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后感锦集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是一本由朱永嘉著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精选点评:
●感觉这本书写的比较片面,说了王莽改制的局限性,却没有给他一个更加公正的评价,
●哎呀,能退钱吗?
●商君书
●这本没前几本写的精彩。我想如果没有审查,让朱老能放开了写的话,会相当的精彩。
●特殊的作者在历史大潮之后,为群众讲历史的故事。
●历史照进当下。很有深度,很有理解。期待朱老的其他著作。
●文言文白话文混搭流水账...
●挺不错
●尤其喜欢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人言不足恤。。。
●好多文言文,直接跳过去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后感(一):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朱永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看了“明朝制度源流与演变”找到此书,但实际是两篇大论文,也算不错。改革会触动利益集团,要强力推行,要破除思想禁锢,要重实际而不务虚名,要上下贯通,要持之以恒。总之并非易事。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朱永嘉著,中国长安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看了“明朝制度源流与演变”找到此书,但实际是两篇大论文,也算不错。改革会触动利益集团,要强力推行,要破除思想禁锢,要重实际而不务虚名,要上下贯通,要持之以恒。总之并非易事。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后感(二):奉命史学的佳作
把商鞅与王莽放在一起是一种有趣的写法,内在联系和缘由倒是很简单:作者走的是奉命史学的路线,写商鞅赞法家,写王莽反复古,前者是直接受毛泽东的批示,后者应的是反林彪的景,所以书中数次提到李克强总理的改革也不足为奇了。作者作为上一代的史学家,师从谭其骧,基本功底还是很好的,把以商鞅为代表的战国法家的发展脉络,以及王莽几十年的折腾过程,梳理得相当清楚,阅读起来很轻松,尽管没有太多独到的令人赞叹的分析,和钱穆、陈寅恪、田余庆等大师没法比,但也算是蛮有收获。其中,评述韩非子谈“商鞅之法”和“申不害之术”那段颇有启发性,“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法和术不可偏废,法是制度,术是考核,两者结合在一起,再加上作为文化的道,才能有好的管理。另外,对于一个组织的改革,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寻找到一条大胆却不激进的道路,本身就是平衡的艺术。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后感(三):历史改革中的“主角”光环
朱永嘉老师的《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一书,将“变法”与“改制”分别对应了两个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商鞅”与“王莽”,这既是一种鲜明的列举,亦牵引着读者做更多的对比思考,无形中,还将事件与人物如此紧密而直观的关联起来。然而,读罢此书,读者却感受到了身为历史上的“主角”,两位人物在改革中的无奈和被动。
一、主角之外——影响因素何其多
虽然历史上的这两起事件都与两个人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作者的观点,依然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影响缘由:
(一)纷繁复杂的政治背景是契机
商鞅处于战国时期,卫国人,后至秦国。战国风云,周王室微,诸侯国林立,故此,战国本就是一个充满了变数的时代。各国争相以变法图强,是一种潮流。李悝、吴起、申不害乃至赵武灵王都是变法改革的领军人物。可以说,商鞅的出现,秦孝公的出现,都不是意外。站在这样的历史政治背景下来看,秦孝公图强,商鞅的变法便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
同样,王莽,身处于汉朝,却有着外戚这样的显著身份。在汉朝外戚专权的特殊时代,王莽自然也被推到了政治领域的前端,有了推动改革的发言权。只是在书中,对于王莽为何要改制的初衷,并没有太多详实的介绍,但笔者想来,其中必然蕴含着作者对改革的描述:“应对内外挑战而对自身的一种调节和改良”。
特殊的政治背景,赋予了商鞅和王莽这两个人改革的契机。
(二)或法或儒的学术思潮是指导
商鞅所处于的战国时代,法家思潮盛行。作者在其中“春秋与战国两个历史时期的比较”一节中,讲到这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风俗已有巨大的差异,并且说明诸子百家都是为当时各国政治经济服务的,但能够与变法改革契合的还是法家。作者重点介绍了韩非子的理论论述,并也表明,儒家在战国并不那么流行。
与此对比,王莽改制的思想,却来自于儒家。当然,这与西汉时期儒学思想的演化相关。作者认为,西汉时期儒学的扩张,是缘于帝王权力无限膨胀的结果。然而,得益于政治支持而发展的儒家思想,却偏偏还成为了社会改革的指导依据。王莽,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持下,经历了田制、官制、币制改革的失败,最终走向了崩溃的历史过程。
(三)危局之下无奈的命运昭示了改革者的结局
秦朝的统一,得益于商鞅变法,这是历史的公论。当秦国的强大光辉也没能保护住商鞅个人的命运,而最终身死车裂时,社会公众往往是同情的。作者讲述了商鞅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并进一步说明了秦王的更换、贵族的敌视、魏国拒绝帮助,都是商鞅结局的原因。
而王莽改制,却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战火峰烟,到了王莽末期,“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泽,掘凫茈而食之,更相侵夺”,这样的社会危局,也决定了王莽的悲哀结局,最终“校尉东海公宾就斩王莽的首级,‘军人分裂莽身,支节股骨脔分,争相杀者数十人’”。
纵多原由,由始至终,政治背景、学术思潮均非个人之力可以影响,以至于危局发生之时,也非个人之力可以避免。这样看来,所谓历史上的“主角”光环却没有那么闪耀!
