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麦当劳》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审判麦当劳》是一部由Franny Armstrong / 肯·洛奇执导,杰弗里·朱利亚诺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审判麦当劳》精选点评:
●。。。
●公民的责任,企业的良心,法律的公正,大众的审判。
●纪录片这么拍,挺好
●其实双方都没有余地
●精神让人感动。
● 本片2005年4月於伦敦首映,主要是描述二个从事社会工作的人1990年被麦当劳控告诽谤的故事。
●这就是跨国连锁巨头的嘴脸,用法律诉讼作为武器来对付有损其形象的言论真相,和臭名昭著的孟山都公司有一拼。为有勇气坚守多年仍不放弃的主人公鼓掌,一路走来委实不易!
●看得比较累 但是他们两的坚持实在让人感动... 渺小不见得虚弱
●英国法
●经典案例。儿童时期形成饮的食习惯将一生难改,而儿童也处于是最容易受外力影响的一个年龄阶段,所以麦当劳 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店用尽各种方式包括玩具,生日会等形式借以得到儿童的青睐。
《审判麦当劳》影评(一):输了官司,赢了法律
如果要看个人与麦当劳这只巨无霸单打独斗,还是Supersize me来的更直接(恐怕不能再直接了),这部电影讲的是法律的事。80年代末,在英国有一股反对麦当劳的浪潮,而英国的诽谤法,仅要求被告提供辩护的证据。于是,麦当劳轻易地告到了一大片媒体,强迫他们低头认错。有一个组织,在传单上给麦当劳开出了七八条罪状,包括:通过广告操控儿童、虚构麦当劳的营养价值、打压员工、虐待动物......唯一拒绝收回言论,并向麦当劳道歉的,就这个组织的两位负责人。
在漫长的审判中,麦当劳的高层从美国飞来,拎了一口袋钱,要求和解,被拒绝。最终,法庭支持了麦当劳部分罪责,而否定了其他,麦当劳胜诉,赢来的却是(当时媒体的说法)“史上最大的PR灾难”。被告像英雄一样虽败犹荣,尽管他们必须支付4000英镑赔偿金,或者坐牢(有点耳熟?)。他们拒绝付钱,而麦当劳也从没上门来讨。这时,已是1996年。
到了2005年,欧洲Ren权法院判定英国的诽谤法不合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作为签署国,英国要限期更改本国法律。
这便是神奇的输了官司,赢了法律的案子。
一个很正常的疑问是,片中的被告为何非要针对麦当劳,而自家街坊摆的汉堡摊,如果仔细研究,也保准你吃不下去。如果跑到街坊的摊位前骂街,把别人的生计批得一无是处,那大概是赢不了官司,也赢不了法律的。但当这个组织的成员聚在麦当劳门口散发传单,告诉顾客他们咽下去的汉堡有多可怕,他们就有了言论 自由,非如此,个体如何与拥有顶级律师团的巨型企业抗衡?非如此,个体如何与拥有顶级暴力机关的巨型国家抗衡?
《审判麦当劳》影评(二):来解释一下
当众多媒体和个人由于说了些对麦单劳不利的言论或报道,麦单劳会雇佣专业人士以法律手段胁迫对手,要求对方在公开场合违心的向麦单劳道歉。
当London Green Peace伦敦绿色和平组织(并非绿色和平组织的分部)发放传单,向群众公开一些麦单劳的健康隐患,危害人权,危害环境的等事实后。麦单劳派出间谍渗入这个组织,在获得足够信息后,对组织的5名主要成员发出传票,威胁说如果不公开道歉,将会面对法庭,而他们将没有任何胜算。5人中,3人被迫道歉,并接受不再与麦单劳公开作对的要求。而Helen和Dave则不愿屈服于麦单劳的淫威,决心与麦单劳打这场官司。
