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影评摘抄

2020-10-30 06:30: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影评摘抄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是一部由谢骏毅执导,张书豪 / 黄璐 / 张瀚主演的一部喜剧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精选点评:

  ●这段寻人旅程则是更多的展现了台湾电影暖心的一面 一身漂泊在台湾不知魂归何处的老人们 如今人到暮年都没有再见过一面的大陆的妻儿和海峡对岸的亲人 这份思念我深深的理解 隔海相望的无奈萦绕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头 两个欢喜冤家的演技也是可圈可点 黄璐展现了大陆女生特色的一面 张书豪也是暖男一枚啊

  ●影片中规中矩,典型台湾套路。基本满意。

  ●女主角出场之令人不舒服,堪比汤大小姐出现在西雅图。后面寻亲得爱,很俗烂的戏

  ●這是一部讓我懸賞我的室友幫我找的電影,找到資源我就當她們的小工,結果現在優酷可以看了,嘻嘻嘻

  ●庙会古惑仔耳背阿公,看火车阿公,钉子户阿公,铁道求婚,父子纠葛,木头高达……故事本来不差,但中正纪念堂唱没有GCD就没有新中国啥的,实在尴尬……

  ●纪念堂~李姗姗史弯弯~!

  ●这一定是我看的年份不对...哪里好笑了?哪里好看了?一点可取之处都没有好吗?!!!

  ●“我要把你解放,我才要光复你え” 这种带着政治意味的打情骂俏确实鲜见。北京女孩来台寻找外婆的初恋情人,却更像治愈情伤的游玩之旅。张书豪的台湾呆萌宅男形象比较讨喜,而北京女孩本应敢爱敢恨的俏皮模样则演绎成无理取闹的恰北北。最终找寻初恋情人仍是未果,情侣的未来也留下开放式的结局。

  ● 干净普通,原来大陆台湾的关系也没那么复杂。

  ●涉及到台海政治的青春爱情片,男主女主都好可爱,希望现实中他们也能在一起。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影评(一):對面的導演殺出來

  又一部台灣清新作品, 又一次我又沒看到開頭, 原因還是因為上一部看完後又晚了, 加上已7點, 晚上, 又要吃飯, 只好又去買老麥, 又遲了, 請數有多少個又字.

  貌似幾新鮮, 選了一個大陸女孩遇到台北男孩的有趣故事, 當中可制造種種笑料, 尋人做主線, 話尋愛更準, 公路電影做骨, 可乘機發展其他話題, 會好熱鬧. 愛情親情齊飛, 最後曖味結局, 余音未了, 但總有熟口熟面之感, 看了太多, 比如LOVE里就講咗幾件, 聽說.海角, 硬係女仔有件事有D麻煩嘢, 男嘅去幫手或倍住, 開頭唔係, 後尾係, 或者為確定情侶, 那些年咪唔係啰. 雖加咗大陸來的元素, 感覺唔係因此差太遠, 多了中台笑料啫, 連關鍵場口都係係番那些年點天燈嗰度, 只有場大龍鳳勁D叫假求婚, 連婚外情都有抄LOVE之嫌.

  個人風格很重要, 劇情很難大破大立, 可能要在美術音樂其他方面落功夫, 營造與別不同效果, 新導搞呢D要錢, 搵唔到似鄧光榮大哥咁嘅老板都無計.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影评(二):并不都是“恰北北”

  三喜电影制作出品的,易智言、程青松兼监制,傅凯羚、朱宜、谢骏毅编剧,谢骏毅执导的影片《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再次勾起了我的台湾回忆。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的蛮有趣味。

  一、故事概述

  北京姑娘秦朗去台湾帮奶奶寻找初恋情人,实际也是给自己圆梦,巧遇台湾男生陈育正,两人互相帮助,阿正帮秦朗找陈光(奶奶的初恋情人),秦朗帮阿正完成两岸民俗文化比较的文案。一对欢喜冤家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一个是来台湾自由行,一个是工作不开心,两个人擦出了情感的火花,在逐一排除的寻找过程中,两岸的男女之间渐渐地产生情愫。