二、主角之内——谁是真正的“主角”
然而,两次历史事件,终究又还是不一样的。每每比较,总还是有一些感悟的。例如,商鞅发布垦草令(废井田开阡陌),鼓励军功、禁止私斗等,而王莽采取了土地改为王田、官职改名、币制和物价改革等。前者的改革带来了秦国的强大,后者的改革带来的却是王朝的衰败。面对这样的局面,本书的作者想寻找原因,笔者也同样怀有这样的心情。
纵观全书,作者在介绍法家思想时,对其有益于改革是充满认同的;而在儒家思想神化之后,作用于改革之时,则是充满批评的。当然,作者没有对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比较,而是以实际情况记载为据,给我们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思考空间。在笔者看来,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
(一)主动的参与
我们知道,商鞅改革,曾经有一诺千金,立木为信的故事广为流传,按照书中所讲,其中分户、开阡陌、鼓励军功都旨在鼓励社会中最大多数的群体——农民参与到了改革的进程中来;也就是说,商鞅的改革,除了官方的主导,更希望的是能发挥农民这一社会主体的主动性。
(二)被动的接受
与此相对比,王莽改革则是神话版的儒家思想在汉朝空转,并没有社会力量的支持,其中面对土地大肆被兼并,采取的是无可操作的再分配,官名地名的变更,引发了匈奴纷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宁;发行贬值的货币,继而推行的“五均六斡”,最终在富商大贾的变相“推动”下,“民摇手触禁”,饥民被迫造反。空看其政策,为民所想,但看其效果,置民于乱地。
一个是由乱到稳的改革,一个是自稳到乱的变化,差别立现。或许有人会为王莽鸣不平,王莽发布的政策,多有考虑民间疾苦之言,或者可以将其理解为理想不顺于现实,即使凭一己之力,又怎可扭转社会的方向?然而,有哪一次的成功的改革是可以不关注社会的力量,而仅凭一己之力呢?
历史赋予的光环,终将随历史而去。对于读者来说,有所学、有所思而后有所得,便是好书。
《商鞅变法与王莽改制》读后感(四):从《商鞅变法》看中国传统企业转型
上周的时候,去参加一次活动,听到有朋友说要学习华为。华为是一家伟大的公司,学习华为无可厚非,但学习华为不应当是口头上的吆喝,而应该是深入本质的去学习华为最根本的东西。大部分的企业学习华为,都注定是失败的。
为什么呢?这里先不说这个问题,我们先看一些故事。
说到商鞅变法,都不陌生。商鞅变法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地主和农民两大对立的阶级的产生。
新兴军功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从而引起了社会秩序的变动。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
战国初期,秦国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晚于其余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齐、楚、燕、赵、魏、韩六个大国。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在诸侯国的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当然了,这里的这个背景是在百度百科中直接选取的,这里阐述了几个很关键的点:
第一个,介绍了当时的大环境,新型生产力关系的产生,变革势在必行
第二个,道出了这次变法是两个阶级的对立
第三个,变法前,秦国在七国中一直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第四个,秦国变法要晚于魏国跟楚国变法
第五个,引进人才
从当下来看,我们现在所处的大环境跟战国时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可以说,今天我们也处在一个新旧生产力关系的路口,一边是高科技产业不断冲击传统产业,互联网对实体店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一边是传统产业对自己的破产归咎于电商崛起,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愿做转型升级。当然了,这里也有很多的传统企业开始思考利用新工具、新理念进行转型升级。如果放在战国来说,处于弱势的传统企业,就像是当时的秦国,在这里还是可以找到共同点的。
阶级对立
虽然说,现在的阶级对立并不是特别明显,但也形成了对立的阶级,很简单的企业内部形成了两个对立阶级,一个是既得利益的老高管阶级,一个是创新求变的新管理团队。越来越多的80、90后开始走向工作岗位,他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也不再满足于传统企业的组织管理架构。也有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诉苦,现在的90后员工没法管。这也就带来了一个问题,不变革,未来就失去年轻员工的青睐,变革却伤筋动骨。
这也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改变,找死;不改变,等死。
已经失去先机的传统企业,已经被互联网企业远远抛在了身后,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少,不过还好的是,虽然结果横竖都是个死,但还是有两个选择可供选择,那就是选择变还是不变。
有没有成功转型的企业呢?
