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2020-10-23 03:02: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浪地球读后感1000字

  《流浪地球》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地球》精选点评:

  ●流浪地球,人和吞噬着还有百年守望比较好看,总觉得科幻中带一些人文关怀更有味道,3星半

  ●四分给何夕

  ●大刘的文笔还是。。一言难尽。以及总感觉短篇撑不起来科幻小说该构建的一个绚烂的世界观。

  ●先吐槽编辑:擅自加副标题多余且不负责任。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有失水准,有点粗糙。王晋康的百年守望是《月球》多此一举的改写之作。其他都很一般。少有的亮点是大刘的《吞食者》和王《临界》里描绘“一绺绺临界的红色地脉”很灵巧。

  ●特意在看之前模糊了每篇作者,果然最不喜欢就是刘慈欣,他传递的内容真的是我个人完全无法理解。给何夕点赞,虚证真的是太赞了,尤其是结尾,相比六道的结尾个人感觉就稍微弱一些

  ●我的耐心只够支撑我读完《流浪地球》这一篇,佩服作者的想象力和理工功底。

  ●《流浪地球》:小说之于电影仿佛背景设定一样的存在,没有英雄式的故事,读者随着第一人称的讲述体会没有什么起伏的渺小人类起起伏伏的情绪,体验很神奇,喜欢。保持理智之难题与有三颗太阳的目的地。

  ●二星半 理解有限,什么鬼❓

  ●科幻短篇集。打开脑洞,发散一下思维。流浪地球这篇有三体的影子,物理学+宏大想象。

  ●追随着大刘的脚步,认识了老王何夕

  《流浪地球》读后感(一):以后不买多人合集了

  最早读的是大刘的三体,偶然的机会读了《镜子》这本大刘的短篇小说集,被其中着眼于人类自身发展,从生活常态出发,畅想人类未来探索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便想着找一下国内科幻大家的作品对比着看一下,于是就找到了这本《流浪地球》,分别收录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的几个短篇,大刘的作品保持了其一贯的风格,科学素养非常的硬,但能够深入浅出的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王晋康的两篇给我的感觉都非常一般,从这两篇来看想象力要比大刘差了非常大一截,读起来自然没那么惊艳,其故事基础,设定离现世太近了。何夕给人的感觉如导读中所提,自娱自乐,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正如武侠小说大家古龙一般,这种特点在”祸害万年在”一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假设”这篇又太过扯淡,想上升到哲学高度,必定曲高和寡,”六道众生”的故事性倒是挺强,但科学性不免就弱了很多,而且以自己的名字作为主人公,要不要这么自恋,哈哈。

  《流浪地球》读后感(二):忍不住要吐槽一下王晋康

  大刘的作品也看了几年了,科幻小说也看了不少,但除了他的中国科幻在这几年里却几乎没有读过,能与大刘比肩的中国科幻作家也不是没有,在几次搜索大刘的信息时也看到了王晋康何夕等人的名字,但始终是未得一见。

  终于,上次在学校图书馆找书的时候看到了这部合集,说实话,不知是我小时候去的图书馆太小了,还是这几年中国的科幻作品确实火了,印象里以前的时候就没有看过这几个人的书,连三体也是在上了大学之后才知道的。而如今学校图书馆里这几人的书却比比皆是,由于之前在手机上就把大刘的小说都已经读过了,四下看过之后随意挑选了一本三人的合集,想拜读一下其他两人的大作,结果。。。

  对于王晋康的百年守望,读完之后实在是觉得不吐不快。这篇小说我看了两页就在想这难道不是《月球》?先不多说别的,我在网上找了王晋康对于这部小说的解释:

  作者的话:“前些时看了一部低成本科幻电影《月球》,觉得很不错,同时也觉得它所构建的故事框架尚有可拓延之处,比如那位克隆人的原型就一直没有露面。我一时兴起,决定写一个B版本的《月球》,故事人物完全采用原电影中的角色。但在创作过程中我渐渐觉得,还是把故事放在中国背景中才能写得过瘾。于是最终呈给读者的,是这个C版本(China版本)的《月球》。既然是中国版本,我就把拙作《月球进行曲之前奏》中的一个人物(昊月公司总裁施天荣)也干脆借用过来了,并因此成就了本文与A版本的不同——C版本中没有简单的反派角色。 ”

