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悦》读后感1000字
《禅悦》是一本由阿姜布拉姆著作,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轻型纸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禅悦》精选点评: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境界——书中所描述的禪那的美好着实令人向往。不管个人的修行能否达到禅那,“放下”和“静默的觉知当下”就足够我们好好研修的了。
●在寻找的一种状态,持续地坚持
●: B945/7284
●禅修最实用的手册,精彩绝伦,它以幽默和极其让人信服的经验之谈告诉世人,同样是佛陀2500年前告诉世人的话,禅那是正觉之道。
●读完了,感觉真好。按理这些东西还是需要一个人引路的……本人广州/贵阳,有谁能帮我在禅修方面带个路吗?
●个人比较不喜欢的书。理由在于,一是有明显不合适的修行见解(仁者见仁而已),二是行文比较杂,不够简洁
●写出了禅修入门的方法,简单容易实行,非常不错。
●这本书算是非常简明易懂了,而且作者是读书人所以写起来还是容易看进去的。不过我后半段都没怎么看,太早了
●南传入门书。文道在开卷八分钟介绍过。//20160208:入门书,并不深入细致,但把禅定大抵如何、禅修的阶段方法、禅那禅相及修行可能遇到的阻碍,用白话讲得很清晰。而且是去宗教和佛理化的,并没涉及到一丝佛理术语。比马哈希的内观基础要亲民务实,马哈希那本前六章都在讲五蕴,且用到许多专有名词,被逼的去查清净道论,并不适合入门者。这本则典型美国人写的,步骤拆解的极细致、超易读。//最近对佛法的态度有点转向,先不向深修了。
●禅悦,禅那。观呼吸,了知当下。实际修行很重要。有机会还是要去参加参十的活动。 (内观禅十)
《禅悦》读后感(一):正在读
以前看《开卷八分钟> 的时候听梁文道介绍过,貌似他很推崇这本书而且好像自己也在照着书本修行。
那时还是繁体大陆没有,前两天在joyo.com突然看到简体出版的了,于是就买回来开始看了。
拿到书感觉字张质量不是很好啊,灰灰的。
《禅悦》读后感(二):传递欲望,守住内心
按:
这书本身就是在传递一种欲望,高峰体验;
事实上,和“戒定慧”是相反的。
从修行来说,是不是能修成罗汉,修正正果,都是文化之中的模糊之意。如何为己所用,才是道理;
个人以为:
1、修行的感觉是需要一些法门的,这本书的方法可能适合;
2、修行也是需要如同吃饭、刷牙一样,每日一侍,方才能内化为自我的潜意识;
3、修行再多,云云各种体验,都是自己的。不要到处胡说,能守心也已经入浅门了。
==============
教你如何面对刚开始禅修时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使内心趋入禅那的狂喜、快乐、轻盈和深定,最终带来大解脱,实现无我洞见及智慧。
禅修是"放下"之道。在禅修中,你"放下"了外在的复杂世界,进而实现内在的安定。禅修是净化与增强内心力量的好方法,这种从世间解脱的净心经验,即是不可思议的禅悦,它比"性"更美好。
禅悦是指进入禅那时的喜、乐等状态。在初禅与第二禅有喜有乐,第三禅无喜有乐,到了第四禅则无喜无乐。其中"舍清净"、"念清净",也是一种禅悦。
quot;致力于'放下'的禅修者,能轻易达到三昧。""三昧"即指"等持"或"定",它就是禅修的目标。佛陀的意思是,能够舍弃、放下或脱离,即可获得禅定。
==============
觉知当下
第一个障碍是内心习惯于回忆过往或思虑未来;
第二个障碍是先入为主的内心思想。所以,我才会先教导"觉知当下"与"静默地觉知当下",以此作为更深邃的"入出息念"的坚实基础。
==============
通过以下6个特点来认出禅相:
(1)它只有在禅修者达成第五个禅修阶段,体验到"美丽的呼吸"之后才会出现;
(2)它在呼吸消失时出现;
(3)它只有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外入处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
(4)它只有在静默的当下,当内心的杂念完全消失时才会出现;
(5)它奇特却又极吸引人;
(6)它是具有单纯之美的征象。希望这6个特点可以帮助你区分真正的禅相与想象中的禅相。
==============