  不过我不喜欢这样的片名安排,因为是台湾导演和主创,所以能感觉到故事里面是以台湾为主体,对大陆的种种假定性描绘。就像阿正的科长训斥阿正的话:你到底有没有去过大陆?原来你前面十一稿一直都是用想象的?看来导演为首的主创或许到过大陆,但是对大陆的人的看法还是有些奇怪。就像《爱》里面赵又廷和赵薇的对手戏一样,总是凸显台湾男人的各种体贴厚道,对面是大陆女人的痴情、粗暴、肤浅甚至是野蛮。或许台湾人眼里的大陆姐妹都是恰北北吧。台湾在这边,大陆在对面,对面的女生不是飞过来,不是走过来,更不是游过来,而是杀过来。这个“杀”显出一丝戏谑、一丝风趣,也投射出些许的轻视以及若隐若现的讥讽,也难怪此类型电影在大陆票房不太看好。

  程青松作为电影学院老师,对影片的职责是兼职,估计多半是从影像的艺术风格方面提出建议,据个人从程青松的电影论述中,感受到其人略带左派的政治倾向,在本片中感受到一些意识形态的对峙味道,这也是我在台湾三个月的切身体会,无论是台湾普通民众,还是有文化的大学教授、甚至是台湾的年轻学生,都对两岸政治问题颇为敏感,而且明显感觉到左派意识占据主流。影片中阿正和秦朗的对话中,对此涉及到意识形态中政治分歧的问题。其实大陆并没有如台湾想象的那样热衷某个伟人,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暇谈论所谓的“国家大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崇尚竞争,追求发展的蒸蒸日上的今天。或许这部影片是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通路,比较恳切地反映了台湾人对大陆的那种既好奇又略带恐惧的假想推测吧。个人以为,解决这些很容易,来大陆走走,深入进来体会一番,就知道,这边的民众虽然看起来不像台湾民众那么讲礼貌,守秩序,有道德,但是骨子里还是一样的有教养,有品位,文化品格丝毫不让台湾。出于尊重电影,不再剧透内容。

  二、影片情感定位

  1、寻亲

  现实中更多的应该是台湾老兵回大陆寻亲,这样才有落叶归根的感觉。桑梓故里,家园难忘,而不是中国四川绵阳的老太太望穿秋水,六十年如一日变身现代王宝钏,即使为人祖母,还心里放不下自己的老情人。记得尹力导演的《云水谣》表现陈秋水和王碧云的故事,也是翻转过来,痴情女子古来多,负心男儿谁见了!女子对感情的持续眷恋,从祖母移转到孙女,祖孙两代的痴情故事演变成这次台湾自由行。这样的设置不能不说是富于艺术气息的,但是艺术性强了,也学就是非主流了。现在的真实情景确实是大陆人去台湾的多,目的却是游玩,开眼界长见识,而真正有探亲叙旧目的的,早已是上世纪的传说了。

  反过来看,人生百态,各有哀乐。富庶已久的台湾陈光也有可能早都不记得曾经有个大陆女子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加上台湾本身具有的那种心理优越感,创作出这样的女寻男的故事,也符合《过埠新娘》千里寻夫这样的中华传统。影片中先后出现的几个陈光,不是老年痴呆,就是耳聋重听,还有的已经作古,即使不需要人照顾,也已经是老顽固了,不像中国老妇人,还能连续玩出七个天胡这样高潮的赌术,这种对比不知是不是要找回一点平衡。没有传奇性,不足以产生戏剧张力,这是年轻电影人常犯的认识局限性,随着阅历的增加,心情的渐趋平和,才会明白平淡中出奇的奥妙。几个陈光,基本都已经是衰朽残年,对大陆的感觉已经像口味一样,逐渐转变成台湾化了。所谓的乡音无改只能在文字和诗词中略见端倪,真是一大憾事。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却因为政治隔膜,彼此陌生。

