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493》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1493》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3 02:4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493》的读后感大全

  《1493》是一本由查尔斯•曼恩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493》精选点评:

  ●内容有趣,文笔优美

  ●实在是太夸张了,而且剪辑的那位有点思维跳跃,中国历史部分有点小问题

  ●还是看完整版为好

  ●偶然间看到的好书,出差来回路上读完了,居然了解了很多以前从来不知道的知识点...角度很奇特!准备有时间的时候再过一遍,整理一下笔记~

  ●如果没有看过《枪炮、病菌与钢铁》会给这本书更高的分,不过还是值得看的。

  ●全面,草草看完。后面还需要细读,对西语学习者有很大帮助,对于百分之八十的新时代概念清晰了很多。

  ●书很好,相比之前同类作品更一气呵成、纵横捭阖,译法也通顺。

  ●历史的进程,有各种各样的参与并且关键的因素,大航海肯定是其中一个,今天的世界开始于此。

  ●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美洲作物是压垮清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逻辑不通吧。

  ●从生物和经济角度讲1500后历史的书,很多细节挺有意思。随着人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全球化,生态系统,环境,社会都在越来越快的变化。

  《1493》读后感(一):写在2018年5月本书重印之际

  《1493: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这本书是我前两年策划的书了,几乎与之同名和同时,中信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个版本。也许读者会有疑惑,为什么作者相同、书名相似的两本书会几乎同时出现?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策划编辑,感觉有必要说两句。

  这本书的作者查尔斯·C.曼恩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他还有一本《1491》,写作风格大体相同。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写作主题很重要,1492年以后的人类社会大变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至今令人着迷。与一般的理论著作不同,这样一本书是通过真实可感的具体物种、物品、技术、贸易等实现的,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蕴含的人类社会发展逻辑,至今仍有许多启示。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通俗好读,恐怕得益于另一位作者丽贝卡·斯蒂福夫的改编之功了。以英文原版而论,这本书对应的原版原本是为青少年阅读而进行的重新改编,因此在叙述上更加通俗易懂,图片上也更加丰富。不但没有损失原书内容的价值,反倒增色不少,更加清新好读。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本书接受了市场销售的考验和读者的检验,最近重印。希望它的生命力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出版对读者真正有所价值的好书,是出版人的职责和使命。不多说宣传之词,谨以此纪念。

  《1493》读后感(二):《从哥伦布大航海到全球化时代》读后感

  从前上历史课都是从大视角去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只知道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东西方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为欧洲开辟海外市场、掠夺资源、殖民统治奠定了基础,也给美洲、非洲、亚洲人民带来了灾难。

  这本书从小视角出发,讲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过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过程,动物、植物、微生物们是如何在“偶然与意外”中对新世界格局形成中发挥作用。

  因为非洲人更能抵御蚊虫和疟疾的感染,这些对于在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和印第安人来说的致命疾病成为了推进黑奴贸易的重要推力,塑造了美洲大陆的奴隶制。马铃薯这种美洲作物进入欧洲,成为主食被欧洲人接受后,肆虐北欧的饥荒走到尽头,欧洲人口快速增长(这里的增长并不是新生儿的增多,而是活下来的新生儿较之前大幅增多),没有饥荒困扰,政治局势趋于稳定,可以说是马铃薯刺激了欧洲国家的崛起。而对于中国来说,大航海贸易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银价随之下跌,通货膨胀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军费开支难以为继等一系列问题将明王朝推向了倾覆的边缘。(从前读书只知道明王朝灭亡的原因是统治者腐败、宦官掌权、满清游牧民族崛起等原因…)。哥伦布大交换对于中国的另一影响表现在 “生物入侵”改变了中国的食物供给,在这之前中国人主要食用大米和小麦,在这之后,甘薯、玉米、马铃薯、辣椒等作物进入中国。在清王朝移民(沿海居民向内陆迁移、鼓励人民向多山、干旱的内陆迁移)政策的推动下,广大移民们在新家园大量种植马铃薯、红薯、玉米等作物,这些作物的种植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影响,旱涝灾害频发,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在“看的见的经济利益”和“看不见的生态变化”的双重驱动下,世界历史的车轮在新航路开辟的那一天起便改变了它行进的方向,一步步形成了当今的世界。

  《1493》读后感(三):随读随记

  没想到,原来读了一个青少年版本。

  历史的参与因素很多,大航海引发的贸易、资本主义绝对是今日世界形成的关键一步。其中引发的物种交换,有几个重大的影响:

  1、对人种的影响。这个是个悲惨的话题,美洲原住民基本伤亡殆尽,特别是中南美洲,这个区域的马铃薯、甘薯、玉米种植发达,食物供应充分,在当时人口远多于欧洲,但是欧洲人的介入,按照书上讲的,带来了各种疟原虫,根据作者在1491中的说明,美洲原住民基因有缺陷,无法抵挡欧洲大陆的病毒,自此基本灭种。非洲居民以奴隶身份大量登陆新大陆,现在的美洲大陆,非洲裔占了很大比例,事实上带来人种的巨大变化。