前四个禅修阶段在此也适用,但行禅时的注意力应集中在脚上,而非呼吸上。
首先,如第一阶段所说,须设定目标:“当下的觉知”。利用先前谈到的技巧,放轻松,进入只觉知行走的状态。当感觉自己已经完全进入当下,心中并无有关过去与未来的念头时,就将目标设定为增长“静默地走在当下”。
其次,你要渐渐放下一切思想,保证行走时心无杂念。你可以利用第一章所描述的技巧,完成这个静默行走的阶段。
第三,一旦心中的杂念减少到稀疏无几时,将注意力集中于脚部及小腿下半部,做到清楚察觉踏在步道上的每一步为止。觉知左脚的每一步,再觉知右脚的每一步,不遗漏任何一步,包括在步道尽头转弯时的每一步。中国谚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漫长的旅程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即你此时正在走的这一步。因此,你只需静默觉知这一步,放下其他一切。当完成十次来回折返而不遗漏任何一步的觉知时,你就完成了形成的第三阶段,可以进入下一阶段。
现在请提高注意力,以便察觉左脚移动每一步的感觉。从左脚移动\抬高离开地面开始注意,觉知它抬起,前进,放下,再度停在地上,承接身体的重量。持续觉知左脚步伐的移动,然后同样平顺而不间断的觉知右脚的步伐。认真行走每一步,直到步道的尽头,当你转弯时,请觉知转弯过程的每一个感觉,别遗漏任何动作。
当你可以持续行走十五分钟,且能舒适的觉知行走的每一个动作而无任何间断时,你已经完成形成的第四个阶段——持续专注地觉知行走。此时走路完全占据了你的注意力,你的心已经达到三昧或等持的境界,变得非常安稳。
我的形成体验
当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于走路时,连鸟叫声也听不到了。你会发现,自己可以轻易的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件事并感到知足\安定,这真是令人愉快之际之至的体验。
=======================
以下所列,便是成功修习念处所要做的准备工作
一, 除世贪忧,先通过修习禅那,去除五障。
二, 极念,拥有由禅那产生的超强念。
三, 热,维持超强念于念处。
四, 正知,谨记修习念处的目的是了悟无我。
=======================
禅那的特点小结:
1、不可能有思想
2、不可能做出决定
3、无时间感
4、进入禅那的禅修者无从检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5、虽然禅修者已然保持非常清晰地意识,但他只能意识到禅悦
6、五入处完全关闭,只剩下第六根意根(意入处)还在运作。
《禅悦》读后感(三):千瓣蓮花次第開
禪修是“放下”之道,傾向於“舍離”的心態引導進入禪定。在禪修的各個階段,經歷“舍離”的不同次第;直接體驗所謂“心”的意義,同時瞭解所謂“自我”、“神”、“世界”、“宇宙”等一切事物的本質。
從佈施開始——》脫離那些傷害別人或自己的語言和行為——》通過禪修脫離思想和身體——》脫離造作者而進入禪那世界——》脫離恒存實體、“我”、“我的”或自性的無明,斷除邪見,進入涅盤。
沒有喜悅,就沒有禪修。脫離之道也是快樂之道,當我們逐漸放下,快樂便逐漸增加。在如實智見(即正覺)到達頂點,正覺本身便是其中最大的快樂。
佛陀說應該追求禪那的樂趣,而不是畏懼它。佛陀表述的執著僅指對五入處世界的享樂或各種邪見的執著,而絕不是指對禪那善法的執著,我們無法執著放下。
---------------------------------------------------------------------------------
超越執著
設定禪那為目標後,禪修者會遇到許多障礙,這些障礙是禪修者的執著,追求禪那會使這些執著顯露無遺,促使禪修者深入地瞭解執著,面對它們,然後進入禪那,進而超越它們。除非你嘗試著達到禪那,否則不可能明白執著的力量有多大。只有借助進入禪那的能力,來測試自己是否執著。
思想是阻礙內心安定的執著。大多數人都非常執著於思想,因此他們總是無法使自己停止思想(包括睡覺時)。但若追求禪那,便需要放下思想,並維持靜默的正念,這種放下,對於具有控制欲的人來說太可怕了。他們執著於控制,因而執著於思想。
放下、慢下來、停止、什麼都不做,這不僅對開悟很重要,對日常生活也很重要。人們心理與身體上的許多疾病都是由壓力造成的。