  2、意识形态冲突

  秦朗=晴朗,也就是阳光女生了。受到台湾大叔的玩弄,还是痴心不改,一片赤诚的望着那位女儿放孔明灯祈福的一家,甚至置生死于度外。表面来看,大陆女生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符合傻妞的各种特性:独自来异乡,没有戒备心,说话不过脑,敢爱敢恨……实际情况是在真正面对感情的时候充满理性。北京有后海、罗刹海、北海,其实都只是湖;台湾明明只是个省,却总是自称为国。两人的对白最能体现各自的意识形态自豪感,这一个设置是很有意味的,也比较高明。

  相比之下,中正纪念堂里面唱儿歌赞领袖的做法,个人以为,一方面直白浅陋,另一方面显得两个人都傻傻的,有种年少轻狂,有些离经叛道,更有些不合情理。大陆女孩参观当然知道人入乡随俗,起码也会有公共道德,影片中的人物设计或许是参照赵薇的“小燕子”原型吧,不过大陆女生很多元,不是只有一张脸。用唱儿歌来转喻,实际并不适宜,尤其在剧情中已有更好的设置的时候。

  3、情爱

  女方:祖孙两代,都被台湾人骗,还是痴情一片。祖母的感情不圆满,是因为战争;而孙女的感情失败,是因为隔膜?彼此的生疏,对台湾的神秘感,对异质文化的热忱,加上对成熟稳重男性的好感,这些都构成了秦朗感情不幸的底色。这个锁闭式结构的前史设计倒是符合社会实际:富裕的台湾人在大陆随便把妹,玩够了就回去继续过自己幸福美满富足的家庭生活,留下那些痴心一片望眼欲穿的大陆女子痴痴地等。所以难免秦朗不拘小节,难免她举止凶凶的,被人打趣“恰北北”还以为是夸赞,尽管对方无恶心。

  男方:父亲不成功,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那种父爱缺失环境里的男生,果然心思细腻,会体贴照顾人,也会哄女生开心,这就有了陈育正帮秦朗出头,假扮求婚的桥段。要是细细看,会感受到里面那种家国之思:家庭就是国族的转喻,父母离异和父爱缺失,在李行导演的《养鸭人家》里面也有明确的呈现。倒是阿正面对秦朗每次胡搅蛮缠,不讲道理,表现出台湾南部人的宽容慷慨,这一点很符合实际情况。俩人在浴场附近的酒店里赌气,清晰地感觉到阿正很喜欢秦朗,就是因为对方的直率,那种凶巴巴直愣愣的个性,成为台湾男生无法抗拒的一种异质,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家庭的不完整形成阿正性格里的懦弱,需要像秦朗这样的“恰贝贝”来鼓励,来开导,他才会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感情戏份上,双方打成了平手。不过还是多少感觉到阿正总是被秦朗欺负,或许这是在为秦朗前面被台湾大叔骗还债吧。

  三、声音设计

  1、音乐部分

  本片音乐字幕显示是许玮珊,歌曲《暧昧》演唱者是女主角的扮演者黄璐,是许玮珊作曲作词并编曲的;许玮珊还承担了音乐伴奏里面的键盘的部分,可见是一个音乐全才。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在影片的创意阶段加入到故事构思和声音总谱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华语电影的后期主要是实现声音部分,而往往都是拖到最后,留给声音制作的时间会很紧,这一点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能感觉到,从《声色盒子》里面杜笃之老师口述可以得知,每次都是为了赶时间,声音工作者逼不得已就要日以继夜。但是这里面还不包括电影音乐部分。通常都是导演要求作曲根据自己需要用音乐来填空子,这样的设计流程和工作方式,是对电影声音的轻视和不了解导致的。因为声音和画面都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摄影可以一次不行来回很多次,而现场录音基本没有这个权利,更不可能要求导演给出宽松的制作时间。隶属于声音部分的电影音乐就更是相形见绌,每次都是要等待导演指令,导演审验,导演认可才能算。而这就要求导演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和隐约感觉,他能描述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最少能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这样作曲者才能因地制宜。如果声音设计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加入到影片的创意设计部分,自然会让影片的声音,包括音乐获得质的飞跃。

