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的读后感大全
《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是一本由Dzongsar Jamyang Khyentse著作,Shambhala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19.95,页数:1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精选点评:
●读完的第一本英文原版书,读完的第一本佛学英文书。读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跟读完《易经》的感觉差不多,☺
●2015.02.23
●很不错的佛教基本教义的入门读物,解释四法印
●在讀書過程中,紙上做了很多筆記,那時候還不會用line做筆記。有一些就丟失了。If there is no blind hope, there is also no disappointment. If one knows that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one does not grasp, and if one does not grasp, one will not think in terms of having or lacking, and therefore one lives fully. (P.16)
●别认为这只是一本入门书,这本书值得看一辈子,时常翻一翻,对照自己的行为和内心,到底有多少地方需要改进啊!感恩这个时代拥有尊贵的仁波切为众生引路点灯!
●按照这书的说法,佛教还是挺科学的,特唯物,虽然他暗示释迦摩尼比量子力学家更懂的时候还是有点low。
●Detachment is a way to wisdom.
●佛法有数学之美
●万物皆空,想穿了,很多事情就好理解了。
●建议中文版和英文版都要看
《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读后感(一):佛教是一种哲学
想读这本书起源于在巴德岗一到一个买佛珠的人,一直跟我推销budda eyes,不厌其烦跟他讲我不信佛。后来在车上跟小伙伴说起这件事,不想被前排导游听了去,转头捻着佛珠问我为什么不信佛?
作者是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没记错应该是不丹人,协助拍摄过《小活佛》,后来独自拍摄过《高山上的世界杯》,很有名的一个人。
确实知道了很多新的东西,不过当然达不到他所说的four truths/seals的境界,但也不乏有益的见地,努力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四真谛:
All compounded things are inpermanent
All emotions are pains
All things have no inherent existence
irvana is beyond concepts
他在文中最后的May it bring sone curiosity
确实是应该达到了目的。
《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读后感(二):佛教是一种哲学
最近几年,身边多了很多有信仰的人。 苏小姐一直在佛教门口徘徊,她说她很想信,但却并不真的相信佛祖的存在。这与Frank的纠结如出一辙,Frank说中国教育的太好了,导致他不相信上帝的存在。
我跟Frank一样,也是被中国教育的太好的那一类人,无信仰。上次在尼泊尔,一人向我兜售佛珠,先是中文跟我讲“佛眼”,懒得理他,直接说了句sorry,I don't speak Chinese,然后又跟我说Budda eyes,然后我说sorry,I don't believe in Budda。跟梁小姐讲起这件事时,车子前排的尼泊尔导游手握佛珠,转头问我,you don't believe in Budda? Why?
关于信仰,跟苏小姐已经已经讨论过多次。当然,我虽无信仰,但有原则——Don't do unto others what you don't want others do unto you,其实我更喜欢“已所欲施于人”,因为这样所有的社会关系都会变得很简单,也就是大家都遵守社会契约。比如,为什么要让座?你可以说是尊老爱幼,但是如果说我希望我怀孕、抱孩子或者老了的时候也会有人给我让座,这样的理由更容易接受。我又跟苏小姐提起之前招远的那起案子,我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什么都不做围观的人呢?.你害怕不被相信,会有麻烦,但是如果你是那个受害者,你希望围观群众怎么做呢?你的希望就是你应该做的。就这么简单。不要以为这样的厄运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然后苏小姐问,比如扶老人,如果你被赖了一次,第二次还会吗?也许当时喝了酒,我说我会的,她说如果这样其实你的原则已经接近信仰了。
后来回想,当时是逞一时口快,也许第二次我并不会。美好的人性源于美好的制度,单纯讲道德,说实在的,是一件很无力的事。
《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读后感(三):Lost in translation
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感谢胡同学校,为了准备佛像的讲解给了我一个理由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
之前看过这本书的中译本《正见》,当时真是推崇的不得了,因为很少看到这样真诚的关于佛教得书。
这次看英文版感觉到最大的不同就是这本书的语言似乎犀利了,好像柔软的外壳磨损了的什么东西,里面的硬的部分被人感觉到了一样。现在手边没有《正见》,没办法找到具体的例子。
我想这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不是作者的英文水平或者翻译水平的问题。我记得在北大上法律课的时候有个老师说过中文比较适合写诗而英语适合写法律条文,因为英语可以把一个意思表达得非常准确而没有歧义。这种语言本身的特性让这两本书读起来不完全一样,可能翻译这本书也会比较头疼,作者用英语表达了一种来自东方的思想和概念,本身就是一种转换,而译者又通过另一种转换把这些变成汉语,是这种意思的表达符合汉语的习惯和特性。我在想在这两种转换的过程中会有多少东西遗失了或者被扭曲了。
同时也许有些事情本来用诗性的汉语表达出来是比较模糊的,但是用英语表达出来比较明白易懂。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四法印
诸事无常
有漏皆苦
诸法无我
涅盘寂静
在本书中是
All compounded things are impermanent
All emotions are pain
All things have no inherent existence
irvana is beyond concepts
比中文要简单明了多了,可是我依然不确定这中间是不是有些很重要的东西被忽略了。
不过想想那些佛经本身也是借助于翻译才在中国流传的,而这些佛经又是由释迦牟尼的弟子们纪录下来的,这中间有多少曲解和迷失可能完全无法考证。而这些曲解和迷失在多年之后也都成了正经。我那天的关于佛教的乱讲是不是也有可能在某些听众心中成了正经,想想真是可怕。
还有就是我很喜欢书中说的那个米拉日巴进入牦牛角的故事,虽然以我现在的认识完全无法解释。
《What Makes You Not a Buddhist》读后感(四):我的刻板印象對於一個人與一個節目或一種知識獲取方式
在讀書過程中,紙上做了很多筆記,那時候還不會用line做。有一些就丟失了。我最初記下來的是16頁一句:If there is no blind hope, there is also no disappointment. If one knows that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one does not grasp, and if one does not grasp, one will not think in terms of having or lacking, and therefore one lives fully. (P.16)
後來,也就是昨天和eyia去文化大學,車上說到上岸棄舟的事情,她說到某次綜藝看到過相同比喻之類,我很討厭她看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但還是自責忘記了上岸棄舟比喻的出處。今天回來查找,才知道這個比喻是在哪裡:
However, the path itself must eventually be abandoned, just as you abandon a boat when you reach the other shore. You must disembark once you have arrived. At the point of total realization, you must abandon Buddhism. The spiritual path is a temporary solution, a placebo to be used until emptiness is understood. (77-8)
對於一個出處的正本清源,在這次事件中,和eyia的對談,是為了證明這個美麗的比喻不可能出自於一個綜藝節目,我並不認為綜藝節目中有如此概括性的總結出現,他們不為這個而存在。eyia對此並無可無不可,這正是她使我失望的地方。同時,這個比喻解釋了我讀書的很多問題,我非常尊重這個比喻,它簡便而高深。
倘若我最終發現,這個比喻就是在一場綜藝節目中產生的
那麼
我會怎麼樣呢?一個頑固的我,類似舊派的我,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