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问题解决术》是一本由(日)佐藤允一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问题解决术》精选点评:
●不好看 太难看了
●关键是不断练习!
●得亏是上班时间看的,看完之后却不知所云的,只是一个思维转换吧,没多少想说的也不觉得有多少的营养价值
●这是本好书啊,比《大前研一》的几本问题解决方法书写的清晰明了,可操作性也强,为什么看的人那么少呢?
●本书核心观点:1、问题: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2、问题点:有能力且有必要解决的点;3、对策:一是针对结果的临时举措(以温州民间金融风波为例,就是维护社会秩序,打击暴力讨债);二是针对内因的战术举措(如建设监管机构,建设诚信体系);三是针对外因的战略举措(如打破金融垄断,创新金融产品)。
●图表梳理法很值得借鉴!
●不是特别吸引人,看起来也有些晦涩,个人觉得讲解得不够透彻。
●封面的广告词拔高了期望,但实际内容还是不够精炼。但插图是亮点,各种看似正经的恶趣味图。
●看到多人评语,颇不公道,真怀疑是否看过此书?或者看过后有无动脑想想?这本书虽不完美,但若跟同类书一比,这书要评优等了!为什么?因为这本书说出几个要点: 一、问题意识与目标的关系:(坊间书若有提这点,都是抄自此书); 二、问题的结构:(未必说全,但够启发了。); 三、解决问题要考虑立场:(就是考虑职位、能力等。别的书,只会列方法,可从来不提做不做得到。这书起个头,虽没说全,但可藉以深入!)。 四、说明“暂行方案、战术、战略”:(第一次看到有书竟然可以说这么清楚!想想后,觉得除作者论点外,还可以再深入!)! 总之,把这本书的观念,当个起头,再深思其中不足,定然收获无穷! 后话,读完后,深觉译本不可靠,还立刻买本日文原文版,以备来日研究。
●把简单搞复杂,让你觉得他好想在讲一堆废话,可能年龄阅历不够吧,放一段时间再读
《问题解决术》读后感(一):好书
一开始我看的是大前研一的几本问题解决方法方面的书籍,想理理脑子的。
在书店看到了这本书,拿起手来一看,这本书太好了,写作明晰,方法简单,操作性强,果断拿下。
后来把大前研一的书收集齐了,再来比较,发现还是这本书好。
《问题解决术》读后感(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图书馆找大前研一的《问题解决力》,死活找不到,无奈之下拿起这本佐藤允一的作品《问题解决术》看看,聊胜于无吧!
想不到信手翻翻的书籍却是如此之美妙,把问题分析的如此透彻,使我不得不大呼值得!
书籍第一页是湛庐文化的卷首语《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文中探讨的阅读一本书最大成本是什么的问题。在我看来,仅仅读到这一篇小文,也非常值得借阅这一本书籍,他提出了一个阅读成本不在于书籍价格,而在于阅读时间的观点,而我对这个观点非常认可。
这本问题解决术,应该算是对我很有启发的一本书,教给我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好书。
《问题解决术》读后感(三):难以直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可以加深我们对问题本质的了解
一直以来都想要认真的写读书笔记,画图解。每每看完书就把书丢一边,没有更深度的总结、思考,很少沉淀下属于自己真正的东西。自今日始,好书必做笔记。且不论多少,就算写一句话也是要写的。
———————————————————————————
《问题解决术》
【What】什么是问题?
每天接触大大小小的问题,要举个例子的话数不胜数,但若是真正追问什么是问题,确实说不清楚。作者对问题的定义还是挺有启发价值的:
问题: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异及需要加以解决的事项。
目标与现状之间的差异很好懂,“需要加以解决的事项”这才是重点——知道需要解决什么事项了,那解决问题就容易了。难的不在于确定目标和现状,在于确定要解决的事项。比如,人想要飞,现状就是人没有翅膀不能飞,目标就是想要飞,如果问题描述成“如何起飞",这对解决问题的人没有任何指导作用。但是如果这样问:“如何让空气对物体的升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样就清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一是增加物体的升力,二是减少物体的重力。
【WHY】为什么会有问题?
从上面可知,有问题是因为现状和目标不符;那为什么现状为什么不达标呐?这就要分析是什么导致现状。作者把现状当成是一种产出,一种此时此地的结果状态;反推回去看【输入】是什么,【中间过程】是什么,是什么【限制条件】在作用于这两者。如此细分,再针对细分的领域进行问题可能原因的探究。
【HOW】如何解决问题?
因为是介绍问题方法论的书籍,很难给出实际的可操作方法。针对所有可能影响输出的因素列举分析,分短中长期采取相应的紧急措施、战术措施、战略措施。
但很奇怪的是,作者为战略措施的定义是对操作者权限外的问题点采取的措施,他竟然没有提到【目标】的改变。目标作为战略如此重要的一部分竟然就这么忽略过去了,果然是上世纪80年代出的书。
此书难以直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可以加深我们对问题本质的了解,也不妨一读。
《问题解决术》读后感(四):偏重于分析问题的原因
昨天闲翻以前看过的一本书,是关于论文写作的,书中开篇提到了方法的重要性,并引用了德国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阿迈那在《方法论导论》一书中的论述关于方法的意义界定。联系到近日看的这本书颇有殊途同归之感。
阿迈那的书中关于方法的定义是:在给定条件下,实现特定目标、目的的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手段,方式。
如果你建造一座小屋,会考虑什么问题?
在哲学家看来,必须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对于目标要考虑具体,详细,清楚(即what)。例如在什么地方、建造什么用途的、什么样的小屋? 其次,是条件(即wheh,where,who,how much/long...)。比如建筑材料、工具、资金、场地、官方许可、道路、生活用品的供给、时间等。最后,就是实现目标的方法,涉及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how)。
凡事离不开方法。
阿迈那的理论,在本书中可以看到一些相似的痕迹。
《问题解决术》一书中提到问题就是目标与现状的差异造成的。
第一,要想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需要有一个具体,清晰的目标(实际生活中可以拓展到一切不符合于以往观念、标准的事物)。没有目标,个人和组织就很容易陷入宏观的空中楼阁式的胡思乱想。有良好的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人的思考能力的重要标准,所以首先你要有目标。对个人来讲,就是立志。联系到具体生活中,就是努力看清生活中的细节,发现各种不同、异常的、偏离以往的认识的地方,寻找可能的各种原因及可能的对策。
第二,就涉及对问题的具体分析,一般将问题细分为多个小问题即问题点。由于本书主要是面对企业管理的,所以作者就围绕企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在企业当中,问题出现在两个环节:投入和中间过程。投入,其实就对应于上文提到的“条件”。在企业中,表现为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客观限制,这些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层面。其实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来自于资源的限制,倘若没有资源的限制,自然就没有问题。中间过程,就是对应与资源的分配和具体的执行等,对应于“方法”,涉及的是战术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