  本片的音乐并不是很多,主要用来陪衬行动部分,倒是那些比较安静的戏份,可以加上一些民俗化的音乐元素,比如霹雳布袋戏、比如原住民歌曲,再比如表现两岸不同的环境音响,作为影片中的音响音乐化尝试,不失为很好的创意设计。这样一来自然会让影片的声音部分超出一筹。

  2、对白

  台湾男生都是赵又廷、阮经天、凤小岳那样的口语味道,这是台湾过于特有的韵味。演员因为性格不同,可以表现出或酷劲十足,或幽默风趣,或开朗活泼的声音表情;但是出现在台湾电影中的大陆女孩,几乎都是“恰北北”的味道。这可能和《还珠格格》里面的”小燕子“、《致青春》里面的郑爽、还有赵薇本人在台湾的知名度有关。但是世纪大陆女生并不都是那种感觉,我们也有的是吴侬软语,笑语盈盈,更有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嬉嬉钓叟莲娃。正所谓郑卫之女,佳冶窈窕,中华大地不可能都是巩俐、章子怡、也不会总是赵薇、李冰冰。或许是由于地方比较大,彼此说话的声音不自觉的就大了。但是这样一来就会给人一种印象:大陆女孩”恰北北“,实则大谬,且莫说《湘女潇潇》、更不提《女儿楼》,就看看《失恋三十三天》也知道大陆女生并不是那么粗声大气,也有自己的小清新,也有咱们的”小确幸“。你骂她做“恰北北”,她回骂你“屌丝”,所以,耍小聪明并不能换来开心。

  记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出现过很多的南腔北调,因为生活在眷村里的人对大陆还有着无限的怀念和眷恋。现在那些早年来台湾的所谓”外省人“,差不多已经都要作古了,留下来的也已经是风烛之年,不问世事居多。目前台湾的当局者主事人,基本上对大陆已经没有认同归属感,宁愿操一口台语、客家话、或者夹杂日语英文,尤其在做生意谈事情的时候,好像不说台语就会被欺负。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阿正所说的:光复”,秦朗所说的“解放”都是民族大义面前的小格局,不是你扭打他,他奚落你就能彼此认同的,但是炎黄子孙同源同根,维护自己民族语言的延续,这是两岸都需要恪守的,也是被人尊重的起码前提。

  四、一点感想

  对面没没有女孩杀过来,只是来了一些好奇的客人,尽管看起来不是那么守秩序,但是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来感受一下从小就在课本里面学过的祖国宝岛的风光。所以台湾民众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更没有必要壁垒森严。政治就交给政治家们去解决好了,文艺还是坚持自己的温柔敦厚,继续追随自己的缪斯女神是正理。大陆不应该有天朝思想,就像台湾不应该有优越感一样,只有放下彼此成见,真正用心去体会对方,相信就像本片一样,两方指不定会相爱在一起呢。期待看到这一天!

  五、总评

  1、思想性:6.5分;如果没有那些意识形态的私货夹杂进来,本片表现会好很多,即使用来开玩笑也不好,毕竟那是彼此的教育熏陶,不是什么对错问题。橘生淮南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谈政治并不能证明高大上。

  2、艺术性:7分;套用寻亲做线索,表现一个青年男女恋爱的神经喜剧,表现的还不错,看起来轻松愉快,也能感受宝岛的风土人情。那些街道、林荫、海滩、老旧却清洁的小里弄,繁体字的招牌门店,无处不在的文化创意再次勾起我对台湾的美好回忆。

  总体来说,推荐本片。一次感受宝岛的情爱之旅,比什么《宝岛双雄》不知要好多少。

  《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影评(三):并不都是“恰北北”

  三喜电影制作出品的,易智言、程青松兼监制,傅凯羚、朱宜、谢骏毅编剧,谢骏毅执导的影片《对面的女孩杀过来》再次勾起了我的台湾回忆。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的蛮有趣味。

