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活出感性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活出感性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29 04:03: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活出感性的读后感大全

  《活出感性》是一本由布琳 • 布朗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活出感性》精选点评:

  ●内容非常值得一读,不过闲话、可以一带而过的话占了大量篇幅,用很大的篇幅写了自己与读者的互动经历,读起来容易走神。

  ●“你能够做的最勇敢、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敢于展现自我”,敢于面对羞耻,容忍不确定性和奉献,承认缺陷,之后坦诚、关注,全心全意投入地去爱。

  ●书里介绍了一个小技巧,我们一旦因为被他人攻击、或自己攻击自己而感到羞耻,马上就开始大声重复“痛苦”这个词,可以让我们从“攻击状态”中解甲归田,重新闻到田野鲜花的芬芳。

  ●翻译得实在不怎么样,令阅读困难。但是内容让我产生质的变化。因此力荐。

  ●通常我们的文化告诉我们脆弱是不好的。这本书却提醒我们脆弱和人内心的羞耻感,勇气密切相关。逃避脆弱,也就逃避了勇气。三言两语勾勒不出全貌,建议从头看到到尾。

  ●学术范

  ●翻译太差了。。。

  ●还行吧 读不下去

  《活出感性》读后感(一):看原版,或者作者的TED Talk.

  是一本好书,真的。

  不过真的不要看这版翻译。

  这是一本感性为主的书,但是翻译的生硬至极。完全理工向的翻译风格,感觉译者和编辑不是不上心,就是领域差的太远了。完全不是在一个“竞技场的”…

  推荐同一个作者(Brene Brown)的其它书,但是中文版请看其他女译者翻译的书。质量好很多…

  《活出感性》读后感(二):不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如何直面内心的脆弱?

  每天,我们经历不确定性、风险和情感暴露,它们决定着我们脆弱畏惧还是勇敢拼搏。布琳·布朗根据自己十二年开拓性的研究,消除了“脆弱性即弱点”的文化神话,她认为,实际上,脆弱性是我们衡量勇气的最精确尺度。

  布朗解释说:脆弱性是消极情感的核心,例如恐惧|悲伤及失望;它同样也是积极情感的诞生地,例如爱恋、归属、快乐、移情、革新及创造。她解释说,如果我们摒弃了自己的脆弱性,我们也就远离了那些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目的和意义的经历。

  《活出感性》并不是关于成功或失败的著作。人们“永不餍足”,恐惧之情已经成为第二天性,在这样一个世界,脆弱性甚至招致危险。毫无疑问,把我们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境地,我们极有可能遭到批评或者受到伤害。但是,假如我们有勇气迈入竞技场——无论它是一段新的关系、一次重要的会面、一个创造过程,还是一场艰难的家庭谈话,那该又是什么样子?应该说,“活出感性”是一种生活实践,也是我们展示自己的一个最佳的新视角。

  《活出感性》读后感(三):我足够好

  我从小就不是一个自信的人,但是,在阅读此书之前,我都不曾明白,我为什么不自信。

  我常常在说话,做事之前,总是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别人会怎么看我,评价我。别人的评价似乎就是对我价值的肯定,《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的价值公式“价值=能力=表现”,表现的好坏,只能依靠他人的评价来决定,所以,自我的价值,也依靠他人的评价。而我,总是生活在自我怀疑中。"我是不是不够美丽,我的家境是不是不够优越,我的身材是不是不够好,作为母亲,我是不是做的也不够好,工作方面也总是不够好,赚的钱不够多"。

  我生活在完美主义里,认为我应该像“电视或者电影里的女主人公”那样,事事都做得完美:出生在完美的家庭,聪明,美丽,贤惠;智商高,能力强,学历高;嫁了一个帅且多金的老公,生了乖巧的孩子,生活的一切,如同童话般的完美。不仅是一个温柔称职的妈妈,能力出色,同时兼顾事业,还是一个性感的妻子,照顾丈夫的一切,集美丽、智慧、善良于一身,有着三头六臂,超能力的成功女性。但现实是:我常常在这些角色中忙得焦头烂额;因为对于事业的投入而感到作为母亲这个角色的疏忽;因为疲于照顾小朋友而没有时间发展自己;偶尔也会忽略与丈夫的独处浪漫时光。完美主义:践行,取悦,证明。我不断地去做一些能取悦他人的事,以证明我的自我价值,我渴望成为我希望的完美主义的那样的人,但希望成为的人与真实的我有一个无法跨越的鸿沟,而这个间隙,让我缺乏自信。

