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最全最全!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大盘点,你认识几位?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最全最全!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大盘点,你认识几位?

2022-03-27 21:33:35 作者:迁徙 来源:迁徙推荐 阅读:载入中…

最全最全!历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大盘点,你认识几位?

  1901年,法国,苏利 · 普吕多姆

  获奖作品:《孤独与深思》

  获奖理由:“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

  苏利·普吕多姆(Sully Prudhomme,1839年3月16日—1907年9月7日),法国现代诗人。1839年3月16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860年,开始在巴黎一家公证处工作。1865年,出版诗集《长短诗集》,引起文坛关注。1866年,出版诗集《考验》,主题包括爱情、怀疑和行动。1869年,出版抒情诗集《孤独》。1870年,出版了诗集《战争印象》,表达和平观点。1872年,出版长诗《命运》,该作品是作者第一部长诗。1875年,出版诗集《徒然的柔情》。1881年,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88年,完成长诗《幸福》。1897年,出版散文集《诗诫》。190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07年9月7日,在巴黎寓所辞世。

  1904年,法国,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获奖作品:《金岛》

  获奖理由:“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1830年9月8日1914年3月25日)法国诗人。主要作品有诗作《黄金岛》、《普罗旺斯》、《米洛依》等。1904年作品《黄金岛》获诺贝尔文学奖 。

  1906年,意大利,乔祖埃 · 卡尔杜齐

  获奖作品:《青春诗》

  获奖理由:“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

  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语:Giosuè Carducci,1835年7月27日-1907年2月16日),意大利诗人、文艺批评家。主要作品有诗集《青春诗》、长诗《撒旦颂》、专著《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等。

  1913年,印度,罗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

  获奖作品:《吉檀迦利》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遗言《文明的危机》。

  1916年,瑞典,魏尔纳 · 海顿斯坦姆

  获奖作品:《朝圣年代》

  获奖理由:“褒奖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

  魏尔纳·海顿斯坦姆(瑞典语:Carl Gustaf Vernervon Heidenstam,又译卡尔·古斯塔夫·维尔纳·冯·海登斯坦,1859年7月6日-1940年5月20日),瑞典诗人、小说家,1912年成为瑞典学院院士,1916年为“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获颁诺贝尔文学奖。海登斯坦的作品主要描述瑞典人的生活,富有爱国热情,主要作品有诗集《朝圣年代》(Vallfartochvandringsr,1888年)。

  1917年,丹麦,卡尔·耶勒鲁普

  获奖作品:《磨坊血案》

  获奖理由:“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诗人、小说家。早年在哥本哈根读神学。1892年起定居德国德累斯顿,也用德语写作。早期作品有诗集《红山楂》、小说《日耳曼人的学生》,反映作者与基督教的决裂。20世纪初受印度佛教哲学影响,宣传出世思想,写有长篇小说《朝圣者卡马尼塔》。晚年重新皈依基督教,著有《神的女友》。由于“在崇高理想鼓舞下写出了丰富多彩的作品”,于1917年与他的同胞、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分享了诺贝尔文学奖。

  1919年,瑞士,卡尔 · 施皮特勒

  获奖作品: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

  获奖理由:“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

  卡尔·斯皮特勒(Carl Spitteler,1845-1924),19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中积极向评选者们推荐长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应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奥林匹亚的春天》是一部约有2万行的巨型史诗。主要描写奥林匹亚王位从克罗诺斯向宙斯的转移。故事情节和众神的名字都来源于希腊神话,只是对赫拉进行了再创造,与神话传说不同,作者把她写成大王克罗诺斯的女儿,是他的王位继承者,是位至高无上的女神,谁能获得她的爱情,谁就可以当上奥林匹亚大王。于是,以此为中心矛盾,展开了错综复杂而又十分美妙的故事情节。

