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锦集

2020-11-13 02:41: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锦集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是一本由牟宗三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精选点评:

  ●了然了然。第十三章排版前半出現重複,不過也是可以理解,有些回環往復的論述並不特定在一章一節,是故編書者看亂了也是可能;譬如十九講那本,到後來也出現了字體不一的情形,只能說以版本來看,吉林這版不值一買。內容仍是堅貨,自不必說。

  ●没有《人文讲习录》读起来快意。虽是本小书,然需很深的哲学领悟、很广的哲学知识才能看明白,尤需懂得康德哲学。佛学知识较弱,故涉及部分我不太懂。牟宗三大片大片都是在谈康德哲学,有的地方清楚,有的地方不明,如时间、客观。大概牟认为西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科学知识,故着重康德知识论,而对实践理性着墨甚少。有些失望,不是我所期望的中西会通。那个时代的学人,毕竟还是没有消化西方哲学吧。他所没看到的,正是需要我去完成的。

  ●儒释道与康德。中西方思维的差异在哲学上的体现。

  ●中医哲学的区别,就在于康德没有明释的“noumena”。感性、想象、知性只能解释现象,而不能解释“物在其自身”,恰好这是中国哲学的“道”之所在。

  ●一步一步梳理其实很艰难。中国人综合的尽理之精神与此分解的尽理之精神不大相应。其实也是鄙人的短处。

  ●牟爺爺太牛了

  ●老先生会通了,但我只从中了解了康德的思想,我们无法获知物自性,我们只能看到表象,因此世界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多种多样。人们仍能交流沟通,是因为“知性为自然立法”,知性有存在论的性格也有逻辑性格,有了基本的出发点,人们思考的方向也大体一致。佛说生无自性,一切依他而起,所有识即是执即反智,要我们抛开妄念,回归“无”……一直对佛追求的价值及过程表示困惑,“无”如何可能?我们既无“本我”的认识,又如何追求所谓的“本我”?还是基督诠释得好,人一旦入世,人就沉沦了

  ●看不懂 西方哲学的精华集中在三大传统:一个是柏拉图传统,一个是莱布尼兹-罗素的传统,再一个是康德的传统

  ●讲课的记录,所以语言通俗反复,本想着后面几讲可以展开智的直觉,可惜整体上还是在强调康德的主观的客观性,超越的统觉,知性与感性的部分。道邓晓芒对其的批评,以及倪梁康对其对于现象学的澄清或可一观。

  ●和日本哲学家的“反哲学”方法对比着看会很有趣,日本人更像西方思维,习惯分析,牟宗三则强调综合,因此求“通”。有许多有趣的切入点,比如一开始的内容真理就很像我曾经妄想过的一种主观距离度量(self learning metric)概念。另外是讲“罗素(逻辑性/下委)←莱布尼茨→(道德性、形而上/上提)康德”这样的体系,有其新颖处。总结康德时只用两句“经验的实在论,超越的观念论”凝练纯粹理性,在将上帝等理念留给实践理性,耳目一新。所会通处,是讲经验实在里的phenomena部分留给西方解析哲学,把noumena部分与中国哲学作对比。又言“一心开生灭、真如二门”可与康德的感-知-理性架构相通,粗浅说是中国的形式实践能解决主观表象涉及客观对象问题。前半部(1-9)启发大,后一半暂存疑。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一):转一推荐

  诸位如果真是尊重牟先生,真是信得过牟先生的哲学,即立下大志向,实地下工夫,此心体一明,牟先生的著作,康德的著作,即一通百通,所以走实践之途,不知可以省有心为学之人几多气力,如此亦不患不会写论文。如你想从现在学者那样研究写论文开始,我想纵使你将牟先生的著作背得滚瓜烂熟亦只是多一些术语概念而已,终只成一些耳食之辈而已,既无益于自己,亦糊弄他人,以己之昏昏使人昏昏。论文文章纵哗众取宠于一时,亦无什么长久之价值,不用2年3年即无人问津矣。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二):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对中西哲学之种种问题,提出层层之比对与深入透辟之疏解。并藉佛家(《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作为中西双方共同的哲学间架。此一思路,必将对人类文化之融和,揭示一常态的康庄之道路。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中牟宗三先生不但十分准确地分判出中西哲学文化的异同并揭示其理性的根据,且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指出两种文化相会通的哲学基础。其学说绝非是泛泛而论,而是建筑在深厚的学术基础上的。本书中举凡从古希腊到西方近现代哲学都有论及且每有高见,并与中国哲学儒、佛、道诸家相比观,究明分际与会通处。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三):(1)

  我遇到一些豆瓣上的人,再度审视了一下自己的言论,感到遗憾的是,很多人很难学会正确地去思考。他们最反感的是什么?就是我刚才说到的“正确地”这个定语。他们认为没有什么对错,在美学上趣味无争辩之类的话,这些问题我同样想过,我只承认,美是丰富的,它可以有不尽的表现,但价值是有高下的,尽管这个高下的判断有些艰难,但却不能不作出判断。否则我们就很难分清什么是有价值的艺术,也无从欣赏。因为即使我们是感觉主义,我们同样在运用着一些潜在的判断。我同样不喜欢僵化的理论,但我不是全盘的虚无主义者,即使是博尔赫斯,他同样是用一种明智的感觉去理解文学。他没有回避去谈什么是有价值的文学。理解并不意味着是僵硬的分析解构,文学首先是美,然后才是意义。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读后感(四):拨云见日

  以前陆续看不少介绍康德的著作,都对康德为什么在纯粹理性之外还要设立实践理性不甚了了,看了牟老的书才终于明白,康德是要为形而上学保留空间,为信仰、道德、意志自由培育滋生的土壤,不然人类徒以技术文明而又何以繁衍存续,自此我才明白康德的那句名言为何把灿烂星空和道德法则并举。不过本书对胡塞尔的评价有失公允,现象学发扬了康德的智性直观的概念,也由此搭建了和东方哲学对话的可能,胡塞尔对意识的分析也可和佛教的唯识学相融摄。本书介绍康德区分noumena和phenomena的思想,在佛教中也有类似表述,相比书中的“一心二门”,窃以为更准确的是世俗谛和胜义谛的分野,即世俗谛以唯识说“有”,胜义谛以中观说“无”。东方哲学的长处确实仅限于noumena、实践理性,这也和东方文明擅综合不擅分析,擅直觉不擅逻辑的思维模式是相通的,两种文明的未来应当是取长补短,兼容并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