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记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社会记忆》读后感100字

2020-11-27 04:15: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记忆》读后感100字

  《社会记忆》是一本由哈拉尔德·韦尔策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记忆》精选点评:

  ●不好懂的一本书

  ●论文集子

  ●比较好读,一个角度,可重读,需闲时重读。

  ●内容佳,翻译极其流畅,赞!

  ●什么是记忆,如何记忆,记忆作为仪式

  ●关注的焦点很散,而且感觉仅仅是在问题外延兜圈子,历史利用记忆的叙事策略以及权力将其配置到社会中的途径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

  ●比集体记忆好读多了

  ●文章集子,再翻也还是没有看出大的价值来。多围绕纳粹相关问题展开,略有收获的三个议题是:历史教学、家庭记忆的传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记忆

  ●简单读过其中几篇,关于家庭记忆的建构与沟通的关联有点意思,让我去思索餐桌边的谈话和电视机前的嬉笑确实是建立家庭记忆很好的场合。

  ●历史学家的眼光~~

  《社会记忆》读后感(一):超越历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记忆”一般会被理解为一个人类群体的集体经验,不可避免地纠结着“有意识”与“无意识”,并在文字、图片甚至影像的媒介形式中得以存在。

  在社会学那里,哈布瓦赫将它作为激发个人记忆的触点,同本书提到的“互动”密切相关;在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者的眼中,社会记忆不仅承载着城市和民族的演进,且在“新社会史”的感召下进行着本土微观环境中的文化阐释。

  而本书的第三部分,恰恰是来自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学者对与本国相关的微观因素的思索。学校、墙壁涂鸦、历史照片、日常生活的点滴无不成为一个族群的文化代码。

  在长期得到传承的各类文献资料中,我们不只是在寻找接近历史真实的蛛丝马迹,更值得关注的当为一种时代的精神、群体的精神甚至个体的独特思想。就像当时的读者喜欢在鲁迅的小说中找寻自己的影子一般,“典型”往往成为社会记忆的特殊表达,而社会记忆也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诸多学科值得注意的一种视角。

  至此,呈现在我们探究事物过程中的不只是一个个表达历史、表达记忆的方式,亦不可将其看作历史研究本身的方法,丛书以“历史观念”命名确有深意。

  《社会记忆》读后感(二):旁观自己未来的回忆也是一种正经事

  我开始思考:当下的一切会不会成为我未来某天的回忆呢?

  天,不如一小时之前那么蓝了;而胡梅尔的A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也停在了第一乐章结尾处的绚丽共鸣.这是个陌生的名字,然而他的音乐里却有种熟悉的东西,类似的东西我在贝多芬的第三交响里听到过,热爱过.那是我初中时的某个夏天,我在听电台的流行排行榜之余,一遍一遍地听贝多芬.说起来<命运>的开头总是令我震撼,振奋,感动;但我最喜欢的却是<英雄>.对此,毫无理由.

  在书上,我遭遇了一个陌生却又亲切的名字:韦尔策.记忆中,这个名字和胡梅尔一样是第一次见到,然而单是名字本身就让我觉得亲切,仿佛曾经有过什么渊源.而书里的文字告诉我:记忆是不可靠的,如果以真实为标准的话.这,我早就知道.

  把古典音乐当作背景音乐是不好的.这,我也早就知道.可是习惯的力量总是大于理性.也许我应该庆幸的是乐章里的某个乐句会在瞬间将我的思绪从书里拖出来,置于音乐之中,就像是夏天的颈窝里突然被人塞了冰块.冰块立刻开始融化,沿着我的背脊流下;而思绪,也开始随着乐句一起流淌.索性合上书本,望向天空:hey,你说,未来的某天我会记起现在么?

  很多时候对于某个事物或事件,我的记忆只是一张照片,或者更准确的说---一张照片的基调.我会只记得我对某个事物的热爱,却全然想不起热爱的原因和事物本身的模样.若我想要获得这一关于这一事物记忆的清晰图像,我则面临着重构和等待的选择.

  在村上的<奇鸟行状录>里,肉桂以从母亲口中反复听得的同一故事为主线,使之派生出一部发条鸟年代记来.年代记的基调百分之百来自他母亲讲述的故事.只是到后来他自己也成了讲述者,他和他母亲一起通过想象和一遍又一遍的讲述重构了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此时,重要的已不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可能发生了什么.在他有效地讲述这个故事时,他便知道了这个故事.

