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抄读后感锦集
《藤花抄》是一本由苏枕书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藤花抄》精选点评:
●写幼时,真挚有趣。
●京都あ
●苏枕书的文字调调,特别贴合京都的气质
●虽大部分无趣抄书,最后也有真情实感。
●不知是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前头开始算的大半都是在掉书袋。谷崎润一郎的《阴翳礼赞》我也喜欢,可每提一样吃的,住的就再显摆一次未免难受。倒是后来的几篇自己相关的感情和对人的相处,对狗,对猫的还是顺溜些。这如果是为了投稿硬写出来的以后就不要放合集了。字体空行那么大,难为等了几个月的我。
●这位姑娘的确是很有写作文字天赋的@轩客会 镋钯街店
●勾書。
●文字隽永的像滴过水一样
●最喜欢写父亲以及日本拜年的那两篇,细节里是绵延不绝的牵绊。
●写自己的故事很有趣,只是中间有几篇掉书袋严重。喜欢童年的船,重庆倚竹窗听雨,尺八的日子。自己京都的日常。
《藤花抄》读后感(一):愿生活如藤花一样抄写
藤花抄,很诗意的名字,就连封面亦是一样,当然内容更是。
每当我阅读书中的一个个文字时,我的心随之安然下来,就算再凌乱的心,也是一样能静心。每日睡前必读几段几篇,成了我这段时间,最为美妙的时刻。
苏枕书,连名字都那样美,于日本生活多年,所写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记忆中的家乡;二则是日本的日常生活。
书中的每篇文字,所写的心境故事极为少,大多是对事物及其细致的描写。如写重庆的春天。
离开故乡的四月已有七年。柳树的嫩叶用热水焯过,和面摊饼。枸杞芽、马兰头、荠菜,都是这个时候才能吃到。蚕豆在方言里叫春豆,最嫩时剥开可生食。过几天可清炒,再过几天外皮老去,要剥掉,光吃豆仁儿。
细致至此,足可见作者本人在写文字尤为善于抽丝剥茧,一层一层描述,所见所想,甚至所感。
作者对于京都生活,着墨多,写京都遇见的人,如京都和尚,京都的和尚不似中国的,与普通人无不一样,可以娶妻生子、喝酒吃肉,甚至开豪车,拥美人。日本的和尚,家族继承制,当然在继承前需考个专门执照,也可以这么说,和尚,在日本而言,莫过于一种职业,一种特殊的职业吧。
也写京都的穿、吃、物,如浮世绘,从古到今,娓娓道来,仿若在写历史,但又不是,作者是融入了自己的想法、观点,诉说自己所理解的物与事。这样一来,便不是说教式,而是讲个故事般。
因了作者这样叙写,我也很有冲动,想去看看日本,日本的那些花事、物事、城事、人事。
《藤花抄》读后感(二):寫幾段話。
得書時落照微茫。街燈恰好亮了起來,便溶成一片。
書面說是夏蟲色,卻更青蔥;說是千草色,但略淺淡。「藤花抄」三字襯著黃檗的顏色,像貼了一紙長籤,頗覺清切。外封飾以瓶花盞茶,如人強言幽雅,轉顯冗煩;於是剝了去。剝去的外封上還印著三條薦語,所謂「媒體」。我固陋已久,看了三人字號,並不認識。薦語爾爾,亦爾爾而已。「沉靜而舒展,用這個詞形容再合適不過」,這分明是兩個詞。
枕書多年客寄,一冊叢集,大半是東國風物;小半是追憶,隔海而復隔年。以字句觀之,則櫛梳之間,偶可商量;以篇秩觀之,則流麗之外,或失散碎。但枕書之爲枕書,原不在此。曾說,有些文章美則美矣,無關作者;還有些文章讀了,讓人想見其人。「香織上前撥開投信口的積雪,將懷中帶來的賀年片小心地塞進去,想了想又微微一合掌,轉頭朝我笑」,這當機一瞬的溫存,雖極平常,卻非無情之人如我所能窺。又曾與人說,枕書這樣的女生(須徑讀作「一朶女子」),任誰都有片刻想娶——誰都難免愛上她所看見的那個可愛的人寰。翻至書跋,遂有一段羡慕嫉妒恨,於胸格格。