麦单劳首先向法庭提出这起案件的审理不需要陪省团,因为案件过于复杂,陪省团会听迷糊的,结果法庭偏向麦单劳的提议,取消了陪省团。而在案件开始审理时,依照英国法律,如果某方无法聘请自己的律师,他们将不得不自己出来辩论,法院将不提供任何法律援助,不指派固定律师。所以,开庭初期,麦单劳就有7名顶尖律师作为他们的代表,领头的律师收费大约要每天2千英镑,而Helen和Dave则没有任何法律知识也没有任何援助,在法庭上简直就像是局外人一样。幸好律师Keir Starmer及时加入了Helen和Dave的队列,提供了免费支持。在经过无数热心人的帮助下,Helen和Dave获得了很多有利证据(包括证人自费亲自出庭作证)以证明他们分发的传单上描述的都是有依据的事实。中途,麦单劳总裁曾亲自飞到伦敦,私下与Helen和Dave会面,提出以金钱利诱,愿意庭外结案,但遭到拒绝。总共314天的法庭辩论,英国历史上审理时间最久的案件终于结束,Helen和Dave最终败诉。
最终判决是,麦单劳在以下方面胜诉,食物直接引起癌症与心脏疾病,食物包装的污染环境,破坏热带雨林,开除支持工会的职工,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些因为证据不足或没有直接联系,Helen和Dave需要赔偿60,000英镑给麦单劳; 而在欺骗性广告,对儿童的压榨,员工的最低收入,反工会,残暴对待动物方面,Helen和Dave辩护成功。
而在上诉后,麦单劳食物诱发心脏疾病和恶劣工作环境这两条也翻案成功,Helen和Dave的罚金改为4万英镑。(Helen和Dave拒付,麦单劳也从没有追讨过这笔罚金)。
这场官司,导致麦单劳花费1千万英镑费用,也随着2004年的纪录片《大号的我Super Size Me》发行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麦单劳食品的危害,麦单劳因为销售下降而开始关闭部分欧洲的店面。
有人争辩说,草根组织干扰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那么让我引用麦单劳雇佣律师在这起案件的开庭词:"as far as McDonald's concern, anybody is free to express their criticize at whatever form as they wish, McDonald may not like it, but they will never try to prevent it, they cannot and do not object to fair and reasonable and HONEST criticize of their business or their products."
(译为:就如麦单劳所关心的,任何人都有权力以任何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批评指责,麦单劳或许不喜欢受到指责,但麦单劳将不会阻止这种行为,麦单劳不能也不会反对任何对他们企业和他们产品的公正,有理由的,诚实的批评。)
相信多数观众都知道,麦单劳并没有做到他们所说的尊重个人言论自由的权力。而所谓言论自由当然会牵涉到诽谤,而这也是麦单劳所强调的“诚实”二字。言论自由也是需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的,而诽谤是以不实事实诋毁别人,这样的言论是需要被打压的。这起案件是诽谤还是打压言论自由,观众自己做判断啦。
至于之后的人权案,我个人认为可以作为纪录片DVD的花絮就好了。这种衍生出的后序案件,不提也罢。
5星推荐此片...
《审判麦当劳》影评(三):《McLibel》:累日經年的長期社會抗爭紀錄
歐美的紀錄片走的路線大都是開宗明義,點題即到帶有批判色彩的路線,像成功的紀錄片如《海豚灣》就是要帶觀眾正視攝制隊的行動當中,讓觀眾直接看到,感受到原來是這樣的一回事。《Super Size Me》同樣是關於一個人用自己的身體去實驗一種食物的壞處,為觀眾作示範。而另一種路線的片就是讓攝製隊當局外人的角色,保持中立的角色將事件紀錄下來,讓觀眾看到事情的演化,以人的行動間接把思考投入到觀眾身上。拍攝紀錄片有時就像新聞記者一樣,客觀、中立才是最重要的。而一套紀錄片說到底是紀錄還是作素材,很多時要看導演的功力。紀錄片看似是易拍,但其實偏偏是最難的,一方面需要時間追蹤、另一方面要有觸覺。而最難的是拍片的人有什麼目的,為了改變什麼,或者暗地裡有那些觀點要帶給觀眾。
