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重与惜别读后感摘抄
《敬重与惜别》是一本由张承志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3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敬重与惜别》精选点评:
●此书张承志的另一个高度。
●是的,更严厉的是解剖自己。
●多年前读过,应该一读再读。
●看完好久了,还是挺佩服张承志作为中国人特别是在国人反日情绪高涨的时期讨论日本与反思历史的决心。当我们不在追求相互理解关怀反而乐于固化标签的时候,这样的一部作品更值得敬佩。以仇恨他人而立的民族主义何其可笑,现在这根盲目仇恨的毒刺甚至将影响我们的民族性格,可我们仍执拗地活在天朝上国的幻想里面,活在战争的仇恨和阴影里面,睁开眼看看吧,日本早已不是70年前的那个日本了,中国也不是70年前的那个中国。
●初识张承志,是《黑骏马》和《北方的河》,从此想与他笔下的草原一起流浪,也被他笔下的哲合忍耶打动,以往血性满满的张承志而今似乎更多了一份平和,但没有减少的仍是他从前所推崇“清洁的精神”。
●很一般
●据说,当李鸿章抵达下关时,望着关门海峡的汹涌浪涛,曾匪夷所思地问:“这条河,叫什么河呀?” “濑户内海” 有人回答。 李鸿章听后,喃喃独语道:“日本人,稍大的河,就叫它海...” 不久,《马关条约》签订。
●让日本大众相信曾经侵华的兽行,估计和让中国人民相信孔孟中庸之道对人世有极大的好处一般困难无比。百姓何辜,无非是一些政力、资本为了一己之欲望、利益,翻江倒海、颠倒是非,浩大的洗脑何时停止过?
●阳明儒学对日的影响
●作者长居日本所积累的感情,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能体会的。对于长崎与广岛在战争中的回忆,对于47浪人的忠臣文化,对于鲁迅拓展新知,对于日本老人默默献生于中国贫穷地区的教育,还是很多感慨与新的感受。总的来说,一个国家与一个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与融合,都是不可避免的。我始终相信,个体的良善与美好大于国家或民族的所谓正义。
《敬重与惜别》读后感(一):日本之于我们,还有很多话可以说
这是一本花了好几天时间才看完的书,以和大多数人类似的敏感心境试图走近日本。相较于《菊与刀》的隔阂感,张承志笔下的故事节选则更好理解些,尤其是对长崎和广岛遭受过原子弹的叙述,跟随他在长崎生活的脚步,仿佛的确见到了“被爆者”的雕塑,自己也开始思考对核武器和战争应该保持彻底的拒绝,绝对的坚持。 张承志的名字是从老师的文学史的课上听来的,出色的作家远不止列在中国近现代作家排行榜前一百中的那些,而还有更多优秀的作者和作品,有幸曾经能过相逢,庆幸的是离开了课堂之后仍然能够循着过去的笔记,去拜读他们的作品。 《敬重与惜别》,这本就是个极好的名字,致敬与尊重过去的历史,两国在经历了各种摩擦和灾难后以顽强的力量活跃于当今的世界舞台;珍惜两国之间有些痛楚的情感关系,也以此暗自着力接受自我的检视,正如最后一节“把解剖之刃对向自己”。过去只认为对于日本的书本、电影的熟悉感,只是因为东亚文化圈大环境下那份模糊的认同,如今看来不免也有试图探索日本的缘故,依然可以继续探索。
《敬重与惜别》读后感(二):游移的思索,难解的矛盾
如今,愿以文载道的作家不多了。 张承志,既不在阎连科归类并“轻视”的苦咖啡文学者之列,又被阎连科置身其内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排斥,但,他以文载道的写作,从未止息。 少民身份、知青生活、学者背景、海外(日本、西班牙、中东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求学经历以及出众的多语交流能力,让他的目光总是投向相对于主流的别处,使他的作品总是国内罕有地揉杂着文学、历史、宗教。 所以,他主动同时被动地走出“文坛”,成为“独行客”。 且行且读且看且思且写,有了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大量随笔杂文,包括这本《敬重与惜别》。 在中日关系走向恶化的时候,著书讨论日本并反思历史,挺值得钦佩。 在他眼里,中国与中国人,易妄自尊大,心存侥幸;日本与日本人,易野心膨胀,出手狠毒。 他相信,从1886年“长崎清国水兵事件”到今天,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假想敌,针对中国的忧患教育在日本永远都不会停止。 他还相信,日本从“强国梦”至“二战”失败的教训——除了自尊与敬人,别无前途——适合他们,也适合我们。 这些,我都比较认同。 不过,读到一半,就想:张承志的矛盾大概很难解。 既希望世界和平认为原子弹炸长崎是核犯罪,又怀揣报复心觉得为支持巴勒斯坦去炸以色列里达机场的日本“阿拉伯赤军”可歌可泣,很难说服读者他是客观的,也很难阻止读者撂下一句“如果他爱的国与他守的教有冲突,咋选”。 想必,他知道自身的矛盾,才会在“编后跋语”中说——“我边写边思索,判断自己的形式,也审度自己的处境。” 只是,一如既往,感性,不由自主便要“杀伐”理性。 在微博上,我关注了一位年轻“社会学纪行”写作者,他的新疆随笔集只能在香港出版,他对刘亮程和李娟等新疆“自然文学大师”不以为然。 虽说我喜欢李娟,却也喜欢他并理解他的观点。 某种程度上,张承志的部分文字与立场站在他的部分文字与立场对面,他们却都不太见容于倡导“和谐”的时空。 不知他是否读过《敬重与惜别》,读后有何感想。 P.S. 1.料到张承志不会喜欢张爱玲式作家,没料到他对“夏志清那种‘教授’”也颇有微词。嗯,我乐了。 2.如有心,读完《敬重与惜别》,可以给自己列份书单甚至影单了。
