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roblem of China》读后感精选
《The Problem of China》是一本由Bertrand Russell著作,BiblioBazaar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USD 11.99,页数:2007-0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Problem of China》精选点评:
●受到Russell自身对于资本主义的厌恶以及可能些许东方主义的影响,Russell对于彼时中国的前景总体上可是说是过分乐观,但瑕不掩瑜,许多见解鞭辟近里,比如儒家思想影响下导致的家与国的冲突。今时的人来读这本书,应该是痛心的,他笔下的那个以受过西方科学教育而又未遗弃东方传统文化的知识精英为代表的少年中国,终究是夭折在了乱世之中。
●罗素的英文简介明了,有穿透力,也有英国人刻薄天真的幽默
●推荐,推荐,推荐,虽然是七八十年前的书,但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毕竟文化这种东西是有传承性的,不是隔了几代人就会轻易变动的。
●我一直想问Chinese characters这种东西真的存在吗?
●比较中肯
●哲人写的大众读物
●“中国如果不变成尚武的国家或者列强不变成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中国的经济难免要为外人所控制,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形成了弱肉强食的关系,无论是在本民族内还是在民族之间。但如果中国变为尚武的国家,对世界来说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最终唯一的解决办法是社会主义在欧美取得胜利。”
●唉。。。。狗日的共匪
●字字句句,如昨日回响。但是这里的中国问题已经走到了当代研究的边缘,现在的外媒看到的只有中国的各种资本鏖战。凝视深渊的中国,最终会走向深渊吗。
●这几天又看了一遍... Russell笔下那个中国的美好的一面已经不存在了, 正如他预测的, industrialisation摧毁了那些美好的部分; 但是那些坏的部分仍然在, 比如对钱的向往...
《The Problem of China》读后感(一):最最基本的常識卻經常有人看不到,而且通常是該看的人看不到。
羅素提到了中國的幾個大問題,內部是科學和人口,外部是日俄。結果臘肉上台之後對這三個最根本的問題全部採取了錯誤,而且是極度錯誤的方向。於是中國的悲劇是必然了。
根據羅素的描述。對中國最壞的顯然是日本,其次是俄英。英雖然直接傷害比不上日俄,但日本幾乎所有的壞事都是英國慫恿、支持或者默許的。而列強裡唯一對中國還算友善(羅素幾次用到only friend)的就是美國。這基本跟李鴻章當年的看法一致。
《The Problem of China》读后感(二):罗素是伟大的
对我而言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过人的独立思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眼光的长远。 在中国饱受欺辱时局混乱的那个年代, 仅在中国呆了一年, 就写出了这样一本洞察中国人性对中华民族寄予厚望的书,书中对世界格局的精准把握和对未来趋势的正确预见在一百年后读来也是令人折服的和拍案叫绝的。
当然作为中国人我的感想和评价不可能是完全公正的,书中对中国人平和本性的热切赞扬,认为中华文化是回转全人类的命运的重要砝码,这些都让人觉得热血沸腾,充满了自豪感。但是现今的中国社会不知道会不会让他失望呢?看到当今西方物质文化的强盛和流行,不知道中华文化是否还有机会,留给我们的时间是否足够呢?
这些大概都是杞人忧天了吧…值得一读,强力推荐 就像我以前写的http://www.douban.com/note/337191785/
‘这本书是非常推荐的 不说可以治愈国人在西方国家前的自卑(我认为这种倾向是非常自然的,我自己原来也有) 至少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文化和历史 因为我们身在其中体会不到她的独特和伟大,换一个角度 有了和西方的比较和罗素的解读 反而可以促进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The Problem of China》读后感(三):神书,对中国人的性格文化理解比较深入
简直就是一个神书。作为一百年前的书,能预测到一部分就不错了,不能强求都预测对了。
现在看来对中国太乐观了,毕竟没有料到铲子上台。
不过最有趣的还是对中国人性格的分析,里面有一段很有意思。
With us, money is desired chiefly as a
means to power; politicians, who can acquire power without much money,
are often content to remain poor. In China, the tuchuns (military
governors), who have the real power, almost always use it for the sole
urpose of amassing a fortune. Their object is to escape to Japan at a
uitable moment; with sufficient plunder to enable them to enjoy life
quietly for the rest of their days. The fact that in escaping they lose
ower does not trouble them in the least.
当年当官的都想捞钱,国内当不下去了,大不了官不当了,移民到日本带着那些钱反正可以欢度余生。
现在也差不多,只不过日本换成美国了。
《The Problem of China》读后感(四):To Ask "Why Europe, not China?" and Predict China's Future.
“中国人的脾气易于急躁,而他们往往不把它表现在文学、艺术中。在中国人眼里,一个有智慧的人往往是平和的。”
其实智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个叫做“academic smart”,一个叫做“street smart”。
如果像Russell用一个人物来代表的话,前一个应该叫做花无缺,后面一个叫做小鱼儿。或是少林方丈和韦小宝。
我们心中的那种温文尔雅,儒家书卷气的状态应该属于第一种的academic street,西方文化里所谓的“绅士风度”或许是这个词较
好的诠释。待人平和,处事稳重本来就是“有头脑”的表现。事实上我们生气的机理就是因为我们想不出对策或是我们之前没有想到而突发的惊恐和不确定。由此说来,生气事实上是“想不通”,而不是“没脑子”。
不知道Russell有没有想过中国人急躁的性格演变成了急功近利。在《朱镕基讲话实录》里,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又185个的国际城市的建设目标,可总理和人民看到的情况是烂尾楼和面子工程。
当然,这是少数情况。可是你们真的信这是少数情况吗?
从文化上来分析“Why Europe, not China?”的问题多少然人感觉有些虚无。而另外一本畅销书《Guns, Germs and Steel》则从实实在在的地理因素和气候因素上进行了对欧洲和中国发展速度不平衡的解释,让人觉得更加信服。
英文原版里有些有趣的词汇也令人眼前一亮,比如Po-Lo伯乐,coolie苦力等等。当然还有很到位的《道德经》的理解,比如The hope of escaping from death was an element in Taoist philosophy from the fir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