壓力問題和你的責任大小無關,問題在於你肩負責任太久,不懂得如何暫時放下它們,好讓意根休息一會兒。 你只需放下“責任”,休息幾分鐘,就能再次擔負起所有責任,此時,你會覺得它們變輕了,從而能輕鬆扛起它們而不覺得任何壓力。 下次有必要的時候,可以再把它們放下。
遇到任何像水牛般頑強的問題時,你就放開它,靜待情況改變。
---------------------------------------------------------------------------------
傾聽
太多人在講話,幾乎沒有人聽。你要麼說話,要麼傾聽,不可能同時做兩件事。
你必須真正的閉嘴,不管是停止外在的語言,也包括停止內在的思想。當你內心寧靜的時候,你才能真正傾聽,盡其所能地聽。
當你需要獲取更多“資訊”時,就必須減少內心思想的干擾。
學會傾聽,甚至能聽到自己身體的聲音。
---------------------------------------------------------------------------------
放下一切,不再揣度
如果停止揣度,你就無法控制,心會變得很容易放下,而且很平靜。
對於好壞的揣度會使心加強控制,進而導致造作。它會讓你做得更多,遺忘了放下,偏離了安定之道。
當你不試圖去修正禪修時,心將停止造作,帶來寧靜氣氛,綻放快樂之光,成就大智慧。
當你放棄控制時間,自動安住於無時間流動的當下,進入正念的靜默狀態時,思想過程將自然而然地停止。
當你不再揣度呼吸是進或出,是長或短,是粗或細時,呼吸將會消失,並顯露光明的禪相。
當你不再揣度禪修的明暗,你能輕鬆地進入禪那。
當你不再已感知去揣度心,無色定將平穩順利地生起。
當你不再揣度,包括心在內的一切終將完全止息,無餘入滅,連“無”也未留下。
當一切揣度都消失時,言語也將隨之不見,因為言語也不過是對生活的揣度。
當你放下一切,所有的揣度終於都消散時,心也跟著消失了,此時禪修者終於瞭解,原來心是揣度者。
這是滅,諸法的無餘止息。
禪修者最後覺知的心理對象究竟寂滅:名(心)與色(身)永遠銷聲匿跡,盡皆結束,只餘般涅盤。
---------------------------------------------------------------------------------
禪修方法:入出息念、修慈、修舍(隨它去)、行禪.....
不同的禪修方法主要的差別在於集中注意力的目標不同,這些方法可以讓你的禪修內容更加豐富。
禪修者應該從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開始禪修:
他們若一直忙忙碌碌的,就知道必須從粗糙的“心”開始,先單純地練習隨它去;
若看見自己的身體很僵硬,就會選擇行禪;
如果看見心並非那麼粗糙,就會先修“覺知當下”;
他們知道心何時能觀察呼吸,或準備好開始修慈;
知道何時應該使用比較精細的工具,如第四、第五階段
他們精通技巧,知道進入禪相的適當時機,
也知道如何輕巧地擦亮心以進入禪那。
---------------------------------------------------------------------------------
禪修的7個階段
1、覺知當下
2、靜默地覺知當下
3、以“呼吸”為覺知對象
4、持續專注地覺每一次知呼吸
5、持續專注地覺知“美麗的呼吸”
6、體驗美麗的禪相
7、禪那
前四個階段是基礎部分,其中第一和第二階段需要花費大量時間,過早地進入第三階段修習“入出息念”,而彼時他的內心還在過去和未來之間跳躍,尚未放下內在的一切思想雜念,很難修習成功,很可能因挫折感而放棄。
禪相的特質:
它只有在禪修者達到第五個禪修階段,體驗到“美麗的呼吸”之後才會出現
它在呼吸消失時出現
它只有在色、聲、香、味、觸等五外入處完全消失後才會出現
它只有在靜默的當下,當內心的雜念完全消失時才會出現
它奇特卻又極吸引人
它具有單純之美的徵象
禪那的特質:
長時間的持續性;
只有在清晰地認出禪相後,它才會出現;
禪修者只會有一種清晰的感知:一段很特別的禪悅經驗,持久不變,那不是恍惚,而是一種高度覺知的狀態。 在任何一種禪那中,禪修者都不可能感受到身體或聽見外界聲音,或產生任何念頭。
退出禪那後,通過審視這段經歷,你可以選擇修習念處,或直接進入入出息的後四步。
---------------------------------------------------------------------------------
入出息念的步驟
尋找安靜的禪修場所
0、安立正念