  安格拉·开普勒告诉我们:家庭内故事的讲述是一种无意识的传承行为.正是借由这种行为,家庭的成员得以了解这个家庭群体对于种种事件的日常态度,从而也形成了附着着这一态度的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记忆.这样的讲述行为具有相当的自发性,于是哪怕是基于基调的重构也显得具有相当的诱惑力.毕竟,基调在握.

  这样的记忆在反复的讲述中会形成轨迹,如同在空白的CD光盘上刻下音乐.因而,它是容易僵死的,僵死在语言的轨道里.

  如果你不喜欢重构,那么你只能等待.你只能等待你渴望的记忆被某种东西唤醒的那一刻.这是属于身体的记忆,它是那样一些经历,如同炙热的岩浆一样被注入你的身体并在里面凝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们无法转换为回忆.然而它们一旦转换,一旦苏醒,便会整个地醒来,鲜活地出现在你跟前,你所有的毛孔都被它们所占据.它们挟裹着一种你无法抵御的真实感呼啸而来.

  这样的苏醒,所开启的往往不止是一扇门.在这扇门的背后,也并非仅仅是一个房间.它可能是一条挂满油画的长廊,也可能是一个曲径交叉的花园;它可能是砖墙上长满青苔的宫殿;它还可能是与当下平行的另一个世界.普鲁斯特无疑拥有着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讲述是关乎记忆的.当你对家人讲述的时候,你的故事部分地融入家庭记忆;若你对朋友讲述,那么你的故事也将部分地融入你们共同的记忆.那么在这个每人都在用博客讲述故事的年代,我们会拥有怎样的集体记忆呢?

  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分外地无力.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像纳博科夫小说里的主人公那样坐在熟悉的酒馆里细细地旁观某人未来的回忆.我想,除了在动物园散步,也许在咖啡馆里旁观自己未来的回忆也是一种正经事.

  http://icebluewonder.blogbus.com/logs/7363680.html

  《社会记忆》读后感(三):社会记忆、历史记忆

  近20年来,国际史学界关于记忆的研究可谓炙手可热。记忆与历史的关系,自古就不乏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亚里士多德认为记忆是人积累经验的方式;奥古斯丁称记忆是过去在人们心中留下的痕迹;培根认为历史学是记忆主宰的领域;伏尔泰将记忆当成一种继续着的感觉,等等。自20世纪以来,关于记忆的研究更多涉及到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不再只限于探讨形式上的记忆理论,同时,更多的学科介入到记忆研究,韦尔策主编的这本《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就是一次跨学科交流的成果。它是1999年一次主题为“传统/变迁——传承历史与呈现过去”的国际会议论文集,就与会的文学家、埃及学家、史学家、传媒学家、神经生理学家、社会学家提交论文所涉及的主题、学科、理论、实证等等各方面而言,我们都可以将此论文集视为近十年来西方世界有关记忆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这些国际一流的记忆研究者包括扬•阿斯曼、阿莱达•阿斯曼、耶尔恩•吕森、多力•劳布等人。

  关于记忆的研究有两个契机,一是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及以此为基础,通过跨学科交流带来的关于记忆理论的当代突破;二是近年来有关纳粹大屠杀反思成为热点,加速了在历史表现问题上探讨记忆与回忆主题的步伐。《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历史与回忆、建构过去、社会回忆与回忆集体;其中涉及:历史与回忆的性质如何;我们如何在回忆中制作过去;回忆的真实依赖于什么;回忆如何造成了历史连续性;回忆是怎样帮助人们构成自我认同、集体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而所有文章都离不开我们在历史和过去之间建构的各种各样的关系。主编韦尔策在序言中说道:“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过去的感知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着眼于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社会记忆>代序》,第3页)在他看来,因为记忆直接涉及到那种感知与诠释,它就成了我们现实的立足点和未来的出发点。

  对一个过去未曾重视的领域进行专业化的研究,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专业分化。韦尔策注意到这一点,即现在人们已经将记忆区分成各种各样的形式,如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文化记忆、沟通记忆、有意识的回忆、无意识的回忆、精神创伤回忆、日常回忆等等。所有这些记忆或回忆,无论其来源和呈现有多么的复杂,都被抛入到一个给定的社会历史框架中,因而它们被韦尔策用“社会记忆”一词来加以概括,这样,韦尔策就为这本论文集找到了一个共同的框架:“揭示社会记忆的要素和形成过程”。

