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手说话读后感摘抄
《与手说话》是一本由[英]琳恩·特拉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手说话》精选点评:
●“他们说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语言已经死了。”对停战纪念日那天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一种纯粹的历史卑微感,哪个民族都一样,无所谓民族特性一说。只不过英国人过分谦虚和克制的民族特性真的有些呆萌。
●粗鲁的现代人,原来我的愤怒合情合理。
●人的修养这个东西,真的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流走
●为什么我深深迷上了这本书
●挺搞笑的广播剧手稿编写的书,充满着对当代人的反思。也许对于礼貌,我们是可以换个解读了呢。
●有趣的小书。
●太高素质了
●不知是否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不太轻松,但想说明的问题很普遍且深刻。
●生人面前脸皮薄 熟人面前死磕到底 --我
●反过来看我们的国家,这样的问题也是日益严重。
《与手说话》读后感(一):礼貌
这本书有关礼貌和礼节,已与陌生人打交道越来越可厌,让人呆在家里,关门锁上的六个理由作为依托展开,讨论现代社会的粗鲁现象。讲的是英国社会,有些东西不甚理解,虽然这个风格让我实在难以读完,但是确实给人说我一些启示。
第一点,现在在公共场合,越来越少的人说“谢谢”“对不起”等,表现得旁若无人,是的,现在我们比以前更自由,我们更有权利捍卫自己的权益,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管不顾别人,并不代表我们能够随意地把公共空间当成私人空间来使用,那些在公共场合表现得像在家里一样的人公益心何在?在公共空间把自己关在我的泡泡里面,行使我的规则,这样可以吗?然后不管不顾,把烂摊子留给别人清理?
第二点,就是作者提到的现代科技,一些自助服务系统,虽然效率更高,但是那些系统的人打着为消费者的方便的幌子,实际上很多缺少人性化,使人们花大量时间在这些系统上,比如神烦的10086。还会使人更机械化,更少人性化,比如收银台的服务人员当收银机坏了却不知变通。作者还举出了互联网,电脑等等例子。这些东西确实带来了不少好处,但是作者看到的是它的坏处,以一种调侃的语气说出来。虽然显得有点极端,但是不得不让我们思考,是不是科技真的让我们越来越机械化,越来越没有人性了?
第三点,就是普遍的“滚蛋”反应,起哄裁判,调侃名人等等。我之前还听到过一个类似的词,反智现象。虽然我们现在言论自由。可以对任何东西发表自己的看法。因为被压抑之后的叛逆,对权威的反叛与不屑,或许你是对的,但是不加自己的思考,对任何东西都是“滚蛋”的态度,这样真的好吗?任意地调侃,诋毁,辱骂名人,这样真的好吗?
《与手说话》读后感(二):我们也该礼貌些
不得不说,虽然作者说的是英国的社会,可是里面的每一天却都很明显的可以用在中国人的身上,这是件值得庆幸的事吗?原来不礼貌、粗鲁不是仅仅存在于中国,在遥远的西方,也在泛滥着。每个国家都会有些不美好的事,只是缺少一个人去揭露而言,毕竟有谁愿意想世界揭露自己国家的短呢?可是如果不揭露,那么自己的国家要如何改善呢?难道你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一天一天的增加灰色的外衣?直到有一天,国家变成了黑色。
不再说“请”、“谢谢”、“对不起”这类话语,这是在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形成的,由于你不说,“那我可能也没必要说,我干么要说,我才不说了,我说了你会不会觉得我是傻子”这类想法便产生于自己的脑中,于是你不说礼貌用语,我也不说,最后他也不说了,于是,大家都不说了,这种风气也就形成了,最后,没有人要说了,也不会有人觉得奇怪了,渐渐的,我们便开始变得粗鲁起来了。
“***”、“妈的”、“草”、“干”、“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频被使用到,已经成为了口头禅、招呼语、结束语,也成为表达我们愤怒、惊讶、兴奋等情绪的语言,可是没有人会谴责这种行为,甚至没有人会觉得奇怪,而且这种行为更是蔚然成风,大家争相学习。实在是令人心痛,这个社会,竟然变得如此的粗鲁。
这个社会的粗鲁还因为如今很多人都太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实在什么场合,我们都可以不顾周围人的想法,大声的喧哗。比如你在咖啡厅里、公交车上大声地谈话、讲电话等等,我们会顾及周围人的想法吗?你会考虑到周围的人很想要安静下,他们可能在工作一天之余,想要安静的喝咖啡、安静的坐车回家,可是,却又不得不听你在旁边叽叽喳喳的说话。当然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一个问题,人们不敢公然的反抗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反而是选择沉默,在自己的角落里逆来顺受,这当然也助长了粗鲁的风气弥漫弥漫在社会中。
我们做错的事都是别人的错,我们越来越容易把错归咎于别人,也渐渐的认为自己做的事会有别人来帮自己解决。或者当我们看到地上有垃圾时,我们早已不会去捡起来,因为我们认为那是清洁工该做的事,跟我们没有关系,即使垃圾就在自己的宿舍门口,我们却可以视而不见。一个人视而不见,便导致一块垃圾滞留在美好的环境中,那么一撮人、一群人,以至于所有的人呢?我们这个社会会滞留多少的垃圾呢?垃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在其他的方面呢?在每件事,每个人都可以事不关己,没有把自己当作是社会的一份子,那么这个社会会变得怎样呢?中国会变得怎样呢?越来越脏?这也是一种粗鲁的变现。如果我们变得礼貌些,这个社会会不会变得美丽些呢?
