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全书》读后感100字
《吸血鬼全书》是一本由库仁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吸血鬼全书》精选点评:
●较单薄。
●Mr。C 在三联
●见了鬼了,明明是暮光之城这种东西歪曲了吸血鬼的形象啊
●Tesa借给我的
●各国的吸血鬼传说,算是本工具书 2010.4.26
●当作参考资料看看就可以了。
●其实准确来说应该是世界各地吸食人类元气的存在的传说的列举……插图很好看,至于内容当成不太准确的字典词条看就没问题【每章最后作者都忘不了提醒一下四处游荡的危险性w【但新星的非推理校对也这么成问题的还是第一次啊……
●乱堆乱砌
●只想说,也许我对吸血鬼源泉并不感兴趣,在我心中,高贵、优雅、美丽,多情,抑郁的吸血鬼才有吸引力。 还有,欧美的作品真的让我有点提不起兴趣,感觉它的文笔和句子没有美感?——2012.6.29
●囧翻了
《吸血鬼全书》读后感(一):不怎么好
翻译水平不太好我只能说,也可能是译者吸血鬼方面的知识比较少。特兰西瓦尼亚和吸血伯爵德库拉这样的名字也翻译得让人摸不着边际。翻译的时候除了查字典,至少也应该随手GOOGLE一下常用词吧。
本书其实作者写的感觉也一般,感觉上就是查了些民俗的书攒起来的小故事。
《吸血鬼全书》读后感(二):吸血鬼的表象
读此书源于一部非常感人的东欧电影《惊情400年》,虽为鬼,但却有人所区别与动物的最大的特点——感情和博爱。
此书,对世界各地吸血鬼的介绍和来历描述非常详细,想必作者一定阅读了大量的史料,俨然一个“吸血鬼专业”的“博”士级人物。但作者仅仅搜罗了中世纪到近代的吸血鬼记载记录,却没有得出一些自己的见解,给人以空洞堆砌,为写书而写书的感觉。
《吸血鬼全书》读后感(三):好的题材也需要好的构思和功力才行啊
我本来对吸血鬼是感兴趣的,可是看了几页这个书,却让自己看的越来越乏味。得出个启发:同一个题材,技巧,文笔精湛的人才能让它跟吸引人啊。可以多思考,比较同类的一些书,看看他们之间的差距产生在哪里。那些不吸引人的书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是选取的例子不好,还是布局,还称述方式?
不过,我刚刚想到,话说回来,以前我看的有关吸血鬼的都是电影,动画,当然让人精彩,也许这本书的吸血鬼才是正版的?不过,我还是认为作者可以写关于这些吸血鬼的民间故事时,可以写的更好一些,不是说篡改,而是说把故事说的更吸引人些。
《吸血鬼全书》读后感(四):一本失败的书
吸血鬼是这二十年来电影偏爱的一种形象,也是近来流行小说最热衷的一种形象。我个人认为这种形象的流行,与现代生活的单面化、庸常化、物质化有关系。这个形象的出现,让人们可以安全地看见中世纪的危险,看见另一重世界,看见人鬼之恋,看见力量的另类取得方式,看见与主流安全社会对抗的另一种力量,很“过瘾”“煽性”“另类”。人类曾经害怕过吸血鬼,但它被文艺化之后,变成了一种安全的娱乐元素,它在文艺中的“复活”是它真真实实地彻底死亡的标志:人们只会去调笑那些安全的事物。
每个人都想成为吸血鬼,但每个人都庆幸没有真实的吸血鬼存在,每个人都有人鬼之恋的潜意识,所以,吸血鬼大受欢迎。它是鬼,但它是有形体的;它有形体,便是它是鬼神——多么有趣而神奇的形象,这是它大受欢迎的审美构造上的首要原因。
基于我对吸血鬼的猜测与兴趣,我买了《吸血鬼全书》,遗憾的是,它所告知我的未必比我所知道的更多。事实上在“吸血鬼”这个形象上,它并没有告诉我任何知识,它只是莫名其妙地零碎不全地列举了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危险的鬼怪与精灵的传说,毫无新意,毫无见解,并且那些罗列的小知识也颇为可疑。
这真是一本失败的书。
《吸血鬼全书》读后感(五):吸血鬼全书
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1847-1912)创造的德拉库拉伯爵阴郁恐怖深入人心,好莱坞电影则把这一经典形象传遍世界,以至于一提到“吸血鬼”这个名字,人们就会自然联想到这样的场景:绵亘在罗马尼亚和乌克兰境内的喀尔巴阡山,悬崖峭壁上孤寂凋敝的古堡,优雅的黑衣贵族,神情忧郁、面色苍白、嘴唇鲜红、獠牙锐利,还能化身为蝙蝠。《吸血鬼全书》告诉我们,关于吸血鬼的传说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其形象特征远比上述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早在苏美尔人时代,吸血鬼的传说就已出现,几乎跟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古老。在亚述和巴比伦人的传说里,有种吸血鬼形体枯槁面色灰白,嘴唇上满是痂和斑。其他吸血鬼形象千奇百怪形态各异,仔细看来却都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比如德国的山林和沼泽幽暗阴森,那里的吸血鬼以森林女妖、矮人地精、巫师、狼人、鬼魂、小动物等形象出现,或是这几种东西的混合体。在菲律宾,它是会飞的蜥蜴,身上长满鳞片,用细长尖利的舌头吸血。在巴西的某些地区,它化身为蛇,另一些地区则以邪恶的半人半猴形象出现。最负盛名的吸血鬼化身形象源自秘鲁,那里是吸血蝙蝠的老巢。
吸血鬼的传说包含了所有文化中共有的特性:对死后世界的想象、对长生的渴望、复仇的观念和对生命符号的崇拜。在所有文化里血都是生命的象征。死亡和血这一正一反两个概念的组合,就形成了吸血鬼的形象。事实上不单是血,其他体液,比如精液和乳汁,也具有生命符号的意义。很多吸血鬼也吸取这两样东西。
吸血鬼的形象不仅受地域特征的影响,也受风俗和宗教的影响。印度婆罗门教信仰庞杂混乱无所不包,无数神魔并存。因此印度的吸血鬼也介于半鬼半魔之间,与僵尸之王拉瓦纳或死亡女神迦梨联系在一起。古代维京人尚武好战,他们的吸血鬼是有强大力量、善于搏斗的肉身,但也能像鬼魂那样青烟般消失。越南和马来西亚则直接搬用降头巫术的信仰:他们的吸血鬼干脆就是个飞在空中的头颅。最受现代人关注的吸血鬼无疑来自罗马尼亚和爱尔兰,前者是小说中德拉库拉的故乡,后者则是小说所反映的实际社会。
德拉库拉的原型是瓦拉契亚领主弗莱德二世。在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年代,他是基督徒抵抗土耳其人的英雄,也是老谋深算的政客,善于挑动土耳其人和其他基督徒之间的争斗。
他更是个嗜血暴君,经常成批地把人钉在削尖的木桩上处死。德拉库拉形象的真正来源国是爱尔兰。
那里传说中最著名的吸血鬼要么是叛国者,要么是野心勃勃的阴谋家。斯托克的小说真实反映了爱尔兰当时的社会状况:英国人的统治、天主教的信仰以及封建制度。也许对德拉库拉作为勇猛的天主教战士和残忍暴君的双重形象与爱尔兰传说相结合,才是斯托克灵感的来源。
转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4bc3b0100b2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