  1923年,爱尔兰,威廉 · 勃特勒 · 叶芝

  获奖作品:《丽达与天鹅》

  获奖理由:“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

  威廉·巴特勒·叶芝(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亦译“叶慈”、“耶茨”,爱尔兰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著名的神秘主义者,是“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也是艾比剧院(Abbey Theatre)的创建者之一。叶芝的诗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和玄学诗的影响,演变出其独特的风格。叶芝的艺术代表着英语诗从传统到现代过渡的缩影。叶芝早年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的华丽风格,善于营造梦幻般的氛围,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凯尔特的薄暮》,便属于此风格。然而进入不惑之年后,在现代主义诗人艾兹拉·庞德等人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参与爱尔兰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的切身经验的影响下,叶芝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比较激烈的变化,更加趋近现代主义了。

  1931年,瑞典,卡尔费尔德

  获奖作品:《荒原与爱情》

  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

  埃利克·阿克塞尔·卡尔费尔德(1864~1931)瑞典诗人。1931年凭借作品《荒原和爱情》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他在诗作的艺术价值上,从没有人怀疑过”。[1]他的诗歌唱自然、青春和爱情,出色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创造出一种富于张力的新形式,使瑞典诗律复兴和形式改革臻于完美境地。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而瑞典诗人卡尔费尔德是其中一个例外。他身为该奖评委和终身秘书,几次提名颁奖给他,他都因为避嫌而推辞,直至他退休后去世半年才获得该奖。

  1945年,智利,列拉 · 米斯特拉尔

  获奖作品:《柔情》

  获奖理由:“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智利女诗人。出生于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市北的维库那镇。她自幼生活清苦,未曾进过学校,靠做小学教员的同父异母姐姐辅导和自学获得文化知识。194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位获得该奖的诗人。

  1948年,美国,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

  获奖作品:《四个四重奏》

  获奖理由:“对于现代诗之先锋性的卓越贡献。”

  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通称T·S·艾略特),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代表作品有《荒原》《四个四重奏》等。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比较文学,接触过梵文和东方文化,对黑格尔派的哲学家颇感兴趣,也曾受到法国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1914年,艾略特结识了美国诗人庞德。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来到英国,并定居伦敦,先后做过教师和银行职员等。[1]1922年发表的《荒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被评论界看作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一部诗作,被认为是英美现代诗歌的里程碑。1927年,艾略特加入英国国籍。1943年结集出版的《四个四重奏》使他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晚年致力于诗剧创作。1965年艾略特在伦敦逝世。

  1956年,西班牙,胡安 · 拉蒙 · 希梅内斯

  获奖作品:《悲哀的咏叹调》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西班牙抒情诗,成了高度精神和纯粹艺术的最佳典范。”

  胡安·拉蒙·希梅内斯(Juan Ramón Jiménez,1881–1958),西班牙诗人、散文家。1881年11月23日,胡安·拉蒙·希梅内斯生于西班牙乌埃瓦省的莫格尔。曾进入塞维利亚大学学习法律。1900年开始发表诗歌,1936年因西班牙内战爆发流亡国外,辗转迁居波多黎各。其主要作品有《遥远的花园》、《悲情咏叹调》、《一个新婚诗人的日记》和《三个世界的西班牙人》等,曾获得1956年诺贝尔文学奖。1958年5月29日,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在波多黎各圣胡安逝世。

  1959年,意大利,萨瓦多尔 · 夸西莫多

  获奖作品:《水与土》

  获奖理由:“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 Quasimodo,1901-1968)意大利诗人。夸西莫多一生著有许多作品,尤以诗歌著名。主要作品有诗集《水与土》、《消逝的笛音》和《日复一日》等。1959年,因为“由于他的抒情诗,以古典的火焰表达了我们这个时代中,生命的悲剧性体验”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3年,希腊,乔治 · 塞菲里斯

  获奖作品:《“画眉鸟”号》

  获奖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诗作,是对希腊文化的深刻感受的产物。”

