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海草》是一部由沈朝方执导,玮菱 / 阎俊希 / 韩颐煊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草》影评(一):又一场自我语言的探寻
沈朝方的首部院线电影继续他的触碰电影边缘的探索,作品重点不在乎叙事的丰富性的冲突感,更多的是在自我认定的电影语言纯粹的进一步追问,不是现实的坚硬折射,是日常情绪的渲染及铺陈更能动容。在追求极致的美学基础上,捕捉到场域本身的精神属性,糅合到演员自我参与性的表演框架内,形成物和人的镜像关系。
《海草》影评(二):范志忠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教授。《海草》评论
作为一个年轻导演,能拍出这样一部富于地域特色的影片,虽然部分场景还略显生涩,镜头语言也不够流畅,过于漫长的聚会和对白,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影片的观赏性,但整体而言,应该说实属不易。影片的开头特别值得玩味,长年漂泊在外的女主人公,在父亲去世后第一个忌日之前,终于回到了海边的家乡,一路上唠唠叨叨的旁白,透露了她此时此刻的心情,正如海草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过去与现在,忏悔与复活,相互纠缠,构成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海草》影评(三):李森祥-知名编剧,原嘉兴市作协主席。《海草》评论
影片《海草》用感性的方式,使用华丽且相对冷静的画面,意欲革新传统文艺电影呆板的表达,带给观众新的观影体验,但一开始卡着主人公脖子的大特写画面,却形成一种初始即有的压迫感。随着日常与记忆的展开,往事与现实会突兀地相处在同一个时空中;即使在以死亡为纽结的高潮部分,导演仍还表现得不动声色!于是,电影所带给我们的体验是中间段,女主人公以及她的亲人们流淌着与生活亲密无间的汗,尽兴地闲聊,大嚼海所馈赠的食物,唯一不能敞开的则是人物的心扉…… 这部电影好在演员们的表演都很感性,部分片断有即时的爽感。至于令人思索一下的东西,得去画面中到处疯长着的野草丛里寻找。
《海草》影评(四):海草
从剧作结构来说,《海草》一反冲突纷繁的剧情设置,开场以女主人公丽艳话剧式的独白来展示人物的背景信息,个人觉得这样的操作可能会引起信息的遗漏。但由于本片属于实验电影的范畴,所以不能用传统的眼光去评判。如果想看好莱坞式惊险刺激的电影建议不要选此片了,导演更多的像是把一个海岛家庭的平淡生活用影像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影片唯一冲突性比较强的地方应该是忠平死去的那一段,另外也留下了芊芊是否真正死去的悬念,感觉此片也可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
从画面构图上来看,本片导演沈朝方出身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整体效果自是不必多说。女主角多着黑白两色裙子,忠平不修边幅,每个人物都有各自鲜明的衣着特征与性格对应。
另外在忠平死后,影片将现实生活和忠平在水里游泳的画面剪辑在一起,是比较意识流的表达。
整体来说,本片是讲述了一个在外漂泊的女人归家生活的故事,更适合有一定影视知识的人观看,是比较小众的电影,习惯于惊险刺激的人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
《海草》影评(五):评分之外的电影
艺术本没有规则与标准。当一部艺术电影被各种文化背景的观众以不同视角评分的时候,这部电影在完成它对话与消费意义的同时也葬送了它的艺术信条。