  一、故事概述

  北京姑娘秦朗去台湾帮奶奶寻找初恋情人,实际也是给自己圆梦,巧遇台湾男生陈育正,两人互相帮助,阿正帮秦朗找陈光(奶奶的初恋情人),秦朗帮阿正完成两岸民俗文化比较的文案。一对欢喜冤家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一个是来台湾自由行,一个是工作不开心,两个人擦出了情感的火花,在逐一排除的寻找过程中,两岸的男女之间渐渐地产生情愫。

  不过我不喜欢这样的片名安排,因为是台湾导演和主创,所以能感觉到故事里面是以台湾为主体,对大陆的种种假定性描绘。就像阿正的科长训斥阿正的话:你到底有没有去过大陆?原来你前面十一稿一直都是用想象的?看来导演为首的主创或许到过大陆,但是对大陆的人的看法还是有些奇怪。就像《爱》里面赵又廷和赵薇的对手戏一样,总是凸显台湾男人的各种体贴厚道,对面是大陆女人的痴情、粗暴、肤浅甚至是野蛮。或许台湾人眼里的大陆姐妹都是恰北北吧。台湾在这边,大陆在对面,对面的女生不是飞过来,不是走过来,更不是游过来,而是杀过来。这个“杀”显出一丝戏谑、一丝风趣,也投射出些许的轻视以及若隐若现的讥讽,也难怪此类型电影在大陆票房不太看好。

  程青松作为电影学院老师,对影片的职责是兼职,估计多半是从影像的艺术风格方面提出建议,据个人从程青松的电影论述中,感受到其人略带左派的政治倾向,在本片中感受到一些意识形态的对峙味道,这也是我在台湾三个月的切身体会,无论是台湾普通民众,还是有文化的大学教授、甚至是台湾的年轻学生,都对两岸政治问题颇为敏感,而且明显感觉到左派意识占据主流。影片中阿正和秦朗的对话中,对此涉及到意识形态中政治分歧的问题。其实大陆并没有如台湾想象的那样热衷某个伟人,也没有那么多的闲暇谈论所谓的“国家大事”,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崇尚竞争,追求发展的蒸蒸日上的今天。或许这部影片是两岸交流的一个重要通路,比较恳切地反映了台湾人对大陆的那种既好奇又略带恐惧的假想推测吧。个人以为,解决这些很容易,来大陆走走,深入进来体会一番,就知道,这边的民众虽然看起来不像台湾民众那么讲礼貌,守秩序,有道德,但是骨子里还是一样的有教养,有品位,文化品格丝毫不让台湾。出于尊重电影,不再剧透内容。

  二、影片情感定位

  1、寻亲

  现实中更多的应该是台湾老兵回大陆寻亲,这样才有落叶归根的感觉。桑梓故里,家园难忘,而不是中国四川绵阳的老太太望穿秋水,六十年如一日变身现代王宝钏,即使为人祖母,还心里放不下自己的老情人。记得尹力导演的《云水谣》表现陈秋水和王碧云的故事,也是翻转过来,痴情女子古来多,负心男儿谁见了!女子对感情的持续眷恋,从祖母移转到孙女,祖孙两代的痴情故事演变成这次台湾自由行。这样的设置不能不说是富于艺术气息的,但是艺术性强了,也学就是非主流了。现在的真实情景确实是大陆人去台湾的多,目的却是游玩,开眼界长见识,而真正有探亲叙旧目的的,早已是上世纪的传说了。

  反过来看,人生百态,各有哀乐。富庶已久的台湾陈光也有可能早都不记得曾经有个大陆女子一直对他念念不忘,加上台湾本身具有的那种心理优越感,创作出这样的女寻男的故事,也符合《过埠新娘》千里寻夫这样的中华传统。影片中先后出现的几个陈光,不是老年痴呆,就是耳聋重听,还有的已经作古,即使不需要人照顾,也已经是老顽固了,不像中国老妇人,还能连续玩出七个天胡这样高潮的赌术,这种对比不知是不是要找回一点平衡。没有传奇性,不足以产生戏剧张力,这是年轻电影人常犯的认识局限性,随着阅历的增加,心情的渐趋平和,才会明白平淡中出奇的奥妙。几个陈光,基本都已经是衰朽残年,对大陆的感觉已经像口味一样,逐渐转变成台湾化了。所谓的乡音无改只能在文字和诗词中略见端倪,真是一大憾事。同根同源的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却因为政治隔膜,彼此陌生。

