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精选

2020-11-16 02:47:4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精选

  《李敖议坛哀思录》是一本由李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386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敖议坛哀思录》精选点评:

  ●李敖舌战录

  ●李家一门两个奥斯卡影帝,虽然我现在很不喜欢他,但李敖当委员的时候,确实很有范儿,其实这样才是我喜欢的李敖李大流氓。还我《文星》的李敖!

  ●哪里是哀思!!!

  ●读了几篇,和“中国智慧党”相关文章。我表示这样的党我一天能组100个。不过还算得上有点趣味

  ●非常精彩的一本书。 李敖大师的文章不可不读,不能多读。 个人感觉读李敖大师的文章,首选《独白下的传统》和《传统下的独白》,接着就是读《李敖回忆录》,《李敖快意恩仇录》。《李敖政坛哀思录》的话个人感觉没前面的书精彩。当然,《北京法源寺》等也是不可错过的。

  ●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看看李敖质询所谓“台湾国防部长”李杰的实录视频。

  ●还行

  ●最喜欢之一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古稀老人,站在议坛上冲着对面的人说:“你给我闭嘴,我没问你的时候请你闭嘴!”。

  ●台湾对于李大师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但他老人家若来大陆怕是要继续蹲班房的。

  《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一):独孤求败

  这是我拜读大师的第一本书,对大师早有耳闻,也在电视上见过好多次,但真真正正感觉自己跟大师很近的是从这本书开始。也许大师嬉笑怒骂,有时候也做个如他所说的“恐怖分子”,也许更多人看到的大师是一个心未老,血未冷的顽童,但是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这本书我评价的比满分少一颗星,是因为它太悲了,交给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以一人之力横眉冷对千夫指,也许大师有战友,比如陈文茜,或者高金素梅、莫文蔚那样的对他尊敬的人,但是在变态的台湾政界,大师还是太孤单了,他在立法院倚老卖老,但老的货真价实。大师实在是老了,他的一生的传奇也到了末期,我不曾见过,一个如大师这样老的人还如大师一样拼着自己的性命为自己的信念而战,在大师的情操面前,博古通今只是附属、、、、、

  《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二):滑头谢光头苏还有色鬼张俊雄

  只对台湾政治挂的同学们推荐此本书,因为这是一本有标志性意义的书。

  第一本通过李敖李大师的叙述来记录立法院对攻言辞的书。是我第一次听到本地出版社称呼滑头谢长廷,混蛋光头苏贞昌,色鬼张俊雄为行政院长,称呼翁岳生那个老王八蛋是司法院长,管李杰李天羽叫国防部长,管贼眉鼠眼黄志芳叫外交部长,管王金平不叫立法机构负责人而叫王院长。

  还有就是李敖数次挑逗李杰的全纪录,狗,美国人的看门狗,还要自己买狗粮的狗。李敖痛骂杜正胜的记录,在立院睡觉挖鼻屎,说杜正胜你背叛了外省大学阀许倬云去抱阿扁的大腿。他跟滑头谢说也跟光头苏,阿扁安排一个只会惹事的教育部长就是给你们好看。看谢长廷苏贞昌张俊雄回答李敖质疑军购案,就是不一样,三人风格迥异。

  另外编者也是很有喜感的,有几个马赛克打的一看就是老蒋最爱说的反那个什么,还有几段索性来一个以下编者省略。很好很好非常好。

  《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三):读书笔记——李敖议坛哀思录

  买下这本书很偶然,本来是冲着韩寒的新书去的。凑巧碰见了李敖大师的新书。

  说新也不算新,2007年末在台湾出的,但是一直到今年一月才有大陆简体版。相比于《虚拟的十七岁》等根本就没能在大陆发售的书,这本算是很幸运。就像《海角七号》,虽然推迟,但是迟早还是会来。

  李敖大师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如果一定要让每一个人选一个崇拜的人,我选李敖。当然,偶像不一定是榜样。李敖也不是谁都能学的,一些不单单是靠努力而是加上过人才气,勇气,运气的人的成功,不是谁都能复制的。

  本书主要记述了李敖在担任台湾立法委员期间的种种事情。有很风趣的,有很严肃的,还有爆料的。看书的时候时而让我忍俊不禁,时而皱紧眉头。

  关心台湾问题和喜欢李敖的朋友们可以买来一睹大师风范,不过本书一半在写议会中的一些事情,略显枯燥。所以不推荐一般喜欢看李敖杂文的朋友。个人认为李敖最好看的杂文是《李敖快意恩仇录》。另外《蒋介石研究》这本书也写的很好。秉承了李敖大师的“我骂你是王八蛋,就一定能举例证明出来你是王八蛋,不冤枉了你”风格。

  《李敖议坛哀思录》读后感(四):“王八,再见;冰淇淋,我来了!”

