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建筑与文化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建筑与文化读后感锦集

2020-11-25 03: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建筑与文化读后感锦集

  《建筑与文化》是一本由Andrew Ballantyne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筑与文化》精选点评:

  ●超越专业的很多地方其实没看明白,这类书的特点永远是英语比译版清晰得多

  ●这个对于浅薄了解建筑与文化很有帮助

  ●啰嗦。

  ●7.5 主要讲述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应该是说这里建筑的定义就是文化通过房屋的映射。 整本书的概念比较抽象,但讲的非常具体,举了很多例子,从具体的建筑物出发,来分析其中文化的概念。 挺好。

  ●建筑就是房屋做出的姿态

  ●一沙一世界,何况一座房子.

  ●你要想了解建筑?哈哈,这本书真心不错!

  ●火车读物,读着玩儿。分析建筑的角度很好。

  ●“We like to see the great buildings around the world as the clearest expressions of one lofty ideal or another. We see them as something imperishable that embodies a fleeting glimpse of eternality. . ."

  ●建筑承担的,美学的意义,这本读得很欢乐。(除了啃英文的时候)

  《建筑与文化》读后感(一):第一份建筑与文化类专业刊物

  《建筑与文化》是一本对话政府高官、建筑大师、企业精英等权威人士,立足建筑领域,力求独辟蹊径,打造一个“建筑”与“文化”相互辉映的平台杂志。对话政府高官、建筑大师、企业精英等权威人士,立足建筑领域,力求独辟蹊径,打造一个“建筑”与“文化”相互辉映的平台。建筑结合文化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碰撞,之前哥哥在杂志云订阅《建筑与文化》,我看了后,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建筑与文化》读后感(二):思想小点速记

  建筑不仅仅满足功能性,也体现文化。作者认为有了文化,让人产生情感上的反应,产生场所感才是建筑,而非构造物。如第一章所述,房屋是有意义的。附加的价值中有文化价值。we are what we live in. 建筑可以表现姿态。无论是简朴的农舍还是华丽的议会大厦,都体现了使用者的品味和姿态。一个建筑反映了当时的什么信息,它是在怎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被建造出来的。建筑造型可以没有变化,但是意义有变化。即使是类似的古典主义,也可以选不同的侧面阐释。

  评价优秀建筑的标准是什么,什么让一个建筑变得著名。也可能是稀有性,也可能是某种机缘巧合下的著名,更重要的是再建筑史上产生很大影响,被模仿而著名。同时人们也会对熟悉风格的建筑产生亲切感。这种熟悉感是习得的,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西方建筑有着很明显的传承顺序,风格明显。希腊风格,罗马风格,新古典主义,哥特风,尖拱圈基督式,装饰派,现代当代钢筋混凝土大楼的建造。建筑主导着外部的空间。建筑的结构形式中,突出哪一点也是具体情况决定的。如柱子,承重结构被认为很重要而在造型中凸显出来。风格有传统有创新。

  三个小时读完。英文速度慢,用的中文。

  《建筑与文化》读后感(三):[斑斓阅读]被颠覆的建筑史

  这本书不是建筑史,

  这本书不是著名建筑物的堆砌,

  这本书不介绍建筑的细节。

  这本书与我先前读过的所有建筑书都有所不同。它是一根导线,将建筑与文化连成一个回路,让思想的电流在建筑与文化之间迸出火花。它介绍了一种方法,让你能在以后见到特殊建筑物的时候灵活运用,加深对这种文化的理解。

  它首先关注的是建筑与人、与文化的关系,而不是单单驻足于建筑本身。可以说,这还是一本有深度的书。

  细细品味会发现作者使用的方法非常巧妙,他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将建筑的不同文化特质凸现出来。比如雅典卫城与哥特式大教堂、皇家庭阁与流水别墅。这种对比产生的反差大大加强了这些建筑在读者心中的印象。但看这本书还是要与其他建筑方面的书互相参照最为妥当。因为有些部分还是较为简略的,需要其他补充材料来了解一些背景资料。一旦了解背景,这座建筑就会深深印在脑海中,难以忘掉。

  书中不仅讲对比,还讲到建筑之间的联系,个人以为这才是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如何将建筑物建得彼此相仿?为什么每个时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特别的风貌?为什么一些建筑在文化层面上比另一些显得更加重要?建筑负载了众多生活层面的信息。建筑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具有文化特点的建筑却总是晚于这种文化出现。

  老实说这本书还是为读者提供了有关建筑的多种思考方式。看完了这本书,再去看《外国现代建筑二十讲》、《外国古代建筑二十讲》等书的时候确实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的确印象深多了。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书中的插图摄影精彩,提供了建筑摄影方面不错的几个实例。可供喜欢建筑摄影的色友参考借鉴。

  《建筑与文化》读后感(四):引导你了解建筑的内涵

  很偶然的一次在学校图书馆自习,忽然抬头发现了这本与建筑相关的书,很小很新,于是拿下来翻了翻。

  书上不记得哪里介绍说:这是一本通俗性读物。于是我便觉得可以拿它作为我的建筑学科普书来读好了。作为一个对建筑学感兴趣可是又望其项背的人来讲,这本书所言的通俗对我并不通俗。

  我花了大概三个月才看完。当然并不是每天都看。

  只是在这三个月里我看的总有些似懂非懂。它不像小说那样引人入胜,有时候它的观点很吸引我,可大多数时候它总让我感觉艰涩。

  这本书主要着眼于西方建筑史,举得例子也大多是西方的例子。这些陌生的名字让我一下子有些难以接受。所以我只好对每一章每一节做摘录,并记下自己对这一部分的理解。以此督促自己完成这本书的阅读,并且有个基本的理解。

  三个月的时间,我看完了这本书。事实上,其实根本用不了三个月。如果你集中精力,即使是边看边写笔记,大概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了。

  正如其绪论所言,这本书不是介绍具体建筑,也不是介绍建筑史的。它着眼于建筑如何成其为建筑?建筑如何变得更有意义?一些建筑为何比另一些建筑更重要?建筑如何建造的相仿?这些话题和关注点,远远超过一般科普书的水平。

  但是,这并不是说这本书对阅读者有要求。其实只要你愿意读,你就可以读,而且会有收获。只是,可能无法非常自如地把握整本书的精华。因为对于建筑小白而言,这本书有点“概论”性质,只看它给的例子,你理解的还不够深刻。

  因为,我还不能完全驾驭这本书,所以我不敢强烈推荐这本书。但我觉得这是本好书。作者很用心的写,译者很有水平的翻译,让你读起来会觉得文字很典雅,真的很有一种精英的文化感。

  它会帮助你对建筑的“道”有一个不一样的启蒙。而不只是看看图,做做鉴赏那种。总之,花个几天的时间,啃一下这本小,书还是很值的。

  希望下次再读这本书,我的理解能够更深刻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