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锦集

2022-03-29 03:03: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锦集

  《三生石上旧精魂》是一本由白化文著作,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5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生石上旧精魂》精选点评:

  ●泛读一遍,确实学到很多东西,部分章节读起来有点困难

  ●长知识

  ●有的还行 有的有点枯燥 不过白老头儿挺哏儿的

  ●内容写的不错,通俗易懂,考证详实。有些作者提出的解释也很有趣,理据合宜。 但是校对不行,错别字太多,同一页里就能出现两个。

  ●对书名产生误解,书的内容还是满严肃的

  ●实力派

  ●算对佛家故事/神话的科普类书吧?前半部分挺有趣的,讲中国古代小说家的脑洞如何之大,把外来佛家故事/外地神话汉化,再添油加醋地变成地道中国故事,比如十殿阎王.后半部分感觉一般.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和书的内容不搭,虽然书的内容是有趣的,但感觉书名写大了,内容撑不起来.最后吐槽一下,这本书真是太太太太太太臭了!

  ●博古论今,大量考据,记录了在文学中应用的佛教概念或器物的来龙去脉。有点点枯燥,不是很有趣。

  ●作意好奇,碰撞生发,假以小说以寄笔端

  ●正值哪吒热映,看这本倒是应景。B站up主树根龙门阵的一段话,很像我的阅读感受:“但凡了解到中国文化一点点皮毛,你都会惊讶,这个国家的内涵是如此深邃与厚重,这个国家人民的精神是如此坚韧与顽强。仅仅是因为历史悠久吗?当然不是,是因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千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热爱。每一代人都穷尽一生追求属于他自己的道,而当他们离开的时候,他们热爱的、思考的一切,就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比血脉更加紧密,它是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共振。中国文化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我们仿佛还与先辈们一起生活,他们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因为先辈们经历过太多辉煌与苦难,所以他们的记忆往往是沉重却又带着浪漫色彩。无论命运如何苛责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国家,我们总是能在共同的文化里寻得安慰与力量。”

  《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一):佛教故事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挺有意思的文集,谈的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佛教中的那些概念如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产生了哪些新的内容。例如传统的魂归泰山与佛教地狱轮回结合产生了阎王殿这个独有的设定,龙女故事与神通传奇产生了狐狸精,中国传统对服食成仙的迷恋与佛教碰撞产生了黄粱一梦,读起来还是颇为有趣。在读史的时候,经常会以今天的思维来猜测古人的想法,于是会产生很多迷惑,实际上例如汉代人,他们所接触过的思想和概念只有今人的不到一成,唐人的不到五成,我们手里是一串钥匙,他们手里只有几把钥匙,所以当他们在面对问题时,通常只有几个解,甚至唯一解。在敦煌的壁画上,能够看到很多本生故事和经变故事,有一些已经汉化了,从汉代的画像石,到唐代的壁画,能明显看到大众思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是佛教传入所带来的。所以说,中国文化的结构有点像长江,从源头细细地流出,中间不断地汇入新的支流,河面越来越宽广,最终流入整个大海

  《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二):看不动系列第三本

  给9分也不为过,就是看起来极度吃力。已经被实用主义改造过的理工式思维,重读这样有大量的历史和知识点的记忆量巨大的书,着实有点憋气。

  本书书名《三生石上旧精魂》,作者序中自述:“取自唐人传奇《甘泽谣》(袁郊撰)‘回观” 一则中的一句诗。……本书主要探讨佛教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戏曲的直接与间接影响——中国人很爱接受外来思想与事物。东汉以下,佛教对中国影响巨大。要是没有佛教带来的若干外来思想与许许多多故事为中国小说催生、大批的真正的中国小说就产生不了。 ”

  在逐渐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各层级人士对外来宗教文化中很多逻辑不清就用神通(量子力学)忽悠的地方进行了现实性的完善和改造,也许是中国人根底上脚踏泥土,想象力或许匮乏,骂一句贼老天都是因为靠天降雨水吃饭臆造的形象。对神佛的产生基本上没有太多凭空诞生的跳脱,大部分时候都要给他从髙坛拉下,安装上人间的身份才觉得心底里舒坦。修道成仙之前也得是人间老牛鼻子。这种改造也就造成了神佛也不完全是“有种乎”,神佛中混进了许多老李家儿子或老王家闺女,我们的老太太们基本上也把他们当做工具神——许了愿成功了才还愿,这就是讨价还价。根底上也不同于“混得好是神保佑,混不好是自己锉,一切都该贡献”的卑下心态。这也算是中国宗教本土化之后的特征。

  《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三):关羽是财神也是战神

  得到听书:

  首先,在汉化进程里,印度佛教人物原始形象大多经历了许多改变和加工。比如四大天王里多闻天王的身份,在过去近千年里被不断矮化,他的职能也渐渐被中国本土的人物瓜分;他的儿子那吒汉化成了李哪吒,被赋予了很多点铁成金的法宝和能力后,那吒形象也从原本的五头六腕也最终定型成了三头六臂。

  其次,说到了宗教运转机制是如何在本土化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发展的。对比了《柳毅传》和原始佛教中龙女报恩的故事,在艺术上有了哪些进步。随后我们讲到了鬼和轮回系统的形成,有了这些作为基础,我们才延伸出孟婆汤和月老,以及前生后世的情缘……而这些,都为我们的文本创作提供了丰沃的土壤。

  最后,说到了在运转机制下的修炼存在什么样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又是如何变化的,并且以禁欲为例子做了说明。修道要禁欲是从佛教传入后才有的。欲障的概念引入后,我国出家人对这件事情的态度出现了彻底的转变。然后,我们用一角道人和月明和尚的故事作为对比,看到了我们本土化以后对爱欲大防镜面一般的另一个极端。

  佛教进入我国的时间太久,在将近两千年的本土化过程中,它流传下来的各种观念都已经进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了我们自身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文化体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消化能力,使我们能像滚雪球一样,不动声色地领受、吸收并同化外来的事物,最终迭代出自己特有的轮廓。而这本书就是从我们古代的小说故事文本里,为我们抽丝剥茧一般还原出了这个过程。对这个过程的回味,有助于我们看清我们民族的喜好、欲望和性格。

  佛教为我们的国家留下了太多的文化遗产,还远不止于本书提到过的小说故事,比如古建筑里的佛寺、石窟;比如国画中的佛画、写意;比如琵琶、胡琴、羌笛等等来自于佛教国家的音乐;比如跟着佛教传来的藏医;比如从清谈、禅宗衍生出来的禅诗;比如中国哲学与佛教融合后产生的玄学,以至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等。在这本小书的基础上,每一个角度都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回顾,带着书里的思路回头再去看它们,或许你会找到一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三生石上旧精魂》读后感(四):堪比整容的佛教本土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