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死局》的读后感大全
《逆转死局》是一本由[美] 约翰·狄克森·卡尔著作,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逆转死局》精选点评:
●刚入行的时候,被奎因折磨得够呛,连带着对卡尔也有些许的畏惧感(现在想想,自己真的又怂又弱)。时至今日,选择这一本第一次读卡尔,也不知道是福是祸。非常顺畅的阅读感觉,人物也有趣,略带狡黠的别扭感,喜欢。
●JDC的笔下的凶手都是超越常人的人。
●这本我很喜欢,虽然争议非常大
●就这么放了!!!
●真的喜欢不起来……
●女儿太不可靠导致父亲为此来来去去的折腾……不过受害者也挺深井冰?
●已豆列。
●两次反转。案子不是最精彩的,但也足够有趣。菲尔博士狡黠依旧,喜欢这本里女二,“黑杰夫”出来的时候就知道替罪羊是谁了,还有艾顿法官总让我联想到肯尼斯(虽然他们从体型上来讲就完全不像)
●诡计本身不如小说中的人情世故精彩
●好吧其实还可以,然而逆转性不够强,对卡尔的正义观始终持保留态度,以及生命是如此伟大!
《逆转死局》读后感(一):逆转活局
死和生向来是相辅相成的存在,死标志着新生,生代表了死亡,谁也离不开谁。记得稍早之前曾注意到卡尔的正义观,卡尔借菲尔博士之口说道:“……我就当做你已经放弃法治正义的浪漫想法……”,可见不经法治正义的必由之路,肯定导致了灭亡,也就是说,生死观间接影响到了正义观,而互相影响又彼此依存的正义观则被扭曲了。
正如小说中艾顿法官判断女儿的未婚夫安东尼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蛋一样,生命的价值就变得可以替换,比如说一颗子弹。安东尼身上最无法理解的就是对自身状况较好的评价了。以往卡尔的小说里,亦出现死者活了一段时间做了一些事情反而使案件复杂化的例子,不过不像这本的安东尼执念如此之深,所做所为多余到卡尔需要特别解释的程度。
难不成这也间接反映了邪恶最强,却并不是无敌的存在,它往往死在自己邪恶的脚下。故事里终究以“警方据报赶到现场时,只见一具僵硬的男尸倒卧房间,摇椅上坐着的是手持左轮手枪的艾顿法官”结尾,无论逆转了多少次,又转回一个圈,卡尔的正义观像坐了一回过山车,伴着一念生死度过一个轮回,留待读者思考。关于这个具有张力的情节,富有人情味的故事,这个——
置之死地而先死——逆转活局。
《逆转死局》读后感(二):真是“逆转死局”
从故事开始,我就认为巴洛是凶手,这是直觉。
然而,随着故事的深入,我开始推翻自己的第一判断,怀疑过珍帕纳特小姐,后来又认为是艾顿小姐,而法官凭着自己的多年的经验很自大狂妄地为保护女儿掩盖罪行而在拼力搅局;
事情接近尾声,警官竟然说巴洛是凶手,证据确凿,我又迷惑了,这个时候我开始怀疑自己的分析是不是错了,很有可能艾顿法官就是凶手,他的学生巴洛和女儿都在为他作伪证,从一开始艾顿小姐的证词就让人怀疑;
到了故事结尾,艾顿法官真的是凶手,他虽然写了自白书,却杀人事实无法成立,没有任何证据证实他所用的这把枪的出处,这可能就是他们的社会他们的法律吧,我还无法理解。
巴洛无罪释放,就连艾顿法官也不会受到惩罚,他本想死后给自己的女儿留下一大笔保险金,使女儿以后生活无忧,可是故事发展逆转了死局,艾顿还要继续没完没了的去还银行的账单,过着表面奢侈,背后债台高筑的日子,他本想让巴洛娶了自己的女儿,可事情变得扑簌迷离,女儿爱上了一个喜欢张扬的年轻人,而巴洛不久后就会和珍结婚。
关于珍和巴洛的爱情,我实在没兴趣,不知是翻译有误,还是故事真的没什么情趣,总之有点画蛇添足的味道。
书看完了,想来想去,本来事情看着很简单,却搞得如此纠缠复杂,这可能就是大侦探们挣钱的本事,有意思。
《逆转死局》读后感(三):反映现实的结局——有些东西你很难将其打破
作为一个悬疑、推理、犯罪、心理、侦探小说迷,在识字不多(一年级下学期,大约7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类侦探小说,爱好持续到现在近20年了。
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也有些不理解最后的结局,因为这种结局十分不符合“善有善报,恶有恶罚”的正义原则,反而是由某些所谓的“先天”原则(比如社会地位、上级压力、帮派武力等)主导,导致案件无法得到完美的裁决。
不过,直到2016年我到日本读硕士开始,对这本书的看法有了一部分的转变。有些读者认为这本书是“扣着古典推理帽子的三流推理小说”,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这本书反映的是社会现实,现实社会中仍然会有一些让善良的人很无奈的事情。我们可以说这本书类型上更倾向于“社会派推理小说”,却无法给予他更残酷的“诋毁”。