  韦尔策对各种记忆形式的概括,本身就来自书中作者们的启发,例如:扬•阿斯曼和阿莱德•阿斯曼对于“文化记忆”有过精彩的论述。扬•阿斯曼曾把“文化记忆”界定为“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社会记忆>代序》,第4页)文化记忆传达给每个社会、每个时代一种自我形象,群体的认同与独特性意识便有赖于此。在这种有关文化记忆的经典参照之下,韦尔策提出社会记忆涉及的媒介有四种: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

  的确,该书中马克•弗里曼的《传统与自我和文化的回忆》、扬•阿斯曼的《古代东方如何沟通历史和代表过去》、詹姆斯•扬的《在历史与回忆之间》、格特鲁赫•科赫的《感情或效果:图片有哪些文字所没有的东西?》、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有多真实?》、安格拉•开普勒的《个人回忆的社会形式》、韦尔策的《在谈话中共同制作过去》、汉斯•马尔科维奇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回忆形式》、萨姆•温伯格的《制造意义:世代之间的回忆是如何形成的?》,以及那些通过分析北爱尔兰、以色列、德国的历史现象来阐述记忆理论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围绕着韦尔策提及的那四种媒介,致力于理解社会记忆在塑造、沟通、传承历史意识的过程中采用的种种形式,同时也藉此证明记忆研究能够为我们重新理解历史与过去的关联提供一种新的视界。

  《社会记忆》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本书探讨的核心是历史和回忆之间复杂的问题。

  本书是有关社会记忆问题的研究文集,试图揭示社会记忆的要素和形成过程。撰写记忆志,以回忆实践为例,解读历史与回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社会记忆的定义“社会记忆是一个大我群体的全体成员的社会经验的总和。互动、文字记载,图片和空间是社会记忆的四大媒介。他们传承历史,在社会应用中构成过去。”

  “社会记忆”这一概念,作为对文化记忆和沟通记忆的补充,集中研讨了无意图地传承历史的形式和实践。

  “社会记忆”这一理论尝试,有望为考察进行回忆和忘却的社会组织打开一个崭新的视角。

  对自己的过去和对自己所属的大我群体的过去的感知和诠释,乃是个人和集体赖以设计自我认同的出发点,而且也是人们当前——着眼于未来——决定采取何种行动的出发点。

  各种形式的记忆: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文化回忆和沟通回忆,有意识的回忆形式和无意识的回忆形式,精神创伤式回忆和日常回忆。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定义“关于一个社会的全部知识的总概念,在特定的互动框架之内,这些知识驾驭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并需要人们一代一代反复了解和熟练掌握它们”。

  沟通记忆“高度的非专业性、角色交互性、课题不定性和无组织性;生存于个体和群体回忆过去事物的互动实践之中。”同“文化记忆”相比,类似于社会短期记忆的东西,系于活着的经验承载者和交流者们的存在,因而大约延续八十年即三四代人之久。

  回忆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传承的?

  在此过程之中,日常的象征性和社会性实践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在家庭的谈话中,人们如何形成了有关过去的认识?

  人的经验是可以跨代传递的,建筑,景色,声响,气味和触觉印象等等本身也承载着历史和和回忆。

  【4回忆有多真实】阿莱达·阿斯曼

  存储回忆的记忆存储器:身体和语言。

  感性回忆是由冲动力、痛苦压力、震惊强度塑造的。(无意回忆)通过感官印象存储起来的回忆,都比通过语言重复这种媒体存储起来的回忆更加具有无与伦比的直接性和真实性。

  语言回忆的框架是社会沟通。

  莫里斯·哈布瓦赫:回忆是在同他人和他人回忆的语言交流中构建的。回忆的记忆通过重复而得到巩固。

  重构:有些回忆,只有不断通过新的行为一再地重现它们,它们才能得到巩固,如果重现这类回忆时使用的是同一语言或行为模式,那么这样的重复就是重构的一种特例。重构性回忆通常根据当前变化的需要,总是不断从过去当中重新提取一些不同的东西。

  共同记忆的形象代表:维乌克米尔斯基《童年回忆残片》

  个人回忆特点:

  1、 基于一定的视角,受一定地点的约束,且不可更换和转移。

  2、 不是孤立存在的,同他人的回忆以及文化资料库里存储的图像和材料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关联性和可信性,而且还起到促进人们互相联系和形成集体的作用。

