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夫童话的读后感大全
《豪夫童话》是一本由[德]维廉·豪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豪夫童话》精选点评:
●小时候读过矮子鼻儿,念念不忘
●某些篇章甚至好过安徒生
●《冷酷的心》里那满室的心脏好牛啊,就是一部大片!每次遇到世界名著大家都会退避三舍,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好看极了]
●偶有佳品,但不够优美,只是故事,人偶般的动作,仍远逊于安徒生童话。
●英年早逝
●小时候看过的是硬皮版本,现在看来真怀念啊,还是软皮的好
●此作品与小时较多读到的短篇童话相比除很大区别于其故事长度外,其故事融入了一千零一夜式的“故事中的故事”讲述方式。除本身童话故事外另有一个大框架将数个故事相串联,让读者被小故事打动之余还牵挂着大故事。豪夫童话其实更偏向于寓言性质,但故事特有的冒险探索性让故事读起来更具生动性。
●欧这个我老喜欢的,这哥们也死得好早,可惜
●不是这个版本。记得仙鹤国王,沙漠的商队,小穆克的奇遇…… 儿时那本书丢了封面,翻看太久而陈旧,但当时绝对是最爱的童话书之一。
《豪夫童话》读后感(一):三岁看到老
我以前看过两本小人书
一本是讲一个穷孩子把心卖给了魔鬼
书画得很漂亮
我还记得穷孩子穿上燕尾服和礼帽拿着手杖面无表情的样子
后来我找了一圈
还以为故事是浮士德的变种
另一本是讲一个漂亮的小男孩
被一个巫婆变成一只松鼠
蓬尾巴的小松鼠系着围裙戴了顶大厨帽在煎菜
后来他成了一个丑陋的矮子
爸爸和妈妈都不理他
有一天他抓到一只漂亮的鹅还会说话原来她是魔法师的女儿
在她的帮助下
矮子变回了小帅哥她也变回了大美女
两个人找到家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我几天前刚发现这两个故事是一个人写的
这个人竟然只有二十五岁
《豪夫童话》读后感(二):《冷酷的心》的缝隙
我有个疑问。
豪夫写烧炭工有很多时间独处,慢慢地生出一种莫名的悲伤,他遗憾自己的渺小,羡慕跳舞大王和挥金如土的胖子。为了不再忧伤不再恐惧,他用自己的心换到了渴望的生活。还娶到了美丽的妻子。
后来,他发现,这颗石头做的心面对这样的生活却没有一丝欣喜。金钱、娇妻、声誉、尊重都是工具的善,也就是说只有当它们带来内在的满足时才成为有价值的东西。若一个人得到了整个世界却失去了自己的灵魂,那世界于他又有何益处?整个故事都可作为这句话的注脚。
然而生疑,拥有了冷酷的心的烧炭工为什么不去搞数理研究?情绪对于那些工作只是干扰。作者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认同的是善良,从来没想过真理。这是一个缝隙,故事一下子单薄了不少。
烧炭工的幡然悔悟似乎理所当然,也没给我留下太深印象。他是厌倦了,厌倦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当初也是厌倦让他离弃烧炭工的角色。当他再次回到平淡的生活,会不会再次厌倦呢?那已在故事之外。也许这正是故事和小说的区别之一:故事里的人物从来都不会思考太多。
另外,试想一个成天被自己的情绪困住的人,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乃至走火入魔。他反复质问形而上的问题,堕入自我情感的泥潭。他或者赋予这种行为以极高的价值,或者自认是个无用的废物。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冷酷的心相当合适吧。不过,那便不再是《冷酷的心》而是别的小说了。
《豪夫童话》读后感(三):请您讲个故事吧
小时候读过一套童话书,安徒生,格林,贝洛,豪夫,王尔德,还有一千零一夜,合起来是一套《世界童话大王》。我一直没有凑齐这套书,也搞不清最终出了多少本。不过每本书都只有那么几个故事最动人心。比如安徒生的,就是《海的女儿》和《野天鹅》王尔德的《星孩》和《少年国王》,豪夫的《冷酷的心》。
当时那本,只是本精选集,封面是《小穆克》里驾着拖鞋飞的小穆克,相当可爱。豪夫的童话,感觉属于阿拉伯系统的一样,简直不像一个欧洲人写的东西。他的这些故事里,结构和世界观几乎和《一千零一夜》同出一辙。但是由于他做了很多整理工作,这些故事就不像那些篝火边的阿拉伯故事那样粗糙,而是更有灵性,也更轻巧灵活了。当年读《一千零一夜》最喜欢《辛巴达历险记》但是每次开篇结尾,总是赞美安拉,或者要拿安拉的胡子起个誓。很是让我感觉不爽。《豪夫童话》就好很多,起码不是太拿腔拿势的。估计作者也不是真的相信真主,只是觉得这样会有一些异域风情吧。
