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色海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红色海洋读后感100字

2020-10-19 02:2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色海洋读后感100字

  《红色海洋》是一本由韩松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5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海洋》精选点评:

  ●海洋系的孩子看哭了...细思太恐

  ●语言感觉是严肃派的王小波时代感

  ●3.5,整体观感高开低走,前两部有宏大构思和诡谲奇幻的文笔,最后一部夹了不少民族主义的私货,减弱了科幻的大气度

  ●整本书都有一种窒息感,海洋这令人恐惧的巨大水体变成了红色,时间在无望的闭环里循环,进化与退化的结局都是一样。所有人的努力不过是无望的挣扎,跨越千万年时光,意识底层的兽性到底还是支配了人类。吃人的谣曲贯穿全书,作者没有明说的一点是,同类相食会导致库鲁病损害大脑,人类的退化在他们吸取第一口同类脑髓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不管怎样,韩松是描写噩梦的一把好手,世界不都是真善美,总要有人把可怕的东西描述给人看。

  ●前面很诡谲,后面很出戏,Pov问题非常严重,人物极其单薄,好久没看到那么单薄的人物了,基本国产剧6分以下的水平。只能说写小说的一些理论规矩其存在是十分合理的,不能随意打破。小心打破是风格,随意打破就是瞎写,不知写啥凑字数...当然韩松大概率是没研究过这些。

  ●怎么说呢,看了一半多,弃,第一章单独拎出来可给四星,感觉在看《水形物语》但整本书文字浮夸,阴阳怪气,给不了我养分。今年仿佛变成了科幻小fans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兽性由何而来,然而,人类的神性又是由何而来?

  ●韩松有点儿腹黑啊,前世是狱卒,今世是管理文化事务的大臣 总的来说,读这本书还是后悔。韩松的作品里充斥着自嗨式的思辨,这在短篇小说里尚可忍受,以为妙绝,在长篇里则会带来非常糟糕的阅读体验。 这本书可以拆成两部分来看,第一部分是第一章,一部长篇。第二部分是二三章,一大堆短篇。第一部分读起来很不舒服,但第二部分就好很多,但还是没有他真正的短篇小说好。

  ●四个部分,读了前两个。其实阅读体验算不上愉快,故事线太弱了,新人物说来就来,而且还伴随着一堆生僻字,主要是一些生物物种的单字,并且组合在一起弄成很多意象不明的东西。“设定”似乎也并非很突出,隐隐约约作为一个背景,读到中间还时不时会有一种牵强的感觉。我知道韩松的作品大家评价一向很高,不过我倒觉得大家评价一向很低的“大刘的文笔”更是我所喜欢的。

  ●被评分骗了,阅读时好似梦呓,可能有些许内涵或隐喻,但讲故事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红色海洋》读后感(一):诡异、悲观

  非常的诡异,夹杂着一股妖气。透露出的悲观气氛。第一部很惊艳。最后一部我看不透!八宝太监郑和手下描述的中国、中国人、一个明朝人的五千年文明意识,他们是穿越了时空吗?还是这是在未来的世界里人们设置下来的“导游”?一头雾水!是我太笨了?谁能来解答一下第四部的“我们的未来”说的是什么?谁来把我捞出这团迷雾?

  《红色海洋》读后感(二):可以,但没必要

  这本书有剧情吗?有,而且相当丰富精彩刺激,加上文笔和文化底蕴,这个故事其实单独取水生人或海上航舟两段,真的很适合拍成无尿点电影。

  但它的文风是如此有存在感,以至于我完全不想提剧情或文笔。

  这文风,就是诡异、孤僻、压抑、无穷无尽的隐喻,加上又惨又断章又长,读得脑壳疼,看不下去,违背阅读习惯,把阅读快感人为设障变成痛感,还看不懂。和他平时说话完全不一样啊,平时说话简洁朴实平和精准,正常得很。总而言之,作者导向型作品,科幻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可以,但没必要。

  敬而远之。

  但莫名觉得可以得个重量级严肃文学奖。

  《红色海洋》读后感(三):幽茫诡谲的世界(附时间线简图)

  半年的时间,断断续续的阅读,我终于看完了这本书,“我们的现在”所描绘的“人类”世界充斥着血腥与暴力,人类互争互食,目光短浅,文明早抛在脑后,读来孤独又悲伤。很是绝望。也许有隐喻什么,可我看不懂。

  “我们的过去” 是逐步遗忘,可总有人想要努力挣脱迷雾,想要去探索自己置身的这幽茫世界外部的

  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好悲壮,下定决心坚定不移的郑和,返航时见到来时船队的白发老人,海面上燃烧的烈焰……