《McLibel》相對是後者,一方面紀錄了社會運動的演化,另一方面利用側面描寫好叫觀眾對跨國企業產生一定的想法。對比同樣講述麥當奴題材的《Super Size Me》,這部紀錄片更有一定的信服力,有更多該公司黑暗與平常人較少談及的題材。海外的反麥當奴運動早已推行二十多年,一些關注麥當奴的市民搜集資料希望能把快餐文化怎樣影響環境、剝削勞工的意識宣揚出去。而正正在這個民間發起的運動裡,有兩個人,分別是本片的男女主角,Dave與Helen充當運動的負責人。多年裡堅持與大企業對抗,為的是提升公眾對各種議題的關注。其中包括的是麥當奴對營養價值的虛報、對熱帶雨林的破壞、勞工保障的問題,還有虐待動物與廣告方面。
整個運動較為火紅火熱是為九十年代,歐美多國推祟新自由主義,積極開拓南美的市場,或者就是這個緣故,富裕國開始對第三世界的財產虎視眈眈。其中就包括樹木、工人,而小國為了開放市場便歡迎這些的大機構。在巴西就有不少原先為熱帶雨林的地方被開墾為養牛業的場地。這都是有根據對麥當奴的指控。而Helen和Dave就希望把企業裡鮮為人知的內幕訴諸公眾,行動卻受到麥當奴的法律干預,指責他們誹謗。案件被送上法庭審理長達三百多日,一個行動單靠支持者與核心成員是不足夠的,而他們正面對的是財雄勢大的集團。影片中的參與者有如是拋向高墻的雞蛋,一不小心就碰壁了。幸好,有心人陸續加入,也慶幸的是他們這對好朋友堅持下來,為的是爭公道。
事實上並不只麥當奴是一所這樣的公司,市面上的快餐連鎖店也是元兇,只是麥當奴是帶頭者。電影大致上是分成了五個部份,篇幅不太多論述麥當奴的問題,先是廣告對消費者的誤導,眾所周知快餐多數是提供垃圾且沒有營養價值的食物。在《SUPER SIZE ME》裡頭,有見公司把營養標籤收在一邊,更沒有貼出來展示公眾。此外,誇大了食品的營養價值。在廣告方面以銷售手法引誘孩子光顧,營造快樂、和諧的形象,且在校園內進行宣傳活動,鼓勵孩子進食不健康的食物。垃圾食物會導致孩子癡肥,增加患癌與心臟病的機會。除了造成健康隱患外還會間接造成環境的破壞,一方面會影響熱帶雨林的物種多樣性,另外紙做的容器也是不環保。
另外,麥當奴對員工的培訓過於機器化,只集中員工做同一個崗位,此外剝削他們的員工。影片裡其中一名英國員工就提到麥當奴為了逃避最低工資就樂意請十八歲以下的員工,為的是可以付少一點。而同樣的情況,在未有最低工資前的香港也曾經聽聞過各間分店的工資都會有不同,有些更低至買不到一個盒飯。有了最低工資後,也曾有聽聞麥當奴以扣餐食來減少員工應有的福利。我們應該關心的是這不只是一兩個員工所面對的事,這是全球化帶來的社會問題。難道員工就不是人嗎?當高層賺個盤滿仔缽滿的時候,勞工階層卻要受到如此非人的對待,值得嗎?故此,筆者認為這套紀錄片雖是發生在英國,但我們都會汲取當中的意義用在自己生活的社區中。以小我為行動的基礎不是沒可能,如果我們相信可以改變。
在食品工業背後難免有生產的供求問題,動物為了我們而死。而其實他們沒有這個必要要死,只是這是人類的問題。是食品工業背後的操縱,是人類的貪心,不斷使我們的地球愈來愈生病。很多人都不知道養牛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車還要多,可是這些的公司還要標榜肉食,以「抵食」與「大件」吸引食客。
一路看本片便有一種聖經裡大衛打倒巨人歌利亞的感覺,兩個小小人物的堅持使他們嬴得不少掌聲,儘管在法庭上是輸了,要賠償四萬英鎊予麥當奴,但也正以證明他們是無錯的。據受訪者提供的錄音所示,麥當奴方面為了平息官司曾經出動銀彈要求他們妥協。這就可以看到其中的黑箱作業,麥當奴也間接承認自己的罪行。
儘管在英國的官司敗北,但我們都要相信世上有言論自由。七年後,他們把案件帶到歐洲人權法庭,結果勝訴。英國政府為誹謗而修改法例,這正是群眾的一次勝利。這部紀錄片不但告訴我們麥當奴的黑幕,最重要的是告訴正在抗爭的人不要放棄,要改變社會風氣、官僚體制絕不容易,但只少體現了行動是著重嘗試,著重事情的對與錯,也著重大眾的權益。抗爭,不是一時三刻就能收到效果,但只少是從個人推及到社群,社群再推至大眾。這樣才會一步步使社會更加進步。
文/Doro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