  自我价值:我值得被爱,我值得有所归属。我可能表现得很差,但这不代表我是一个很差的人。我可能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这不代表我是一个错误。connection is why we are here.联系是我们自我价值里很重要的一部分,脱联(与群体、家庭、他人脱离联系)的人常常与,上瘾、抑郁、进食障碍,暴力等联系在一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享受并渴望他人对我表白或者表现出兴趣,因为那一定程度说明: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我值得被爱和有所归属。而在高中之前,我苦恼于为什么从来没有收到过情书或者表白,是因为我不够好吗?

  读完这本书后,我回顾了我的前28年,主要是0-18岁这段时间。家庭的“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是我们产生自我价值的根源,但回顾我的童年,我的父母给予我的都是有条件的爱。“你需要学习好,要乖。不听话妈妈不喜欢你了,不懂事,妈妈就不要你了。”我的学习,我的前途和父母的养老生活绑定在一起,只有我表现好,他们才有希望,他们的爱,建立在投资回报上。你上大学花了多少钱,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钱。我的成绩,我的学历,我的收入,是我父亲向他的朋友证明他成功的资本和炫耀的资本,而那些,在我看来,和我周围的朋友和同事相比,我是那么的不起眼和渺小。

  羞耻;当我花了好多年,不再羞耻于自己不够好看身材不够好之后,我羞耻于我的家境。我去到上海,我的新朋友和同事们,他们不知道我来自于一个小县城,他们不知道我成长于一个很不富裕的家庭。我从不提起自己的家庭,也不与我的家乡和过去的人联系,我试图切断与过去的联系,因为我害怕周围的人知道,我的家庭背景并不好。所以,我害怕与他人建立深入的联系,我害怕他们发现,我并不值得与他们建立联系,我不值得被爱和有所归属。在上海,有很多海归和高学历的人,在那里,我感觉自己不值一文,在那里,家庭,留学背景,高等学历很高收入是你唯一能融入这个城市或者获取归属的方式。而我,什么都没有,除了年轻,除了努力学习并改变自己。

  脆弱性,我们什么时候感觉脆弱?面对不确定性:申请一份想要的工作;竞争一个职位;公开发表一次演讲;对喜欢的人表白;接受一个挑战;面对他人的批评。面对脆弱,我们常常会给自己穿上厚厚的盔甲,或者带上面具,以便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如何改变?

  1、建立自我价值感:进行自我暗示,我值得被爱和有所归属。self worthenes

  2、建立羞耻韧性: 自我同情,移情,同理心(你不是一个人)

  3、敢于面对自己的脆弱性 vulnerability is not weakness, 拿出勇气,敢于面对不确定性、羞耻、恐惧,而不是麻痹自己,或者用愤怒,指责他人

  《活出感性》读后感(四):活出感性

  为什么想看这本书,要从和妈妈一起去医院看生病的姑姑说起。

  妈妈和姑姑同龄,周岁四十五。这天,她早早地便坐上七点的火车,提前来到医院。

  从医院出来后,我问妈妈:“妈,看到姑姑生病,一个人在医院,你有什么感觉?”

  妈妈斩钉截铁地说:“没有什么感觉。人都会生病。”

  照例是脆亮的声音,依然是坚强的屏障。

  妈妈在饥寒交迫和粗暴冷漠的环境中长大。

  幼年时从广东逃难而来的外公和从小便被父母送人的外婆感情并不好,经济也十分拮据。在小县城,外祖父母从来没有过属于自己的房子,年老后便一直在几个孩子间漂泊。外婆在五十多岁的年龄就得了败血症,舍不得花钱看病,在舅舅家熬死。外公性情怪癖,年老后变得更加温顺,现在只身住在杂货间。

  兄弟姐妹五人,妈妈是第四个孩子,上有兄姐,下有小弟,自然不受宠。虽然头脑灵活,但不到小学四年级便辍学,从此做保姆、打零工,扶持父母,供养家庭。二十岁结婚,二十一岁生下了我。

