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读后感锦集
《南音》是一本由笛安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音》精选点评:
●崩塌之作,无论是作品还是作品里的人物
●唯独第三部没有电子版,所以直接买了全套,只为找一个结局,幕间休息的部分相反是亮点更吸引我。
●看完之后只想大喊一句他娘的
●居然才40个人评分 笛安是多没人气了 确实 南音写的挺烂的 大段的心理活动矫情的描写 都懒得看下去 好不容易看到结尾了 还来个地震
●笛安的小说三部曲之一,曾经以最佳姿态在郭敬明的最小说里面专栏推荐,小说的特色就是以三个不同家庭的视角写了他们之间的家庭故事。
●心思敏感的孩子注定一生都会很累!
●很喜欢这系列 每个人的自私 寂寞 塑造的很极致很到位
●最厚的一本却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 类似小时代 从西决的欢快到东霓的危机四伏再到南音的彻底崩溃 多的不想说就说一下苏远智吧 我觉得他最后即使知道南音背叛了他却还是要跟坚持结婚的原因可能不全是爱吧 更多的也许是想报复南音他觉得自己已经为了南音放弃太多所以不愿意放南音走去追求她的幸福 人总是自私的 比如我也挺自私的 因为陈迦南和苏远智身上都有我喜欢的地方 所以我挺希望最后陈迦南死掉的 这样南音就可以安心嫁给苏远智 最后让龙城变成自己的坟墓
●再也没有青春的感觉
●青春读物真的只适合女中学生看,青春期的必经之路。
《南音》读后感(一):我都喜欢啊
这么多年过去了 依然被笛安的故事所吸引 上下两册两天之内读完 放不下这故事 但是我应该还是长大了的 看着她的故事 故事很好 可是修饰的感觉太多了 有很多段落感觉并不必要 甚至是冗长的 那些描写心情还有幻想的
南音去年买的 今年才开封读完 而西决 和东霓都是几年之前看的了 所以看这本书的时候都已经忘记了发生在她们两个身上的故事了 但是依然喜欢西决 记忆中应该对于他们都是喜欢的 这就是每个人 身上总会有些让人非常痛恨的点 可是你还是会喜欢这个完整的人
《南音》读后感(二):读后感
很久之前读过《西决》,也仅仅读过《西决》,7月1日读完了《南音》,也标志着看完了龙城三部曲系列。 或许可以说是典型的笛安式语言特色,不过比起新书《南方有令秧》也可以看出笛安的确是在进步的——如果可以的话更想用“有野心”三个字来描述。她在一次次挑战自己,试图用自己的笔覆盖更广大的全新的领域——不管成败,敢于尝试总是好的。 剧情个人觉得是有点狗血啦。不过笛安的描写和叙事手法很有辨识度,不乏一眼扫过被惊艳的精致的句子。
However,必须坦诚的是读完后,它并没有给我留下什么。读完除了“剧情好复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外——没有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啦。
《南音》读后感(三):令人有点失望的龙城最终曲
无法跟你形容几年前初见东霓的惊艳,一个美丽而又情绪化的女子,让自己的生活的任性而又风生水起,每个人却又对她讨厌不起来。是的,所有人都会像我这样爱东霓吧,心疼她那被自己搞得满地鸡毛的命运,还又打心眼里希望自己就是南音,能有一个这么美这么脆弱这么无所不能的姐姐。
大抵所有人都是这样吧,喜欢凛冽而又张扬的人物性格,所以跟东霓相比之下的南音,嗯,实在是太平淡无奇了。南音跟我们所有的正常小孩很像,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天塌下来有哥哥姐姐顶着,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再怎么扑腾也都算不上什么任性。或者说,这样的孩子太懂事了,总是学会早早的牺牲,为了大家好而默默的牺牲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真是连任性都任性不起来的孩子啊。书里南音所做的唯一一件任性的事情,就是和陈医生的弟弟之间发生的爱情吧。不过败笔是两人的爱情作者着笔不多,总让人感觉发生的有点牵强,有点莫名其妙,好像是为了发生而发生的。但是南音最后的选择也恰恰验证了大多数人的通病,仅仅会为了周围人,选择那个看起来好的结局,自己的内心不重要,我为之而活的周围的人的想法才更重要,很多人活着活着就活出了他人的人生,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揭示的生活的真相吧!
不过作为一本这么厚的完结本,感觉作者还是写的有些琐碎和拖沓了。西决撞人之前的心理铺垫描绘不够多,昭昭突然插入进来所起的作用也没起到,陈迦南和南音的爱情太过仓促,南音和苏远智的矛盾可以铺垫的更多的,那本童话故事实在是描绘的太多了,象征意义又不足,谁想花三分之一的时间看你讲一个让人似懂非懂的童话故事呢!Anyway,龙城三部曲还是代表了我曾经爱过的那个普通的家庭的成长缩影,那个胆小而又纯洁的南音,那个隐忍而又复杂的西决,那个张扬而又可爱的东霓,再见了!