  3、 不完整、有限和未成形。一般都是孤立的场景,只有通过叙述,它们才能获得自己的形式和结构,同时也得到补充和巩固。

  4、 瞬息即逝,不稳定。回忆会随着时间的消逝和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则淡漠或者消逝。随着意义结构和评价模式的变化,过去重要的东西可能不在重要,或者过去不重要的东西现在变得重要。在叙述中得到总结并经常得到重复的回忆,被很好的保存下来,但是一成不变的一再重复,也会使得回忆失去许多本来的体验品质,甚至成为假回忆,从而完全阻塞达到先前体验的途径。

  影响回忆真实性的问题:1、回忆的固定化;2、回忆的狭隘化

  主观的知与客观的更知不是对立可消除的。

  【8制造意义:世代之间的回忆是如何形成的?】萨姆·温伯格

  过去的集体图像是如何塑造孩子们当今的自我观念的?学生们脑子里装的观念来自许多跟学校课堂相当无关的场所——大众媒体、大众文化、教堂和家庭。这些不恰当的历史图像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怎么会比学校历史课传授的内容更加坚实地固着在学生们的历史意识之中的?

  我们从属的那个民族的、社会的和宗教的群体的历史塑造着我们的历史意识,同样,我们的家长的历史也在塑造着我们的历史意识。

  莫里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跟过去无关,它只是反映着当今的社会需要和当今的社会状况。

  (人们在回忆历史时有很高的选择性,历史事件细节并不会被遗忘,无论人们想起或者忘却过去的什么,都要通过当今的事件记忆对它们的解释,对被回忆或忘却的东西进行一番加工:从国家的回忆政治到电影和小说的情节,直到抛弃过去的某些东西并让某些东西保持待用状态(这是一些无形的社会需要))

  【12图像的延续:论心目中他人形象的连续性】 古斯塔夫·亚霍达

  莫里斯·哈布瓦赫《集体记忆》 :人类群体是如何回忆往事的,这类往事要么是在他们生活过程中发生的,要么则体现在人类的地方性或民族性的传统之中,而且往往都经过了充分的处理和杜撰。

  巴里·施瓦茨:对集体记忆演变进行的考察:亚伯拉罕·林肯虽曾对受压迫的黑奴不无同情,但他还是深信他们原则上是低下的。今天,民权运动却把林肯当做实现平等正义的象征性人物。(拓展延伸到民间文学的异文,包括箭垛性人物,人物的固有印象,图腾,等等。也适用于以下的集体回忆现象。)

  集体回忆现象:存在它们不是联系某一个人或某件特殊往事,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一种文化和属于这种文化的那些人群的内心之中,并且能够长时间地保存下来。

  阿比·瓦尔堡:人类产物——尤其是艺术家的作品——同时还总是回忆的表现,它们通过象征性媒介,从过去一直延传到当今。他主张,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人,要研究那些经过长期历史阶段,一直构成了社会回忆内容的代表和图像。

  卡尔·兰普雷希特(瓦尔堡的老师):儿童本体发生的发展,遵循“种族”的种系发生的发展。认为只要把儿童在自己各个发育阶段所画的图画同“蒙昧人”的图画进行比较,就能得知后者的文明发展程度。

  西方人给黑人和其他“他人”杜撰的顽固反面形象,在历史的初期,同肤色无关,这种关联是后来才逐渐形成的。

  这些反面形象何以持续如此之久的可能原因之一:某一信念若是同某种强烈感情相伴,那么揭露这种信念的非理性就是一件难以奏效的事情。如占星术,它也基于一种古老的信仰,人们从占星术士的承诺中得到某种感情上的满足,因为他们可以向人们提供关于自己命运的信息。科学进步非但没有摧毁人们对占星术的信仰,反倒提高了它对许多人的吸引力。

  亨利·伯格森:战争虽然恐怖可怕,可是人们还是有好战心理的原因。一是人们会有选择地忘记战争恐怖,二就是进化论的作用(大自然在我们和异国人之间悬挂了无知、谨慎和成见编织的幕布)。

  推出可能原因之二:西方文化发展的产物。为了确保集体认同的整体关联和集体成员的认同感,出现的种族中心主义。

  可能原因之三:哈布瓦赫:可是首先而且主要是为了自身而生存的群体,总在努力将那些构成自己思想实质的感情和图像永久化。(拓展:一个大我群体的集体记忆,同时还是由群体成员的一些没有意识到的动机塑造的。)

  但是这些顽固形象和行为方式,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对于改变的原因,也可以加以探讨。(联系法国大革命,通过仪式来断绝记忆。)

  《社会记忆》读后感(五):【平猫爪记】韦尔策:《社会记忆》读书笔记

  大三时读书笔记

  一、历史与回忆

  1. 回忆和当下认识

  (1)回忆对当下认识的影响:

