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死去的战士》读后感锦集
《致所有死去的战士》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布莱克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所有死去的战士》精选点评:
●悲伤的挽歌。
●没读完,可能是因为名字难记吧,看了5分之一就看不下去了,铺陈太长了,提不起兴致,弃了
●好看
●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太散了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残酷却又真实的故事。“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悲壮的挽歌。战士不怕死,但是比起战争,更希望让家人和后代好好的活下去。好深刻的主题,却又无可奈何。
●真没想到,《与狼共舞》居然有续集。
●看过《与狼共舞》,所以继续
●看到200也开始有点累,到最后30页结束又开始认真读,开头写的太吸引人了。 心理状态描写精彩。
《致所有死去的战士》读后感(一):最令人悲悯的徒劳抗争
明知道结局,还是读完了这本书,因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这本书是《与狼共舞》,就是那部获得众多大奖的电影原著的续篇,一部印第安人的血泪抗争史。 为了追求不曾有过的原始浪漫生活,与狼共舞成为了一个印第安人。十几年的完全融入,他彻底抛弃了白人的身份和思想,甚至语言。然而,白人的冷血和贪婪注定了印第安人被驱逐毁灭的命运。身处印第安人社会,我深深体会到了与狼共舞的感受。即使在今天,这些抗争也没有结束。两种文化的鸿沟无法弥合。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和战天斗地做主人的人的信念从根本上就是冲突的。与狼共舞即便在战场上活下来,他又能做多少?在强大的武器侵略者面前,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没有任何挽回的可能。苟且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族人能延续血脉的最后机会。现在他们虽然在努力保存他们的语言文化,政府也设立相关的部门保护他们,然而经济利益的驱动胜过一切。种族歧视以及由于白人媒体的缘故对他们的误解,依然每天都在。 满眼含泪,一声叹息!为不遭受公平对待民族祈祷,但愿今日的印第安战士们不再踏上这条不归路。
《致所有死去的战士》读后感(二):《致所有死去的战士》:自由与光荣
战士只知道一件事,就是保卫自己的族人和领地。也许下次飘雪的季节,我们的骨头会散落在大地上,但我们谁都不怕死。——迈克尔•布莱克《致所有死去的战士》
这注定不是一个会让人愉快的故事,可它却一定要被写下来。
这本作品其实有一部的前传,叫《与狼共舞》,讲述了一个对文明社会感到厌倦的中尉与印第安人共同在“文明之外”生活的故事。由于同名电影斩获了奥斯卡多项大奖,这部作品也变得很有名气。
如果说《与狼共舞》展现的是“个体文明者”与自然沟通的可能,那么《战士》表现的,其实是“群体文明”与自然之间无法填充的巨堑。故事的进入十分直接,从“与狼共舞”所在的部落的每一个成员在面临白人文明不断逼近时的心理变化写起,将读者代入那个充满肃杀与绝望的北美荒原之冬。
迈克尔•布莱克在心理描写上的出众是支撑整部作品引人入胜的关键。尽管描写美国拓荒时代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但能从印度安人的视角着笔,以“未开化”“揣度”文明,彰显的不仅仅是作者的创意,更是丰沛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反思。
印度安人是崇尚光荣的,他们的光荣,来自于大地。于是当白人趁印第安男人外出狩猎之际偷袭村落,屠杀老弱之后,印第安人无不选择了抗争。此时的他们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了自信。这自信并非来自于不了解“白人”的蒙昧,而是因为他们的内心,对光荣充满渴望。他们无愧于大地,也便无所畏惧。
白人当然了解,摧毁一座印第安村落并不难,但想要完全消灭或驯化这些“异种”又实在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于是他们的计划,是以“文明”感化他们,把“文明的成果”送给他们,并通过协商,以“保留地”的方式“圈养”印第安人。这看似是两全之计——既可避免正面交锋,又可以满足拓荒者的需求。
事实上,对于印第安人,白人同样是令他们困惑的“种群”——他们手无缚鸡之力,竟能创造如此多的“神迹”。若不是他们为非作歹,印第安人或许真的会把白人当做神来看待。
即便如此,印第安人的领袖们,还是选择听从白人的建议,到“华盛顿”看一看。这次旅程让他们大开眼界,却也对白人的文明充满了担忧——攫取资源,并将废物丢弃到大地之上,真的不会触怒大地之神吗?
