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摘抄

2020-11-12 03:5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摘抄

  《看着我的眼睛》是一本由约翰·艾尔德·罗宾逊(美)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着我的眼睛》精选点评:

  ●高智商人才

  ●看到了自己

  ●印象很深

  ●一本书了解一种病。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每个人

  ●kiss乐队调音师暨阿斯伯格症患者。

  ●我总是会一次性把以前读过的书 都找出来- - 间歇性毛病

  ●小时候也是半个自闭。这本一点也不心理学完全就是另个版本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作者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让我们走进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世界,通过他的语言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的周围的事物的好奇与不解。有时候看到一些故事就像突然被撞了一下腰的感觉,他在说着他的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的世界有些特别,也有些十分简单的定律,也正是这些简单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在不经意间撞一下我的腰。

  ●我想要理解她内心的想法和处境,帮助她发挥所长,毕竟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高超的社交技能,能赢得所有人的欢心,不论别人怎么看,我始终会支持她的决定,我深信,她会找到属于她自己的路

  《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一):他们的世界简单,却冲击着我们

  作者从第一人称的角度让我们走进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世界,通过他的语言了解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的周围的事物的好奇与不解。有时候看到一些故事就像突然被撞了一下腰的感觉,他在说着他的故事的同时,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他们的世界有些特别,也有些十分简单的定律,也正是这些简单的东西,一次又一次地,在不经意间撞一下我的腰。

  突然想起一句话: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

  《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二):阿斯伯格 征

  读完这本书,希望任何时候身边有外表或行为有些古怪的人,都能记住作者的内心表述:

  有时我的外表和举止可能有些古怪,但是从我的内心深处,我希望人们爱我并理解我这个人和我的故事。我希望人们爱我并理解我这个人和我所做的事。我希望人们把握当做社会的一员,而不是被遗弃的人和局外人。我不想成为天才或怪人或供人看的东西。我希望周围的人能够理解我、同情我。我欣赏其他人的真诚、透明和逻辑思维。我认为多数人-- 不管是否患有自闭症-- 都有这一愿望。

  作为四十岁后才知晓自己的阿斯伯格 -- 自闭症中的一种的作者,他的成长历经挣扎。这本书引发了一系列的话题:适应社会、持强欺弱、玩笑与玩弄以及孩子们如何对待同龄人。

  也许我们应该得到一个启示:我们需要给当今的孩子们提供释放被压抑的情感的方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需要更多的同情心和理解。没有比这更好的缓解压力的方式了。

  而实际上,这本书引发的思考远远不止这一个,全书最后列举的27点阅读指导与讨论,个个都可以引发一个可谓论文题目的思考。

  其中第23条提及与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的婚姻。作者就自己的经历,给出了如何给阿斯伯格以抚慰,如何使两人和睦相处的配偶的做为:

  首先,她非常仔细地观察我。她能看出我的表情,她通常知道说什么或做什么使我感到舒服。

  她从来不会认为我会失败。

  其次,它观察人们对待我的一言一行,给我解释我不理解的地方。一年年过去了,我不懂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第三,我重复不断问相同问题时她总是非常耐心。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一遍又一遍地问同一个问题,可是我就是这样。如果有人阻止我这样做,我常常会变得焦虑。

  第四,她常常抚摸我。这起到了镇静作用。

  最后,我们相拥在一起睡觉。

  阿斯伯格有家族遗传的可能,作者意识到他的父亲,很可能也有一些阿斯伯格的倾向,他的儿子,虽然没有阿斯伯格,但是,携带一方面的特征。

  而他的母亲,作者总结道:在她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里,我母亲梦想成为著名的作家。她发表了一些诗,但是回忆录这样的较大部头的作品她却没有写过。她又写作能力也有素材,但她自己的生活却成了拦路虎。精神疾病丰富了她写作的阅历但也使她无法使其跃然纸上。

  自闭症的人群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书的最后阅读指导与讨论第一条指出,最近的研究显示每一百五十人当中就有一人患自闭症,或者每五十个家庭中就有一个人患自闭症。这个数据让人吃惊,之所以现实生活中似乎并没有这么高的症状比例,我想,那是因为很多自闭者封闭了自己的生活,不与人群与社会接触,或者,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逐步明白如何去克服自己的一些所谓的古怪,因为自己的力量或身边人的力量,逐步融入这个社会当中去。