  乔治·塞菲里斯(英文名称为George Seferis,1900-1971)希腊诗人。生于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城,父亲是雅典大学教授,国际法专家。

  1966年,瑞典,奈莉 · 萨克斯

  获奖作品:《逃亡》

  获奖理由:“因为她杰出的抒情与戏剧作品,以感人的力量阐述俩以色列的命运。”

  内莉·萨克斯(德语:Nelly Sachs,1891年12月10日-1970年5月12日),德语诗人、剧作家,一八九一年十二月十日生于柏林一个富有的犹太工厂主家庭。1966年与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萨克斯在德国柏林出生,1940年流亡瑞典。萨克斯的戏剧创作主要有著名的戏剧选集《沙上的记号》(1962),该选集收有14个剧本,其中诗剧《伊莱》最为诺贝尔奖评委会赏识。萨克斯在创作上,早期师承歌德和席勒的浪漫主义,希特勒当权后才转向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探讨《圣经·旧约》中的神秘的犹太教义。

  1971年,智利,聂鲁达

  获奖作品:《情诗 · 哀诗 · 赞诗》

  获奖理由:“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巴勃罗·聂鲁达(1904年7月12日-1973年9月23日),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他的诗歌既继承西班牙民族诗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既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特点,又从沃尔特·惠特曼的创作中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政治,另一个是爱情。他早期的爱情诗集《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聂鲁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很有兴趣,一生中曾经三次到过中国。1928年他作为外交官赴缅甸上任时,出发来中国,给宋庆龄颁发列宁国际和平奖,此行中,他还见到了茅盾、丁玲、艾青等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的交流。在访问中国时他得知,自己的中文译名中的“聂”字是由三只耳朵(繁体“聂”)组成,于是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

  1974年,瑞典,哈里 · 埃德蒙 · 马丁逊

  获奖作品:《露珠里的世界》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透过一滴露珠反映出整个世界。”

  哈里·马丁逊(1904—1978),瑞典诗人、小说家。出生于瑞典南部布莱金厄省的亚姆斯霍格镇。哈里·马丁逊是一个多产的小说家和诗人,一个自学成才的工人阶级作家,是最重要的现代化指数瑞典无产阶级文学家。在1974年马丁森与艾温德·约翰逊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丁森的诗的特点是语言上的创新,精密的观察,和灿烂的就业隐喻。

  1975年,意大利,埃乌杰尼奥 · 蒙塔莱

  获奖作品:《生活之恶》

  获奖理由:“由于他杰出的诗歌拥有伟大的艺术性,在不适合幻想的人生里,诠释了人类的价值。”

  埃乌杰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1896~1981),意大利诗人。1896年10月12日生于热那亚,1981年9月12日卒于米兰。少年时学习声乐,酷爱文学。1917年被征召入伍。战争结束后开始诗歌创作。第一部诗集《乌贼骨》,使诗人声誉鹊起。它从大千世界中精心选取一系列富于象征意义的艺术场景,着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瞬息间的细微感情。1938年,因拒绝加入法西斯党,被解除佛罗伦萨文学馆馆长之职。

  1977年,西班牙,阿莱克桑德雷 · 梅洛

  获奖作品:《天堂的影子》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继承了西班牙抒情诗的传统和吸取了现在流派的风格,描述了人在宇宙和当今社会中的状况”。

  阿莱克桑德雷·梅洛(Vicente Aleixandre Merlo,1898~1984)西班牙诗人。197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塞维利亚,大学攻读法律和商业,毕业后当律师同时从事诗歌创作。属西班牙皇家学院派,1950年成为西班牙皇家学院院士。他的诗崇尚自由体,遣词凝炼、优美流畅,感情饱满,富于幻想,其创作风格先是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继是浪漫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混合,而后,作品开始触及现实的生活和历史,带有哲理成分。