《南音》读后感(四):支离破碎后的结束
《南音》对“龙城三部曲”来说是一个句点,对我们中不少人说是一段青春记忆的结束。还记得几年前,读《东霓》和《西决》时的酣畅淋漓之感。
对《南音》这部结局之作的期待呼之欲出。知道身世的西决会如何发展?不羁的东霓在磨难与坚强中会遇到幸福吗?
而南音呢,一个并不成熟的视角,使得《南音》里穿插其他人视角叙事变得格格不入。有人说,《南音》的败笔就是在于南音这个视角。的确,不同于西决和东霓的气质,南音的不成熟、任性像极了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遗憾的是,南音的设定总让人觉得她是和情节有所脱离的,似乎给人她是被生活牵着走,不像东霓自始自终自我意识的反抗。因而导致了南音的主体意识变得薄弱,她眼里的西决,她眼里的东霓,都是饱满的性格特质。而南音自己呢?似乎前半部分被西决牵着走,后半被西决和东霓同时牵动。幸好最后有陈迦南的出场,以及后续的出轨给予南音这个人物命运的爆破点。
《南音》的情节铺设似乎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昭昭病死,西决谋杀,陈医生濒临死亡,郑家俨然一团乱象,血雨腥风之后又恢复平静。可以说将破产、绝症、杀人、出轨、地震一气呵成,但是生活不是艺术,如此多的戏剧一幕幕接踵而至,难以使得读者喘气。而且接连发生的情节爆破点常常是突入起来的,情节推动上面火候不足。
或许笛安想要能够激起连续的高潮,但这些企图的情节至高点有点寓意不明。因为激发爆破点的不是南音,是昭昭,是西决,结果就显得南音的主体被动摇了。
《南音》的跌宕起伏,到头来都是后出场人物卷起风波,然后消失殆尽,留下郑家在风中凌乱。昭昭的命运,牵动了西决,改变了郑家。假设没有昭昭的存在,那么西决就不会杀人,南音就不会移情别恋。不是命运的巧合,是作者的有意凸显,可是南音去哪儿了呢。然后昭昭死了,西决杀人了,情节到高潮了。南音不过是陪着西决、陪着昭昭的存在,她因为他们,抛弃了自己的感情。接着西决入狱,南音想要弥补臻臻,铺垫陈迦南的出场,走到了情感转折点。
“所以我只是想知道,你还活着”,南音即使在婚礼的时刻,心里仍然爱着陈迦南。
这宛如《红白玫瑰》,得到红玫瑰,久了就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得到白玫瑰,成了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只不过,得不到的永远永远在骚动。
对比《西决》、《东霓》,《南音》的弱势显得它支离破碎,不堪一击。《西决》,有西决的身世,西决的沉默温柔的气质。《东霓》,有东霓的苦难,东霓那种孤傲不屈的性格。正因为前两位主角的命途多舛,南音其实是幸运的,不温不火。
最后陈迦南的出现,将南音拉出了原定轨迹,滑出了理想轨道。西决出事之后,南音以救赎地方式出现在病房。坦白说,陈迦南和南音的情感线索埋得太淡泊了,甚至怀疑这份感情的产生的合理性。
不过黑格尔老人家说过,“存在即是合理”,可以将南音情感产生归结为几方面:首要,自然从主体出发,南音对感情的不够成熟,对她和苏远智的关系确实有些随心所欲。可以说自始自终,她考虑的其实只有自己,她怀疑苏远智的出轨,唾弃他承诺的棉花糖里藏着自顾去英国的抛弃,没有考虑自己为感情会去做什么,只是在等待,等待不合时宜的分开。陈迦南的介入,原本怀疑寂寞的情感得到了“救赎”,看似合理但轻易而来悸动的吻有些突兀。
其次,苏远智的理所当然,他爱南音,但是更爱他自己。在南音最需要的时候,不能够陪在对方身边,对父母不能彻底的反抗。对,他们曾经拿着户口本登记结婚,这是反抗的行为。可笑的事,他们完全没有充足的准备面对婚姻,就冲动地去证明爱情。而后,这纸契约不过是枷锁,捆绑住了两个人。不由想起《倾城之恋》里,张爱玲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诗经邶风·击鼓》)改为“生死契阔,与子相悦”,对于范柳原和白流苏,爱情面对倾城生死劫已然不足道了,既然经历过生死何不在一起。也就是下句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南音和苏远智的爱情里,没有生死契阔,只有契约,何来与子成说。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面对更重要的前途选择,爱情不如一纸契约。
当然,陈迦南也同样是一个自私的人,他怀着报复的心态和哥哥的妻子上床,怀着私欲的心态和南音难分难舍,回到北京只等待南音的道来。甚至没有等到南音出现,就前往了福岛。
爱情,如果选择等待,等待对方的追赶,就输了。
我们谁也等不起谁,到头来谁都背叛过谁。
一场支离破碎以后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