而在另一面,白人们也加紧了对印第安人的武力相逼。对于不肯接受“保留地协议”的印第安人,一概被视为威胁。但这些印第安人也并没有退缩。但最终,他们还是无法抵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攻击。他们被迫接受了协议,像历史书上写得那样。
旧日的世界,终究要被后来者的车轮打破宁静。可是后来者的故事能持续多久,我们尚不可知。每个印第安人都崇尚光荣,他们因光荣而自由,即使死去,灵魂也能在天际翱翔——他们无愧大地,因而从不担心从云端坠落。时光再久,也不会让他们的故事无从找寻。但也许只有当后来的人无路可走时,他们才会想起这条古老的“神圣之路”吧
《致所有死去的战士》读后感(三):风中逝去的挽歌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处于一种悲哀的情绪状态下,因为在翻开书之前,我就已经知道这个故事只可能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文明之间的对抗,印第安人要守卫自己的土地,要对付的远不只是拓荒的移民和滥捕的猎手,这些白皮肤的农民和猎人背后,是整个工业化文明世界的补给支撑和市场需求,他们有足够把每个印第安人杀一百次的枪支弹药,有能够跨越大海源源不断运来人口的船只,有能够横跨大洲快速运输的铁路,他们会为了给城市餐桌提供牛舌而大批滥杀野牛。而印第安人只有自己的战马、战斗技能,对这片土地生态环境的熟悉,以及草原野牛,但是这些武器相比他们的敌人,实在太过薄弱了。一旦白人掌握了印第安人拥有的知识,他们就再也没有障碍,而印第安人想要吸收白人文明中数不清的知识与力量,却需要太多的时间——而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
战士的骄傲、传统的束缚、语言的隔绝,对敌人内在力量巨大深度的无知,让他们宁愿选择战斗而非其他,当印第安人的抵抗最终垮下来,一切已经太迟,他们的力量已经太过微弱,再没有和白人讨价还价的资本,没有维持自身独立体系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来得太晚太慢,无法在这个注定由技术文明主宰的世界里主张自己的命运,而只能沦为任人摆布的俘虏。
作者以极大的激情歌颂了这些战士的淳朴、真诚、勇敢等等美德,但是在时代与文明的滚滚车轮面前,在白人铁轨的“神圣之路”下,所有这一切又都那么微不足,战士将会死去,而他们为之奋战的事物,注定在风中消逝,被人遗忘。
(被人嫌短,那我就再补充点儿豆知识好了)
其实后来考古发现,美洲大陆上古代曾经有过多个强盛的城邦国家,却因为无法对抗气候变化,在旱灾中灭亡,很大一个原因是美洲没有适合驯养做劳动力的牲畜,导致农业产量和运输能力低下,抗灾能力低。
最早的欧洲殖民者,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到达美洲的时候,其实美洲大陆上尚有上千万印第安人,也有自己的村镇农耕生活,是从欧洲传入的天花等疾病杀死了80%的印第安人,摧毁了这种文明,幸存者逃离自己的沿海城镇,迁徙变成了草原部落民。
实际上小说中所描绘的那种马背战士文化,是欧洲人登陆把马重新带进美洲大陆之后那两三百年间才形成的,和美国移民爆发冲突,被浪漫作家们歌颂,寄托情怀的马背战士,实际上是古老印第安文明毁灭了两次,降了两个档次以后的末裔了。
最主要的问题是美洲大陆离其他大陆太远,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形成文明和物种交流,
更讽刺和惊奇的是,考古也发现美洲大陆其实曾经有过马,但是2万年以前就被印第安人过度捕猎灭绝了,而人类驯养马的技术是5千年前才被哈萨克斯坦地区的古波太人研发出来的。这项技术由游牧民传遍了亚欧非三大洲,却到了16世纪才重返美洲。
于是,印第安战士实际上接收的,是一项迟到了几千年的技术成果。
在作家浪漫主义情怀对高贵野蛮人的悲情歌颂之外,孤立文明的这种惊人的末路,才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致所有死去的战士》读后感(四):“文明”与“桃花源”我们向往何处