艺术院线在一定意义上坚守着艺术信条,背后是由作者、院线和小部分有欣赏需求的观众组成的电影自留地。能在艺术院线放映本身意味着放弃了商业院线、口碑与票房。这对于作者来说需要执着的信念与巨大的勇气。
艺术作品的意义不在于圆滑,而在于棱角。我偏爱《海草》中的棱角,这种偏爱没有任何评分意义。例如那具水中的男性尸体是我看到过的众多艺术作品中的唯一一次男性“奥菲莉亚”。这就是棱角。
非常喜爱作者对女性身体的敏感与捕捉,那种敏感是原始的,但是你不能说赤裸才是原始,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被定义着,就连政治也是一种美学。
非常感动于电影中的风景,那是我看到的电影中最干净的地方,感觉作者曾在风景前哭泣过。但电影中的女性哭的太多了,其实一切情感都在风景里,话言尽就无趣了。
很多电影作者的光芒都留在了他的处女作里,当他的作品完成度高了,成熟时,那份光芒已消失殆尽。因此,我总是喜欢作者的前几部作品。就《海草》而言,我更想去保护它。
因为我已经失去光芒。
《海草》影评(六):求求导演你还是好好教书吧
片名很文艺,海报挺好,今年流行的剪纸风。 先说片头挂的那些艺术指导,调色一类介绍,下次就别单独拎出来强调了。强调什么幕后工作大神,干好活了是正事儿。大神也有偷懒应付的时候。在片头强调这些不过是在暗示观众,“我这片制作很牛的,你看我请了很牛的配乐艺术指导。。。你不可以说拍的不好。”拜托,是不是导演你太没自信了。您真的是在交作业,这个作业甚至都不算及格。(我从未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想半截走人的,考虑到您三位导演朋友就坐我身后,怕给您丢面子。) 来,说说开头,女主是在独白?还是在和司机聊天,司机起码有个嗯啊的回应才比较合理,这一通冗长的交代,也不过是刻意交代剧情的人物关系。太长,听着让人反感。(谁晓得这是全片最佳片段)女主演技完全没问题啊。就是被您浪费了。 先说您请的艺术指导调色大神,这点还是可以肯定的,让整部影片的色调披上了文艺的外衣。配乐是败笔,好几个片段以为是恐怖片。小女孩在楼梯跳了有12下?那个音乐是干嘛?神经病吧。《聂隐娘》的配乐,那是张弛有度的一个音节就出场景效果的,您这剧是小场景平凡日子,配这叮~一个音乐,您不是在请鬼??? 放空镜头,一般电影里的放空镜头,是种隐喻,故事转折暗示,除了仙人掌能让人隐隐感觉到这家人关系暗藏罪与罚。其他的空镜头和突然穿插镜头,是在干嘛??导演您在自嗨啥?女主在女儿房间哭戏时穿插的小女孩是谁?她自己的童年?她闺女的童年?还是妹妹女儿?(看到这里我就啥玩意儿)楼梯跳几下的女孩又是谁?你咋不去拍鬼片。 大姐夫这个角色,话是少,也不能连半个台词都没有吧,就算是没有,那他是啥表情,沙雕海王吗?您说要拍出家人关系的乱,您真是乱,乱的把观众都绕进去,云里雾里,影片结束,也没搞清楚人物关系。好的乱,是观众能理清来龙去脉的乱。不是一头雾水(这特么啥玩意的乱) 您说不是叙事性,没错,这件事的细节呢?本质呢?突如其来的放歌,什么意大利,英文都扯出来,就是特别抗拒方言。家人关系生疏尴尬,节奏缓慢的不合时宜。二姐到底和大姐夫是什么关系?酒后乱性?还是二姐一人情愿? 二姐父亲忌日念经,为什么有三妹女儿在场,二姐女儿不在场。大姐夫没有家人??吃饭的时候,三妹女儿跑过去和二姐说,你想我吗?这时间不对吧??这又不是二姐刚回家才见面。这都过了好多天之前有互动。 母女仨客栈吃饭,西瓜啥时候切的,扔那边多久,还能吃吗?导演,我就想问问,有没有苍蝇吃了那西瓜。 影片结尾,突然二姐和大姐说,那孩子不是大姐夫的?我又ri了。那特么是谁的?留给观众一个沙雕问题,并不值得思考吧。 真的,导演,您在干啥???浪费这么多好资源,拍的是个啥???您别再侮辱文艺了好不好?!!! 罪与罚。我怕是导演您代入了大姐夫角色,在赎什么罪吧。居然,您还是厦工艺毕业的,您好好搞美术行不行?别搞电影了。不适合您。 真正好的影视作品,不是刻意包装,表演,吹嘘制作。而且——呈现。什么时候拍出来的剧像自然呈现,那才能叫作品。