之所以给了五星,主要是它揭露了现实社会的无奈,有的时候人们的不满更多的来源于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乌托邦想象”,反而忘却了现实社会中埋藏的黑暗与罪恶。本书在某些部门审查力度允许的基础上,基本揭示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的地方。
所以这五星代表了:①推理(一星,缺点在于篇幅冗长、剧情拖沓);②反映现实(四星,很完美的反映了现实中的黑暗)。
最后一段话,解释一下此书评的标题:
“很难打破"并非不能打破,只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对此问题,我们的祖国最有发言权:
中国用了80年(1894——1974)的时间,才完全打败日本(中日建交);用了30年(1949——1979)的时间,打破了美国封锁;用了22年(1927——1949)的军旅力量,才将国家完全独立。
因此打破现实的黑暗,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或许更久,而打破的过程将会更加漫长。
《逆转死局》读后感(四):残忍一幕,上帝缺场
如果单以故事的素质来评判,本作完全有潜力成为卡尔最具水准的作品之一,在本作中,卡尔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些固有的弱势,也得到了十分明确的补充。故事叙述方式中规中矩,又暗藏波涛,一个开门见山的起头,一个开放却余味苦涩的结尾,一个自以为洞悉一切善恶世象的法官,一个饱受偏见眼光,内心饱含火焰的青年,一个蜜罐里泡大,一瞬间眼前就展开了残酷人间的千金小姐,还有一对历经情感磨难,找到真心归宿的波折爱侣。这就是卡尔“不可能不犯罪”的抱憾之作《逆转死局》。
法官的不幸,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是法理道德的化身,更在于他过于相信自己的一切举动是替天行道,此类正义偏执,在文学作品中并不罕见,但法官的杀人行为的原始动力,却无可抵赖地要归结到他的经济窘况,只是压在他道义的大旗下自圆其说而已。换句话说,如果他所信赖的正义站不住脚,那他的所作所为除了卑劣的图财害命,别无其他解释,所以,法官的悲剧源于虚荣而非偏执,他没有那么高尚,他以为自己的高尚口碑是自己谋杀行为的挡箭牌,却不知道这也是助长他愚蠢行为的催命咒,正是蒂固根深的虚荣,让他亲手毁掉了心爱女儿的幸福,也毁了自己体面的晚年。
对社会生活中高高在上的威权者采取讽刺态度,几乎是推理小说家一以贯之的一种传统。这类人出现在推理小说中时,不是扮演倒霉的受害人,就是充当事件悲剧后果的承担者,而且承担的方式往往十分愚蠢和可悲,菲尔博士在小说中最后“放虎归山”的举动,其实是一种冷酷的必要,他仿佛传达一种讯息:无论你以为自己多伟大,你最终能承担的东西实在还是少得可怜。
受害者的不幸,在于他低估了这世界上非理性的顽固力量能够达到何种疯狂与荒诞,上帝没有同情他的正直和坦率,却加倍惩罚了他的偏激与冲动,以至于他在中枪垂死之际,最后一刻不是哀叹自己的命运,而是仍要用尽最后的气力去报复仇家,也难怪,本作本来就是一个上帝缺场,庸人自扰的故事。《逆转死局》让人不由得想起加缪的戏剧代表作《误会》:一个人发财后衣锦还乡,隐瞒身份投宿了母亲和妹妹打理的农家旅店,希望在适当时候给她们惊喜,结果却被当作路过的富商,由亲人亲手谋害。《逆转死局》比荒诞派大师的作品问世还要早三年,故事的结构却更为巧妙,内容也更加残忍,全书给我震撼最深之处,无非那句心底恶意与慈悲夹杂的低语:“老家伙,他杀错人了!”不知道学养不俗的卡尔,是不是也对那时风靡欧陆的存在主义思潮有所倾心。
除此之外,书中那一对对情感之事不够坦率的男女形象鲜活,在卡尔的金童玉女中也属上品,然而十分可惜,如此一个精妙的故事,却被作者那无法服众的诡计拖累了,《逆转死局》其实是一部诡计有没有都无所谓的作品,却非要塑造一种到处红鲱鱼的假象,一个满分的故事,一个似是而非的不可能犯罪加上一场彼此都心知肚明的斗智这,这便是卡尔的贪欲和野心——他想在一部解谜小说中融入太多东西,或者说,他想在一个天才的构思上披一件相配的华丽外套,可惜他有时成功,有时就不太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