有。
但是不是你呢?
不好说。
这里还有一个秦国变法的背景,需要交代一下,秦国之所以变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过近三百年你来我往的打打杀杀,在秦孝公成为秦王的时候,秦国已经成功的把秦穆公时的产业,打的不多了。这还不是罪关键的,要知道秦国在跟魏国的一次大战中,秦献公战死,秦国又丧失了少梁。此战之后,秦孝公继位。魏国发起六国会盟,欲联兵一战灭秦,彻底瓜分秦国。
这是一个绝对的烂摊子。内忧外患的困境,为了化解困局,倾举国之财,又割河西之地给魏国,才化解了六国攻秦。变法也在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大环境之下拉开。
相信看过《大秦帝国》这本书的企业负责人,都会深有感触。自己就是面临新的互联网企业不断的压缩生存空间,自己增长乏力,组织没有活力的内外交困局面。我不是在鼓励你变法,起码现在虽然你不好过,起码日子还能过,如果去变革,你可能瞬间就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而秦国之所以变法成功,而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变法失败,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秦孝公对商鞅无条件的支持,并一以贯之的为变法扫清障碍。纵观其他国家变法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既得利益集团阻碍并反扑变法带来的成果;二是国君在变法进程中定力不足,无法推动变法从始而终;三是变法本身没有触动利益集团的根基。
说到这,是不是传统企业就没机会了,就只能等死了?肯定不是了。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会有企业逆势而起。
当然了,现在的困境大家都感同身受,就不需要我在这里废话了,不过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都很疼。
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必然会淘汰掉那些落后的生产力。在一个人性回归,个人崛起,人的价值也正处于上升通道,在未来,智力竟会成为最大的资本。
是时候对企业文化、对组织架构、对人才战略重新梳理了。
企业文化
文化,这个都很清楚,在企业中所占据的重要的位置。一家企业的文化,终归还是决定了组织的架构以及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将企业文化放在第一位。
那什么样的文化,才会在竞争中拥有更大、更长远、更持久的竞争力呢?在我看来,那一定是一个开放、平等、协作、共享、去中心的文化氛围。当然了,这也是目前互联网精神的核心内容。
只有充分的开放、共享、去中心、反权威,才能让每个人的欲望、激情、活力、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才会快速形成想法,把想法变成产品,把产品变成商业模式,然后快速长大。所以,互联网行业充满了小人物不断战胜大人物的现象,充满了颠覆和被颠覆。
在未来,不管是小企业还是大企业,如果想要更长远的成长与发展,一定要在创造开放、包容的文化。华为在1997年,请IBM的顾问进行流程变革,公司开始也有争论,要不要让顾问们对公司进行全面诊断与透视?任正非说,“脱光衣服,连裤衩也脱掉。”只有你不遮遮掩掩,顾问才能知道你的病根到底在哪里。
现在早已经处于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了,包括各项成本,售价,甚至是技术,资源都已经非常公开,利用信息差赚钱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服务的升级。今天这个时代就是打明牌的时代,所有的牌大家都亮在桌上,技术牌、市场的牌都放在明处,甚至共享,这时候比拼的就是你的战略,比拼的是不同的企业精神和各自企业的价值观。
组织架构
之前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结构,虽然有非常多的优点,像是:结构严谨、等级森严、分工明确、便于监控等,在一个确定性的时代,这样的组织结构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价值。但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新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组织架构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再适用于当下的不确定性商业竞争环境。