  既然作者这么说了,我也不认为这算是抄袭,算是一种借鉴,但是这种改变我认为没有在原来剧情上的一丁一点的提高与升华,甚至是班门弄斧。

  《月球》的导演是邓肯琼斯,算是比较火的的新晋导演,他拍的几部电影我都很喜欢,《源计划》也是我除了《盗梦空间》之外最喜欢的科幻电影之一,除此之外《魔兽》也是可圈可点。他的处女作《月球》是09上映的,也不到短短十年,这部电影也许是刻意营造的,也许是成本低特效团队请不了顶尖的,我高中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时,还以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电影,但这部电影却让我当时叹为观止,竟然还有这么新颖的科幻电影。电影的叙事手法很老道,一层一层如抽丝剖茧一般循序渐进,整个过程让人的眼睛不会想离开片刻,而电影里营造出的气氛有种孤寂感,灰白的色调,单调而孤独,两者相辅相成,仅有两人和电脑的交流,却不会觉得无聊,又时刻保持着压抑的氛围,为最终的真相和故事的结局形成很好的烘托。

  反观王晋康的小说,从一开始就从老武康的视角里说出了真相,那么就如同看侦探小说一上来就知道了凶手,哪怕你推理再精妙,结局是凶残还是宽容的处置凶手,都无法像是留悬念一样牢牢的抓住读者的眼球,既然如此,作者抛开悬念不用,是想在探讨克隆的深度上下功夫吗?但是我却很难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作者到底把克隆人放置到怎样的一种位置上?克隆人拥有一个人的全部特征,在生物上毫无疑问克隆人与自然人毫无二致,区别在于社会上的身份与位置,这是科学界探讨几十年而争论不休的。在我看来,作者把克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身份同化为克隆人的记忆,一个克隆人的记忆是虚假的或者说这个人的记忆完全来自于其他人,那么这个克隆人对于社会来说是不存在的,他唯一的存在形式就是他的记忆。普鲁斯特认为记忆中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这与王晋康对于克隆人的看法不谋而合。但是对于一个人,记忆对他来说是有多么重要,才能让一个人选择慨然赴死?显然,王晋康没有把克隆人放到一个自然人的地位上去思考,一个人的记忆是虚假的,他的妻子是虚假的,难道这样克隆人就没有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了吗?这个人是实际存在着的啊,我思故我在,作者所说的理由就能让一个活生生的人选择去死?为了记忆中的妻子而放弃生命?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会认同的地方。就如同楚门的世界,任何一个人如果发现了真相,发现了这个世界其实是虚假的,会有人选择留在那里吗,会愿意说就这样保持现状吗?自由,在我看来是人类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不自由毋宁死。

  最后不得不在说一下王晋康在这本小说里的文笔,虽然这和主题思想一比,已经显得不重要了。都说大刘的文笔差,不够纯属,那和这部小说比,我觉得大刘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通篇对白我就觉得像是在菜市场买菜,丝毫感受不到小说的叙事技巧,像是听门卫老大爷说故事,没有月球的荒芜孤寂的气氛,没有对于人性深刻的思考,没有科幻小说悲天悯人的情怀。不知道这部小说算不算作者的重要作品,如果是,那我对王晋康只能是大失所望,如果不是,这部丛书的主编脑子估计挖塌啦。