《海草》影评(七):我对人类充满了信心:《海草》想说的一句话
故事 《海草》是一个关于归来的故事。15年前,洞头海岛,带有叛逆性格的二妹丽艳丢下自己与姐夫“通奸”而生的女儿,离开故乡独自去大城市生活。15年后,经历了世间沧桑的她回到故乡。她面对已经离开人世的人——父亲,和如何处理在世间生活的亲人(母亲、两个姐妹、曾经有过感情的姐夫和自己女儿)。大而言之,该电影的故事选取的是一个当下文学和电影叙事中的金矿:归来和救赎。先来说归来的题材。从古希腊时代的《荷马史诗》到哈代的《还乡》,从好莱坞电影《似是故人来》到日本电影《幸福的黄手帕》,再到张艺谋电影《归来》,回归故乡是一个极好的题材,也出现了许多这个题材谱系里的佳作。沈朝方选择这个题材的方向没错。再说救赎,新世纪出现的一股清新之风,也是全球化时代人类之间交往增多之后,在文学和电影叙事上出现的一种模式:既是主题模式,也是情感模式,它指涉当代社会转型期人们内心结构的转换,或者视野打开之后,语言交往的瓶颈被克服之后,一种理性而向善的人类交往姿态。它是黑格尔所谓的精神现象,也是雷蒙·威廉斯所发明的情感结构。只要去看下日本众多的亲情电影,从《滚烫的爱》《如父如子》《海街日记》《入殓师》《小偷家族》《铃木家的谎言》,和同时出现的文学作品,类似春上村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或者类似《解忧杂货店》以及东野奎吾《嫌疑犯X的献身》等等文本的海洋,有一只漂亮的浮标,一直在那里闪烁,那就是救赎的主题和得到救赎的人物。这样的文学和影像叙事也证明是有效的。沈朝方自编自导的作品《海草》,从大处讲,就是一个关于归来和救赎的故事,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具有的原型。她是带着诱惑的,在好莱坞电影的人物塑造谱系里——无疑属于女神阿芙洛狄忒之原型(诱人缪斯与蛇蝎美人,相对于她的妹妹,则是温顺的雅典娜,是孝顺母亲,或对母亲百依百顺的女儿)。问题是故事讲述15年后她皈依故乡的这段故事,因此,该故事的主要落笔于最后的一句丽艳对着姐姐说的心里话:“我错了”,而姐姐啥也没说,只用手紧紧地握住了妹妹的手。因此,《海草》携带着忏悔、救赎、死亡和原罪等内容,因此,在故事的内涵上,它是关于中国温州洞头岛上的居民(村民)的家庭离散、团圆和死亡的故事,在叙事的外延上,则是关于忏悔和原罪,以及对于存在的探索。它带着日本味道,可以说是在大陆伦理电影中的一个“奇葩”。为什么这样说?我坚信文学和电影叙事为时代服务的这种马克思主义观点,即电影和文学应该指涉这个时代的本质和精神原型,如果一个社会尚不宽容,电影也不会宽容。在中国的大多数伦理电影中,我们看到的并非救赎结构,而是模糊和不确定结构(迷惘和两难处境)。比如王全安的《团圆》,就是适合当下的中国社会伦理现状的电影。又如贾樟柯的《天注定》,也是适合中国社会中一股非彼即此的一种“戾气”社会本质的。而相比之下,日本电影中有着一种传统社会具有的约定俗成式的刻板程式,比如喜剧中大团圆模式的牢固性,比如伦理电影中对罪的宽容和宗教情怀。这些都是日本平成年代经受过创伤之后的日本人的普通情感结构所致。特别是救赎——在现实主义风格电影(以伦理电影、爱情电影、家庭电影为甚)中的救赎——之情节模式和主题模式,可以说数量众多。如在家庭伦理片《鳗鱼》《花火》《入殓师》《海街日记》《小小的家》中,体现了这类题材所共同有的次级情节符码原则。救赎——从类型和亚类型的角度,谈不上是一种种类,但其在许多电影中,均构成故事圆满的次要情节要素,可以说丰满了次要类型(剧情电影)的主题表达范畴,也构成了日本电影叙事次要情节编码迥异于其它文化语境中剧情电影的编码原则。笔者认为,这反映了日本社会与中国社会迥异的情感结构。就字面含义而言,救赎有多种解释,既包含赎回、买回、偿还、清偿的意思,也指履行、实践、挽救、赎救,更指宗教意义上的赎罪。