正如金字塔结构曾经突出的优点一样,在现在看来,金字塔结构的缺点就如同优点一样突出:由于曾经的增多,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到达基层以后,早已经面目全非;组织内人员的膨胀又必然会造成管理、沟通成本的上升;而由于机构部门众多,不仅仅管理效率低下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扯皮以及责任推脱;权利集中于上层管理层,下层组织没有自主权,严重影响人的潜力发挥。
在一个不确定性的商业环境,如果还在利用确定性的组织结构来应对,那将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甚至将快速被小团队小组织而打败甚至取而代之。唯有以不确定性的组织架构来应对不确定的商业环境,才有可能在当下占据一定的市场空间。
人才战略
人,在之前被认为是成本。因为企业要为员工发工资,购买保险,还有各种福利,还要应对员工的一些突发状况,所以被当做是企业的成本来对待。有一段时间,人才被称为资本,包括现在,人才更多的被称为是企业的资本。人才优势开始成为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而现在,人开始获得解放,人的价值正在回归。
西方组织管理学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懒惰的,贪婪的,正因为单个的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私、贪婪、惰怠,所以,当这些携带着同样病毒的一群人,构成一个组织的时候,也同样就构成了对组织从发生、发展到终结的全部生命过程的挑战。
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疲劳。一个人保持阶段性的活力、激情是容易做到的,一个组织保持两年、三年、五年的活力也是相对容易的。但是,持久地保持激情与活力,大概是组织领袖们所随时面临的难题。
一方面是人的价值回归,每个人的个性开始凸显,一方面是人与生俱来的缺点与不足,在管理之中,将不可避免的会面临冲突,如何设计一个新的组织架构跟管理模式,经成为重中之重。
领袖是一帮什么人?是一帮永远富于妄想症的冒险家, 中国社会最缺乏的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中最重要的第一是冒险精神,第二是永不懈怠的持续的冒险精神,也就是说领袖必须像永动机一般的思考和行动。所以,组织的领袖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的激情与活力,持续的奋斗精神,才是一个组织的关键,但是光有这个关键还不行,还必须点燃起整个组织的全体参与者、追随者们持续的梦想,持续的激情。这是解决冲突的一个方略,但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再来解决,我们先看一下华为的干部选拔机制:
(1)优先在成功实践和成功团队中选拔干部
(2)优先在主攻战场、一线和艰苦地区选拔干部
(3)优先在影响公司长远发展的关键实践中选拔干部
华为的干部流动方式:
一般来讲,一个干部不到3年的时间就要进行岗位调整,而且干部之字形的发展是华为提倡的。也就是说一个干部不是在自己的领域里一直往上走,这是烟囱式的发展,华为是之字形的发展,是在干部的周边领域发展,比如说研发的干部去到市场,去到供应链,再到采购,经过多个业务领域的历练,综合的管理素质、对业务以及端到端流程的理解都会很深刻。
也就是说,华为的干部基本上是复合型人才。
但华为认为“干部不是终身制,长江一浪推一浪“。必要的淘汰是需要的。我们提倡能上能下,在实践活动的大浪淘沙中,把确有作为的同志放到岗位上来,不管他的资历深浅,我们也坚定不移淘汰不称职者。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但在努力者面前,机会总是均等的。被降职的干部,要调整好心态,以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所以,企业的文化还是很重要的嘛。但体系的成就源于灵魂的铸就~没有创始人的格局、眼界、胸襟和领袖力的表达,不会有文化的生根与生发!这也是为什么说大部分的企业在学习华为的过程中,注定是失败的。更不用说,华为的分钱机制,估计有相当多的企业家,会分的肉疼,哪还有心思去搞生产?
传统企业转型,已经喊了好几年,但直到现在,也鲜有转型成功的企业。当然了,如果按照我曾经的风格,到这里故事就讲完了,但最近突然心血来潮读了一本书,提到了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案,下一篇文章即将在一周之内发布!
你最真诚的朋友:极客志强(优品工坊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