  《流浪地球》读后感(三):“总要有人仰望星空”——谈谈刘慈欣和《流浪地球》这本书

  “总要有人仰望星空”,想起刘慈欣说这句话时的神情,让人感到一种智慧,深邃的智慧,还有一种打动人的“诗意”。

  科学和文学是相似的,都要具备想象力,科学是对世界客观存在的想象,文学是主观精神世界的想象,这两者缺一不可,也极具魅力,

  “四维空间”、“墨菲定律”、“万有引力”也好,都是一种浪漫,极致的浪漫。科学家和文学家都是坐在一束光上面发呆的人,从而产生瑰奇的想象,敬佩这两种人。

  刘慈欣的小说《流浪地球》兼具两种特性,科学的想象和诗意的浪漫。

  而对他本人的了解来自于其它一些短篇小说和媒体的报道、采访,从初中开始写科幻小说,受科幻之父“凡尔纳”影响最深。他是努力和勤恳的人,不断的投稿,坚持很长时间,《三体》才在《科幻世界》连载,最终获得科幻界的诺贝尔奖“雨果奖”,为亚洲第一人,备受瞩目。身为工程师的他,默默守在娘子关一个寂寞荒凉的地方,所以才更需要想象。

  “雨果奖”爆红后,人们开始关注刘慈欣,关注科幻小说这种题材,高考的阅读题都会有他的文章。但他是一个非常低调的人,极少露面或接受采访。几年前看到他当时唯一的视频采访,即使话少,但说的每句话分量都很重,值得深思。感觉到他的悲天悯人,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想象,面对外星文明,他是持悲观态度的,不希望人类主动去联系,犹如黑暗森林的法则,它们是猎人,我们身处黑暗之中,很多事情无法预知。

  但他也说,“总要有人仰望星空。”

  刘慈欣是属于硬科幻派的作家,《流浪地球》这本书里有很多的专有名词和知识,会不断遇到阅读障碍,第一遍看时情节梳理不清,读的时候有种挫败感,读不懂。我浅薄的知识体系不足以支撑读懂这个故事,书中涉及的物理、地理、天文知识早已还给高中老师。但你会佩服他的想象力,全篇分为: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叛乱、流浪时代来讲述。

  会思考外太空是什么?我们在寻找什么?未来的人类对地球做了哪些事?地球的结局会怎样?

  文字,是他一直被争议的点。不是以文笔见长的小说,所以优美的文笔是少些,人物,可能也不太立体,但思考和想象是惊人的,被其他作家称为“万花筒”。

  你也会看到他在小说里表达对社会的一些看法和自己的价值观:

  “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已压缩到最少,人类没有这份闲心了。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每个人都有做不完的工作。”

  “每个人都在不顾一切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爸爸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呵,忘了告诉你们,我爱上了黎星,我要离开你们和她在一起。”“这是谁?”妈妈平静地问。

  “在前太阳时代,做一个高贵的人必须拥有金钱、权力或才能,而在今天只要拥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时代的黄金和宝石,不管活多长,我们都要拥有它!明天把这话告诉孩子。”

  他在用科幻的外壳讲人的故事。

  诗意,是整篇小说萦绕的的氛围,如一个诗人的吟唱。“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这本书是一个合集,刘慈欣的小说占三分之一,他与后面的王晋康、何夕并称为“中国科幻界的三驾马车”。后两人写的小说也很精彩,引人入胜。特别是王晋康,大概是生活年代的原因,小说里看到他对整个社会的深度思考,更具文学性,容易引起共鸣。《临界》是讲关于地震,人类对自然到底能掌控多少,在面对自然灾难能做些什么?《克隆之殇》探讨记忆、感情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没有了记忆,人存在的意义为何?看完后想把王晋康写的所有书都读一下。

  何夕的《六道众生》里面有轮回、空间等元素,有点魔幻色彩,新颖,文笔也好。

  “当一个人从纷繁的世事中偶尔生出一点仰望夜空的情绪,他的目光肯定会被那些谜一般的星星所吸引。”

  “无垠的弯隆从正上方直垂到地,银河淡淡地划过半空,如同某个巨人的信手涂鸦。”

  我摘抄了上面两句写在本上。

  通过《流浪地球》这本合集书,了解到中国有很多优秀的的科幻小说作者,这在之前的阅读体系里是没有的,只在高中时看过几本《科幻世界》杂志。也让人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格局,不只是聚焦眼前的一点个人悲喜。宇宙、地球、人类、社会,都是可以去思考的命题。

