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星期天经典读后感有感
《忧郁星期天》是一本由(德)尼克·巴科夫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忧郁星期天》精选点评:
●直抵人心的控诉,非常奇妙的小说
●实在是不太懂得欣赏
●整本都在絮叨都在调侃,有老板的胡侃也有作者自己的胡侃,但一路胡侃一气之后作者总能在适当的时候爆出一两句耐人寻味的话把人给拉回来。谁说德国人不会讽刺不会黑色幽默呢?看到的是满满一本书的嘲讽
●有点让我联想到《恰似水之于巧克力》,但本书内容要深刻得多。喜欢查波这个人物,喜欢小说最后魏克与幻想出来的查波之间的交谈。
●“我一直相信除了从厨房的锅子里,从音乐里也可以察觉出现实与未来。”
●富有责任感,具有自我鞭挞精神。
●2013.01.26~2月3日,Gloomy Sunday,电影比书好看。
●已卖
●很喜欢这本书的语言
●绝对辛辣,又笑又哭。笑那些犹太人那绝顶聪明的想法,哭他们难逃的悲惨命运!
《忧郁星期天》读后感(一):几页书摘
【第六页】
……或者因为上次的胃酸含量……
【第116页】
othing is deader than yesterday news.没有比昨天的报纸更死的东西,仿佛是说死还有比较级,更死,甚至最高级,最死。
【第147页】
如果来办一个“国骂”比赛,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国家每年都会把金牌、银牌、铜牌囊括回家,其他国家则因为毫无胜算而放弃比赛。波斯人将是各项比赛永远的冠军。俄国人骂人顶多是“干你妈”,波斯人则是上自祖母、曾祖母、姊妹、姑姨,下至侄女、甥女,用得还是非常变态的字眼。
日本人在本比赛中可说毫无机会,他们铁定是第一个退出比赛的,他们骂人的用字和性暴力完全无关,顶多骂人像猴子或者有奶油臭之类的。
【第245页】
一个人如果如此对待文字、名字和概念,必须剪得如此支离破碎——那我想这样的人也不会羞于把他们的同类截肢、杀死,连眉头都不会皱一下。缩写是为了让大家更快、更简便地理解事情。
(这段对犹太人大屠杀的解读和控诉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忧郁星期天》读后感(二):《忧郁星期天》:欲以幽默解忧伤
提到“忧郁星期天”,人们会想到莱索•塞来斯的死亡圣曲,想到比约克的悠远歌声,想到电影《布达佩斯之恋》里美妙的女人和爱情,惟独找不到却很期待的,就是和这些东西同样美好的那一本书——《忧郁星期天》。最近,世纪文景推出德国作家尼克•巴科夫的小说《忧郁星期天》,与读者分享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故事,以及文字带来的特殊感受。
故事发生在纳粹当道的二次大战期间,在这个热爱生活、乐于享受的城市布达佩斯,一位叫做查波的犹太商人经营着一家餐馆,,他过得轻松而愉快。他雇佣了一位钢琴师,这位气质忧郁、才华横溢的钢琴师创作了一支曲子,取名“忧郁星期天”。精明而厚道的查波帮助钢琴师卖出这支曲子,使得这首感伤的曲调成为欧洲乃至全世界风靡一时的旋律。可是,怪事发生了,很多人自杀身亡,他们死前都在听这首乐曲。原因并未查明,纳粹组织请钢琴师去问话,敏感而忧郁的钢琴师为了保护尊严而自杀。随后,犹太商人查波先生被关进集中营,难逃死亡的命运。而借他发财的德国军商魏克队长在战后成为英雄,备受尊重。多年后,魏克队长又回到布达佩斯这家餐馆,恍惚遇见同样垂垂老矣的查波先生……
小说以欧洲特有的诙谐幽默来书写时代的苦难,生活与破坏生活、唯美享乐与霸权野心、美丽与丑陋、尊严与虚伪之间的强烈对比,令人震撼。如果说电影版的《忧郁星期天》是好莱坞化了的欧洲风味,看起来很浪漫,那么小说版则是原汁原味的布达佩斯菜肴(就像客人永远会点的那一道肉卷),是浓烈而忧伤的生活的滋味。小说中有很多精妙的句子,都出自查波之口,比如“我可以从锅子里闻出未来,您可以从旋律中听出即将到来的世界。”又如“旧讯息不一定就是坏讯息,新的也不一定就是好的。”……这个以奉献美食为自己职业操守的厨匠,以味觉判断是非善恶,甚至预测未来的世界,有时让人发笑。他的酒,在书中散发出人性的香醇,令读者津津品味。