  回到文章开头所言,理解和同情,是舒缓这个世界压力的最好良药,而压力,非自闭者,任何人都有。

  作者喜欢这句话:当你遇到一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时,你就是遇到了一个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句话里,阿斯伯格,用了“征”而不是“症”,我想,是有意而为,不是错别字,因为,这本身就不是“症”。是种“征兆”,“征状”而已。

  《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三):幸存者的流水账

  这是一个尽管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人最终获得人生意义上的成功的故事。

  真不敢相信,我第一次把这本书放入想读,是5年前的生日那天。竟然过了五年,我才重新拾起这本书。

  而这本书的内容,也与我原先假设的非常不同。于是原来5年间,我都带着误解去预设这本书。

  封面上孩子的表情,令我以为这是一个含着泪在内心挣扎呐喊的孩子如何通过自己努力,终于战胜阿斯伯格综合征,获得解脱的故事。事实上,作者的确是在挣扎痛苦的经历中成长的,但作者做的,并没有与自己的问题“做斗争”。他是带着这个困扰行走完了自己的前半生,他只是本能地做自己,本能地坚持发展和挑战自己的长处,遇上属于自己的幸运,继续活了下来,而且在世俗的定义里来说还活得不错:从获得收入,到年纪轻轻便进入企业成为工程师,到创业当老板。

  我有点愤愤不平,类似于,原来想下乡看看贫民如何悲惨,却发觉人家通过种田养猪,过上了小康生活。

  当然作者的童年过得非常痛苦。但我觉得作者最幸运的一点是,虽然他经历过巨大的童年痛苦,可能是因为他偏向逻辑理性,较少感性影响,所以感觉他的叙述中,向下一段人生迈进的时候,他都是专注当下,不会重复回想过去,让过去的痛苦影响自己。而且他的智商很高,动手能力又强,在电子,汽车修理等领域几乎无师自通,有强大的一技之长,误打误撞创出属于自己的路。

  我原以为这本书的主旨,是让人读了之后明白如何改善阿斯伯格综合症。但读完之后,我觉得我这个设想是不正确的。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在丧父之痛下,受弟弟的鼓励,尝试把记忆写出来,作为一种治疗情绪的手段。因此这本书的诞生的缘由,不是出于一种要带给别人启发的使命感。而是一种平实的叙述。因此在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在阅读一本流水账日记。我是把它当做一本小说那样读完的。他写完这本书后,获得了很多人的反馈,主要是因为当时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刚刚被人们所知道的病症,很多患者家长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多多少少获得了共鸣。人就是这么奇怪的,他们喜欢寻找经历跟自己相似的人,然而我对于别人的经历对于自身的改变有任何帮助比较悲观。或许是我近来也比较消极的缘故吧。我开始承认人和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无论多么亲近,你就是你,他就是他。每个人的人生和故事都会不一样,不会因为你了解了某个人的生命轨迹,就可以复制。

  他出这本书获得了挺大的成功,我看了一下,这本书出版与2006年,距离现在已经有12年了。他的个人网站已经失效,在LINKIN上,他的头衔包括有神经学学者的称号。在他完成出版后,我读到这本书之前,他又写了另一本书,应该是进一步在这个领域进行了探索研究,顺便获得了更多的认可。据说阿斯伯格的人对他人的情绪感知比较薄弱,那么可能这个症,与他的高智商一起,反正成就了他,把他从可怕的成长经历上拯救出来。

  而从这本书,我得知了另外一本小说,就是作者弟弟写的《拿着剪刀奔跑》。这本自传小说的封面是一个头套着纸箱的男孩,不了解书的内容的话,只觉得封面有一种忧郁的搞怪感,对过去的我来说很有吸引力。但是读了《看着我的眼睛》,了解到他们兄弟在黑暗中的成长过往,我就不会去读他弟弟的小说了。他弟弟没有自闭症,但是从作者的回忆中,可以看出他弟弟性格比较软弱,那么黑暗的经历就很难放过他了,我现在明白,任何多一丝感性情绪对于不好的经历,都会像绳子一样把一个人绑住的。当然我很惊奇,他弟弟的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只因他说出了他曾经超常可怕痛苦怪异的童年经历。我不知道那些读者是出于什么原因去买和阅读,可能更多是对于世间他人故事的猎奇和窥私欲。感觉这个年头,只要有人写,就有人看。但是,无论怎么畅销,我敢肯定,从情绪上,他弟弟所受的情绪折磨,应该远远深于作者。