  梳理了一下时间线,发现没有最懵只有更懵。

  《红色海洋》读后感(四):在中国,有一种红色魔幻叫韩松

  科幻作家韩松首次出版了一套精选文集。

  这个时代,有不少人害怕看韩松的小说,那里藏有实话,有人类最深的恐惧,但也因此,我们需要他——他是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也是鬼魅中国的观察员。

  北岛说,韩松具有全面而奇异的才能,他以科幻为体裁,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映照和对人类生存的关怀;

  刘慈欣说,韩松比我们多一个维度;

  严锋说,韩松处在从鲁迅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先锋作家的人性批判的延长线上。

  这次出版的《韩松精选集》,由韩松亲自选编,3本科幻,3本杂文、随笔和诗,包括成名作、代表作及获奖作。

  插画师Butu为韩松画了6张书封,拿到书的一刻,大片红色喷薄而出,在视网膜上燃烧,黯淡又暴烈。我闻到了血和旧砖的味道。

  于是我们去采访Butu,而她说出了她和韩松,和红色的故事。

  “韩松精选集”封面插画师Butu专访

  Q:

  这套书封最吸引我的是红色——选集里有一半是科幻小说,然而红色,在大众印象里,是一种离科幻很远的颜色。

  为什么选红色作为主色调?

  utu:

  首先,从视觉上来说,红色在一堆书里会特别突出,特别醒目。

  其次,很多颜色,比如亮亮的蓝色,虽然也很醒目,但并不契合韩松。

  这套书给我一种厚重、凝结、锈迹斑斑的感觉,韩老师写的很多东西都会让我有这样的感受。

  我直接想到了“墙”,紫禁城那种红色的墙,沉积了历史,还有很多死去的灵魂,上面贴满了画报—— 一种历史的衔接和荒诞。

  我以前很喜欢平克·弗洛伊德,他们有一张著名的专辑叫《谜墙》。这套书的整体视觉元素,就是具有历史感的“墙”,或者说一种“墙”一样老旧的物件,然后将它撕破,露出更多东西。

△ 平克·弗洛伊德专辑《迷墙》

  Q:

  谈谈每一张封面的设计灵感吧!

  utu:

  《红色海洋》给我的感觉是一种生物,在自己的世界里挣扎。

  它在做它自己,同时又肩负了某些宿命,它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肩负这种宿命。撕纸撕出来的这个人,它身上有很多色块、图形,就像处在混沌之中,好像整个世界的宿命,都映射到了这一个小人物身上。

△ 《红色海洋》,插画:Butu

  《火星照耀美国》这本,我把书中标志性的东西图案化了,比如中间那个大圆,就是火星,撕破了之后,里面露出棋局。

  当时我想到并参考了《红星照耀中国》最初那一版的红色封皮,很老很旧,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跟韩老师很搭。

△ 《火星照耀美国》,插画:Butu△ 197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西行漫记》封面

  《苦难》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本,封面灵感就来自于《苦难》这篇故事。里面说道,活人过马路,死人跟着,死人要走过马路,完成生与死的仪式,这个情节对我触动特别大,所以就画了这样的场景。

  确实也有在玩披头士的梗啦,但我玩的是披头士那个年代带给大家的感受。

△ Abbey Road,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第11张专辑

  《冷战与信使》,封面表现了这个故事里的女性一直在做什么,信使又到底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然后我让他们在不同视觉层次上,产生思考。

△ 《冷战与信使》,插画:Butu

  《我一次次活着是为了什么》是韩老师的随笔集,他经历过很多,也思考过很多,我经常关注他的微博,跟他聊天,读过他很多作品,对他的了解度还是比较高的。我以前画插图,仅仅需要从整个故事去把握,但这次,我可以直接从韩老师的个人角度去构思。

  我画了空间中的一个门,这个门不知道通向哪。那个人就是韩松,他一次次穿门而过,像一个观察者,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被派来,肩负着一个连自己都不清楚的使命,一次次思考这个世界。

  很多作者写东西是带着一种对世界的把控的,但韩老师不是,他有的是对世界的敬畏。

△ 《我一次次活着是为了什么》,插画:Butu

  《假漂亮和苍蝇拍手》是非常非常自由的写作,感到韩老师在这里终于可以充分表达荒诞、讽刺和莫名其妙的情感了,所以绘画风格上,我采取了荒诞手法和中国元素的结合。

  我借鉴了中国画的一些东西,比如《地狱变相图》。前面的山用的是西式画法,但是用中西合璧的、调侃的方法去画。

△ 江逸子《地狱变相图》(局部)

  我觉得我很自由地把那种黑色幽默发挥了出来,挺高兴的。

△ 《假漂亮和苍蝇拍手》,插画:Butu

  Q:

  这套掺杂了科幻、随笔和诗的选集,内容诡杂,跨度很大,每本都有差异,你是如何把握整体风格的?

  utu:

  韩老师自有其整体氛围,我可以用一些符号化的东西作为基调,就像贯穿每个封面的“红色”。

  Q:

  韩松最难表现的地方是什么?