  “人类的精神像在荡着一个宇宙秋千。”这是《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话。

  其实不管是黑暗中的地球,还是个人,都在流浪。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可能就不再会流浪。

  璀璨夜空,深邃无边,暗夜有边。

  总要有人仰望星空,愿你我都成为那个仰望星空的人。

  《流浪地球》读后感(四):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 流浪地球

  刘慈欣。

  ——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这个丢在人堆里就被淹没的中年男人,被科幻迷们亲切地称作“大刘”。

  他连续八年荣膺中国科幻文学银河奖,创下了前无古人的纪录。

  其中,就包括《流浪地球》,以及把他推向世界顶峰的《三体》。

  2019年2月5日,刘慈欣作品改编电影《流浪地球》拿下了近50亿票房,成为一个传奇。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

《流浪地球》

刹车时代

  三个世纪前。

  科学家发现太阳将在不久的未来剧烈膨胀,膨胀直至吞没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

  过去无数岁月中作为人类精神支柱的存在,变成了死亡和恐怖的象征。

  如果继续呆在太阳系中将只有毁灭一途。

  比起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

  此时唯一的生路就是向半人马星座的比邻星进行星级殖民。

  预计整个过程将持续两千五百年时间,一百代人。

  至此,地球的刹车时代正式拉开帷幕。

  一万两千台发动机,分别部署在亚洲和美洲板块上,企图通过一定角度的喷射使地球停止自转。

  主角出生在刹车时代即将结束的时候,那时的地球刚刚被停止转动。

  那一天太阳用了整整70个小时才落下,然后就再也没有升起。

  而地球的另一面,高温熔化了极地冰川,地面上三分之二的城市被潮汐淹没,仅仅是站在户外就需要穿上防护服。

逃逸时代

  刹车时代结束,逃逸时代到来。

  发动机将把地球推离原本的公转轨道,让地球利用太阳的引力逐渐逃离太阳系。

  整个过程一共持续15次来回。

  地球开始在严寒和灼热中交替度过。

  每一次地球变轨加速,地下城中就谣言四起,说太阳膨胀即将发生,所有人都将丧生。

  直至地球掠过太阳,又一次奔向远日点,恐惧才逐渐平息。然后又在酝酿下一次恐惧。

  这个时期的大灾难接踵而至,火山、地震、岩浆、洪水、陨石,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如此频繁。

  撤离现居的地下城到另外一处居住点俨然已经成为了常态。

叛乱

  逃逸时代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度过,地球已经成功逃离。

  但是,人们刚来得及庆祝一下,叛乱就开始了。

  叛军高呼太阳永远也不会膨胀,是联合政府编织了这个庞大的谎言,只为完成他们独裁的野心。

  世界各地纷纷起义。

  而主角的妻子,她默默走上前,拿起分发的冲锋枪加入到叛军的队伍中,没有回头,没有说一句话,消失在地下城的迷雾里......

  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相继沦陷。亚洲成了收缩防御的最后一道阵线。

  最终因为考虑到继续战争可能会导致地球的发动机失控,人类可能会全部灭亡,所以军队决定投降。

  叛军胜利了。

  人们站在冰原上高呼唱着《我的太阳》,

  人们凝视着那永恒的太阳,

  人们为过去怀疑太阳会膨胀而感到羞愧。

  紧接着,

  太阳膨胀了。

  太阳最后一次把光和热洒向地球,为存续了五十亿年的传说落下帷幕。

  也结束了那些活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的十五万名叛军的生命。

  幸运的是,地底之下还有人类活着。

后记

  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看到的是黑暗、冰冷、死亡、以及地球的愤怒。

  人们在不见太阳的地下城内负重前行,咬牙坚持着微弱的希望。

  让地球停止自转并逃离太阳系实在是一个惊骇世俗的想法,惊骇到以至于普通的民众都有一种不真实感。

  就仿佛在人群脆弱的神经上跳舞。

  最后的结果要么就是舞者的舞步出现失误掉落下去,要么是这根脆弱“钢丝”承受不住舞者的重量而崩断。

  故事的结尾刘慈欣描写出那集体的反智主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让一切彻底推向高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