在基督教中,救赎是重要教义之一,谓基督拯救世人之道。在佛教中,救赎意谓人类犯下原罪之后,必须通过一定的幡然悔悟和行动,来为自己的过失进行救赎,与悟道、禅道具有关联性。而在非宗教性的世俗环境中,它也有引申的含义,指人的性格、秉性变坏之后,又被外界强迫改正。平成年代的日本电影中,如果我们用救赎的引申义来加以考察,则发现大量的救赎情节和主题的电影,除了刚才罗列的几部,实际上泛义的救赎电影还包括如《生在幼子》《百元之恋》《0.5毫米》《海鸥食堂》等这种女性电影。这些出自女性导演之手的电影,剥除情节之外,均有救赎和和解的次级符码,体现了日本民族的包容性,而且笔触细腻,给观众情感沉浸感强烈。这些救赎色彩的作品,就性质而言,还可以分为情节性的救赎和主题性的救赎两大类。《海草》如同嫁接自东瀛之国的一朵花卉。它的奇,是因为它比这个时代早了10年。它的票房的必然萎靡,反映了这个时代的必然(会朝着救赎社会情感结构)进步。 影像 《海草》运用了日本小说家的一些意象。导演深谙如何表现机械复制时代下人的孤独。他的前两部作品《南国少将的早餐》《我的原地等你》也十分注重影像。导演是影像艺术家。这一点在亚洲的其他导演,如蔡明亮身上可以找到这种电影的杰出代表。沈朝方的影像,处在文人电影、物哀电影和艺术电影之间,它的电影中的影像,有时候像当代艺术中的装置艺术,或者观众在美术馆看到的场景,具有浓重的绘画和物质趣味。说到物质趣味,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中的春悲秋哀就是一例(这也是一部关于“儒生”对当代社会,文人画、小文人电影,静观其变后的“借尸还魂”的电影)。他的《南国少将的早餐》受到天人合一的“物哀”(mono no aware)美学、禅意美学概念的影响,片子通过研究电影介质的意义来研究人的存在的意义,故事关于都市青年情感疏离,欲求不得的相互交集的三对男男女女,其中的“物哀”“静物”美学也得到精确的呈现。在影像的谱系上,《海草》可以和作者早先的实验电影《南国少将的早餐》和去年的《我在原地等你》归属于同一个谱系,其中家宅(卧室、斗柜、梳妆台、地板、木桌子、楼梯、厨房、客厅、餐厅)展示了海岛特有的一种质感,而其中营造的意象还包括:人与大海、人与渔船、人与海草等繁复的带着湿气的影像。有一个场景我记忆尤深:丽艳回到老宅,此时母亲正好在其妹的民宿里帮忙,因此丽艳一个人在其母的卧室里深感孤独和焦灼,其内心里纠葛着的一些人物,她还没有来得及一一正视,这个时刻是电影中最为美丽的时刻。我们看到,当她在那个斜梯上走的时候,仿佛时光重现,幼小时候的影子开始迷幻地出现,似乎回忆和现实之间的界线被打破。这个鬼魅的时间,导演处理得非常出色。这个时候,妹妹回来,邀约其去一起吃晚饭。到此,梦幻的场景结束,而妹妹在这个场景中的角色作用,除了是亲缘关系的现实属性,还有一个姐妹的另一个原型属性:友谊。这是一个温馨的场面,意谓在姐姐脱域的关键时刻,最后是善解人意的妹妹,把她从快被水流(流言蜚语、社会陈规、伦理价值)冲刷走的这个时刻,给挽救了上来。这个场景也联通着结尾的一个场景,即原本不和的两姐妹,通过一个人生命的失去,而终于得到了宽恕和冰释前嫌。这个场景对应了之前的这个卧室场景。因为,家宅的这个意象,在《海草》整部电影中是重点。家是人们吃喝拉撒睡的地方,也是交流和所有原罪和救赎发生的地方。这部电影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是,如果要说最出色的地方,一定是导演沈朝方对家宅意象的把握。家宅的意象,也勾连着中国人的情感原型,那就是沉默和善良。当电影中的一个人说话,基本上意味着朝向善良的一次情感运动。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就是这个得行,也许辛苦了一辈子,甚至被欺负了一辈子,但只要一句话,我们的心就软了。我深信《海草》讲的就是这个。
《海草》影评(八):沈朝⽅当代江南电影三部曲之后的《夏⽇舞曲》