是書錄文二十四篇,也讓人羡慕。曾經喜歡寫些什麽,後來怯了,便不能寫,徒自羡慕能寫的人。我也有想寫的事,祇是城郭如故,道心惟微。退筆殘書,艱於一字。或許後二十年,可以說與能寫的人作虛構的材料吧。眞是羡慕能寫的人,眞是羡慕。
1:
媒體薦語當然不佳,祇「舒展」二字合我心意。蓋哲學所謂意向(intentio),本義就是舒展(intendere)。聖多瑪斯說心無自性,胡塞爾說意有所向,雖非一趣,亦可相合;或亦唯識宗說心王心所、非卽非離。祇此舒展之中,纔開顯出人心人境。
2:
日本風物極宜枕書寫;蓋日本山川清潤、草木玲瓏,就中皆有情意。中國則「如此江山徒莽蒼」,日本則「夏草や兵どもが夢の跡」。大抵中國承伏羲氏遊牧之餘緒,但尊一天;日本則八百萬神佛可佞。
3:
一言以狀枕書之書,則「白露滿園花不語,銀燈流廈月初沉」。勉強敷衍了幾段,刪去廣播,免得人看。
《藤花抄》读后感(三):等到来年再读一读
文/文小妖
记得2010年当当买书,最后凑单以6元的价格买了苏枕书的小说《再见,如果还会再见》,翻了几页,索然无味,便放下了,到现在也没再翻阅,大概是年龄不对,从学校出来后,很少再这类的书籍。
前段,跟某人闹别扭,愤怒暴走,夜色四合,拖着一个行李箱,大街上游荡,像幽魂。打电话给女朋友求助,她开车来接我,见她车上放着苏枕书的《藤花抄》,我一脸不屑。她居然煞有介事的向我推荐这本散文集,可劲夸好,本来对苏枕书的文字不感冒的心被好奇勾起来了。在她家江边别墅的那几天,我坐在底楼到二楼的环旋而绕的木梯上,慢慢地读,窗外一片盈绿,偶尔有江风穿堂而过,吹乱我的发,不知名的花香顺着风,钻入鼻子,沁入心田,此情此景,再读此书,应景。
苏枕书的散文打动了我,不由感慨,她的散文确实比小说更精彩。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我有京都情节,大概是从林文月的《京都一年》开始的,无可自拔的迷恋,没去过实地,却感同身受,许是一夜夜的深眠时,灵魂一遍遍地已游过京都。
作者在重庆生活过几年,感叹于她一个外乡人对重庆事物的准确且又诗意的描述。整齐码好的荸荠、梁平柚、空气里荡着的栀子花香,熟悉而又温存,透过她的文字,你会爱上那些美好的地儿与物。至少,她的描写让我对重庆有所改观,虽现在身居重庆的我仍然无法炙热地热爱这座城。相较于这些文字,我更爱她对京都的描写。夜阑珊,点一盏熏炉,桂花香受热袅袅升起白色的烟,把香气散在空气里,此时,作者笔下的京都有着别样的美,让人身临其境。
日本的吃食、猫、各色花与果子以及传统文化,书里都有涉及,虽不深刻,但已能满足对日本的初步了解。字里行间里能读出作者的诚意,看得出这本书的形成,作者是下了不少功夫的。很喜欢《猫之寺》这篇,主要是穿插在里面的两个故事让人为之心动,文字延伸画面,美哉。
看到《浮槎》这章时,中断,某人开车接我回家。深知读书人大多书不外借,女朋友亦是如此。只好就此作罢。
回家后,第一件事先把书买了,接着再续书缘。
断断续续地读,文字迷人,心情也跟着舒畅,想去京都走一走的心更为坚定。
最后的跋让人小惊,然后又把书倒回去把《两姓之好》重温一遍,原来是作者男友亲自为女友写的结篇,有意思,像韩剧末尾的小彩蛋。之前看书时,心里还默默叨念,作者应该嫁在日本,这是最好的结局。结果倒数第二篇时,我的叨念破灭,看来书没看完之时,不能乱下妄论。
今夜,书毕。松了一口气,也叹了一口气,书迟迟看不完有负罪感;书读完后又有各种不舍。也许等到闲时,该把放着堆灰近五年的《再见,如果还会再见》翻出来看一看。
《藤花抄》读后感(四):青山绿水无恙(跋)