小说结尾,魏克先生梦中遇见查波,查波以委婉的“厨语”(尽管后来也忍不住怒了)批评这个恶人,他无奈说出的反话却被魏克当成了振兴饭馆的发财招数——无奈,读者合上《忧郁星期天》的时候会发现,幽默解不了沉重的忧伤,举杯浇愁愁更愁,。
《忧郁星期天》读后感(三):与本国一拍即合的看法
《忧郁的星期天》本是一首钢琴曲的曲名,据说,它被创作后,有150多人听后自尽。好奇是怎样的音乐激发了怎样的情感,网上找到了钢琴曲,却不知是不是原版,如果是,则应庆幸自己不懂音乐了。不过还是度娘了一下,关于150余人因聆听此曲而自尽这件事,一些国家的政府已发表声明,这并非事实。
看到了关于《忧郁的星期天》的影评,得知还有小说,于是先买了小说来看,小说与影评里描述的情节还是有出入,电影里是餐馆老板娘与犹太老板还有钢琴家三个人的爱情故事,美好的三人爱情被德国军官汉斯破坏,最后年老的老板娘在数十年后毒死汉斯为自己的丈夫与情人报了仇,与儿子(她和汉斯的)举杯相庆。
于是在看小说时很期待看到三个人的爱情故事,然而始终没有发生,钢琴师因自己的曲子引发多人自尽而倍受压力(政府部门的官员们调查询问),于是自尽。汉斯也将犹太老板从特殊保护的名单中消除,犹太老板被送进集中营后死去,至于电影中的犹太老板娘,是是被纳粹迫害的施瓦兹家族的一个女孩,描述中确实貌美,不过出场只是一幕,并没有在她与犹太老板和钢琴师之间发生任何爱情故事,更说不上什么三个人的爱情了。她在听了钢琴师的演奏后晚上就自尽了。
小说在最后以汉斯在梦里与犹太老板重逢的方式,借汉斯之口道出了作者认为的战后联邦德国的实质,那些法西斯分子在战争快结束时准备自己日后的前程,保护了一些犹太人,这些犹太人在法庭上为自己作证,于是摇身一变成了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很多犹太人的慈善者,战后,吸取教训,不再要什么元首,不再要什么集中营这类愚蠢的东西,他们出面运作在战后秩序的恢复过程大体上按照最有利于自身的方式制定了游戏规则(制度、法律等),战后实际上还是他们操控着国家,给下层的人一些钱,若有不满,再通过对媒体的操纵放出一些关于人类关于慈悲之类的空洞口号,不满就被平息下去,反正奴隶永远是奴隶,怎么可能让他们来掌握权力呢!这种思想的小说虽非本国人所写,却与本国在教育中向我们传递的关于西方国家的本质一拍即合,所以不会被本国內那些大谈西方民主自由之人所喜。
《忧郁的星期天》这手音乐的的主题,小说借犹太老板的话表示说,当一个不堪的时代即将到来,所有人都将不可能有尊严的活,是愿意选择苟活还是有尊严地死去。
《忧郁的星期天》与《花田半亩》:
是在《花田半亩》里一篇叫《爱》的文章中得知了关于《忧郁的星期天》的种种,文章属于影评,分析了汉斯的爱与那两个人(犹太老板和钢琴家)的爱的差异,并直接指出汉斯的爱不是特例,“我们总是要把自己塞到所爱的人的生活中,才心满意足。”“多数时候,我们终究是个俗人,逃不脱这天地布下的情空欲海,看不破人间因果,舍不得爱恨纠缠,紧握住一念之间的知觉,承受住生命,或重或轻。”还没看《忧郁的星期天》的小说与电影,就文章本身而言,是很有思想很有见地的,也是看过得关于爱情极为深刻的论述。
《忧郁星期天》读后感(四):死亡的邀请
被称为“自杀圣曲”、“魔鬼的邀请书”的《忧郁星期天》(Gloomy Sunday),是音乐史上一段最诡谲的奇案。它不禁让人想到了《格林童话》里写到的那个哈默尔恩的彩衣吹笛人。阿巴乐队(ABBA)在一首名为《吹笛人》(The piper)的歌里曾唱道:“我们都跟随着一段诡异的旋律/我们都受某种音调的召唤/我们都追随着吹笛人/在月光下起舞//他给了人们一个梦境/他诱惑着每一个人/他的眼里有火在烧/恐惧便是他手里的武器/于是,人们任他吹奏/来使他们丧失理智”。没想到,童话变成了现实。据传闻,《忧郁星期天》流传于世后,在匈牙利、英国、美国等欧美各地相继引发了上百起自杀事件。词作者的前女友在歌曲写成后不久自杀,而曲作者在几十年后也跳楼身亡了。最终电台禁播此曲,灌录的唱片也遭封存。