不仅是《海草》《我在原地等你》电影从筹备至公映结束是焦虑、压力是一直伴随着创作者,电影多真诚焦虑就会多重,如影随形。电影从剧本筹备到公映最短周期是2-3年,过程起起伏伏,我觉得是一个高危行业。但最终公映的那一刻会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一个剧组少则上百人,前后好几个环节那么多人为一部电影倾注热情与汗水,最终被公映被呈现是幸运的。电影是面对观众的,它一定会被讨论,形成某种话题,只有观众的参与评论整部电影才算完整。《我在原地等你》符合我们的预期。
沈朝方导演、演员郑人硕电影第一是故事但电影不是讲故事最好的媒介,电影有自己本身的物理属性,所有有思考的电影人,都通过自己的电影在追问电影是什么,什么是电影的本体语言,我用我的电影“语言”创作手法回应了电影是什么,电影还是什么可能性。梦又时候更接近现实,他是现实的反射,而且电影是处理时间、空间、梦境、记忆最好的媒介了。我在很多公开场都说过我们一代人是在日常生活是缺失的成长起来的,每个人都是疲于奔波,很少一家人聚在一起日常的麻将也好、吃饭也好,我通过电影的这些生活细节去歌颂日常的可贵。所谓的文艺片就是雅俗共赏的电影,艺术电影更多是追求电影的可能性,电影与电影中人物的精神世界,是以电影史为坐标的,这是对导演心力、体力、资本巨大的挑战。希望看过我电影,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善意与慈爱,宽容与救赎,我一直在想人类能走到今天最主要是因为“爱”,一种对子女无私的爱,如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所言,这是夫妻之间最伟大的工作包括我们对周围人的大爱。我所理解的现实批判就是一种人道主义,这是艺术创作最主要的价值观,我的电影更细微到,触碰一一个小的家庭结构,也更具体与触心。电影对现实的批判或是对权利的赞美都让电影掉入一样的境遇,电影就是电影。
海草剧照电影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复杂的一种,所有他的先锋性与批判性是滞后的,但电影的优势是他的传播性,电影的影响力,所有电影美学的都是时代的条件反射,电影以一种传染病的影响力在改变人的价值观。美国电影输出美国文化,欧洲电影输出欧洲传统,包括欧洲文学每年都有新版本的《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苔丝》《王子复仇记》《麦克白》《雾都孤儿》这样的电影。
四部电影海报我正在筹备我的新电影《夏⽇舞曲》一部杂糅闽浙两地的地域背景的电影,一部类型电影,若是这部电影顺利也是我新的电影创作十年的开始。我之前的江南三部曲《南国少将的早餐》、《海草》、《我在原地等你》都是基于我的生活环境的深入挖掘。《夏⽇舞曲》将共同携⼿谱绘这部充满神秘⾊彩的当代江南+闽南侨乡⽂化电影。说起与江南的情缘,三部长⽚电影从未离开江南⾃然景观、关于江南湖海、⼭川、⿎雷。《南国少将的早餐》摄于杭、姑苏、古徽州,讲述关于都市青年情感疏离,欲求不得的相互交集的当代男⼥的故事,也深受业界⼴泛赞誉。
场记版+通告《海草》摄于温州+福建平潭,充满着复杂关系与道德伦理的家庭,在团聚的两 天⼀夜⾥演绎着温馨的⽇常。已完成的前三部电影,探讨了关于⼈物的困顿、宽 恕、救赎,⽽《我在原地等你》将展现回归,“原地”情感的原点,“原地”⽣活的原点,导演以独特的⽅式构建出归隐、侘寂独属于江南的影像美学。杭、姑苏、 古徽州背景的《南国少将的早餐》是机械复制时代下的情感疏离、饮⾷男⼥,《海 草》为背景的海洋⽂化是⼥主追求理想⽣活、颠沛流离的⽣活,《原地》为背景 的是⼭区,平原关于精神避难所,原点与回归。
