如,你打算研究心理学,那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左抓一把,右抓一把,杂乱无序。

  而心理学本身属于应用知识这个层级,那么,如何研究,如何去选择书籍阅读都是大有学问的。

  不要简单的找本书就读,而是先去搞清楚心理学这个学科。

  众所众知,心理学分各大流派 ,还有不同的起源,时间,研究对象的划分,等等。

  那么,先建立对于学科的了解,再进行细分类目的选择和研究,才不至于迷失自己。

  也就是说,先宏观,了解学科结构,搭建结构。再微观,从概念(How),到动机(why),再清楚的知道怎么做(what)。

  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又可以看到树木,也可以见到森林。

  3

  懂交际

  人与人的交往是最难的,人际关系本身就特别难。

  萨特曾说「他人即地狱」。

  你不跟别人打交道可以,但你一旦走进他人,你就得做好准备。

  我们中国人有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要,就是不要;第二个是:不要,就是要。

  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论证这一点,他说面对面沟通的时候,第一句话不用当真,第一句的内含往往比较浅薄。第二句就可以当真了。第三句就过了。

  他还提到,一个人学不会拒绝,永远不能成熟。

  有一些拒绝特别难,比如,你在乎的人,职场中被安排的工作,亲情绑架,你欠下的人情债,等等。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有艺术的拒绝对方呢?

  根据拒绝的类型,先生也给出了相对应的策略。

  第一种,直接拒绝,立刻拒绝+1个简单的理由。

  这种拒绝,理由一定不能多,一定要足够简单。说太多,反而显得自己理亏了,无关紧要的人和事儿,就立刻拒绝。

  第二种,转移拒绝,转移第三方(责任人和责任事)拒绝。

  比如,他讲到一个别人委托他代购的例子,当时拒绝的措辞就是:

  “最近海关查的很严,你如果认识海关的人,我就帮你带。如果你不认识,那这个忙,恐怕帮不了你了。”

  第三种,条件拒绝,如果因为接受对方请求,却对于自己产生影响,就可以采用条件拒绝的方式。

  比如,同事试图把自己的工作抛给你,你可以说,我可以帮你,但必须先完成我手头的工作,我大约还有2天才能做完,你如果等不及,可以先找其他人帮忙。

  第四种,沉默拒绝,有时候沉默是最好的自我保护方式。

  不想来往,连回复都不回复,保持沉默,也是一种很冷酷的拒绝。

  一生看穿又摸不透的智慧

  短短的1小时分享,他提到了很多人,王阳明,黑格尔、罗素、弗洛姆、萨特、弗洛伊德……

  还列举了很多书,《红楼梦》《忏悔录》《致良知》《纯粹理性批判》……

  或许,这些人你都听过,甚至这些书你都读过,但总之,人本身才是最有意思的生灵。

  因为,永远在变化,永远读不懂。

  看上去,好像懂了,细琢磨,又深不可测。

  好在,总归还有书,为我们开了一扇窗,文字就成了插着翅膀的载体,给了精神的寄托,给了选择的力量。

  这个时代,原本就是一个互为贱人的时代。我们都在抱团取暖,却又无善无恶。

  但是,你不出格,怎么出色?

  正如先生书的尾页写着:

让自己的人生彪悍一些,不必总想着要跟谁解释。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在你的生命里出现。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终有一天,你会懂。

  最后,我让先生在书上,留下了一句话,也是他书中的一句:

  走着走着,你就看清了自己。

  琢磨先生丨这是一个互为贱人的时代

  lt;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