《与手说话》读后感(三):为啥会有“礼貌缺失”?
本来去图书馆还书,准备集中全力消灭掉囤积的某几本电子书,不料被这书封鲜艳的颜色夺去注意力。
取到手里,小小的一本书,装帧精美、排版正常、字体也不坏。说这是某本纽约畅销书榜的作者琳恩·特斯拉新作。我对畅销书一向不太留意。封底有一段推荐语说这是有关“粗鲁”的书,“它讨论的是现代社会的粗鲁现象,以及我们每天因为发现他人行为——总的来说——粗鲁、自私、不为他人着想而产生的愤怒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决定看看此书。
整体上,就如英国《观察家报》说的那样,是一本非常简单、比较有趣、还不算无聊的小书,186页的篇幅也很容易就看完。书中描述的有关粗鲁的例子和遭遇粗鲁的人的微妙心情,确实有几分令人发笑。看完了却对作者“胆小”的态度有些不满。作者处处高呼现代人礼仪缺失给她带来的各种心理伤害,又称这不是一本现代礼仪指南,好像是做了一件事情,却不敢正面表达自己的立场一样,有点畏缩到背后去,免得自己观点太新颖会遭众人批判、挑战的感觉。
我有一个同伴,每次跟他在一起不出多久,我就会生一次很大很大的气。气得我快要爆炸了,他却毫无感觉,还对我的生气表示不理解,“这么一点小事,为何要生这么大的气?”书中第三页有一句话,“如何发现自己在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与战争、饥荒,以及西方文明的行将灭亡相比)不可思议地濒临崩溃”,更好地说明了一种自然爆发的愤怒和沮丧。也是我正待解决的大问题。
原来这一切都与对“礼仪”的理解和态度有关。“礼貌行为是以对他人心情能够感同身受的理想为基础的,即能够想象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我们出了门,和其他人在一起,就要想着自己的言行对其他人会产生什么影响。暂且不管礼貌礼仪的根源和究竟,在社会有一个通行标准的时候,我们是应该按此执行才能保护自己和他人周全。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自己想做一个对社会没有“影响”的人,行为标准包括:
1. 用过的东西放回原位
2. 产生的垃圾自己清理,并丢在垃圾桶里
3. 在电影院关掉手机
4. 在电影院不聊天、嗑瓜子
5. 毛巾一定要拧干了挂起来
6. 衣服一定要叠好放在衣柜里
7. 端给别人的杯子外表不要有水
8. ……
没有哪一条是不正常的,没有哪一条很难做到。但是如果一个人来打乱了这一切……天啦……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值得生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的气的事情好吗~!
另外,对社会的没有“影响”,并不表达自己想要做一个隐形人。每个社会人都有最基本的渴求,不喜欢被忽略。可就是有人一点都不能体会到别人的心情,就自顾自,好像很怡然自得,从来不会想到自己的粗鲁行为带给别人的伤害。比如,一起去超市,我替他拉着门,让他通过,他毫不在意地从旁边自己拉门走过。他走在前我在后时,他也从来不会为我把门。大家在一起聊天时,也从来不管我。这是很坏的礼仪,与自信与权利与爱都无关。有关的是态度和意识。我自知礼仪不周全,若意识到自己的无礼和粗鲁还会内心满怀愧疚和羞耻,可恨的是他竟根本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无礼在先。
思及此时,多么希望手中捧着的是一本现代礼仪指南啊!也希望作者用做的研究告诉我,到底为什么会出现“礼貌缺失”?作者想着电话可能有错,电视节目也有问题,杂志媒体都没有在做好事,网络也是个不太好的东西。但是根源呢,根源在哪里?