  我们当下的认识受到对过去回忆的影响,这种影响或多或少体现在我们的行为和思想中,不一定为人所知。过去的事情会以某种形式影响当下。

  (2)当下认识对回忆的影响:

  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受到当下的影响,比如我们的文化环境,当下所周知的知识和图像;

  社会知识、感觉通过传媒机构加之于我们的外部回忆;

  他人的回忆对我们的回忆的影响。

  (3)我们对过去的叙述:

  对过去的叙述受到经验的影响;

  我们会用公共习语和公共知识来表示自己的回忆和认同

  2. 回忆与历史叙述

  (1)回忆对叙述者的影响:

  如果叙述者是历史的亲历者,那他不仅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而且是历史的一部分,他有可能讲出作为亲历者当时的认知以及反应;

  如果叙述者并非亲历者,他也会受到可以代际传承的、无法表达的深层回忆的影响,比如通过社会的意识,家庭的意识等等。总之回忆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给叙述者加以影响

  (2)回忆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无论是亲历者还是非亲历者,回忆对叙述者的影响使得叙述者在构建历史叙述时总会基于层累叠加的回忆从后往前回溯,从结果出发对往事进行加工,从而使历史叙述不仅反映回忆,而且反映回忆后的时代和叙述者所处的时代

  (3)回忆对历史叙述影响的价值:

  即使历史叙述并非完全反应回忆的时代,它也是有价值的;

  通过对历史亲历者错误的想法和行为进行分析,可以考察在他不知晓历史结果的时候是怎样产生这一想法或行为的;

  回忆会受到之后的建构和加工,而了解这种建构的原因可以促进对叙述者的认识、感觉的分析;

  同时可以分析历史叙述形成时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表述方式,考察历史是怎样传递下去的

  3. 回忆的真实性

  (1)感性回忆与重构回忆:

  回忆有两种,一种是一次性的身体的回忆,被称为“痕迹”,另一种是反复多次的语言的回忆,被称为“轨迹”;

  其中语言的回忆是在我们讲述它们的时候出现的叙述地越多,记得越清楚;身体的回忆是无意的回忆,对记忆者来说真实感更强,被称为“感性回忆”;

  而语言的回忆在多次叙述中不断重构,会更具叙述者时代的需要不断变化,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被称为“重构回忆”。

  (2)社会需求与回忆:

  错误的回忆能被接受,是因为它符合了某种社会期待。叙述过去总是在介绍当今,有时候正确的回忆难以接受。过去极有可能是被揭示的适合当今的过去;

  回忆的真实性不仅取决于是否感性地铭记在身体内,而且取决于是否能在公共场合被叙述和接受

  二、建构过去

  1. 家庭回忆

  (1)家庭回忆作用:

  回忆是对当下和过去都有经历和行为世界意义的构造物;

  回忆给当下的人以过去的视野,促进集体成员的自我理解;

  回忆再现了家庭的过去,表现了家庭的特点、本性和弱点

  (2)家庭回忆的形成:

  回忆是人说到它而产生的。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形成了过去的共同的相关领域。共同交流形成共同回忆。这种回忆和它的载体联系在一起。载体消失后会削弱,但可能会形成跨时代的回忆,为众多群体的自我理解和行动提供方向;

  社会记忆需要结晶点,如回忆的物品或回忆的仪式。也需要回忆媒体,如文字或口传故事;

  家庭讲述的故事或与重要个人有关,或与家庭转折点有关。其中表达了家庭的普遍观念和集体自我理解。这些叙述使生活变得可以叙述,往往还被重新包装。

  (3)家庭回忆的目的:

  以仪式方式(如聊天、纪念、放照片幻灯)重复对往日怀念的性质。惊讶和欣喜的情感反应过渡到对过往生活的重构;

  联系过去的事件,不仅仅是当做过去事情共同加以回忆的行为,而且是证实家庭历来对生活或事件态度的行为。指明同一行为中申明的家庭自我理解的连续性;

  (4)家庭回忆的特点:

  家庭记忆并非整体的,也并非立刻叙述出来的,而是寓于家庭成员的共同回忆的机会和行为的连续性中。家庭史是活的历史,缔造着一个存在着的家庭的认同的历史。由个人故事形成,并在家庭集体中以谈话形式一再反复讲述新老故事中形成。

  2. 建构家庭回忆

  (1)建构的目的:

