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3 00:51: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美国]辛西娅•弗里兰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

  ●视野广阔,有非常多可以延展的东西 ,可是有些论点觉得有些武断与单一

  ●简明扼要的一本小册子,今天中午在南大附近的书店买来,就一口气读完了。介绍了不少艺术理论以及对它们的批判,有一些事例也很有启发。

  ●原以为是当代艺术史或当代艺术批评,实际上在略微谈论了古典美学理论后,便转向了文化社会学、女性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神经认知理论以及新媒介理论。粗线条的理论描述,但也值得一看。

  ●深度自然是不够的,但理的很清楚

  ●艺术是作为群体生活和美表现的一种载体 , 想

  ●感觉不太适合入门读…

  ●有条理。

  ●学英语

  ●走马观花地把各种理论提了一下。

  ●视界开阔,内容丰富,条理清楚,令人叹服。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评《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

  由最前沿的矛盾入手,探讨了艺术的本质。作者找了几个最具争议的例子,来探讨艺术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艺术,以及艺术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抽象。

  紧接着,作者便落地了。开始探讨具体的经典艺术表现形式。从戏剧,建筑,理论,绘画,歌剧以及哲学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研究了各个国家地区艺术的共同本质,并探讨了全球化状态下文化的扩散和相互影响。

  之后,文化的另一个本质或者叫特点,传播,被说到了,传播离不开市场,市场离不开资本,于是,简单的事情开始变得复杂了,文化通过博物馆向大众传播,于是原先只有少数人欣赏的艺术成为多数人的日常消费,艺术于是开始适应这种情况,艺术家们也在这里拼命挣扎,拼命要显示出自己独到的地方,这就是博物馆展览馆日益多样化。于是作者探讨了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以及它们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有了资本和利益,便有了冲突。世界不再安宁了。专门有一章的篇幅来讨论女性在艺术领域的奋斗。令人感觉这种斗争不再是艺术的探讨,而是地位和利益的平等。这一章让我看到了在艺术方面争取平等的斗争,就如同黑人妇女争取政治经济平等,是权力方面的斗争。艺术本身和利益没有关系,但艺术一旦进入了市场,便和利益有了关系。有了利益,便有了争取利益的斗争。但既得利益者不会轻易放手,于是斗争变得更加激烈。艺术形式也随着变得激烈和极端。这种斗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还是越来越平静,也许随着平权的持续,更多的艺术形式会被开发出来。

  然后文章介绍了现代心理学,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以及对人对艺术的欣赏在生理上的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实际上在这一章中更多探讨的是认知方面的过程。

  最后,作者介绍了现代传播技术对艺术的影响。网络的三种形式。作者在这一章里甚至说明了民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艺术在现在已经不只是人们欣赏美的所在,似乎更加成为互相影响的工具。

  非常好的一本书。不是看艺术的内容,而是体会艺术的功能。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西方艺术新论》:不可不知的艺术理论

  文/吴情

  你或许因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中迷人的微笑浮想联翩,也可能对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鼓掌叫好,还可能为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之浓墨重彩而震撼不已。不过,生活在现代的你, 已经或即将面对一些瞬间挑战你对艺术直观感觉的所谓“艺术品”,比如安德烈·色拉诺的《尿浸基督》、安迪·沃霍尔的《波里诺盒子》,前者将人类体液公开展示,后者乍看来是随意而为少有匠心,它们真的可以称为艺术品吗?不妨进一步问,何为艺术?

  在《西方艺术新论》(Art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的作者、美国休斯顿大学哲学教授辛西娅·弗里兰(Cynthia Freeland)看来,判定一作品是否为艺术品,不能取决于市场,而只能诉诸艺术理论。理论有异,那么“艺术品”的范围便可以争辩。《西方艺术新论》中,弗里兰采用案例结合理论这一西方人文科学领域内的普遍做法,带领读者探讨了艺术哲学中的诸多理论,比如仪式理论、形式主义理论、模仿论、表现论等等,并详细考察了每个理论的解释力,还涉及艺术与道德、与市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展现出艺术世界的多元面貌。

  仪式理论的推崇者认为,艺术即仪式,“仪式会通过大家都知道、都能理解的动作来加强参与者与神灵或自然之间的恰当关系”,而在艺术领域,所谓的“神灵与自然”,指的是作品。然而,在弗里兰看来,在某些场合,比如“一位行为艺术家在使用鲜血的时候,仪式理论并不能那些现代艺术家有时采取怪异、激烈的行为”,且“观看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并作出反应的观众并不能带着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或者对于作品将要传达的东西的现在认知进入其中”,“观众不会感到自己是某一集团的一分子,他们经常被震惊并远离这一团体”。