根源就是人们对“平等”的追求和对“阶级”的摒弃吗?那些要求人人平等的人其实是礼仪最坏的人对吗?所以古时有阶级之分的社会更加稳固对吗?如果作者说是,那我也看得很痛快,但偏偏作者突然间优柔寡断起来,说不知道根源何在。让我意犹未尽还得自己去看作者多次提及的《粗鲁简史》
《与手说话》读后感(四):当对这个世界认知不足的时候,还是一个人呆着的好
坚持每周读点书,坚持每周写点字这是我的第31次坚持隔壁空调声音很吵,吵到晚上睡不好,找居委去调解,收到回复是人家已经找人修了,修不好,你就理解一下忍耐一下吧。
友人小李开车开的快,碰到前面开得慢的人,就急着要超车;碰到换道不打灯的人,就要闪灯还以颜色,一副“我是仲裁者”的样子。有次他自己骑自行车闯红灯,理由是“路口没车啊,等也是白等。”
被拉入一个微信群,有人悬赏如下:“因违反交通法规,要被扣三分,现找人代扣,有现金酬劳。”
带小朋友去放风筝,把暂时不踢的皮球放在一旁,来了一对父子,问也不问,直接拿了皮球就玩起来了。
最近真的有点看不懂这个世界了。借用别人的东西不应该先询问一声吗?自己违法不应该自己承担后果吗?严于人的前提不应该是先严于己吗?最后,受害者的一方就只能理解忍耐吗?
琳恩·特拉斯《与手说话》一书,谈到了礼貌这个话题。读完后,我发现很多事例是全球普遍性的,比如“双标”(对人对己两个标准)—— “在我们看来,别人都行为不当,我们只是有时候举止失措。别人都粗鲁,我们只是有时候太过专注,无暇他顾而已。”又比如,使用“谢谢”,“对不起”,“请” 等礼貌用语的频次变少;又比如不去阻止车厢里大声打手机的人。《与手说话》分了六个小节,把礼貌缺失的各个方面分了类,读起来不那么紧凑,有点难懂,但这个主题实在很发人深思。
琳恩谈到,礼貌的缺失是自我日益膨胀的必然结果。受制于屏幕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主宰传递过来的信息,喜欢就收藏,不喜欢就是删除,电化人际关系,随意剪辑这个世界,好像只要我们不在乎,他们就不存在了。这种像上帝一般用双击键盘掌握一切的生活是危险的,因为现实世界不可能会这样,别人的行为不可能被简单地一键删除,或者用鼠标拖到垃圾箱中。更何况,供我们挑选的信息也是经过无形大手控制的,我们不过是自以为拥有了自由的意识和选择的权力,殊不知我们没法影响供自己挑选的目录。这种危险的自我陶醉将把我们变成“日渐孤独,自我中心,浮夸,疲惫,不体谅他人和反抗社会的人”。
我们越来越不习惯听到反对的声音,不习惯接受批评和警告,甚至自知理亏后,不愿意认错说声“对不起”。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一个和老传统划清界限的时代,无耻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时尚,看看当今的电视节目,以互相贬低和取笑为乐,羞耻感成了一个过时的概念。当小学生的作业需要家长订正时,你还能指望他长大后为自己犯的错承担责任吗?当你训斥孩子玩iPad,自己却在不停刷手机,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你还能指望他用一样的标准对待别人和自己吗?
琳恩说,“礼貌的丧失象征着广泛的,然而人们尚未意识到的社会道德感的沦丧。礼貌行为是以对他人心情能够感同身受为基础的,能够想象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你对他人出手相助,而这些事又并非你的义务,也不会因此得到回报。在如今热切追名逐利的环境中,你不仅可以把礼貌等同于美德,甚至可以将其看作英勇的行为。”我觉得琳恩把礼貌定义得太过高尚了,我只期望一个礼貌的人是能够在地铁上遵守“先下后上”的人,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我不同意把罪魁祸首归于现代科技,但它确实加速了事情的恶化。我曾试图“佛系”地为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找理由,后来我发现在理智上我说服不了我自己,因为它改变不了事情的本质属性,毕竟在被隔壁空调声音叨扰的每个夜晚,忍耐和谅解的作用会越来越微弱。
帕斯卡说,“人类的所有不幸都来自一个原因,那就是认知不足,还不能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 既然如此,不如让我一个人呆着,和手说说话吧。
—— The End ——
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号:不已文化。
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