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间食粮》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间食粮》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0-30 00:32: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间食粮》经典读后感有感

  《人间食粮》是一本由(法) 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食粮》精选点评:

  ●是快乐 还是不快乐 什么是快乐 怎么才能快乐 要不要快乐

  ●纪德是个善良的人,虽然他未必会赞同这一评价。非常法式,思想不乏闪光~

  ●惬意

  ●适合带在身上随时翻翻的书,随时感受下文学家的心灵

  ●2015.09.17 对这本书向往了好久了,大一的时候跟小伙伴讨论阅读,她说想看 人间食粮,浅薄如我马上说 是人间失格 吧。后来才发现除了太宰治还有纪德,都大三了才读,然而简直是非一般的失望,像一锅乱炖的鸡汤+粗糙的流水账+效果不佳的传教书。不知道纪德怎么了。

  ●合上书后才知其珍贵。 想把书置于枕下,睡不着的时候就拿出来翻读。

  ●朋友,不要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要始终确信,生活,无论你自己的生活还是别人的生活,能够变得更美好。不要相信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不要用来世生活来安慰现世生活,来帮助我们接受现世的苦难。有朝一日,你开始明白,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苦痛,责任不在上帝而在人类本身,你就不再甘心忍受着一些苦痛了。

  ●不太能融入法国文学,但是前言和最后一篇写得真好,中间篇目一直在走神,看完也没有想出走的冲动。「你要把夜晚视为白天的归宿,要把清晨视为万物的生长。但愿你的视觉时刻更新。智者就是见什么都感到新奇的人。」

  ●几乎整本书我都想背下来!!!!!

  ●适合不定期翻出来看看,当你不敢面对自己的时候。

  《人间食粮》读后感(一):盛澄华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为什么不出盛澄华译本的精装?!

  《人间食粮》读后感(二):照亮一条路

  照亮一条路——纪德《人间食粮》&《新食粮》

  大概我也会学着纪德一样,写下纳塔纳埃尔和梅纳尔克这样的虚构对象,我也应该在尚未游历的地方留下痕迹。

  纪德在序言和引言中都强调了这本书的目的和现状,这并不是一本特别受待见的书,爱它着有爱它者之理由,轻视者也各有己见。1893-1894年间,纪德同友人洛朗游历北非,不幸在埃及患上当时的绝症肺结核,以为命不久矣,却奇迹般的恢复了健康,在他看来自己已然是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在这之后,他对生命和生活都有了新的看法和认识,写下《人间食粮》,以炙热的灵魂感应生命的花朵,成为纪德本人最为激越的精神独白。

  或许只有接近过死亡才会更能感同身受纪德的文字和内心,他的精神独白到处都充满了爱和虔诚,光明和希望。如果你从一条小路走来,或者你正行走于黑暗之中,打开这本书吧:纳塔纳埃尔,你要效仿那些手擎火炬为自己照路的人。

  这本书是少数让读者关注自己超过这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自身的异类,它带着对一切事物的关注和赞美来抚育心灵。幸福和快乐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拒绝凌驾于损他和有失道德之上,他睿智而富有诗意,平和且拥有原则。

  在人生一段黑暗的日子里,有时候也曾想过放弃生的希望。总有人会陷入黑暗的,每个人都希望有一盏灯,但这盏灯不是其他任何事物,它永远是你自己,高擎火炬吧,照亮自己,理解并接受死亡有时候应该成为一个人必备的知识或者说能力。

  纪德在之后的著作《新食粮》里说,《人间食粮》这本书本不该给健康人看的,他怕人们看后少了更多的激情。生活不易却又容易,热爱和厌恶来得一样快。纪德当时处于“上帝已死”的年代,人们已经从插翅翱翔的天空回到了敦实的大地,一种新生活和旧方式的交替。不再幻想进而接受现实,感悟生活而从容对待疾苦。出发前带上一粒种子吧,在旅途体验焦渴。

  纳塔纳埃尔,要有爱心,绝不要同情。他的精神独白是一段飘逸的裙摆,拂动漫摇,文字又如窗外风景清新淡雅,我们一起走进迷宫,耳边全是他的声音,那不是谆谆教诲,而是发自内心的引导和安抚。