  1979年,希腊,奥德修斯 · 埃里蒂斯

  获奖作品:《英雄挽歌》

  获奖理由:“他的诗,以希腊传统为背景,用感觉的力量和理智的敏锐,描写现在认为自由和创新而奋斗。”

  奥德修斯·埃里蒂斯(Odysseas Elytis,1911.11.02 ~1996.03.18),希腊最杰出的现代诗人之一,出生于克里特岛。曾在大学学习法律。二战时期在希腊军队服役。1979年凭借作品《英雄挽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终身未婚。

  1980年,波兰,切斯拉夫 · 米沃什

  获奖作品:《拆散的笔记簿》

  获奖理由:“不妥协的敏锐洞察力,描述了人在激烈冲突的世界中的暴露状态。”

  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aw Miosz,1911-2004),美籍波兰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1911年6月30日,切斯瓦夫·米沃什生于立陶宛维尔诺。曾参加左派抵抗组织,从事反法西斯活动。后任波兰驻美国、法国外交官。1951年向法国申请政治避难,1970年加入美国国籍。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

  2004年8月14日,米沃什在波兰克拉科夫的家中逝世,享年93岁。

  1984年,捷克,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

  获奖作品:《紫罗兰》

  获奖理由:“他的诗富于独创性、新颖、栩栩如生,表现了人的不屈不挠精神和多才多艺的渴求解放的形象。”

  雅罗斯拉夫·塞弗尔特(1901-1986)是当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诗人。他一生中总共出版了三十九部诗集,主要有《泪城》、《全是爱》、《信鸽》、《裙兜里的苹果》、《维纳斯之手》、《穷画家到世间》、《妈妈》、《铸钟》、《皮卡迪利的伞》、《避瘟柱》、《身为诗人》等。除了诗歌创作,塞弗尔特还译过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作品,创作出版过《极乐园上空的星星》、《手与火焰》、《世间万般美》(1983)等文集。塞弗尔特于1996年获得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84年,因展现出“人类不屈不挠的解放形象”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1987年,苏裔美籍,约瑟夫 · 布罗茨基

  获奖作品:《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或是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1940-1996),俄裔美国诗人,散文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0年5月24日,布罗茨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1955年开始创作诗歌,1972年被剥夺苏联国籍,驱逐出境,后移居美国,曾任密歇根大学驻校诗人,后在其他大学任访问教授,1977年加入美国籍,198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诗集《诗选》《言论之一部分》《二十世纪史》《致乌拉尼亚》、以及散文集《小于一》等。

  1996年1月28日,布罗茨基在纽约因心脏病突发于睡梦中离世,享年55岁。

  1990年,墨西哥,奥克塔维奥 · 帕斯

  获奖作品:《太阳石》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 Paz,1914.3.31~1998.4.19),墨西哥诗人、散文家。生于墨西哥城。帕斯的创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语系的文学传统,继承欧洲现代主义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语言创造自由境界的信念。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满激情,视野开阔,渗透着感悟的智慧并体现了完美的人道主义”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92年,圣卢西亚,德里克 · 沃尔科特

  获奖作品:《西印度群岛》

  获奖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启发性和广阔的历史视野,是其献身多种文化的结果。”

  德里克·沃尔科特(Derek Walcott,1930年1月23日~2017年3月17日),圣卢西亚诗人、剧作家及画家,主要作品有《在绿夜里》、《西印度群岛》、《白鹭》等。

  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出生于圣卢西亚的卡斯特里。1953年,毕业于西印度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62年出版诗集《在绿夜里》。曾获得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和2011年艾略特奖。2017年3月17日,德里克·沃尔科特在圣卢西亚的家中因病去世,享年87岁。