但是老实说,豪夫童话,最好的不是那些套用阿拉伯故事模式和情节的东西。而是那篇背景在德国黑森林的《冷酷的心》。我之前一直以为德国童话就是格林兄弟搞的那个德行,比较粗野。《蔷薇小姐》(就是睡美人)《小红帽》《不莱梅的音乐家》这种,虽然很欢乐,但是有点粗鄙。《冷酷的心》就属于另一面,故事很奇幻,有善良的矮人和邪恶的巨人,淳朴的玻璃匠和奸诈的伐木人。情节却并不复杂,讲述一个人丧失本我和找回自我的过程。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个故事的象征意味是如此之强。以至于我当时一度怀疑我的小学数学老师就是换了个“冷酷的心”
而且,豪夫显然是个很熟悉德国荷兰交界处的人,很多当地风貌和人民特产写的栩栩如生。现在虽然我们出版了这么多游记和旅游指南,但是今天我到图书馆一看,真正很精彩的游记倒是没有几本。客观的讲,看一遍童话,就相当于去了一趟黑森林。真是一个愉快的阅读体验。
关于这本书,整体来说,翻译一般。也许是我要求高了,或者就是原来看过的那个版本印象太深,很多题目和情节的小细节总感觉不是很到位,但是举例说明又说不过来。不过这本书的一个优点就是体例完整。如果不是这本书,我就不会知道,《小穆克》《仙鹤》出自于《商队》系列。而《冷酷的心》则被分成两部分放置在《施佩萨尔特旅店》系列中。
豪夫童话还有个很好玩儿的故事《年轻的英国人》对上流社会的讽刺不是一般的尖锐和一针见血。虽然当时那个版本过于强调其阶级斗争意义让我不喜欢。但是当做人太肤浅的时候,自己看看,估计都会哑然失笑吧。
说到德国童话,还有一本《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非常不错,很能让人想想什么生活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不知道有没有重新出版过。
《豪夫童话》读后感(四):冷酷的心
后来我觉得,童话从来都不是小朋友应该看的东西。去看那些童话作者的生平,就会知道,他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多少童话的另一面才会糅出童话中的美好,如果说对别人的苦难只是揣测,单单他们早逝的年龄就就是一个事实。Hauff活到27岁,wikipedia中early life的section其实就是他的life.
还好年龄小的时候只记住了童话中幸福的部分,结局的部分,公主王子happily ever after,勇敢的人寻到了宝藏,魔鬼化为了灰烬。然后小朋友会长大,会上学,会上研究僧,会忙忙碌碌经历他们其实也并不理解的生活,然后淡忘那些美好的情节。
再然后,会停下来,会想,会记起来童话的另外一部分内容。然后突然发现其实这些似乎才是作者真正想说的事情:比如说,一个烧炭工,他会吹出各种各种形状的玻璃瓶子,然后每个玻璃瓶子里装着一颗心,他自己的也在里面,他有很多很多的钱,但是他不快乐。
他不快乐,因为他没有心。或者他只有一颗大理石做的冷酷的心。
他的心呢?他把它卖给了魔鬼。为什么呢?因为有心的时候它也不快乐。重新看《冷酷的心》的时候,我觉得交易前彼得和魔鬼的对话有深刻的魔力:
“尽管你拿出浑身的勇气和精力,想干一点事情,但只要你那颗愚蠢的心跳动一两下,就会使你颤抖起来。于是你就会顾虑到名誉受损啦,不幸降临啦等等,一个有理智的人管这些干什么?近来人家叫你骗子和坏蛋的时候,你头脑里感到难受吗?地方官来把你赶出家门时,难道是你的肚子感到疼痛吗?说吧,是什么,到底是什么使你痛苦?”
“我的心。”
然后彼得走进魔鬼的收藏室又看到这样的景象:
“许多木架上摆着装满透明液体的玻璃杯,每只杯子里都放着一颗心,杯上贴着标签,标签上写着姓名,彼得好奇地念起来。这儿有地方官的心,胖子埃泽希尔的心,舞厅之王的心,林务官的心,还有六颗粮食商的心,八颗征兵官的心,三颗交易所掮客的心——总而言之,这儿收集了方圆几百里之内最有名望的人物的心。”
以一个愤世嫉俗者的眼光来看,到这里故事就应该结束了,以为它已经道尽了成人世界的真理。不是有名望的人都舍弃了他们跳动的心,而是反过来,用魔鬼的话说:
“这些人都把一生的烦恼和忧虑抛掉了”
所以他们成为了有名望的人。
但是为什么还要接着写下去呢?因为这个世界上又不全是愤世嫉俗者,而且所谓的愤世嫉俗,有多少是纯粹的呢?或者说,痛苦这种无益的感情,谁又能完全割舍掉呢?
