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入门读后感1000字
《读史入门》是一本由许凌云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469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史入门》精选点评:
●n年前没读完,怕忘掉,mark一下
●读此一书方知彭城有先学刘知几先生,惭愧。。。读此本而入史间,可少去些许弯路,然通达与否,仍是全然在几。全书多有阶级论调,可跳读。
●从大学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
●很好的入门书//经:为各门类设立标准;史:documentary;子:百家学说;集:文学作品合集
●略读。
●读了一下午,没多大收获
●很不错
●我的国学入门书!
●大学借来的第一本书,必读书单中史类第一本。详细介绍了中国史书的阅读知识,对正在学习的文学专业很有帮助。
●很好很强大的一本小书
《读史入门》读后感(一):《读史入门》随想
1. 每个文明最初的文献是否有相似之处?也许都是历史记录?也许都有哲学讨论?不同国度的古人对于古书的分类方法有相似之处吗?
2. 司马迁少年饱读诗书,20岁驾车出游,返家后跟随领导人全国旅行,好潇洒呀。
《读史入门》读后感(二):史学三长 史识为重
终于看完了这本负债 可债不仅没有变少反而多了 书主也是个放高利贷的呵 买书是大四 看书是今年 三年多 终于看完了 不敢说细读 因为我毕竟不专业 但能从读书之中看出许先生的模糊轮廓 不说聪慧 只说踏实 史学三长 他的学都是点滴积累而来 史识以司马迁通史家风为榜样 不知他的性格是否和那段岁月有关 像我们这些年轻人的飞扬跳脱恐怕有很多是未经风雨的盲目乐观吧 说说内容吧 抛开特定历史年代的局限 依然是一本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书 没有花哨 都是知识 甚至有些近似于工具书了 枯燥是有点 不过做学问连本书都看不进去那还不如我们这些门外汉呢 中途我也几次想放弃 所以读完特别有成就感 跑来写点东西 看完一遍不算完 有问题还会回来看的
《读史入门》读后感(三):有才无识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谈史籍”,中篇“谈史学”,下篇“谈校读”。上篇讲述了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籍,将其分门别类,叙述背景,也评价了其学术价值。中篇主讲史学的方法论和史家的世界观,从古至今,品评了中国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的流变。下篇主要是教授读史(主要是古代史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就我个人而言,比较喜欢上篇和下篇。上篇对史籍的介绍以及下篇关于读史书的知识,切中肯綮且要言不烦,不啻为入门的良师益友。对于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读史书颇有益处。
中篇里对于史学观点的介绍,在面向过去的方面做的也不错,阐述了中国史学思想千年来的变化,分别评价了几位重要的史家。但是和广大国内史学著作相同的缺点在于,过于意识形态化。如同汗牛充栋却大多不名一文的历史教科书,不免有千篇一律的感觉。作者在书中对太史公司马迁“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绝旨推崇备至,但是自己却也没能突破他笔下责罚过的许多史家一样,为所处时代的条件所限制。或许这是作者的无奈,也是作者没能更进一步的原因罢了。借用书中引用古代历史学家的一句话,此书略有些“有才无识”。
不过光是这史才,对于历史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和我这样门外的历史爱好者来说,已经颇为有用了。关于史识的书籍,不妨放开眼见,看看北大同文馆翻译的一本《史学导论》,正如那本书里所说的,开放的历史学家应该心胸开阔,这句话,正好送给大学里的那些学者们和他们的上司把。
《读史入门》读后感(四):从儒学发展看学术态度——读许凌云《读史入门》之《经学与史学》
儒家经学在中国被奉为经典,至今已两千余年,生命力很是强盛。但看了许凌云的书,才知道所谓经学,历经历代文人阐述、演义,与孔夫子所述原义,已是相去颇远。我所感到有意味的是,中国历代儒生之中,不乏才华横溢,有远见卓识之人,但他们没有选择开一家之言,而宁愿在“解经”、“注经”上下工夫,将自己的新见解装进孔夫子的旧瓶里。这种学风,往好的方面说,是因地制宜,借孔子的权威推销自己的思想;往坏的方面说,是适应中国人迷信权威的国民性,欺人兼自欺,学术态度很不端正。
一、儒学的演变与发展
传说中,六经俱是孔子所作,但现在普遍认为,孔子的著作只包括《春秋》、《尚书》、《试经》三部,再加上一部孔子的学生们记载孔子的言论的书《论语》。孔子所处年代是公元前六世纪,那时各专门学科还未产生,所以,这四部书的内容涉及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及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再加上,孔子用语简洁,这就给历代儒生们阐述发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对孔子学说进行解释、阐述,甚至补充与发挥的学问,就叫做“经学”或“儒学”。