  1995年,爱尔兰,希尼

  代表作品:《通向黑暗之门》《在外过冬》《北方》《野外作业》《苦路岛》《山楂灯》《幻觉》等。

  获奖理由:“由于其作品洋溢着抒情之美,包容着深邃的伦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现实历史的奇迹。”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生于爱尔兰北部德里郡毛斯邦县一个虔信天主教、世代务农的家庭。希尼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诗学专家。199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诺贝尔奖演讲《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诗论。他还写过一个剧本。希尼把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2000)译成现代英语,轰动一时。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好的英语诗人和天才的文学批评家。希尼自小接受正规的英国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英国女王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当过一年中学教师,同时大量阅读爱尔兰和英国的现代诗歌,从中寻找将英国文学传统和德里郡乡间生活经历结合起来的途径。1966年,以诗集《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一举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现代文学讲师,亲历了北爱尔兰天主教徒为争取公民权举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乱。2013年8月30日,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逝世,终年74岁。

  1996年,波兰,维斯瓦娃 · 辛波丝卡

  代表作品:《向自己提问题》《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各种情况》《大数字》《桥上的人们》《结束和开始》等。

  获奖理由:“由于其在诗歌艺术中警辟精妙的反讽,挖掘出了人类一点一滴的现实生活背后历史更迭与生物演化的深意。”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一2012年2月1日),波兰女作家,同时也是位杰出的翻译家,将许多优秀的法国诗歌翻译成波兰语,并于199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诗作被称为“具有不同寻常和坚韧不拔的纯洁性和力量”。有《一见钟情》,《呼唤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前两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和一九六六年德国的奈莉·萨克斯),第四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

  辛波丝卡一生创作了二十本诗集,公开发表的诗歌约400首,创作生涯从1950年代延续至2012年,是波兰最受欢迎的诗人。《巨大的数目》在1976年出版时,1万册在1周内就售罄。

  2012年2月因肺癌去世。

  2011年,瑞典,托马斯 · 特朗斯特罗姆

  代表作品:《17首诗》

  获奖理由:通过凝练、透彻的意象,为我们提供了通向现实的新途径。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6日),又名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瑞典诗人、心理学家。

  1931年4月15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1949年,在杂志《当月桂树生长之时》上发表第一首诗发表。1954年,发表《17首诗》。[2]1962年,发表诗集《半完成的天空》。1978年,发表诗集《真实障碍》。1989年,发表诗集《为死者和生者》。2011年10月6日,获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3月26日,因中风去世。

  2016年,美国,鲍勃 · 迪伦

  代表作品:《编年史》《塔兰图拉》《帝国讽刺剧》《疲惫装载》等

  获奖理由: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

  鲍勃·迪伦(Bob Dylan),原名罗伯特·艾伦·齐默曼(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5月24日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摇滚乐、民谣男歌手、词曲创作人、作家、演员、画家,美国艺术文学院荣誉成员。

  鲍勃在高中的时候就组建了自己的乐队。1959年高中毕业后,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在读大学期间,对民谣产生兴趣,开始在学校附近的民谣圈子演出,并首度以鲍勃·迪伦作艺名。1961年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1962年推出处女专辑名为《鲍勃·迪伦》。1963年起,琼·贝兹邀请迪伦与她一起巡回演出。

  2016年,鲍勃·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作曲家。2020年3月27日在其官方社交平台发布了新歌《Murder Most Foul》。

  2020年,美国,露易丝·格丽克

  代表作品:《野鸢尾》《忠诚的和贞洁的夜晚》

  获奖理由: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1943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美国当代女诗人。

  1961年,从休利特高中毕业。1963—196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68年,出版诗集《头生子》。1975年,出版诗集《沼泽地上的房子》。1985年,出版诗集《阿基利斯的胜利》;同年,获得美国国家书评界奖。1990年,出版诗集 《阿勒山》。1995年,出版诗集《最早的四部诗集》。1992年,诗集《野鸢尾》出版。1993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1999年,当选美国诗歌学会理事。2003年,当选美国桂冠诗人。2006年,出版诗集《阿弗尔诺》。2012年,出版诗集《诗1962—2012》。201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诗歌奖。2020年10月8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未来?希望出现中国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