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森林大熊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森林大熊读后感100字

2022-05-14 12:15: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森林大熊读后感100字

  《森林大熊》是一本由(瑞士)约克·史坦纳 文 / 约克·米勒 图著作,南海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森林大熊》精选点评:

  ●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反思是我们的共同话题,即使在我们认为环境较好的国外,他们依然非常重视,因为他们曾经走过,而最可悲的是我们难免重蹈覆辙。当你生活的高档小区不见一只飞鸟的时候,紧闭的窗口里的宅男宅女们是否知道寂寞从何而来?@臭氧化铷

  ●一只冬眠之后醒来的熊发现森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工厂和人类,于是大熊被工厂管理员强制收容去干活。大熊一次次为自己辩解,动物园和马戏团的熊也都不认可他是熊,于是他开始动摇了,忘记了自己究竟是熊还是人。自我认知的迷失,撼动人心的故事。

  ●悲哀。工业社会和人属于自然那一部分的战争。

  ●他们都说,你根本就不是一只熊...

  ●熊像模像样变成了人,不再冬眠,多么可怕!幸好熊在最后找回了自己!

  ●“没错,熊是需要冬眠的。”

  ●写实的画风,关于森林大熊的悲伤故事。

  ●勺子觉得人们对大熊不太好

  ●It is not good for bed reading...

  ●人云亦云,迷失本性

  《森林大熊》读后感(一):大熊

  作者的故事讲得相当精彩!

  画作各处的细节营造了很好的故事气氛,有趣又“现实”的荒谬情节在故事中显得是那么的合理化。而荒谬的事情往往却都是很合理的存在于现实社会里。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她),是否如同大熊一般为别人的思想而活过呢?呵呵⋯⋯

  《森林大熊》读后感(二):存在主义?

  约克·史坦纳绝对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将幻想与现实结合,让大熊像人一样去刮胡子、穿衣服,多么滑稽而荒诞的事,但在这里却又那么合情合理。荒诞情节的背后是人类日益异化的文化和文明的现实,以及作者对这一切进行的反思。而大熊的行为及心理轨迹中,还隐含贯穿着人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那里去?”的终极追问,甚至可以把它归为哲学上的存在主义思想。

  《森林大熊》读后感(三):约克 米勒如何用图画讲故事

  本书算是寓言吧,讲述独立自主的自然人(熊)是如何被社会机器异化为不完整的现代人,又如何侥幸逃离了这台机器.

  大致上,即使是每页有图的绘本,也是可以分成两类的,一类主要靠文字推动,图画主要用于展现关键场景;一类靠图画来讲述,文字主要用于补充说明图画所不能体现的内容(如心理活动,对话等).

  米勒无疑是个了不起的绘本作家,这样一个主题深奥的故事(相对一般儿童绘本而言),在他的图画描述下,变得十分浅显易懂.

  跨页:因为故事比较复杂,要较多图和文字来讲述,所以跨页很少.完整的没有文字的跨页只有一幅,大熊和其他工人站在充满了机器的房间里,毫不起眼,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

  分镜:基于同样的原因,分镜变得很多,故事随着每个镜头层层推进.有时候是固定镜头,推进时间,比如熊进入山洞冬眠和山洞上盖起工厂的过程.有时候是固定人物,推进场景,比如熊被迫承认是人以后,穿起衣服\刮脸\打卡上班的过程.

  对比:熊被管理员发现后,扭送公司管理层发落.人事主任\副厂长\厂长\董事长所占的画幅从小到大,画里的内容也形成有趣的对比.人事主任的桌子狭小,旁边是占满一堵墙的文件柜;副厂长的房间和桌子较大,墙上挂了一幅风景画,有一个年老的秘书,他指责熊的时候还在打电话;厂长的房间有了窗子,还有枝形吊灯和两个年轻的秘书,他指责熊的时候手里拿着报纸;董事长的房间一整面墙都是窗,没有办公桌,充斥着现代风格的艺术品和家具,董事长面带微笑,躺在沙发上听熊说话,与前面三人怒气冲冲的样子反差极大.

  表情:虽然大画幅的图画较少,但米勒捕捉的表情和动作却非常生动.熊睡醒和发困时懵懵懂懂的眼神,工厂管理员冷酷的神态,熊和工友们上工时面无表情的呆样,都如在眼前,不需要额外的说明了.