《敬重与惜别》读后感(三):说不清道不明的才更需要敬重与惜别
这本书作者站在一个第三方角度,评价了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其中呈现了大量的日本文史资料,对于中国人了解日本以及日本侵华战争的背景有很大的帮助,也呈现出了民间日本人和中国人之间善意的交流和互助,丰富了我对于日本和那段历史的认识。很多时候,是不能够仅从一个角度去评价和看待一个国家和事件的,尤其是这个国家和事件与自己息息相关时,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反省和成长。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在日本民众心目中是怎样的一次行动,在日本,左翼与右翼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发生影响的,应该如何去看待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以及日本民众和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不同态度。
书本中涉及到的鲁迅相关资料,亚细亚主义以及赤军的存在,让我从未曾接触过的层面,了解了日本和日本人。
《敬重与惜别》侧重于针对中国和日本两国文化的交融以及历史的错综复杂,应当持有的客观自省的态度和两国文学交流中所应当有的敬重和惜别的态度。
我们不应当因为日本曾经发动过侵华战争,便高高至上自以为有资格去谴责日本的行为,因为当时的中国亦有当时存在的局限性。
作者思想的精华集中在最后一章内容内,“我们两个民族,性相远,习相近。近,导致人的亲近,远,导致人的相轻。举手探足之间的熟悉,带来温暖的亲近,也带来深深的厌恶,那是一种心理,或许还是一种残忍。看见他人会感到震惊不已,我们之间——从何而来这么深的怨毒呢”
“我们互相握手,手掌之间渗出了血,即便努力忘却,还有不可忘却的东西”,这个时代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讲,是彼此敬重和惜别的时代,两国人应当更新自己的立场和观念,重新审视这段历史和彼此的未来。
《敬重与惜别》读后感(四):我认知以外的日本
曾经,日本的NHK拍摄的关于二战时期的731部队在东北做人体实验的纪录片后。看完这个纪录片后,我臆断这是一个好的信号:标志着日本对于真实历史的反思已经开始。并为自己意淫的这一念想而有那么一刻的沾沾自喜。
可是,这样的念想确实源于我的无知。日本群体中这样能站在全人类和平高格局的人,其实早已经存在。这真是一个我完全不知的日本。
一、长崎
二战的尾声,美国将两颗原子弹投入日本的广岛和长崎。长崎史料说,与爆炸同时,生成了可说是小太阳的巨大火球,爆炸瞬间的温度,达到了100万度。爆心附近温度达4000度,一公里以外也达1800度。这颗炸弹使73884生命瞬间消失,74909肉体残缺糜烂。全市36%的18409户人无家可归。史料中,记载了很多细节,但让人印象最深的,永远都是母亲。爆炸前夕,她们下意识的俯身,低头,弯腰。想用自己的身体保护自己的孩子。可就是那一瞬,她们和自己的孩子同时成为了焦炭。这样的母亲形象后来被制成了青铜雕塑,广岛的和平公园就能看到。
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与军国主义,纯粹的民族主义不同的声音就开始竭力呼唤人类,禁忌核武器。他们不像日本的政客,在许多年后将这样的惨痛的事情归结在美国人的原子弹上。他们则将格局放在了全人类的高度上,他们呼吁和平,数十年如一日。他们视反核为市政,承担着类似护卫的职责。
这样的使命感,是他们先后共进行了500余次的抗议。光是数字,就足以使我震撼。别说其中的一个个故事了。
两颗原子弹确实使10多万生命消失,但也让幸存下来的人们能站在更高的立场去思索。为了人的生命,消除“我国”与“他国”之间的界限。着实是令人佩服的。
二、桦美智子
如果行走在90年代的日本,也许能看到一群大学生,戴着口罩和安全帽,簇拥在一起,高举两面旗帜——“宪法保卫”,“安保粉碎”。齐声喊着口号,朝着防卫厅走去。
这个叫桦美智子的大学生,就是那群为保卫和平的日本人中牺牲的第一条生命。(网上,轻而易举地搜到她的照片。)
死前,桦美智子曾留下一份遗嘱。这是一份没有修饰或者华丽外衣的诗稿。然而它远胜过许多诗篇。
《最后》
虽然我
大概永远也不会笑
可能根本就不会笑
也挺好
——只是,若是能,在最后我想
不为人知地
悄悄地笑
三、“九条”
那些维护和平的人们要保卫的日本国宪法第二章第九条:
1.日本国民城市希求正义与秩序为基调之国际和平,对作为国际争端解决手段的国家主权之战争发动、武力威吓或武力行驶,永久放弃。
2.为达前项目的,对陆海空及其他之战力不予保持;对国家之交战权不予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