  2、对气候的影响。这是个意外的发现,欧洲人进入新大陆,改变了原住民火耕模式,灌木大量繁殖,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含热能力下降,促使地球进入小冰期。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现在地球排放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含热能力提高,地球在变暖,而且现在排放区域也是局限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所在区域,部分区域的生产行为影响全球气候,也是有可能。关键是,小冰期可是明朝灭亡的一大重要原因,欧洲人,太狠。

  3、对政治的影响。欧洲的崛起,开始于大航海。殖民地的发现,新资源、新市场赋予了欧洲殖民国家新动力,不过一开始的西班牙,对殖民地以掠夺为主,不重视新市场的开发利用,所以很快被后起的荷兰、英国取代。白银的发现,让欧洲在经济上有了话语权,欧亚大陆的经济自此以欧洲为中心。马铃薯等粮食从美洲来到欧洲,解决了欧洲的饥荒,促使人口增长,美洲的鸟粪石让欧洲发现了土地的肥料,促使了新的农业革命,至于杀虫剂,我个人倒不认为是物种交换的结果,没有马铃薯这些作物的传入,欧洲在科学领域的发展,也会产生化学药剂。橡胶是一种重要资源,但是工业革命并不依赖于橡胶,它对欧洲崛起的作用有待思量。总的来说,大航海促使了欧洲占有大量殖民地,由此带来新资源、新市场,资本主义自此形成,继而推动科学发展,引发工业革命,这些因素要大于物种交换的作用。

  4、偶然之得。书里有不少有意思的点,疟疾造成苏格兰革命计划的破产、拖垮了苏格兰的经济,英格兰趁机以经济补偿为诱惑,实现了大不列颠的统一;英军前往北美洲南部争取支持者,遭遇疟疾,战斗力下降,客观上帮助美国赢得独立战争;甘薯、玉米引入中国,中国农民开垦山地大力耕种,造成水土流失,黄河、长江泛滥,灾祸不断酿成持续的农民叛乱,掏空了清朝的根基。

  生态交换对历史的影响是个有创新性的课题,细菌、新作物对人种和政治肯定是带来很大的影响,准备继续读《枪炮、细菌和钢铁》。

  《1493》读后感(四):从浮游生物到星辰大海

  这是我近几年看过最好最有趣的历史书,从细微处写全球生态资源的交融,如同逆锋起笔,含蓄深远。作为读者,我看到的是滚滚洪流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然而是历史裹挟着人(生物)而去,还是生物地理决定着历史的走向?读它,就像第一次进到海洋馆的小朋友,屏着呼吸把整张脸都贴到玻璃上张望。

  书中偶然与必然的博弈时时让我联想到bbc《狩猎》中的画面:大马哈鱼奋力一跃,灰熊的利齿崩开血肉扎进它的身体,扭动,挣扎,更多的鱼群则永不停止地奔向栖息地,逆阶而上。这是控制不了的生物本能,也是基因的残酷筛选。

  生命进程是多么奇妙的东西!一片碎叶能繁殖出一整个苗圃,在人类的商业行为推动下来到各个大洲的园艺爱好者家里:它们从好望角的扭果苣苔变成了你的堇兰。园艺最有趣之事是育种,堇兰育种的独特之处在跨种杂交。园艺种有华丽的花纹但习性脆弱、后代不育;原生种容颜朴素,但在育种过程中却可能获得令人惊喜的新花色,如果能将它的性状稳定下来,则有望育出新种,获得国际认证。但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定向培育性状远未实现,人类育种师做的其实是小蜜蜂的工作:取下有父本价值的堇兰花粉进行混合,再均匀地涂在柱头上,期待在四个月后获得更漂亮的F2后代,再不断繁殖以稳定性状(我们能做的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啊!)

  有性繁殖尚且如此,无性繁殖,就像揭开沙箱的盖子,向你培育的雨林一角看去,风吹过,它们抬起头回望你,露出上百个一模一样的,静谧的微笑。多么伟大,令人毛骨悚然。

  巴西的橡胶园,黔西南的死地,为什么要保护生态多样性?因为一旦我们用纯功利的态度对物种进行选择,未来一定会bite you in the ass.我们无法预料到某一个灭绝物种的缺失可能会对未来起到怎样的作用,就像为了满足打猎趣味引进兔子的澳洲人听不到恶魔的低声窃笑,爱尔兰农夫也无法像电影快速镜头一样看到大地下沉眠的切块苏醒,生长,变成簌簌的马铃薯林,在地下繁育出数倍于己的块状根,最后倒下,成百上千地染上马铃薯病毒。这些只有事后才能知道。

  我们对农药、化肥(即人类行为)的恐慌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态不可控的恐惧。

  技术本身是无罪的,但是,我们对生态不可控的恐惧反而促成了更多不切实际的商业化选择(whole foods),也造成了科技的严重倒退。(转基因手段的不可用)

  对转基因技术看似疯狂的攻击背后实际上隐藏着煽动群体恐惧打开有机农业市场的商业企图,我们对无害的科技充满警惕,但对孟山都、先正达等农化巨头不断扩张的版图视而不见。食品工业本身简直充满矛盾,但这正是我们的西绪福斯困境,是螺旋发展的必由之路,推着它到山顶将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亘古洪荒,不可改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