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锦集

2020-11-14 04:53: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锦集

  《一个人的工厂》是一本由唐朝晖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人的工厂》精选点评:

  ●一个人,意味着可能的孤独,自省,甚至排他,封闭。

  ●每次采访进入工厂车间,总会心疼于工人的艰辛。这是个离我很遥远的世界,遥远来自于心灵的距离。而唐朝晖让寂寞工厂也成为了诗意的花园。

  ●唐兄亲自邮寄给我的散文集,非常喜欢的一本书,看后也想写写自己的与工厂有关的童年了……

  ●不好意思,这是我自己的书

  ●冷峻的文笔,很有感觉

  《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一):《一个人的工厂》:一个人的乌托邦

  散文式小说。

  青春乌托邦。精神兵工厂。

  铁是锈的年轻时光,锈是铁的完成式。

  这部小说奇妙地穿梭在语言和意向之间,勾勒出一道迷人的光。

  这道光,源于生命它生长的力量!

  《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二):《一个人的工厂》:一个人的乌托邦

  散文式小说。

  青春的乌托邦。精神的兵工厂。

  铁是锈的年轻时光,锈是铁的完成式。

  这部小说在考究的语言和意向里,勾勒出一道迷人的光芒。

  我暂时还不能够准确概括这道光。但是,这道光,它见证了生命茁然生长的力量。

  《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三):工厂、生命与热情

  在《一个人的工厂》里,我看到的是一种罕见的情怀,谁能想到一个工厂会突然拥有如此的诗意和生命呢?在唐朝晖的笔下,机器、石灰、铁合金这些窒息了一般人想象力的意象都毫无例外地变成了一种美,原本的冰冷和平淡居然魔法般地拥有了激情。我想,这样文字和情怀一定少不了深刻的体验、诗人的敏感,以及对生命的本能热情。

  《一个人的工厂》读后感(四):石灰窑里的“乐观”生活

  石灰窑里的“乐观”生活

  余丛/文

  我是通过互联网才重新联系上唐朝晖的,知道他刚出了一本书叫《一个人的工厂》,之前在一些期刊上零零碎碎地读过,顺便讨要了一册签名本的。与他第一次见面是在1999年夏天,这一恍已经有十个年头了。那时候,他尚在《新创作》杂志社上班,我去长沙出差,俩人泡在一起喝了几天酒。在此之前,我们一直断断续续有过书信往来。此后,因为各人工作的变迁,我和唐朝晖反而断了音讯,但却知道他去了北京,一直在坚持写作,从未放弃。

  现在,捧读他的《一个人的工厂》,见物思人,才想起唐朝晖还有这么一段青春往事。本书写的是他在湘乡铁合金厂上班的日子,作为文学青年的唐朝晖,在石灰窑从一名工人成长为班长。他书写这段“窑工”经历时,显然是抱着乐观的态度来记述所见所闻,这很符合我当年见到的唐朝晖的性格,他就像朋友当中的开心果,总能把愉快的心情传递给他人。从这样自传性的文字中,我可以理解,他的快乐由来已久,生性就如此:不识愁滋味。即使在石灰窑里工作,也可以苦中作乐,比如他写诗,与工友成立启明星文学社,却没有一点对生活的抱怨。

  我一直有个很奇怪的想法,就是石灰是快乐的物质。不知道这个想法从何而来,是不是我潜意识里的蒙昧认识或是受什么影响,都已经不记得了。但至少现在我可以说,通过《一个人的工厂》所描述的石灰窑人,他们大多是满足于快乐和自在的生活,即使面临人生中的不幸和挫折,也会以开朗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无论是书中的师傅陈芳、喜欢兑班的李师傅,还是诗友谭泉、大学生肖彪良,以及作者心目中的姐姐刘琴映、文映等等,就像符号一样的人物,构成了大厂时代的朴实耿直的工人群像。那些细节完全从往事中苏醒过来,滞重、苦闷和无趣无味早已荡然无存,有的只是欣慰、坦然和褪色的青春记忆。

  “在农民的儿子看来,能在石灰窑当工人是那么神圣和自豪。艰苦的岁月,作者津津有味沉迷其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追求。”这是《散文海外版》的主编甘以雯评价本书的一段话。我想这正是乐天派唐朝晖所悟道的生命箴言,不管是作为工人的唐朝晖,还是作为作家的唐朝晖,他“都是工厂里的一个零件”——即使被打磨得光亮,那也是“健康的零件”。因为他已经从自己的生活源头找到了正果,而不是一味的背离和回避来路,甚至把要去的方向也迷失在人生的旅途。石灰窑赋予他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底蕴。

  《一个人的工厂》的版权页虽然标明是长篇小说,而我更愿意把它看作是唐朝晖的长篇自传体散文。事实上,本书的篇章在结集出版前,也多以散文在各大核心期刊发表。这是一本需要耐心阅读的书,因为它的节奏感是缓慢的,它的叙述格外的细致和不厌其烦。唐朝晖把他的那段青春经历、工厂生活、石灰窑的人与事,赤裸裸的充满诗意地袒露出来。感性而直接的笔触,把埋葬在记忆中的一段工厂生活,从文字里勾勒出活生生的“景象”。这样的回望不是虚妄的舞蹈,而是对现实的再次审视,是以经历来观照内心的一部不可多得的作品。

  2009-8-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