1、知息入
2、知息出
3、念息遍身(體驗完整的呼吸)
4、除身(使呼吸平穩)
5與6、覺喜與覺樂 (體驗伴隨呼吸而來的喜與樂)
7、覺心行(用心體驗呼吸)
8、除心行(保持呼吸的平穩)
9、覺心(體驗心)
10、令心喜(使禪相發亮)
11、令心攝(令禪相維持更久)
12、令心解脫
13、無常行(隨觀無常)
14、觀離欲(隨觀事物消逝)
15、隨觀“滅”
16、觀舍遣
---------------------------------------------------------------------------------
十正道是由八正道和代表修行結果的正智(深觀)以及深觀必然結果的正解脫(正覺)構成的。
心需要安定才能深入洞見事物的本質。當錯認詞彙所描述的現象為實相時,它們會妨礙我們進一步理解實相。當人們使用世俗諦,並認為自己已經明瞭它的真相時,它們就會停止進一步探究。必須進一步探究、發現,等到一切詞語皆窮盡,它們繼續以靜默安定的心去觀察,直到看見更深層次、更難以描述的內涵為止。
在佛教經典中,正智或深觀經常被稱為”如實智見“。“觀”常見,“深觀”罕見,大多數人只能看到事物的表像,便執著地認為那是觀,是真理。深觀會引爆三顆炸彈:苦、無常和無我,其中任何一顆都會破壞無明的基礎,佛陀稱之為諸法三相。要實現一切有意義的”觀“,尤其是深觀,先決條件是長時間、持續地去除五障。
五障通常橫亙在你與正覺之間,它導致妄想和無明,阻礙人們如實智見,是人們只能覺知被世俗見解扭曲了的事物。如果能辨識出它們,就很有可能將之克服。禪那經驗有助於禪修者在退出禪那後,長時間有效地抑制五障,使深觀成為可能。
五障包括:
1、欲貪
2、嗔念
3、昏沉
4、掉悔
5、疑
每次禪修時,都應該有系統地運用適當的方法來解除相關的障礙
八正道是以正定(禪那)為目標的漸修方法。
八正道代表修行過程,只要充分修行完整的八正道,便能成為:
入流者(得正見)
一來者(得正精進、正思維)
不來者(得正語、正業、正命,圓滿了戒、定、慧(部分))
阿羅漢(完全正覺者)
《水喻經》中對這四個正覺果位做了進一步解釋。
但如果少了其中一個道支,例如捨棄禪那,只剩下七個道支,或者捨棄正語、正業、正命,只剩下五個道支,那麼修行者將無法獲得任何正覺。
---------------------------------------------------------------------------------
正念是實現成功禪修的要素之一。它不只是覺知或完全意識到你身邊正在發生的事,它還會把覺知引向特定的領域,使你記得所受的教導並將之付諸實踐。
無論做什麼都保持正念,覺知自己正在做什麼,能量才會被激發出來。維持正念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是精進。每一個禪修階段都需要精進,你在這一刻投入越多精力,下一刻你的精力就越充沛。
當你增強正念時,會發現它有不同的層次。日常生活中的念是一回事,而禪定中的念又是另外一回事,不同的念有不同的力量,細微與穿透程度也不同。
培養一種敏銳而又強大的正念,用來深入挖掘心的本質,並發現無常、痛苦和無我的美麗寶藏。當你能持續專注於極細微的領域時,正念也將變得非常明亮、強大、靈敏而銳利。體驗到靜默的正念,那是完全專注於某件事、非常清晰又敏銳的正念,這已經達到第四個禪修階段的高峰,是正念的頂點。
有時,禪修者會遇到失去覺知對象的情況,如呼吸,其實那時呼吸變得極細且微妙,而此時正念依然太粗燥,跟不上呼吸變化的進度,此時應該返回上一個修習階段,這種情況在第四階段特別容易發生;有時,呼吸消失且出現禪相,但你卻無法維持禪相,這是因為維持禪相所需要的正念必須非常精細,而此時你尚未擁有那樣的力道,因此必須返回禪相出現之前的第五階段,你必須學習如何持續專注於較粗燥的禪修物件,之後才有能力面對更精細的禪相。在這些相續的禪修階段中,正念層層提升,後一階遠比前一階更靈敏、更銳利。若禪修對象太快從呼吸階段進階到禪相,就很容易找不到覺知對象。
---------------------------------------------------------------------------------
簡樸勤勉,不浪費獨處的時間,致力於達到未達到之事,瞭解為瞭解之事,並覺悟未覺悟之法。
提高標準不會導致挫折,錯誤的態度才會。花很多時間嚮往目標,卻不動手去發現“因”,才會造成自己無法達成目標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