  2、意识形态冲突

  秦朗=晴朗,也就是阳光女生了。受到台湾大叔的玩弄,还是痴心不改,一片赤诚的望着那位女儿放孔明灯祈福的一家,甚至置生死于度外。表面来看,大陆女生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符合傻妞的各种特性:独自来异乡,没有戒备心,说话不过脑,敢爱敢恨……实际情况是在真正面对感情的时候充满理性。北京有后海、罗刹海、北海,其实都只是湖;台湾明明只是个省,却总是自称为国。两人的对白最能体现各自的意识形态自豪感,这一个设置是很有意味的,也比较高明。

  相比之下,中正纪念堂里面唱儿歌赞领袖的做法,个人以为,一方面直白浅陋,另一方面显得两个人都傻傻的,有种年少轻狂,有些离经叛道,更有些不合情理。大陆女孩参观当然知道人入乡随俗,起码也会有公共道德,影片中的人物设计或许是参照赵薇的“小燕子”原型吧,不过大陆女生很多元,不是只有一张脸。用唱儿歌来转喻,实际并不适宜,尤其在剧情中已有更好的设置的时候。

  3、情爱

  女方:祖孙两代,都被台湾人骗,还是痴情一片。祖母的感情不圆满,是因为战争;而孙女的感情失败,是因为隔膜?彼此的生疏,对台湾的神秘感,对异质文化的热忱,加上对成熟稳重男性的好感,这些都构成了秦朗感情不幸的底色。这个锁闭式结构的前史设计倒是符合社会实际:富裕的台湾人在大陆随便把妹,玩够了就回去继续过自己幸福美满富足的家庭生活,留下那些痴心一片望眼欲穿的大陆女子痴痴地等。所以难免秦朗不拘小节,难免她举止凶凶的,被人打趣“恰北北”还以为是夸赞,尽管对方无恶心。

  男方:父亲不成功,母亲抚养长大的孩子,那种父爱缺失环境里的男生,果然心思细腻,会体贴照顾人,也会哄女生开心,这就有了陈育正帮秦朗出头,假扮求婚的桥段。要是细细看,会感受到里面那种家国之思:家庭就是国族的转喻,父母离异和父爱缺失,在李行导演的《养鸭人家》里面也有明确的呈现。倒是阿正面对秦朗每次胡搅蛮缠,不讲道理,表现出台湾南部人的宽容慷慨,这一点很符合实际情况。俩人在浴场附近的酒店里赌气,清晰地感觉到阿正很喜欢秦朗,就是因为对方的直率,那种凶巴巴直愣愣的个性,成为台湾男生无法抗拒的一种异质,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家庭的不完整形成阿正性格里的懦弱,需要像秦朗这样的“恰贝贝”来鼓励,来开导,他才会有勇气追寻自己的梦想。

  在感情戏份上,双方打成了平手。不过还是多少感觉到阿正总是被秦朗欺负,或许这是在为秦朗前面被台湾大叔骗还债吧。

  三、声音设计

  1、音乐部分

  本片音乐字幕显示是许玮珊,歌曲《暧昧》演唱者是女主角的扮演者黄璐,是许玮珊作曲作词并编曲的;许玮珊还承担了音乐伴奏里面的键盘的部分,可见是一个音乐全才。这样一来,她就可以在影片的创意阶段加入到故事构思和声音总谱设计中。一般情况下,华语电影的后期主要是实现声音部分,而往往都是拖到最后,留给声音制作的时间会很紧,这一点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能感觉到,从《声色盒子》里面杜笃之老师口述可以得知,每次都是为了赶时间,声音工作者逼不得已就要日以继夜。但是这里面还不包括电影音乐部分。通常都是导演要求作曲根据自己需要用音乐来填空子,这样的设计流程和工作方式,是对电影声音的轻视和不了解导致的。因为声音和画面都是电影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摄影可以一次不行来回很多次,而现场录音基本没有这个权利,更不可能要求导演给出宽松的制作时间。隶属于声音部分的电影音乐就更是相形见绌,每次都是要等待导演指令,导演审验,导演认可才能算。而这就要求导演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和隐约感觉,他能描述出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音乐,最少能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这样作曲者才能因地制宜。如果声音设计能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加入到影片的创意设计部分,自然会让影片的声音,包括音乐获得质的飞跃。