人在痛苦的时候是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候,是生命的存在感最强的时候,是时间过去后最难忘记的时刻。
人因为没有财富痛苦,没有青春或健康痛苦,为求不得爱别离痛苦。也为不能拥有冷酷的心痛苦,不能割舍痛苦而痛苦,终究也会为感受不到痛苦而痛苦。
这也是一种平凡生活中无解的矛盾。
《豪夫童话》读后感(五):《豪夫童话》一部被遗忘的优秀儿童作品
再读豪夫童话,我已经是大二奔三的老腊肉了。然而当我重新拾起这本书时我却对当初的阅读印象丝毫没有提取成功。是初中一年级吧大概,这本书也便宜,就6元,我仍记得当时每个礼拜会从零花钱里攒下十五块左右,十块钱用来买书,剩下的就用来打牙祭。如果碰上刚好很喜欢的书却又没有足够的钱买的话,还会特意叮嘱老板帮我留着或者记得补货。
那段每周都提醒自己买书的日子回想起来还是幸福的。至少会有从心底里涌出“嗯。我是个学霸”的错觉现在回想一下,还是得感谢一下那时的自己。虽然只是读书消遣玩乐,但还是给了我无数的精彩和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
回归正题。《豪夫童话》当初观看的体验只是觉得其中的几篇文章特别有意思,依稀记得里面有几篇是描写一些魔幻的故事。我特别喜欢《矮子长鼻》(当然我是不可能记住里面的章节,偷偷翻的)因为这篇故事堪称全本最魔幻,最能吸引小孩子眼球的。出现了典型的老巫婆形象,变形魔法,还有各种奇遇。
《豪夫童话》全本只有九个故事。很遗憾,25岁的豪夫在他患热病去世前给我们的精彩只有短短九个故事。那么既然先提到了《矮子长鼻》这一篇,那么就从这一篇开始。可以说如果要选择一篇给小孩子做睡前读物,那么我一定选择这一篇。因为它是最浅显易懂的。
一个漂亮的八岁小男孩被老女巫拐走,只因嘲笑过女巫的丑陋的长鼻,长而细的脖子,粗糙而纤长如枯树枝的手指。于是就被人贩子老巫婆骗走并用变形魔法将他变为豚鼠沦为奴隶,七年后得以逃生却变成了一个丑陋的小矮子,一个鼻子长到下巴,几乎没有脖子,枯树般的手指。丑到说了足以证明自己血泪史,亲妈也不认,对,就是这么悲哀。接下来的一系列奇遇就犹如开挂。比如用一顿早饭俘获了公爵的胃,顺利当上了厨师长(中间展示厨艺莫名想起了某当家和某药王),再比如刚好遇上了一个被施了魔法的女主恰巧她是魔法师的女儿,恰巧懂得之后应付一个连小矮子都应付不了的菜单,还恰巧会辨认一种拯救男主的香草……
时隔多年后我再读这篇文章觉得,果然,书里都是为了情节发展才有那么多挂b出现。年少的我只懂得——看得好爽!所以说用来推荐,当之无愧,而且其中也有很多教育意义的片段,比如要小心人贩子啊,做人要有尊严啊(拒绝当吉祥物也要自食其力),要有一技之长啊等等;但是除了教育意义之外,再读之后我也发现了些作者有趣的讽刺。比如最后作者短短的一句“事实上,小小的事由的确会酿成重大的后果”个人认为就是在讽刺两国之间的“馅饼之战”。毫无意义,只是为了一道女王馅饼,多半是因为面子的问题。文中的公爵是个老饕,有很精美的厨房,然而不见公爵做其他事,也只知道自从小矮子来后,一日三餐就变成的一日五餐。是不是讽刺当权者总有不务正业迷恋某物的暗喻呢?我不得而知。不变的是,我读完了还是好想尝尝丹麦浓汤和汉堡丸子啊!