  附上一份精简版文字说明,实验证明给小朋友讲比原文更合适一些.

  秋天来了,树叶黄了,大雁向南飞去,大熊困了。

  大熊找了个山洞,钻进去睡着了。

  冬天了,下雪了,人来了。人在山洞上盖了一个工厂。

  大熊睡在下面,上面是工厂的房子。

  春天了,大熊醒了。

  他走出山洞,发现森林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工厂。

  一个管理员跑来说:“干活去!”大熊吓了一跳,说:“对不起,可我是只熊啊。”“什么熊,你就是个大懒虫!”管理员让大熊去见车间主任。

  车间主任说:“什么熊,你就是个大懒虫!”车间主任让他去见副厂长.副厂长说:“什么熊,你就是个大懒虫!”副厂长让他去见厂长。

  厂长说:“什么熊,你就是个大懒蛋!”厂长让他去见董事长。

  董事长没事情做,就听大熊说自己的事情。然后说:“原来你是一只熊啊!”大熊说:“太好了,终于有人听我说话了。”董事长说:“如果你是熊,那就证明给我看。”

  为了证明自己是熊,大熊跟董事长去了动物园。

  动物园里的熊说:“你不是真正的熊,真正的熊都关在笼子里。笼子外面的是人。”(这页还可以认认其他的动物。)

  大熊不服气,又跟董事长去了马戏团。

  马戏团里的熊说:“你不是真正的熊,真正的熊都会耍把戏。坐在观众席上的是人。”

  熊没办法了,只能跟董事长回到工厂。管理员让他穿上人的衣服,

  看着他刮脸。他和其他工人一起,打卡上班。

  熊和其他工人的工作是操纵机器。

  操纵机器的方法就是按按钮,转旋钮,开开关。

  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又来了,树叶又黄了,大雁又向南飞去,大熊又困了。

  大熊在上班的时候打哈欠,打瞌睡。

  管理员说:“你是个大懒虫!”然后就把大熊赶走了。

  大熊离开了工厂,沿着公路走。

  他来到一家旅馆。

  旅馆的接待员说:“我们没有空房间给工人,更不用说熊了!”大熊说:“什么?我是一只熊吗?”

  他走出旅馆,来到了后面的森林。

  森林里在下雪。

  大熊蹲在一个山洞口想:“我到底是熊还是人呢?”

  他想啊想,终于想明白了,就撕掉衣服和鞋子,进山洞去睡觉了。

  《森林大熊》读后感(四):关于《森林大熊》和《The Bear that Wasn't》之间的关联

  《森林大熊》是瑞士的约克.史坦纳和约克.米勒于1976年合作的首部作品,赢得好多赞誉:

  ●1994年国际安徒生奖画家奖得主的代表作

  ●安徒生童话书奖

  ●国际IBBY联合国青少年文学奖

  ●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图画书奖

  ●国际图画书艺术金牌奖

  ●入选日本儿童文学者协会编《世界图画书100选》

  很明显,《森林大熊》的文字完全借用的是《The Bear that Wasn't》故事,改编极少。图画风格不同,原来是黑白线条的漫画风格,在《森林大熊》是彩色稚拙的写实风格,而且编排很像电影镜头或照片。一本图画书的成功,图画当然功不可没,但一个好的故事脚本也非常重要。而这本书借用的正是Frank Tashlin的故事脚本。所以我不解,为什么只看见《森林大熊》的成功,只看见提约克.史坦纳,没人提Frank Tashlin呢?这难道不是一种抄袭吗?

  Influence:

  Tashlin's book inspired Swiss writer Jörg Steiner to create his children's book Der Bär, der ein Bär bleiben wollte (1976; German: "The Bear Who Wanted to Stay a Bear"), which wa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published by Atheneum Books the next year as The Bear Who Wanted to Be a Bear, whose cover states "From an idea by Frank Tashlin".

  A Belgian singer has also adopted the moniker "The Bear That Wasn't" for recording and released an album entitled And So It Is Morning Dew in 2010.

  我认为约克.史坦纳应该在《森林大熊》一书中注明这点才算是尊重原创。他何止是idea,简直就是全盘照搬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