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artnership》读后感锦集
《The Partnership》是一本由Charles D. Ellis著作,The Penguin Press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37.95,页数:7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artnership》精选点评:
●作为一个基本没有商业头脑的人,我十分喜爱阅读商战书籍,介就叫传说中的意淫。。 终于看完了,比《最后的大佬》好看太多了,虽然《最后的大佬》听起来比较拉风,但不知道是翻译问题还是作者本身文笔欠佳,读下来觉得很是平淡。 高盛这本刻画人物则相当成功,尤其是第一任CEO,经历可真够美国梦的,怎么没人拍个传记电影呢?非常适合好莱坞啊。 缺点是三个翻译水准不等,所以明显有的篇章酣畅淋漓,有的篇章晦涩难懂。
●必读书,毫无疑问。
●讲不完的故事
●2.5星,题材好,但写的真是……
●哎,抚卷轻叹啊。GS是一个王朝。
●写的很好,不晦涩,很容易就一口气读很多。主要优点是: 1. 从g.s.发展的过程,了解到了华尔街产品发展的简单历史; 2. 作者做了很多功课,内容很扎实,观点很突出; 主要的缺点是编辑的很糟,人名等等很乱,同一个人,有时用名,有时用姓;很不容易搞清楚此人负责什么,做了哪些贡献, etc.
●纯粹的商业利益驱使的合作关系
●有点象流水账,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
●和老大同步看这本书,不过感觉是一本很apologetic的书。
●2010.9.17 finished In five years, 5 ppl -> 1500 ppl.
《The Partnership》读后感(一):更真切的美国资本市场简史
从商业票据起家?Converage people和excution people分开?这些历史典故会让人更加实际的理解这些目前看起来习以为常的市场和Practice的道理。
《The Partnership》读后感(二):没太大意思
看的英文版,书的名字和内容还是一致的,不像中文版翻译的那样玄。也就是说了一帮有冒险和企业家精神的人如何一步一步推动高盛壮大的,关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内容其实不多,也不深入,一些管理者在创新方面的经验和经历有些借鉴价值。里面很多政治斗争之类的东西也是轻描淡写的带过,整本书更像是一本中规中矩的传记。
《The Partnership》读后感(三):历史短一点就好了
商业史很好看,深感高盛每一任领袖都是超人,从Sachs到Weinburg再到Levy,越看越觉得崇敬,但越看越不想仿效,这帮机器人活得太TMD累了。
另外高盛帝国实在太大历史太长,照我这每天读十页的速度,如果咬牙读下去,2012年前都不可能轮到其他书了。
于是在读到110页的时候,我准备drop out...
《The Partnership》读后感(四):题材好,但写的真是……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投行之一,高盛声名在外,百年间能人异士又多,故事自然精彩。本书中确实有不少翔实的信息以及有趣的人物和轶事。然而,总体来说这本书看下来依然很辛苦。可以说,是题材本身的可读性在支撑着全书,作者的很多缺点让本书失色不少。
最明显的一个问题是,作者缺乏叙事轴心,一会讲牛人,一会讲业务,一会按照时间推进,一会按照大事推进。整体感觉好像作者写了很多短篇,然后拼凑在了一起。在这里,编辑完全没起到作用,叙事不但没有理清,而且很多地方是明显的重复,不但各章节之间有重复,章节内甚至还有重复。
当然,要求编辑把一切理顺可能也有些强人所难,毕竟作者的信息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高盛很多人的访谈。因为以访谈为基础,因此本书基本上没有太多客观的观点。比如,最新高盛没有和摩根合并,本书基本上就是说Paulson觉得不好,Thain和Thornton觉得好,然后各方分别说了下原因。然后……没了。
我虽然对高盛的了解远不如作者,但我也知道2007年金融危机时,所有的投行都差点挂掉,因为政府网开一面让其法律上成为银行控股公司才免遭遇难。相比之下,一些大的商业银行恰恰真正有更为坚固的基础(而不是Paulson最后选择的方法),当时基本上没有面临太大的危机,这其中就包括了后来兼并形成的新摩根大通。当然,另一种看法是高盛对政府影响很大,当时对高盛网开一面的恰恰是后来成为财长的Paulson。而即使没有Paulson,政府多半也不会让高盛倒闭造成更大的金融海啸。
不幸的是,上述内容都没有在本书中体现。本书一方面缺乏缺乏横向对比(比如摩根斯坦利、雷曼兄弟等都是如何表现或选择的),也缺乏背景介绍(比如60年代集团化盛行、80年代垃圾债券和并购盛行对业务有何具体影响),基本上就是一个章节之后又一个章节得推进着。
章节的推进除了没有章法,而且笔墨也不够均匀。比如,本书愿意在LCTM事件上写20多页,但Corzine被取代的事件则只有10页左右。而且,越到后面细节就越少,比如金融危机加上Blankfein一共只有10页左右。这样的侧重多半是因为过去的事情是已经退休的合伙人在讲,他们没有什么顾及。而一些较新的事情只有还在业内的当事人在讲,因此他们比较忌讳实话实说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大量基于访谈来写作的方式来说,本书可以说和一般杂志文章水平相仿。但比好的杂志文章更糟糕的是,本书很多地方连基本概念都不解释。比如,本书很多地方讲了合伙人资金对业务造成的影响,但从头到尾根本没有系统性地说明合伙人出资、收益是什么机制。这些实打实的部分是访谈问不到的,需要实打实做功课的。关于企业文化的部分是务虚的,也是访谈最爱涉及的。
本书甚至不能在务虚之外有哪怕多一点点务实,这难免十分遗憾。当然,如果作者本身就没想写一本好书,只想有个由头来宣传自己以及和高盛牛人拉关系,那么作者还是成功的。但作为读者来说,如果本身不是对美国金融历史有一些了解,那么读此书无异于是在看较为精彩的流水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