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者》经典观后感有感
《碰瓷者》是一部由伊万·特韦尔多夫斯基执导,Denis Vlasenko / Anna Slyu / Danil Steklov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碰瓷者》精选点评:
●荷航观影。记录风格是一把双刃剑。
●这部的确是有些为做而作了
●俄罗斯让我见识到了,原来下到碰瓷者上到警察律师法官,都是可以串通讹钱的。俄罗斯票房1.8w美元
●黑色童话,完成度很好。
●故事刻意又矫情,世界很坏,人很坏,完了,从头到尾都在用平铺直叙俗烂的剧情努力证明这点,但我也没信服
●被遗弃的孩子一次次被车撞击,伤痕累累却满心欢喜,因为那些真正的痛都不是来自肉体。如果说“无爱可诉”还只是讲述亲情的淡漠,这部简直是冷酷啊,片名背后是俄罗斯社会生而不养的无情现实。
●8分。非常黑暗的故事。被抛弃的男孩身体的病症让他能承受超人的疼痛,忽然出现的母亲带走了他,他以为人生又有了希望。结果母亲是利用他的身体特征,让他成为jumpman——撞到别人行驶的车前来讹诈人。最终他选择回到孤儿院。被遗弃又被利用和伤害,不能被利用的自己会再次被至亲无情抛弃。简直是虐心死了。跳着看的。07/2018
●A cheerful piece of trash.
●残酷成长,南瓜
●为什么我觉得电影里的母亲不是男孩的生母? 生母的话会有这么明显的乱伦暗示吗… 以及遗弃男孩时的发色是黑色, 难道金发是后来染的?
《碰瓷者》观后感(一):纪录片风格是一把双刃剑
没想到在俄罗斯也有碰瓷的陋习,令我吃惊的是碰瓷者不是中年大妈和耋耄老人,而是20岁不到的青少年。碰瓷者跟法官、警察、医生和辩护律师串通一气,全心坑骗受害司机的现象更让人触目惊心。第一次看这位俄罗斯导演的作品,题材内容跟戛纳宠儿萨金塞夫的作品有不少相似,同样是充满批判意味的现实主义风格。然而与萨金塞夫精心营造的社会/政治隐喻有所不同,这位导演似乎走向了反面,全片根本没有任何遮遮掩掩的影射,完完全全就是纪录片的的风格。感觉这种风格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冷静客观的事件呈现令气氛沉重压抑得透不过气来,让观众不断体味到俄罗斯社会问题的严重;另一方面,却也因此止步于社会阴暗现象的罗列,一沉到底的阴暗面描绘无法有助于探讨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影片的篇幅与和深度均不足,感觉匆匆摆出姿态就结束了。然而,依然佩服俄罗斯电影人的勇气,及其国家电影审查制度的开放,这种题材暂时在国内还没有人拍摄过。
《碰瓷者》观后感(二):这是一部黑色的寓言,充斥着隐喻和讽刺
如果你单纯的当一个简单的碰瓷集团的故事看,会觉得太黑暗,太不可理喻了。
但这其实是一部寓言,各种隐喻对应上去,你会觉得,这电影讲得太TM准确了。
下面是十万整理的自认为的对的解析,如果觉得对,给点个赞,如果觉得不对,欢迎留言讨论。
各种人物的对应关系:
1:亲妈等于伟大的祖国(统治机构)。
2:碰瓷集团等于各大权力机构,皇族,贵族,太子党。
3:男主等于P民,韭菜,愚民。
4:被碰瓷者等于成功企业家,富豪。
5:围观群众等于中产阶级,网民。
6:孤儿院,没想到对应什么,大家可以补充。
=====感谢听我唠叨====
《碰瓷者》观后感(三):简单记录《碰瓷者》
今天终于看完了历时451想看的电影《碰瓷者》,看的简直比《无爱可诉》还虐
①电影的BGM选的都是一级棒
②俄罗斯让我见识到了原来下到碰瓷者,上到警察医生律师法官都是可以串通讹钱的
③年度最恶心母亲的形象一定是这部电影里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孩子得了一种“无法感知疼痛的病”而抛弃他,等孩子长大的时候又把他接回家让他碰瓷赚钱,全程对孩子满面笑容,几次碰瓷失败就开始露出本来的面貌不停嫌弃丹。
④母亲和官员聚会,听到丹碰瓷成功就开始为他碰杯饮酒,当丹碰瓷失败就开始冷落他。
⑤结尾处丹在离开家之后对各种车进行疯狂的报复,所有的车都开始发出警示,那种声音交杂在一起就像为丹谱写一首癫狂的曲子,个人认为是整部电影最高光的时刻。
⑥被丹碰瓷失败的奔驰车车主好心的把丹送回孤儿院,途中告诉他自己要被碰瓷是因为官员想用超低价购买他的厂子,奔驰车车主拒绝了,所以才要被诬陷酒驾。可能也是在暗中diss俄罗斯的官liao吧。