沈朝方导演、演员郑人硕我拍归乡人,也拍家宴,也常会讨论身份归属问题,这种非常传统的生活状态和婉约诗意的叙事都是具于东方人的特点,我们家庭之间的爱的表达是很含蓄的,包括我们对人的爱对现实的一切都是委婉与不善言辞的,这是东方最大的问题,我们不能面对我们的焦虑、境遇、我们总是讲究品味、格调,就如日本的八种审美意识一样。这是我们文化的现实,也是我创作面对的现实,我们还是没有学会思辨与表达。这一点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你看看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与罗曼波兰斯基的《麦克白》同样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一部隐喻、神秘的东方色彩,少的可怜的对白,一部内心忏悔与自责喋喋不休,有条有理的语言表述。
沈朝方电影十年展览现场我一直念念不忘回闽拍的新电影,我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对美好社会和生活的向往包括我到今天的创作,都离不开我在福建的成长环境,耳濡目染,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影响滋养着我。莆田或是闽地最典型的特质就是妈祖文化,所谓远渡重洋建功立业开辟新的族系,所以这些人屡遇险境但总能化险为夷,一群站在悬崖边上的人。比如《海草》《我在原地等你》影片中表现风土人情、饮食习惯都是跟自己的童年记忆、成长环境有紧密关系,我拍我看到或是我理解到的东西,童年的生活包括鼓浪屿几年的生活是我笃定我的创作离不开水、离不开我魂牵梦绕的童年记忆以及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19岁之前都在故乡,一开始很想离开,年龄大了今年38岁了,从7年前到杭州工作之后,几乎每年都会回故乡度假一两个月。年龄越大就觉得故乡越迷人,一切都让我者迷,家人、小朋友们,饮食。《夏日舞曲》就是一部关于侨乡文化的特质,一种华洋混杂背景下人与人的情感,一部东方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电影,一部与《小城之春》一脉相承的当代电影。
海草主创人员《我在原地等你》之后对我来说在浙江我们通过三部电影有一个非常高效的团队,从剧本研发、摄制、后期混录、调色、特效及电影字卡海报设计制作等。这也让我们在应对下面创作时候,有能力用欧洲文艺电影标准的生产制作流程来完成一部电影,其实《我在原地等你》就是这样的一种生产方式了。另外就是对电影是什么更加了解了,包括电影的产业政策,电影的资本规则等。
海草剧照之后的电影还是落在人性这个层面上,尤其是爱情、救赎。目前紧锣密鼓筹备《夏日舞曲》一周一天在大学教实验电影创作,一切都是围绕新电影在工作与筹备,也在酗酒与运动之间来来回回,除了焦虑就是不安,希望可以开启新的十年。拍电影最大的满足就是把异想天开的东西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我的成长环境在90年代那个时候信息很闭塞,唯一获得的方式就是影视,潜移默化的改变我的价值观,很多电影都是我们的人生老师,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安顿心灵,我也希望通过电影去回馈电影对我的改变。当然也包括我在北电研究生期间的课程,每一个老师上来就给你洗一遍脑,我们这一届的研究生还是很多在一线创作,当过院线的导演也有三个人。
海草剧照我的每一部电影都试图在讨论与触碰电影的边缘,电影的可能性,这是对某种未知的好奇也是电影创作的意义,《夏日舞曲》可能是伦理的边界,以及电影表达新的可能性,扩容我们对陈腐制度的偏见。另外新的计划就是《海草》年底公映及《夏日舞曲》的创作。
《夏日舞曲》由许静女士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