  家庭回忆过去,不仅是将过去的经历传承下去,而且通过对生活中重要事件态度的行为仪式重复,申明家庭自我理解的连续性;

  家庭记忆不是基于故事的完整性,而是基于回忆实践的完整性和重复性,还基于对一部规范的家庭史的杜撰。家庭史的合成功能总是不断重新得到实现。

  (2)建构的条件:

  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对集体记忆的瞭望点,都依我们在集体记忆中所占位置不同而变化;

  从别人的(叙述者故事变成自己(听者)掌握的故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1.可以和听者自己的生活现实、现象世界联系起来的切入点2.要有一种给听者予以补充留有空间的叙述形态3.本身就具有经历品质的叙述场合

  (3)建构的方法:

  细节的含糊不清允许听者对叙述者讲述的经历进行生动的再导演,并提供一种可能性,促使听者去确保杜撰出来的家庭记忆的完整性;

  不断的补充和组装,是将一个故事生动化。家庭乃至其他回忆集体的记忆,不是建筑在有限、固定的节目清单上,而是在对话回忆的框架之内,在不断续写中得到组装和补充。

  3. 代际回忆的传承

  (1)历史意识的影响因素:

  学生并非一张白纸,家庭、社会、教会等都会对学生的历史意识施加影响;

  录像和电影中的过去是随时可以支配的过去。它们会影响人的历史意识

  (2)代际回忆的偏差:

  因为录像或电影中内容被保留在记忆中,它们对历史意识会造成影响,被人记住。那么这些人发表议论时依据的框架可能是虚构的过去而非历史事件。

  (3)选择性的回忆与重构:

  人们在回忆历史时有很高的选择性,细节随着时间的流驶被逐渐淡忘,但人们可以通过当下的事件及解释,对被回忆或忘却的东西进行加工

  (4)历史传承的四个层次:

  非批判性历史(发生了什么,有何意义?)、呵护传统(过去意味着当今对它的纪念义务)、批判性的史学专门知识(怎样获得关于过去的知识,怎样认识过去,怎样解释过去,过去和现在又有怎样的关联)、后现代的怀疑(不同的人怎样回忆过去,他们有怎样的动机,动机有怎样的结果?)

  三、历史回忆与回忆集体

  1. 后代对亲历者的认识:

  在罪恶的历史事件中,回忆集体倾向于把施事集体作为“他者”虽然后者是前者的先祖,但随着时间的演进,这种道德主义的批判淡去以后,回忆集体会重新接纳“他者”,将其视为“自我",由此实现历史记忆的统一。

  2. 赋予人物、地点、事件历史意义:

  在历史地点重新导演的历史事件,给当今赋予了历史意义。过去和当今就在历史地点举行的实践中结为一体了。一个行动者一旦走进了一个曾经发生了历史事件的现场,他就同时体验到了这个地点所具有的过去意义和当今意义;

  集体回忆存在于社会实践中,表现在象征性地运用过去的地点和人物的过程中,如此,过去的某些方面和当下结为一体。这些地点通过行为或被记录在册而变得具有鲜明特色,被做了标记的地方实际上就是被“历史化”了,人们可以用以制造冲突;

  在不断重演历史的过程中,在不断运用总是被赋予同一意义的地点和事件的过程中,过去和当今合二为一。

  3. 杜撰回忆对真实回忆的影响:

  历史家的解释似乎并不能改变传统的集体回忆。不能改变历史讨论,也不能通过科学认识取代犹太人历史中的神话和偶像。充其量是被那些传统的护卫者们当做工具;

  先入为主的价值观会形成一种意识,创造出一种回忆文化,以便确立集体认同,巩固这种先入为主的价值观;

  宏观来看,直接的、具体的和个人的回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传承下来,集体杜撰出来的回忆;

  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被简单化了的永恒的排犹主义图像,从而引起人们的条件反射。记者们一面在反映着公众缺乏的实际知识,一面又在有意的控制着大众传媒消费者们的回忆和反思;

  在传媒人可以控制自己报道材料的场合,他自己也在受到这种日常流行的回忆模式的控制:杜撰出来的回忆超越了现实的认知

  4. 精神创伤的延续:

  精神创伤是会代代相传的,当面临着相似的危机时,精神创伤下的恐惧被激活;

  父母的过去被转移到他们子女的幻想和感情生活中去;

  三代人之间无意识的自居作用过程,本不是这一代人的经历,却被这一代人集中体验为自己的经历了。回忆会唤醒当今形势中的精神创伤,而且这些回忆还会加强这种精神创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