  所以看到书的结尾,讲句比较虚的话,真的感觉作者人生越走越宽。他坚持爱好与特长,终于成为他个人优势,到事业上的成功,也不断学习和改善人际交往的问题,慢慢走向与人群和解。我只能说,真的挺羡慕他的故事的,他靠自己走出了一条路,他是幸运的。

  《看着我的眼睛》读后感(四):说说成长这件事儿

  带着想要了解AS小朋友心理的想法开始阅读这本书,有时会被大约翰调皮的语言和想法逗笑,有时会为他的一些挫折境遇所难过,还会为他的强大的学习能力所折服。

  大约翰爱给别人起外号,恶作剧不断,使用表情差异于常人,交流障碍,种种“非正常”表现,使之身贴着负面标签成长,在彼时的医学环境中,没有正确的诊断与支持,所以一直处于“自我怀疑”之中。

  童年经历似乎是作者最痛苦难熬的一段经历,而这一段经历中折射出的不仅仅是AS儿童成长艰辛的一面,更有所有孩子成长中都可能遭遇的事情。可以看到在冷言冷语、甚至侮辱对一个孩子是由多么大的影响。他们需要被认可、希望融入。挫折不不断强化他们做出逃避反应。

  值得庆幸的是,大约翰因为一些尝试理解他的人和爱护他的人的存在,以及自身超强的学习能力和浓厚的兴趣的支持,不断的接纳、修正、进步,逐渐开启了生活的新篇章,独立、创业、结婚、教子,身兼家庭与社会责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鼓舞人心的人生转折。

  在《四十岁的诊断》中,我看到了一个终于获得群体”归属感“的人从自我怀疑中走出,内心轻松,仿佛整个人生都豁然开朗起来。

  在《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中,第一次惊讶于作者的坦诚想法,甚至有点小抵触,不过细想来还真是有此想法存在的合理性,理性压制感性,也就更能理解作者所说的AS患者直言不讳的坦诚,对于我们来讲为何会难于接受,在书面上如此,在现实生活中岂不更甚。

  正如作者所言,他们的特别,很难像肢体残疾的人那样被直观的看到即刻得到理解和给与帮助,但只要我们怀抱着一颗更包容的心,多给与一份理解,而不是伤人的语言或者行为,就给这些小朋友的成长环境注入了宽松自由的空气。

  对于熊孩子呢?继续宽容么,一个撕考,至少现在我选择宽容,我不会给与攻击。教育他们是家长的事,期待,他们早日从熊经历中幡然醒悟23333333~

  以下,摘录一段比较暖的原文:

  “写这本书我得到了顿悟,现在我认为我父母亲在艰苦的环境中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他们是孩子的时候都受到了伤害,由此,我和我弟弟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伤害。但是伤害不总是永恒的,也不总是从一代传到下一代。我现在很好,我弟弟也不错。熊崽从未挨过鞭打,他也从不知道我和弟弟经历过的那些粗暴待遇。但愿,他能远离那些生活中的黑暗面。

  我已经听说熊崽给小詹姆斯讲了龙的故事。他自己做鞭炮,他的数学和电脑游戏比我强了。尽管他自己不承认,熊崽在很多地方都像他父亲。

  还要几年(我希望如此),但我期待着我能看着熊崽带着他儿子去火车货场看机车的日子早日到来。”

  .S:面对作者,觉得自己与社会现实拼杀的能力简直是弱爆了,要学有所长,不断探索~

  怒吃了好多安利,比如kiss乐队(以前真的没听说过),以及《born on a blue day》(目前没有中文版好像,Library Genesis可找到电子版)、《献给阿尔吉侬的花》

  学习专业又多了几分动力~

  最后的最后,超喜欢这个封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