两千余年的儒学研究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孔子是不变的圣人,但各个学派各有对孔圣人的解释,之间争论也很激烈,谁对“圣人经典”的注解取得了统治者或是社会的认可,那个人就是“大儒”,全国儒生都学习他的注解,以他的注解为正宗。从这个特点也可以看出,孔子学说是个两千年的“旧瓶”,里头的“新酒”倒是几百年就变换一下。
从朝代演变看,西汉董仲舒第一次改造孔子学说,创“今文学”,今文学首先强调《春秋》的政治性,认为表达了孔子的治世之说与政治理想,充满了“微言大义”(自然,如何阐发“大义”,就是今文学学者的责任了);其次,今文学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儒家经典,宣传汉是土德,所以代替了秦的火德。创“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与宇宙会互相影响,秦背天而行,所以倾覆,汉顺天行事,所以建国,也是宣扬汉政权的合法性与神圣性;最后,今文学附会儒家经义,大讲谶讳之学,与“子不语怪力乱神”精神根本背道而弛。虽然孔子学说被改造,甚至歪曲,但是由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其人及其学说,第一次在中国赢得了至尊的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强烈的讽刺。
魏晋学人引老子、庄子入儒学,取代谶讳之学。把《老子》、《庄子》与六经中的《周易》并称为“三玄”,贵“无”、尚自然,认为“名教本于自然”;隋唐统一后,南北朝南北经学统一于南学门下(北学继承东汉郑玄,南学继承魏晋玄学),唐高宗时颁布孔颖达撰写的《五经正义》,作为考试标准令天下学习。
唐末五代大乱,社会伦常败坏。宋代儒学创“程朱理学”,强调伦常,用“三纲五常”帮助统治者重建社会秩序,同时,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佛教、道教思想融入到儒学中,但打的旗号却是尊孔孟之教,辟老辟佛,意思是这些佛、道的思想,六经早已有了,不需要向外求索。宋代重视六经之中的《周易》,用他来代替佛教的哲学(之后的陆王心学更是佛教色彩明显)。朱熹作《四书集注》后,该版本被官定为教科书。
晚明陆王心学极盛之后,学者束书不观,空言心性。于是,清代朴学兴起,继承的是汉代古文学派,提倡认真读书,从训诂考据入手,研究史学,进而探究历史上的成败得失。清代长于辨伪,确定了《古文尚书》、《河洛图书》为伪书,批判西汉的五行灾异说及部分程朱学说。后考据学极盛时,病于繁琐,又出现了反对派古文学(桐城派,继承宋学)与今文学。道光时,今文学又兴盛起来,代表人物龚自珍、康有为。今文学派反对古文学脱离政治,强调儒学的政治性,讲微言大义,其实也就是引申附会,为己所用。
“唯孔独尊”学术态度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孔子之后、近代中国接触西方文化之前,中国文化历经两千余年的发展,人文学科中只有史学界限相对清晰,其余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哲学、教育学、逻辑学依然分科不清,体系缺失;自然学科建设、学术成就更是落后西方数百年。两千余年的“国学”成就,用王小波的话说,“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句话虽然有所夸张,并不严密,但是,大体方向正确,深得我心。
二、“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爱智爱性爱趣”
批判了半天,那么,正确的学术态度应该是什么呢?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语言学家,世所尊敬。他提出治学应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反对用现世政治观干预历史研究。1953年中国科学院邀请他担任中古史研究所所长时,陈寅恪先生提出“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的要求,并“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这位学人以自己有些迂腐、甚至惊世骇俗的行为,践行了自己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学术精神,让人感佩同时,联想起他之后的境遇 注1,不禁有些唏嘘。
比起陈寅恪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严肃甚至悲凉,王小波提出的“爱智爱性爱趣”就活泼多了,王小波认为,没有智慧、性爱与趣味的生活不足取。我把这层意思借用到学术研究上来,认为学术研究的驱动力应该是人类好奇、多疑问、好争辩、好斗智的本性才对(这些据说是古代希腊人的特点,是古希腊文化昌盛的原因之一)。从这里出发,学术才能有生命力。功利主义是势利,泥古不化是迂腐,迷信权威是弱智,全部都是学术研究的反作用力,应该加以反对。
注1:读《陈寅恪的最后20年》(陆键东著),陈寅恪从人身待遇上看,并未遭受很残忍的对待,但是,他的学术生命被很大的浪费。许倬云说,陈寅恪本来有能力为中国写出一部通史,但是后来没有机会写出。这是中国文化的损失,再也没有办法得到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