读《致所有死去的战士》之前,一定得先看看《与狼共舞》这本书,因为前者的故事是延续后者的,这样可以让你更快地融入到故事的情节当中,让你感受到被侵略的耻辱和残忍,面对侵略,只能做抛洒热血的勇士。读《与狼共舞》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文明”的世界是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向往的究竟有没有止境?我们还要拥有多少才可以满足?世界上那纯净的“桃花源”是不是只能拥有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也许《与狼共舞》不能带给你答案,因为它只能带给你重重地一声叹息, 而这声叹息在《致所有死去的战士》中变成滚烫的热泪。
当你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受这个世界时,有一些人却还给你无穷的伤害。他们会割下你的头皮作为炫耀的资本,就如《红高粱》里被日本鬼子剥皮的罗汉,就如南京大屠杀中被砍下的人头。所以有些时候并不是你想与世隔绝就能与世隔绝,你想过着桃花源的生活,就能如你所愿,你不去影响别人的生活,并不代表别人一定也不讨饶你的生活,一旦有人对你的生活开始无情地践踏,你会懦弱地忍受,还是绝地反击。踢鸟、与狼共舞、十熊、风中散发、笑口常开这些战士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一旦家园遭受不幸,他们会用自己的生命做抗争,直到战死杀场。
然而当我读完整本书,我又不得不反思,到底是白人无耻,非得侵略原始部落,非得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也按照白人生活的方式去生存,以为这是在拯救人类,而不是侵略。而那些科曼奇人却享受着自己的生存方式,守山而猎,守水而栖。他们祖祖辈辈过着这样的田园生活,他们喜欢这样的生存方式,可是突然有一天,一些人开始影响他们的生活,甚至不断侵略他们的生活,他们拼命地反抗,可是他们也不断地失去,毕竟他们落后的防御方式只适合狩猎,而不适合战争,即便那个不喜欢过“文明”生活的与狼共舞,也不得不为自己的坚持付出生命的代价。
那些坚守的科曼奇战士一个一个倒下,剩下的老弱病残也都被迫走进了白人给圈定的生活圈子,只有那些年轻的战士不可忍受这样的生活,还在寻找适合生存的净土,然而这样的净土还会存留多久呢?书中有一个情节我很难忘,踢鸟和十熊到白人居住的地方体验过他们的生活,他们用过白人用过的马桶,他们觉得白人的养鱼池很新奇,但是这些事物就如穿越一样,让他们觉得既新奇又一时难以接受,因为他们早已经习惯了简单的生活方式,他们不觉得那样生活有什么不好,他们也不觉得白人的生活有多么享受,这就是习惯和观念的问题,让一些早已经习惯自己生活方式的人,马上去接受别样的生活,那一定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当然这些都得抛开侵略这一主题来进行探讨。
我不得不承认我是生活在“文明”都市很久的人,如果让我过科曼奇人的生活,我会选择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但是我也在想,如果让我换一个环境,去一个更现代化的都市去生存,我会选择吗?我会不会觉得我就如小丑一样,面对那些更先进的生存方式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然而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不断前行,不管你是否愿意适应,都会推着你前行,慢慢改变你的生活习惯,让你不知不觉中脱胎换骨。
为了守住疆土的与狼共舞、踢鸟、十熊都死去了,他们或许觉得为了保住自己生存方式死是一件很荣幸的事,所以他们没有退缩,也没有胆怯。当他们的家属迫不得已走进白人留下的保留地时,他们或许从此开始了一个全新的生活,但这是他们想改变的吗?我依然疑惑。我们有权利改变别人的生活吗?我们有必要强加别人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吗?我当然没有这个权利,我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知道,当别人非得想方设法要改变我的生活时,不管他们想把侵略用多么完美的谎言掩盖,我们都应该反击!向那些死去的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