这个流布世间的传闻是真的吗?一支曲子果真有如许魔力?当然,这里少不了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实际上,《忧郁星期天》和自杀事件的牵连,多是查无实据的谣传。这首曲子创作于二战时的匈牙利,而该地自杀率历来甚高,在1984年更是达到了每10万人中45.9人的自杀率。如果说曲能夺命,那也是时势使然。在纳粹当道的二战期间,世局动荡,人心惶惶,许多人在听了这首凄美乐曲后动了轻生念头,也并不足为奇。但是,话虽如此,真要完全剔除笼罩在《忧郁星期天》上的神秘和诡异,还其一个“乱世哀音”的真身,我们非得还要好好读一读德国作家尼克•巴科夫的这部同名小说《忧郁星期天》(Das Lied Vom Traurigen Sonntag)。
关于“Gloomy Sunday”,我们往往知道有这么一个曲子(这个曲子,欧美许多大牌音乐人都翻唱过,如Artie Shaw, Björk, Elvis Costello, Marianne Faithfull, Paul Whiteman, Sarah Brightman, Serge Gainsbourg 以及 Sinéad O'Connor,斯皮尔伯格在电影《辛德勒名单》中也用过此曲)、一部同名的电影——即由德国导演Rolf Schübel执导的《布达佩斯之恋》(1999年,台译为《狂琴难了》),而不知道还有这样一部同名小说。其实,电影《布达佩斯之恋》的编剧正是尼克•巴科夫。但是,那些曾为《布达佩斯之恋》的欧陆风情、凄美声色所倾倒沉醉的人,在读小说《忧郁星期天》时,恐怕要暂时按捺下来,耐住性子忍受其“絮絮叨叨”了,因为这是一部语言压倒了情节的小说。
同是爱欲与政治,要了解“布拉格之春”,看电影《布拉格之恋》足矣。但是要了解纳粹时代的布达佩斯,却必须将电影《布达佩斯之恋》与小说《忧郁星期天》结合起来看,方知个中滋味。电影剧本和小说虽说出自同一人之手,但两者却差别甚大。电影中作为主线的情色关系(主要是“三人行”或者说“四角恋”),是原小说中所没有的,小说情结和和情色毫不沾边。角色上也有一定出入。小说中并没有女主人公,那个叫伊洛娜的女人的确在小说中提到了,但在小说中,她只不过是作为当时布达佩斯一个上流家庭的名媛也是第一个为《忧郁星期天》曲子自杀的人,一笔带过。在小说中,钢琴师没有名字,也不是主要角色,主角是餐馆老板查波和纳粹军官汉斯·魏克。如果说《布达佩斯之恋》是一部以政治为背景的凄美的情色电影的话,那么《忧郁星期天》就是一部严肃的带有思辨色彩的纳粹伤痕小说了。
这也许要让那些慕电影之名而读小说的人失望了,但是,面对纳粹集中营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你真的只想在电影的情色中迷失而不愿在小说的现实中清醒过来吗?有人就讽刺说,电影《布达佩斯之恋》兜售的是查波的肉卷、伊洛娜的乳房和钢琴师的曲子,把布达佩斯变成了欧陆风情的消费玩物;而有的人干脆将电影斥为是“匈牙利鸡油”(Hungarian schmaltz。在英语中,schmaltz兼有“感伤”和“鸡油”两义),在软化和粉饰现实。不管如何,与电影的唯美和感伤相比,小说远远要来得犀利、辛辣。但是作为一部旨在控诉的伤痕小说,《忧郁星期天》的可贵之处在于没有这类小说惯有的激愤和极端,而是举重若轻。《布达佩斯之恋》的导演就说过,“这是一部重要的小说,但是一点也不沉重”,显就是看到了小说的黑色幽默色彩(这让人想到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但是这种幽默在电影中已荡然无存,德国式的思辨被匈牙利式的抒情给替掉了。
