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多尔读后感100字
《苏霍多尔》是一本由伊凡·蒲宁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霍多尔》精选点评:
●冬季再读预定
●没有阶级斗争的描写,是关于一个时代里一个家族的回忆,而回忆这些的人是一个农奴。曾经历尽苦难,逆来顺受、沉默寡言成了习惯。而最后随着这个阶层的泯灭,他们留下的痕迹在泯灭,包括铁铸的墓碑、银子的家谱。
●借一个女仆大半生的凄凉悲哀的故事讲述“那个正在死亡”的阶级,在蒲宁优美的文字下,彷若一部挽歌
●好看
●蒲宁,推荐
●首先想到了百年孤独,译后记里却充斥着“现实主义”这个词
●疯人、恶人、偏执者、被欺辱者构成衰败的苏霍多尔庄园里正在死亡的阶层的群像。摘两段要注意的环境描写,“果园在雷雨下发狂似的呼啸,闪电时不时照亮饭厅里圣像的面容,劈开笼罩住果园的天空,使空中泛出颤动的火红色亮光”,“前面是白晃晃、光秃秃的街道,白晃晃的马路和白晃晃的房屋——而在这些街道、房屋的尽头是一座白晃晃的大教堂,教堂新换的铁皮屋顶也是白晃晃的,连教堂上边的天空也青里泛白,显得枯燥乏味”。
●蒲宁仿佛能带你触摸,一切发黑的厚重粘滞的俄罗斯老庄园。
●爆裂式的叙事。对风景的描写较猎人笔记(总联想起)逊色,感觉也没有他的短篇出色,对接下来补习蒲宁的作品产生怀疑。与樱桃园一样的无可挽回。
●读完之后的感觉类似于《百年孤独》,像是简版。翻译真好。
《苏霍多尔》读后感(一):记
娜达莉娅就这样在孤独之中慢慢地饮着单恋的第一杯既痛苦又甜蜜的毒酒,忍受着耻辱、嫉妒以及夜间那许多可怕的和美满的梦给她带来的痛楚,忍受着无法实现的想望和企求在草原岑寂的永昼中对她的无休无止的折磨。她所蒙受的委屈纵然使她悲痛欲绝,却往往被心底似水的柔情所替代,而情欲和绝望则被听天由命的心情和由衷的愿望所驱走,她的这个愿望就是以最卑微的身分不声不响地待在他近旁,把爱情深埋在心底,永远不吐露,永远无所期待,无所企求。
《苏霍多尔》读后感(二):关于《苏霍多尔》(多年前写的,已不知所云)
《苏霍多尔》正应了奥古斯特·罗丹那句话:“所谓美,便是性格与表情。”与蒲宁其他作品不同,《苏霍多尔》的事例和形容词更为生动、极端、强有力,以至于人物个性在此首度上升到悲剧的高度,而他先前创作的散文和小说,晚年撰写的回忆录均未给予读者如此鲜明的印象。重读《苏霍多尔》让人意识到虚构的确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的巧妙取舍,因此“现实”这座冰山的体积也至关重要。但悲剧或艺术的浓烈并非仅仅靠事实的堆积即可形成,如何避免轻佻或者那种“一贯正确”的处理方式,获取白日梦的效果?如何增强而不是消减性格的力量?这些无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苏霍多尔》的素材大约来源于家族长辈讲述的掌故,蒲宁根据它们从容地限定篇幅,平静地安排结构,免去了很多必要或不必要的苦恼。 2006年2月7日
《苏霍多尔》读后感(三):弥漫的哀歌
“想象一下那个时代并不困难,并不困难。只是要记住这个在夏日碧空下的发出金光的歪歪斜斜的十字架,早在他们生前就已经立在这儿了……只是要记住:在他们生前,荒凉、酷热的田野里,黑麦也是这样金黄,也是这样成熟的,而在这里的坟地上,也是这样绿荫丛浓,也是这样清凉,也是这样长满了灌木……而在这些灌木丛中,也同样有这么一匹衰老驽钝的白马在走来走去,啃啮着青草,马颈的鬃毛也同样已经脱落,露出了发青的皮肤,粉红色的马蹄也同样伤痕累累。” 我对蒲宁的第一印象来自于《金蔷薇》中连篇累牍的赞美,和其后拜读的《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也说过极其喜爱清新优美的语言。 《苏霍多尔》则更像弥漫的哀歌。苏霍多尔的爱是奇特的,恨也是奇特的。夜来到地上,陪着失恋的姑娘,她已失去她的秀发,和年少最初的暗恋幻想。倾颓的贵族庄园,夭折的少女时光,逝去的生命,暗夜的禽兽,地址不具的墓碑,无从开始的凭吊。 庄园最终要落寞,就像男主人转眼也会变成列车员。苏霍多尔亲身穿过时代的洪流,被拆成一身骨架,成为一抹剪影。
《苏霍多尔》读后感(四):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世纪以前的文字
关于这篇,很多人说美,说凄凉,等等,但我不想讨论主题和内容,我想就形式来讨论一下。
这篇从叙述视角来说是贵族后代身份的第一人称“我”的回顾性叙述,主要通过叙述家奴那达丽雅的故事,串联起霍苏多尔庄园各阶层的命运,其中有叙述者的父辈,祖父辈,还有其他家奴。这里很多故事又是我从那达丽雅那里听来的。这就出现了二次叙述,也就是转述他人的叙述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次叙述的阶层是不一样的哦。第一叙述层“我”看待家族的眼光和作为农奴阶层的那达丽雅的声音思念的重合在了一起,换句话说,“我”的声音必然的遮蔽了那达丽雅所讲的故事里残忍的一面,所以在“我”看来,自己的父亲是多么的好,自己家族对家奴是多么的亲近,因为当时经历这一切的“我”还处于少年时期。而通过娜塔莉亚转述的故事遮蔽得更加厉害,说杀死祖父的人的可恶,说姑妈得相思病的可怜。可是通过这两个声音的讲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反叛者和一个公主病患者。而通过“我”来复述家奴的经历去描写一个家奴眷恋,我辈好奇的古老庄园,这不正说明了贵族后代在时代转变中的被迫变化,和农奴治下老贵族们的顽抗以及农奴阶级当中那些尚未觉醒者的妥协吗。这就是作者的双层叙事技巧,故事层和话语层相左,只有当我们真正看到话语层的意义的时候我们才能读懂故事层在说的什么。
然而,我们对一个言不由衷的不可靠叙述的关注才最多不超过三十年啊。所以蒲宁同时代的人会觉得他是贵族老爷的文字。但是我们看看,如今热论的不可靠叙述这种具有现代主义的写法,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伤逝比如洛丽塔比如石黑一雄等等,蒲宁的霍苏多尔很难想象是成文于1911年啊。
此外,这篇里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也及为巧妙。视点在时空的转换下不时在现在的我 过去的我,现在的那达丽雅和过去的那达丽雅之间不停切换,作者处理得非常巧妙流畅。比如说同一个景致反复出现,却用了不同的笔调,提示着视点在时间线上的变化。人物的语气基调的变化也提示了时空的转变,带给人一种惜往矣的唏嘘之叹。
总之苏霍多尔值得细度,蒲宁值得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