  “小时候,我给人家当保姆,什么都要干哦,每次赚了钱,一分不少全部都交给你外婆。”小时候,总是听着妈妈心酸又自豪地说着自己成长的故事。

  我想,把钱交给外婆的那一刻,借着因为汗水而潮湿、因为紧张而被揉得皱巴巴的钱币蹭到外婆因为劳作而热烘烘的手的那一刻,也许是妈妈和外婆最亲近的一刻,也是她得到最多关爱和肯定的那一刻。

  “我能为家里赚钱,我真棒。”那个稚嫩的心灵,也许是这样告诉自己的。

  所以,和爸爸成家后,她爱家的方式,便是死命地挣钱。她爱我的方式,便是打电话问我,“现在缺不缺钱呀?”她信任我的方式,就是紧张而充满期待地问我,“能不能借点钱给我?”

  钱是她最看重的,也是她永远缺少的。即使离婚后,她每月能领到八千房租,但她仍然无法安心,她害怕自己像外公一样,因为要寄居在儿子家里而受尽屈辱。所以,她又贷款买了一家店铺,每个月活得捉襟见肘。

  她知道“贫贱老人百事哀”,她看过太多故事,知道“养儿防老”不现实。难得回家,便听她说自己买好了各种保险,报销各种癌症的、养老的、意外险、社保……偶尔聊天,她每句话离不开“钱”字,挂在嘴边最多的,便是:“我什么都安排好了,我老了不会给你们添加麻烦。”

  小时候,我曾骄傲地对我的同伴说:“我妈小学才读到四年级。(可是她现在这么成功。)”那时候我不懂,现在的成功并没有洗刷在过往的穷困生活中植根在妈妈心里的羞耻感。

  即使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房子、终于下定决心挣脱婚姻的枷锁获得人身自由,妈妈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她无法信任自己,也无法信任他人。在小县城,妈妈在自己的交际圈里始终扮演着坚强善良、体贴慷慨的角色。她从不肯在人际交往中行差踏错。即使在交往几十年的好友面前,她也因害怕被别有用心地评判而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保持沉默。在生意场上,她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生活里,她也习惯了隐藏情感、忍气吞声。她从不脆弱,因为脆弱无济于事,脆弱等于无能。

  听到她说:“活着真没意思。”

  我知道,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机会敞开心扉面对自己也面对生活,她在内心深处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她无法享受到真实的归属感。她一辈子力争上游,白手起家、夙兴夜寐,努力成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在建造了成功的高楼大厦后,她却必须独自面对自己生命的荒芜。她习惯了讲感情压缩到自己也找不到的地方,麻痹了痛苦也隔绝了幸福。她不愿让自己相信,生活不会因为有了固定资产就便得安稳。

  Connection is why we are here.

  在小县城生活,便离不开“走关系”这个词。

  “关系”意味着以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来判断是否与他相交,以及以情谊为名的权钱交易。

  这样的“关系”,有时也能让人觉得,“嗯,我很重要”。更多时候,却会摧毁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对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的信任。

  将“connection”翻译成“联系”好了,人与人的真诚相交。

  人天生就不完美,人天然地渴望爱、归属和联结,害怕疏离和背叛。我们因为自己的不够完美而感到羞耻和恐惧,也为自己的渴望亲密而感到脆弱。

  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制造着“完美主义神话”的“稀缺性社会”。社会的强光让人无处躲藏。我们都在心里暗自犹疑,他人是否会因为我的某些特点而判定我不值得交往。(Is there something about me that,if other people know it or see it,that I won‘t be worthy of connection?)

  为了不被驱逐,我们感到必须将真实的自己遮掩起来。

  但要想与他人取得真诚联系,我们又必须袒露自我。

  What make me vulnerab make me beatuiful.

  I am loveable because I am imperfect.

  在妈妈身上,我也看到了我自己。

  我也害怕全身心的投入生活。

  我从来就不相信,我已经足够好。(I am enough.)

  我渴望通过掌握一套理论工具,打造一套铠甲,隔绝所有混乱、不安和痛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