  台湾大白话多。像九把刀的书,说文解字都非常烂白,一股鸡排,木瓜,珍珠奶茶的味道。是因为不讲究不做作吗?不,被质询的许多官员都还是那口圆滑的官腔,九曲十八弯的外交辞令。李敖不是不能写文言,随意张口就能说,提笔就能作。但两者大概对他没有区别,不分高下吧?不因一言而废人,同样,也不因雅俗分高下。

  李敖爱在文字上弄谐音游戏,谐“形”游戏,谐“意”游戏。是海绵体吸满了水之后压缩出来的幽默办法。

  他说自己在这小岛上,是“干青云而直上”,高得没有跟得上的良师畏友。这个岛对他太小。最开始我并不理解他说的关于参政这一事,“我把自己变小了”。甚至因为不理解就直接跳过去没有再想这回事。然而看完本书再回首,台湾也好,立法院也好,确实对他太小了。不住读不住想,若是李敖生在大陆,生在别处会有怎样的作为,然而在台湾这个弹丸之地,在腐坏官员,做票当选的土豪劣绅老贼,在众侏儒中间,和他们交友交战,游戏处之,实在是自小。台湾的政界,狭隘的眼界和低劣的人性,首鼠两端的性格,自私狭小僵化,表面有蓝绿之分实则混同一气,系出同门,蒋魂不散。在这样世界里的李敖,不能说是畅游,不能说是畅快,但也不能说是泥潭是岩浆,李敖在3年的立委任期里,在台上高堂狮吼,独力挽狂澜,然而面对的确是一堆麻木不仁,脑回短路,表面唯唯诺诺,背地只为自己利益狂吃乱啃的鼠辈。在这儿,正确与错误并不重要,民意的偏向并不重要,被担心的只是怎样害人,怎样敛财,怎样夺权和势。看着李敖在堂上怒其同胞不争,恨其后辈无骨,操心天下民生国计,却被冷眼细瞧,成背后笑谈。

  你说苍天道苍天,苍天却无道。

  看豆瓣一篇评论说,“也许更多人看到的大师是一个心未老,血未冷的顽童,但是我看到的,更多是一个孤独的老人。这本书我评价的比满分少一颗星,是因为它太悲了,交给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以一人之力横眉冷对千夫指”。

  他看得多么透啊。

  大师像是在沙漠的中心喊话,像是在黑夜里的空旷原野里怒骂,周围全是顽石烂根劣沙,没有人可以听见他的绝响,没有人可以对他的话做出应现的反应。就像是这样的寂寞和孤独。终于是有人在听的,在看的,在想的。但那些都只是追随者,小大师,大师没有敌人,没有对手,只有青天白云看着他,他看着青天白云。

  李敖的确狂,而且光凭这本书我也没法判断他是不是自我膨胀过了头。如前所述,在这本书里的他变小了。在结尾他这么说他这本书:

  “好像是个顽童,在最后一堂考试。他急着赶快考完,急着在阳光下,一边走一边慢慢吃蛋卷冰淇淋。于是他决定缴卷,最后一题也懒得答了。他乱画了一个图案,乍看之下,什么都不像,仔细看去,却是一只王八。

  王八,再见;冰淇淋,我来了!”

  他称为“收尸之书”。为昨日收尸,为这本狭小而乏味的书和这三年立委收尸。

  说回书的话。主要的论据和质询的内容可以总结成一节,然而却在书里反复了几百页。但,和聋子聊天,和哑巴谈话,是得不到思想反馈的倾泻过程。他也只有留下这些话语,留着仍有脑子的人去研读去思考去理解。不过,这也还是逃不了这本书的凑数之嫌,结构散漫,甚至用意不明(是我对政治名词和历史事件都没有基本的常识啦…)的罪。

  (明代名士苏竣(《鸡鸣偶记》)把朋友分为四类,曰:“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死生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和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

  大多是口头语,几天便看完了。

  李敖爱提各家的回忆录,读书广博深,嬉笑怒骂,又却无造作摆架。真性情的人总是让人觉得有趣的。但始终觉得,在台湾的李敖只能够算猴子称霸王,台湾高官没有世界性眼界,李敖实际,也只是堪堪高出一头罢了。

  看书的过程联想起诸多弃原行业而从文或画的大神们。手冢治虫自不必说,走上严肃创作的村上也算一笔,鲁迅也好所谓国父孙中山也好,人最终都会关注到大问题上,还是因为他们之所以成神是因为他们对大问题的关注呢?因为问题存在,需要救赎的人或事存在,伟大的灵魂和意志存在?

  对书有太多疑问,对世界有太多不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