这本《藤花抄》里的文章,是她近两年写成,我一篇篇看过,如今渐成规模,辑成一本书,于作者是总结,对读者则又有别种意味。人生苦短,不能经历所有的故事,文字则可以将一个人的所见所闻写下来,交给另一个人去观看揣摩,体味置身其中的心境。于是作者与观者,人生都拓展了一分。
作者生在江边,算起来也是文化概念上的江南,所以风物皆滋润。我长在山里,见惯的是靠山吃山的猎户和山民,粗糙苦砺。江南多紫藤花,而山中人则少有打理精致花草的兴趣,好养兰草、杜鹃与月季,因为漫山皆是。深山多生木通,开紫花,据说与紫藤略有几分相似,只是不成珠帘倒挂的姿态,而且颜色要浓厚得多。
所以我只能想象一条载着簇新家具的船穿过河汊,靠上码头的场景,以及停泊久了的船,因为不忍伤了四周新生的荷花,索性系在岸边,挂一排灯笼作麻将馆。这样潇洒的情怀,倒不大像印象里的江南人,要有些塞外的旷达才能消解掉温柔里的小气。
我也在重庆呆过几年,就没有在雨天碰到过吹尺八于江畔楼头的胖子,也未曾去农家乐吃过豆花和鸡。所以看作者写出一二有魏晋风或者江湖气的人物,就有些嫉妒,觉得自己所见所闻太过狭隘。进城机会少,交游也不广。腊梅和黄桷兰倒常见,到季节满街都是卖花的女人,背着盛满花束的背篓。
京都我去过两回,加起来不到十天,在忽晴忽雪的日子里爬过大文字山,也在夜里游过吉田山,在真如堂脱了鞋上去,立在栏杆前看堂前三重塔影与菩提树影,不敢高声。这是初来的新奇和郑重,多少有做客的拘谨。然而一个地方的真味,不经年累月在其中,大多咀嚼不到。譬如在爬大文字山的山道人,与一个个迎面过来的人问好,但却未能遇到同行的老太太,一路告诉这座山的故事;也没有在下山的夜路上碰到萤火虫,听着泉水声,知道山路已经快要走完。
至于“金红一梳上弦月,自三重塔的尖端,一点点坠入浓密的树林,止余一点清光”的景象,以及得以跟各家旧书店的老板交朋友的缘分,更只能心向往之。而这些都是在作者的见闻里,不是刻意作态给人看,就是生活其中的日常与真实。女性有天生的细腻敏感,从一杯茶一枝花里看出人情温厚,写得出绵密悠长的文字,让人细细咂摸,在想象里重返彼时彼地,重建一个世界。自然,千人所见又各有不同。
现在翻这部书稿,想起两年来很多有趣的事。譬如写修整唐招提寺的时候,讲到千手千眼观音像。千手观音的手以木制,用木钉跟菩萨像身体连接。修缮之时,须用X光测定连接的位置和精度,于是木钉楔入的姿态皆清晰可见。她给我看过这幅X光照,说:“菩萨好痛。”
又如通电话的时候,她正在路上碰见猫,便学猫声呼唤。家里的三只猫听见,也飞快振作精神,围拢过来查看。
东日本大地震那年,国内新闻上时时都是核泄漏、辐射扩散的消息,传言纷起。她正好要回京都开学。虽然从经验与常识看,京都尚不至被波及,仍然不免担心,叮嘱她万一不妙,马上回来。然而后来一切平静。她给一家杂志社写了《浮槎》,讲震后日本人的生活与心境。她自己并不满意,说想写的和杂志社的命题不太是一回事。但挣钱吃饭,总该顺着金主来。对于这个道理,她是很清楚的。虽常自叹妥协软弱,然而人前总得摆笑脸。国人常受提醒,日本岛国多灾多难,故常有侵略大陆的野心,然而大陆未必不多灾多难。日本受古中国文化的浸润,“古今兴废有若反掌,青山绿水则固无恙”这样的悲慨,应是相通。所以当她写道,在织田信长烧过的延历寺山中,一位老妇指着周遭青山说,“当年的寺庙都已经烧失,但所有的山峦仍然存在。所以比叡山和延历寺仍然在这里,分毫无差”,对历史存亡的豁达与哀悼,尽在其中。
至于京都的食物,多清淡可口,很容易接受。她推崇京都的渍物,想是在那边清汤寡水惯了,只有从粗茶淡饭里吃出个好来。可惜她当年在重庆练就的麻辣肚肠,今已全废。
2013年6月10日
(ps:此书已面世,回头看,的确觉得她应当有所突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