  这本书又像极了一本失败的传教书,从上帝无处不在到上帝的父慈。精神崩塌和神学遭到质疑的时代,放弃而无益的挣扎,不如坦荡吧,我们都是你的儿子。

  绝望之歌才是歌中的绝唱。

  朋友,不要原样接受别人给你推荐的生活,高擎火炬,照亮一条路。

  《人间食粮》读后感(三):《人间食粮》 思想漫步

  这次阅读,进程相当慢。但给了我极大的沉浸感,并由这点沉浸感碰撞出了一些思考。这感觉,像进入电影院后,自身与周围的黑暗融为一体,大脑沉静又专注地跟随大荧幕起起落落。 不知道这本书的文字的法文原版是怎样的风格,但我捧阅它的中文译本时,不止一次地为书中美妙的比喻所惊艳。 文字的想象力可以分为很多种:有瑰丽宏伟的,如古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有着包容万象,遨游宇宙的魄力;还有我在本书中所感受到的,想象力化为了一滴滴温柔的春雨,滋生了万物又将生命力联系在了一起,让你不禁自忖:一切皆存多种意象,一切皆可联系。 一件事物除过本身的意味之外,还吸收了它在这个世界存在之后所与其发生关系的事物的一部分。这类似于想象力的叠加,以及在文字上筑造楼阁的能力。同时我意识到,有时,脑海像是一片湿润延展的广袤土地,文字的生命力是一株株花树的小苗,冲破狭隘之见的阻力,探出娇嫩的芽。而随我领略到的想象力与生命力意味的增加,它也渐渐抽枝、累积、成长,最终显出绿叶荫荫、繁花明朗的可爱境界来。 此刻,便可以感觉到:思考、是一种使人幸福的能力。 一个人的生命力愈丰厚,与他人产生共鸣和联结的余地就越大。因为,他的体验已覆盖你脚下走过的路。他了然个体的心境 、生命的进程。在了解与被了解、主动或被动的丝丝点点的联系中,各种联系织成一只网,合力缀成了同一片叶子的脉络,循迹探索,最终汇于一处,附着在枝干之上,共同吸收大地的养料。 于是,广袤天地中,一缕微风轻掠过这株生命力旺盛的大树,片片叶子闪光翻动,构成了我们思想中的波涛。 叶片沙沙作响之时,我在纪德所营造的世界一隅,这个世界是一首清透的诗。 思考之美,在于凝固了生命中感怀的瞬间。 而在他的文字里,我仿佛要在一个个凝固的瞬间里,穿梭一生。 “中午甘甜、暮晚清淡的水泉、拂晓时分冰冷的溪流、波浪送来的海风、桅墙林立的海湾、浪声汩汩的海边的温暖。” “月光穿过迷雾流泻进来,淡淡的恍如泉水—仿佛可以畅饮。” “生命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是对死亡的否定。” “光线仿佛要透过层层绿水和繁枝密叶,才照到我身上,只觉得浑浑噩噩,麻木不仁,就像喝醉了酒,又像极度昏迷。” 《人间食粮》--安德烈·纪德 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在诗里耕耘的想象。 “你永远无法想象,为了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努力”。 在此刻,却与我的心境不太融合了。 最近的各种美好总是来的随意而又流畅,当然,与这本书的相遇,正是其一。

  《人间食粮》读后感(四):当崇拜离开上帝

  “我狂热地崇拜,不加区别地穿越一切事物。”

  法国二十世纪作家中,活着的时候让“右翼和左翼的正统者联合起来反对他”,死后的花圈覆着尴尬与怨恨的,或许就只能是纪德了。1915年罗曼·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直到三十二年后,七十八岁的纪德才获此殊荣,因为其“内容广博和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的大无畏的热爱,以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其实他的主要文学创作到1926年就基本结束了,当然也就无愧于那段评语,但人们花了太久来理解他。

  《人间食粮》前后读了两遍,第一次读很大程度上是没办法理解的,第二次读则在读完了他的《窄门》和《背德者》之后。纪德所构成的世界,如果说是一座迷宫,那也不会是克里特岛那样的迷宫,没有忒修斯那样的幸运者,也不一定会找到米诺陶斯。甚至,从一开始就是难以进入的。

  《人间食粮》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是以散文诗的形式来写作的,全书几乎从头到尾被一种充沛的、原始的、无忧无虑的情感充斥,对快乐、对幸福的追求,对顺遂、对接受命运的不齿。他把著名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修改成“我感受,因此我存在”。这种尽力感受生活的姿态,能够被不加修饰地展现出来,着实是可喜的。作为一个文明的参与者,对于各种事物我们不可避免会带有规则的意识,即使在最天然的感官反馈上,也会有所筛选,想着“我应该感受什么”,而不是“我感受到了什么”。纪德在书里强调瞬间,强调眼见之物的本身,把欲望作为最可靠的向导,这样真实无法摆脱的本能,是存在了很久的新境界。

  “您凭哪个上帝,凭什么理想,禁止我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呢?”