⑦最后丹回到了孤儿院,他的朋友们还是很热情的接待了他。开头丹迫不及待的想和母亲离开孤儿院体验城市生活,甚至翻墙逃走,而现在丹乞求孤儿院院长原谅他并让他留下,院长答应了,并说“这里永远是你的家”
⑧丹对着镜子扣自己的伤口那段,看得我好疼
《碰瓷者》观后感(四):再次跌入谷底的人来说,明天也会是新的一天。
影片讲的就是关于“碰瓷”的故事。
男主患有极其罕见的先天性无痛症,一般来说这种病症的人寿命很短,因此男主在出生后,就被母亲抛弃了。幸而被孤儿院的女医生发现,把他捡了回来。
就这样,男主在孤儿院长大。
由于感觉不到疼痛,他成了同伴中的异类。他们经常会玩一个捆绑游戏,以此来测试男主对疼痛的“抵抗力”。
可想而知,在这里的生活,男主并不感到快乐。一天,母亲突然出现想把他接走。尽管没有得到院长的许可,但男主还是偷偷跟母亲溜走了。刚开始,母子俩相处得非常融洽。
男主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房间,母亲还做蛋糕给他过生日。平时在家里,母子俩也是大大咧咧、毫不拘泥于小节。
不过,这段快乐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男主就“不幸”出了车祸。
这其实是一次碰瓷——因为感知不到疼痛,只要做好防护、找准角度,跳起来用背撞击车窗,男主就可以靠伪装受害者来捞钱。但他是被母亲逼迫的。
因为他的母亲是专做碰瓷生意的“皮条客”,背后有个强大的团队和成熟的碰瓷模式。
他们专挑那种开豪车到夜店消费的中年男人和富婆,趁他们喝醉离开时,在没有路灯和监控的地方下手。
一旦碰瓷成功,交警会立马出现,对“肇事”车主进行立案登记。
然后直接开车拉着男主到医院,在买通好的医生那里,开具伤情认定证明。
接着,交警会带男主去见团伙里的律师和法官——
两名律师是一对情侣,一个担任男主的原告律师,一个担任“肇事者”的辩护律师;
而女法官则是男主母亲的闺蜜,她会提前和男主对好口供,签好各种手续文件。
紧接着,一纸传票把“肇事者”告上法庭。
一场蓄谋已久的庭审大戏,便如期上演了——交警和医生是现成的证人,情侣档律师一个慷慨陈词,一个没有异议,二人眉来眼去地唱双簧。
流程到位后,法官一锤定音。
最后就是车主赔偿、瓜分赃款、酒吧狂欢……堪称一条龙式的碰瓷产业链。
但他们并不是每次碰瓷都能成功。有一次,他们盯上了一条大鱼,男主按照计划飞身撞车,结果却扑了个空。交警瞬间翻脸,指责男主没有完成任务。
也是在这时,男主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赚钱工钱。他用命换来的钱,自己也只能得到个零头,一旦“犯错”引人不满,还会被克扣“工钱”。
随着碰瓷次数越来越多,男主即便感觉不到疼痛,身体也慢慢吃不消了。
久而久之,身心俱疲的男主萌生了退意。
一天在法庭上,男主故意说错话,差点把生意搞砸,结果又引来了交警的痛骂和殴打。
终于有一天,男主眼看着目标车辆从身旁驶过而无动于衷——他下定决心,不再做碰瓷者了!
从一个弃婴,到被母亲找回来当作赚钱工具,男主的命运是极为悲惨的。当初他那么期待离开孤儿院,正是因为缺乏母爱和家庭的温暖。
虽然和母亲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但从母子间扭曲的关系也能看出来,母亲对男主没有一丝真正的感情。她对男主的亲昵与爱意,显现出来的,也只是赤裸裸的控制欲。
这种没有界限感的亲密,很容易将一个内心脆弱、渴求母爱的男孩给迷惑住。
在法官的晋升酒会上,当母亲性感热舞、引来大批男人驻足时,她又唯独“选中”男主共舞,还说男主拥有超能力,是自己的超级英雄……
不如说是“钞”能力,母亲的“宠幸”与赞美,无疑让男主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被爱的需求。
但所有这些,都不过是他一厢情愿的错觉。男主第一次失手后,母亲就露出了冷酷刻薄的真实嘴脸。
后来男主叛逆心渐起,在法庭上说错话后,母亲更是对他无情辱骂、拳脚相加。
而当男主决意离开后,交警还大言不惭地表示“大不了再找别人,反正这种垃圾满街都是”,足见人性的贪婪败坏,在利益面前有多丑恶。
影片最后,无处可去的男主,再度回到孤儿院,被院长热心接纳。
片尾又一个婴孩被遗弃,暗示着新一轮的循环开始。在发现男主之后,女医生跟众人讨论说,希望是个男婴,因为这样才会留下来。
言下之意,如果是女婴的话,命运便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