擦完口水,我们继续。全书开篇第一个故事是《童话年鉴》童话是人名,年鉴是指盛装礼服。
童话是幻想女王的小女儿,有一天却被人们拒之门外,而她的美梦兄弟们却可以大行其间,而就算童话身着年鉴,门口的卫兵在童话展示瑰丽的幻想画面却只是一个个睡着了。最后由一个面目和善的男人领进城内。
我猜这个男人一定就是作者在作品里的自我投影了。成年后的人们听童话只会沉沉睡去,还不如一场美梦来的实在,然而豪夫想传递给人们的是,即使长大,变老也请保持一颗充满想象力的心,保持乐观的态度。可以说这篇文章作为卷首第一,是有心意的,豪夫只是想让读者知道,即使你知道你看的是童话,是不真实的,也请一起保持孩童的好奇,思索更深层次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不要让现实扼杀了你的想象力。
然而,若不是再读,这也是我最没有印象的一篇,因为……故事略枯燥,惭愧。幸运的是如今用成人的眼光回望能感觉到作者的心意,庆幸。
第二篇《仙鹤国王》则恢复曲折的故事性。讲作死的国王和宰相一起变成鹤,后来变回来还惩治了恶人的故事。没有多少寓意,我想多半是劝大家作死前再想一遍忠告吧。不过这篇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变成鹤的国王遇到同样因魔法变成猫头鹰的女主。女主以情报为挟,让国王和宰相自行决定谁娶她。然后就出现了国王和宰相令人发笑的对话:谁告诉你她又漂亮又年轻啦?果然男人都是外协吗?不说了,门口好像有人叫我拿快递……
第三篇的《救妹奇遇》,就比较有戏剧性,游玩遇海盗,出行被老父亲立flag,救妹途中遇强盗,然后与强盗不打不相识碰到了个正义的侠盗头领,好不容易救到人却只是同名,最后还是侠盗基友帮助下才成功。没什么特别的,大概还是劝大家不要作死吧,还有交一个正义的朋友很重要。
第四篇《小穆克的故事》个人感觉,就像是一个纯洁的人如何成为一个智者的故事。比如不要和得宠的人比赛谁会得到上级的信任;比如不要因为一时的受宠沾沾自喜;比如不要试图用金钱(刚好是他们嫉妒的东西)来讨好敌人,也就是不要考虑金钱能换来真正的友谊;不要妄想在一个勾心斗角的环境里有所成就……蕴含了许多的处世哲学
《假王子》一篇最核心的就是阐述了“是鞋匠就不要离开鞋楦头”这句德国谚语,安于自己本行同时不要迷失了自己。
《什么都没看见的艾伯纳》能看出日耳曼民族和犹太民族纠葛。我们可以看到文中对犹太人的描写多离不开狡猾,贪婪。而这篇正是借犹太人来说明: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摆弄小聪明也要注意场合,不然就自讨苦吃。之间的种族问题就不深入讨论。
《年轻的英国人》这篇文章很有意思。一个不爱社交的英国人来到德国的社会里,训练一只猴子最后用来羞辱小镇上的人。“一个陌生人愿意过清静的日子,你们何必苦苦相逼呢”文中这句话我觉得用来讽刺多管闲事的人再合适不过。进入大学后,我也是深谙无意义的社交是多么浪费时间和生命。同时我觉得这里面也蕴含这一些平权意识,人总是有个体差异性的,何必因为你爱吃鱼而我爱吃肉来互相伤害呢?也许是过分解读但是放在今天我觉得用于LGBT,宗教差异等问题的讨论也很合适。
最后一篇《冷酷的心》是全书最长的故事,为此还分为上下两部。主旨很明确:情愿满足于贫穷,也不要金银成堆而怀着一颗冷酷的心。文很长,但是道理很清楚,代表善良的小玻璃人,和代表邪恶的荷兰鬼米歇尔就像我们遇事时内心的两个小人。而毕竟是童话,最后正义总会战胜邪恶,但是现实中我们真的能抵住金钱的诱惑吗?我们已经铸成过错了还能像童话里那样有挽回的余地吗?豪夫在文中狠狠讽刺了阶级社会里那些高官,首富。他们为了利益情愿将跳动的心交给魔鬼换上冰冷的大理石心脏。从此不感到情绪,也失去同情和怜悯。
所以在当今的社会还有多少人是失去了心中热诚,从此变得冰冷麻木了呢?
就这样一本书,九个故事,不能说每个故事都十分精彩,但是都包涵一定的深意。本文作者威廉·豪夫,一个修神学和哲学的勤奋学者,将他的乐观精神和哲学观灌注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作品中对弱者的关怀,崇尚坚强勇敢,抨击虚伪丑恶,冷酷和罪恶的金钱至上主义。童话的形式脍炙人口,用于正三观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