  纪德在《人间食粮》里这种信仰的解放,在三十年后的《如果种子不死》里又有了回响,“我绝不走完全画好的一条路”。一旦意识到上帝的不存在,也就不能把追求肉体欲望的快乐看作一种罪孽了。通常,当面对生命的复杂性,人会下意识地做出选择。如果说纪德的精神体现出来的是完全的不做选择是不妥的,因为他毕竟也没有否认死亡,他做的是随心所欲地一一尝试。一个作家“不是原原本本地讲述他经历的生活,而是原原本本经历他要讲述的生活。”纪德似乎是受到了尼采的影响的。对于尼采,人人能言“上帝已死”,却未曾感到过真正的颠覆。人们之所以因这样的断言恐慌,因为它说出的是一个普遍公认的先验性的事物的秩序不存在了,正如同卡夫卡的《城堡》之于传统的象征时代。但这种天性又是漫长深厚的,比任何事物都更加真实。人有什么权力剥夺欲念呢,人要让自己所有的矛盾和差异表现出来,然后去取代上帝空出来的位置。

  没有《背德者》中那个为了感官享乐背弃道德的米歇尔,也不会有《窄门》里压抑正常感情而去过一个清教徒般生活的阿莉莎。

  也正是这种方向不定的创造方式,才能与他全欲的生活姿态相呼应,既维护创作也维护生活的完全自由;换句话来说,生活也是一种创作行为。如果想要掌握人生的全部真实,就要进入生存的各种形态,当然,不能够身体力行的部分,就交由作品中的人物去延展。譬如他幼年时受到的清教徒式的家庭教育,与简朴又崇尚道德的母亲生活,他才会借着米歇尔欣赏少年国王阿塔拉里克,才会让杰罗姆陷入绝望的求爱。未来不会追责过去,过去的早已结束,再去讨论便无意义。在《新食粮》的最后,他这样描述,“这么多可能性,只有一种会变成现实,这就要把其他所有可能性打入虚无之中,本来能成为现实而未成为现实,多么叫人遗憾啊!”只选定一种路线,也就只冒一种险,事情也会简单许多,好坏苦乐各占一半几率,谨慎又无趣。因为到底生活得不够多。

  “多么纤细的一棵小草的生长,也要服从一成不变的法则,而那些法则脱离人类的逻辑,至少绝不会归结为人类的逻辑。在这里可以重新开始探索,虽说难免失误,但是经过更严格的观察,更巧妙的比较,总能越来越接近永恒的真理,接近一个理解并超过我的理智的上帝、我的理智无法否认的一个上帝。”

  由此看来,纪德也并不是否认规则的,他也承认信仰。但在他的观点里,规则和信仰,必须是自然存在的,不能是虚伪和做作的。一个人可以创造规则,可以欣赏规则,但不能接受规则,皈依规则;一个人可以保持崇拜的热情,可以坚决信仰,但不能祭祀偶像。他的信念带有很大一部分的逃离和叛逆,他“憎恶家园,憎恶人寻求安歇的所有地方”,憎恶“一切损害正义的东西。”追求快乐即道德的义务。进入三十年代,纪德开始关注苏联和同情共产主义,1934年他和马尔罗去柏林见戈培尔,要求释放季米特洛夫和被关押的共产党人,同年他加入反法西斯作家同盟警惕委员会。

  他说:“引导我走向共产主义的,并不是马克思,而是《福音书》。”

  这并非戏谑。一直以来,他在作品中传播自由而非宣传信仰,而且他也没有信仰可以宣传,他在《福音书》里找到的是不带宗教的基督教理想,没有教条的伦理。同样,在共产主义学说里,他找到的是没有家庭,没有宗教的社会理想。之后他拜访苏联,看到的却是破灭的神话。《访苏联归来》开篇讲的就是谷物女神得墨忒耳照看得摩福翁的故事,小王子得救于炭火却未能成神。作家罗曼·罗兰在从苏联返回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对苏联的状况有所保留,也反对纪德对苏联的批评。而纪德对待正义的热情,是一以贯之的。纪德从“背德者”走向主持正义,这是他第一种艰难,但当他离开苏联,他背负的是双重的艰难。但这种维护正义的态度,最后成为他多变中贯彻到底的不变。没有作弊和修饰,“亲痛仇快”的事,也可以照写不误的。

  萨特在纪念纪德的文章中说:“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纪德是个不可替代的榜样,因为他选择了变成他自身的真理。”

  “自称幸福而又思考的人,才真正称得上强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