  本片的音乐并不是很多,主要用来陪衬行动部分,倒是那些比较安静的戏份,可以加上一些民俗化的音乐元素,比如霹雳布袋戏、比如原住民歌曲,再比如表现两岸不同的环境音响,作为影片中的音响音乐化尝试,不失为很好的创意设计。这样一来自然会让影片的声音部分超出一筹。

  2、对白

  台湾男生都是赵又廷、阮经天、凤小岳那样的口语味道,这是台湾过于特有的韵味。演员因为性格不同,可以表现出或酷劲十足,或幽默风趣,或开朗活泼的声音表情;但是出现在台湾电影中的大陆女孩,几乎都是“恰北北”的味道。这可能和《还珠格格》里面的”小燕子“、《致青春》里面的郑爽、还有赵薇本人在台湾的知名度有关。但是世纪大陆女生并不都是那种感觉,我们也有的是吴侬软语,笑语盈盈,更有那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嬉嬉钓叟莲娃。正所谓郑卫之女,佳冶窈窕,中华大地不可能都是巩俐、章子怡、也不会总是赵薇、李冰冰。或许是由于地方比较大,彼此说话的声音不自觉的就大了。但是这样一来就会给人一种印象:大陆女孩”恰北北“,实则大谬,且莫说《湘女潇潇》、更不提《女儿楼》,就看看《失恋三十三天》也知道大陆女生并不是那么粗声大气,也有自己的小清新,也有咱们的”小确幸“。你骂她做“恰北北”,她回骂你“屌丝”,所以,耍小聪明并不能换来开心。

  记得《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面出现过很多的南腔北调,因为生活在眷村里的人对大陆还有着无限的怀念和眷恋。现在那些早年来台湾的所谓”外省人“,差不多已经都要作古了,留下来的也已经是风烛之年,不问世事居多。目前台湾的当局者主事人,基本上对大陆已经没有认同归属感,宁愿操一口台语、客家话、或者夹杂日语英文,尤其在做生意谈事情的时候,好像不说台语就会被欺负。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纽带,阿正所说的:光复”,秦朗所说的“解放”都是民族大义面前的小格局,不是你扭打他,他奚落你就能彼此认同的,但是炎黄子孙同源同根,维护自己民族语言的延续,这是两岸都需要恪守的,也是被人尊重的起码前提。

  四、一点感想

  对面没没有女孩杀过来,只是来了一些好奇的客人,尽管看起来不是那么守秩序,但是没有什么坏心思,只是来感受一下从小就在课本里面学过的祖国宝岛的风光。所以台湾民众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更没有必要壁垒森严。政治就交给政治家们去解决好了,文艺还是坚持自己的温柔敦厚,继续追随自己的缪斯女神是正理。大陆不应该有天朝思想,就像台湾不应该有优越感一样,只有放下彼此成见,真正用心去体会对方,相信就像本片一样,两方指不定会相爱在一起呢。期待看到这一天!

  五、总评

  1、思想性:6.5分;如果没有那些意识形态的私货夹杂进来,本片表现会好很多,即使用来开玩笑也不好,毕竟那是彼此的教育熏陶,不是什么对错问题。橘生淮南的道理,大家都明白。谈政治并不能证明高大上。

  2、艺术性:7分;套用寻亲做线索,表现一个青年男女恋爱的神经喜剧,表现的还不错,看起来轻松愉快,也能感受宝岛的风土人情。那些街道、林荫、海滩、老旧却清洁的小里弄,繁体字的招牌门店,无处不在的文化创意再次勾起我对台湾的美好回忆。

  总体来说,推荐本片。一次感受宝岛的情爱之旅,比什么《宝岛双雄》不知要好多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