  最迷人的地方又是什么?

  utu:

  情色。

  我以前给《地铁》画插图,有一幅画的是女性的雕像,放在广场上,其实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现书里的情色意味——那确实是一种不舒适的感受,于是就把它变成了一个符号。

△ 韩松《地铁》插画,作者:Butu

  其实最难表现的不是韩老师的文字,而是那种把什么都叙述清楚的文本。如果是一个特别写实的场景,说得明明白白,完完全全,我可能就纠结了。韩老师不是那么写实,这对于我来说就比较容易,我可以把我的想法超脱于文字,变成有意思的东西,不被外在干扰。

  韩老师最迷人的点,就是会把历史、文化、时代用一些隐喻和荒诞的手法写出来,比如《苦难》里,为什么死人要过马路,为什么要跟在活人后面,为什么要生产死人,看懂的人会一下子被触动。

  Q:

  这套封面,从颜色到画风都有一种8、90年代老画报的感觉。是否从那里汲取了灵感?

  utu:

  其实主要是复古感。

  我本来想复得更古,看看文字能不能弄成画报标题的感觉,后来考虑到图书毕竟也要让人来买,不能太过于纯粹,忽略了观感,就放弃了这个方案。

  但韩老师写的东西,不管是科幻还是杂文,只要有人物出现,人物的气质就给我一种文革走出来的感觉——那个年代,大家都很执着,一种红色的执着。

  Q:

  我们总说,今天大众熟悉的科幻美学/视觉风格,是长期被欧美主导的,你画的封面,包括以前给科幻作家糖匪和韩松的书封,却给人一种摆脱了西方科幻美学的独特感。

  在你看来,我们的科幻到底怎么结合本土元素?

  utu:

  现在很多科幻小说都只是走一个流行的外包装,用一个符号语言替代所有科幻小说的概念,有时候看一本就感觉看了很多本,但其实,我们可以完全不在乎某种定式。

  比如红色,虽然它离科幻比较远,但传统认为的“科幻的颜色”——蓝色、黑色,都只是固有模式,不一定非要遵循,就像韩老师写东西,也没有在遵循固有模式。

  之前我读了很多国内的小说,尤其是科幻,里面好多翻译腔,仿佛是某种约定俗成,让我觉得很奇怪。我是这么觉得的:你活在哪,怎么生长,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有底气地把自己的感受呈现出来。当然,翻译腔也是因为很多科幻最开始就是国外进来的,而这就是我们的成长环境——我爸妈在传统的中国环境里,接受不了女性露的很多,但我生下来的年代有电视,有各种译制片,我就觉得没什么呀。

  所以这里完全可以不用“结合”这个词。本土化,用自己最本真的状态去做就可以了。美的东西千千万,只要能呈现出来,传递给大家就好。

  Q:

  你希望没读过韩松的读者,在看到封面的时候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utu:

  封面是一个指路针,先建立心理环境,再引导大家感受文字内容。韩老师写的东西并不是很好理解,希望读者能直接从封面上感受到他的荒诞、厚重。

  我很多朋友看了这套封面,都会感到压抑,一种即将爆裂、但尚未爆裂出来的情绪。

  Q:

  可以用一个画面来形容一下韩松吗?

  utu:

  就是这幅。△《我一次次活着是为了什么》(局部),插画:Butu

△ 《我一次次活着是为了什么》(局部),插画:Butu

  Q:

  你反复提到一个词——“不舒服”。韩松的文字确实给人一种“不舒服”感,你的画也忠实体现出了这种“不舒服”。

  “不舒服”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表现这种“不舒服”感,对创作者来说很重要吗?

  utu:

  这种不舒服,里面蕴藏着恐惧、隐喻,作为封面画家,其实我不能给大家呈现出极其不舒适的感觉。

  但韩老师会写到的不舒适感,在他的小说里很重要,是写作的需要,也会增加小说的厚度。就像今天,你需要一件做旧的、锈迹斑斑的东西,就需要让它有沧桑感,需要给它刮花,不能让它看上去崭新,泛着光。就像《假漂亮和苍蝇拍手》的封面,有一个男性光着腿,长满了腿毛。

  这并不是一种愉悦的感官,但它需要在那。

  采写 | 蒙脱石散,深夜诗朗诵爱好者,一种草莓味粉末,可溶于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