不得不说到的,是钢琴师这个角色。在现实中,Gloomy Sunday的曲作者Rezso Seress ,据说是一个个头矮小、生性诙谐的犹太人,一个差劲的钢琴手,并一直为自己没有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而感到遗憾。他的一生,除二战期间被集中营关押过一阵外,主要是在布达佩斯的 Kispipa 酒店中度过的,在那儿他为客人演奏钢琴。由于身材矮小,他弹奏时整个身子被一架棕色的钢琴所遮挡。每当有新客人,特别是熟悉的朋友进来时,他就举起左手(其粗短的无名指上套着一个引人注目的金戒指),探出脑袋,面露滑稽的笑容表示欢迎。这种致意方式是他耍弄的一个滑头,以此来掩饰他事实上只会用右手弹奏曲子。据说,仅仅是为了炫耀,他时常弄来一些乐谱放在钢琴琴架上,并把自己的鼻子凑在琴架跟前,装出按谱弹奏的样子,而实际上他并不能熟练地读谱。Seress虽然因为Gloomy Sunday一曲成名,但终生并不得志,1968年,七十多岁的他跳楼自杀了,原因据说是因为他有感于自己再也无法创作出《忧郁星期天》那样的杰作了。
而在电影中,Stefano Dionisi饰演的钢琴师András,则显得忧郁得多,兼有丹尼尔·戴·刘易斯和卡夫卡的味道。香水,灯心绒裤子,瘦矍的小个子,猴脸,浓眉,紧抿的嘴唇,眼睛漆黑发亮。他总让我想起那种猫样的男人。当然,在我们想像中,这种男人也许更符合是Gloomy Sunday的创作者。但是别忘了,是尼克•巴科夫在小说首先赋予了钢琴师这样一种形象。“钢琴师先生呢,众所周知的,是个害羞、含蓄,喜欢幻想的人,经常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小说中的钢琴师,虽然名字都没有,但是依然足够的动人。小说写到,因为作的曲子致多人自杀,他受到了审查。在被审问时,钢琴师这样说道:“我觉得难过,每次想到这些人我就心情沉重。这让我很不安,但是我告诉自己,这些人不是因为我的曲子而死的,而是由我的曲子陪伴走向死亡的,也许这曲子陪着他们度过了生前最后美好的时刻。这些人为自己准备了最后的快乐,就像一个被判死刑的人可以要求最后一餐。”但是,即便这样,曲子仍被官方禁了。小说接下来笔锋陡然一转,写钢琴师自杀了,很是突兀。“查波先生替钢琴师买了一块墓地,因为往生者是自杀的关系,他不能葬在属于教堂的墓园里。查波先生为他买了一块墓地,并说这块地是为了安葬他认为值得尊敬的人。最可敬的人应长眠于此。”钢琴师为何自杀?小说只字未提。在电影中,钢琴师的自杀,直接原因是纳粹的侮辱,但是小说中没有。这个巨大的空白,使钢琴师的死和他留下的曲子成了一个谜,需要活者来破译。破解Gloomy Sunday的含义成了小说的真正线索。而这个谜底和人的尊严相关。
作为小说,《忧郁星期天》的语言是极为精彩的。尤其是其中的两段,堪称华丽。一段是纳粹军官汉斯•魏克在战后被收审时的自辩。魏克是一个纳粹,也是一个投机商,他利用希特勒“大屠杀”计划,对犹太人敲诈勒索,大发其财。他迫使餐馆老板查波替他物色那些用钱买命的犹太富人,最后为了灭口,又把查波送进了集中营的毒气室。这样一个政治败类、一个道德小人,是如何巧舌如簧替自己辩解的呢?大家读小说就知道了。我只想说,读了这部分,读者对“耶路撒冷的艾克曼”就略能想像一二了。小说里另外一个很出彩的部分出现在末尾,侥幸逃脱政治法庭的魏克难逃道德法庭的审判,他在梦中和枉死的查波相遇了,结果饱受后者的叱责……正是在这个以“南柯一梦”形式出现的“末日大审判”中,小说主人公查波先生道出了小说的题旨:“那首《忧郁星期天》,它要带给人的讯息是:有尊严的死去比没有尊严地苟活要好,即使最高的名利已在招手。”
“人性尊严不可侵犯,一切国家权力均有尊重及保护此尊严之义务。”如今,这样的内容已经写进了《德国基本法》中。但在纳粹横行时代,人性尊严却如同草芥。在小说中,汉斯•魏克收受那些犹太人的买命钱时,骄横不可一世,俨然操控生死大权的上帝,想苟活者无不要向其摇尾乞怜,受其勒索。但是,世上总有那种宁可玉碎不求瓦全的人、那种为尊严而死的人,比如自杀的钢琴师。小说最后揭示道,钢琴师之所以自绝于世,是因为他敏感地察觉到了,“人类将面临一个道德和传统礼节逐渐沦丧的境况”。这种“礼崩乐坏”,甚至还不仅仅是汉娜•阿伦特所说的公共领域萎缩的“黑暗时代”,而是道德的虚无和人性的败坏。小说中,那个作恶无数的汉斯•魏克在战后摇身一变,反而成了商业成功人士,受到政府嘉奖,试问天理何在?!电影中倒是安排了一个复仇结局,可小说却不屑于在死者坟头凭空添上一个花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