  而在形式主义者看来,艺术就是形式,除却形式空无一物,我们称之为“艺术品”的作品,仅仅是因为具有了特定的形式才会呈现出美感。模仿理论(艺术即模仿)的源泉在古希腊,有名的辩护者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主张,“包括悲剧在内的所有模仿艺术”,充其量“提供对我们现实世界中事物的模仿,而这些事物本身就是对理念的模仿”,因“它们不能描绘永恒理念的真实”,故柏拉图将悲剧诗人驱逐出理想国。亚里士多德不排斥模仿艺术,在他那里,“模仿是很自然的事情,人类从早期就开始喜欢模仿甚至从模仿中学习”,模仿艺术如悲剧,“能够诉诸人的意识、情感和感觉进而教育人”。

  表现论者如列夫·托尔斯泰者则强调,艺术是情感的流露,“艺术家的主要工作就是将感情表达和传递给观众”。弗里兰也承认,“表现论对于特定的艺术家和艺术风格的阐释很有效,其中突出的例子是抽象表现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似乎全都是为了表达感受。”其他表现论者如弗洛伊德则主张,“艺术表现了潜意识的感觉”,“艺术是某种形式的‘升华’——代替了我们对于生理上天生具有的欲望的一种满足”。弗里兰认识到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可操作性,却表示,“不是每一种表现论都需要接受这种想象性的精神分析”。

  我们通常认为艺术仅关乎“美”,以至于唯美主义者提出“为艺术而艺术”,反对艺术工具化,但其实,艺术往往与道德和政治紧密相连,哲学家大卫·休谟和康德都曾处理过类似问题,他们都支持某些人的品味好过别人的观点和做法。休谟的世界里,“艺术家应该支持进步的启蒙价值观和道德改善”,有品位的人可通过教育和体验等手段获得了非凡的艺术鉴赏力。康德则专注审美判断,于他而言,“美的东西不是为了满足一般的人类目的”,只体现出工具价值,相反,“一些美的东西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们有以自己为目的的内在价值。

  你很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进入美术史中的大家几乎都是男性。女性艺术家,果真缺乏实力?在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女性主义学说地位日益显著,对艺术领域进行重新洗牌迫在眉睫。很多先前为人有意无意忽视的女性艺术家,进入了大师之林。但不可否认的是,描绘女性,似乎是艺术界的一个惯例:女性(普通女性或者女性艺术家)始终处于被观看的客体一侧,只要这个社会仍未改变其男权本质。

  艺术是广义的文化的一部分。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中,对于何谓艺术,往往有着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中的艺术观念与东方文化中的艺术观念,不尽相同。如何看待这些事实上的差异而非价值上的高下,是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另外,在艺术品市场堪称极为发达的今天,以市场为导向的艺术品,究竟能否涌现出属于时代的经典,是摆在艺术家面前的又一挑战。艺术领域百家争鸣,各式各样的试验作品层出不穷,毫无疑问,这是艺术繁荣的一个表现,也是艺术爱好者之福;可也须知,艺术本身是一种对话,不是所有的艺术品都能抵达心扉,你总有你心仪和偏爱,它们不一定是有高下之分的品味,而只代表着一种独特的人生旨趣。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易英:一次穿越不同文化与地域的艺术之旅

  序言

  易英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受到西方艺术的巨大影响,从绘画、装置到行为和影像,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各种样式都有了中国版本。对于一些中国的艺术观众来说,某些艺术形式如装置、行为等由于与传统绘画之间存在巨大差别而变得难以理解,看不懂导致的直接结果是不接受这类艺术作品。在现实中,常常见到普通观众甚至一些专家学者对某些当代艺术作品进行指责攻击,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是应该责怪这些观众思想保守、胸襟狭隘、艺术修养差,还是应该责怪那些当代艺术家装神弄鬼、故作高深,对西方艺术不加消化就生搬硬套呢?这当中不仅涉及中国艺术家如何面对西方艺术的问题,还涉及一个更核心的问题,那就是:艺术是什么?不同的艺术观念可以决定一个人对于艺术的形式、内容、功能等方面完全不同的认识与理解。上述争议正是来自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在当今中国的艺术格局中,这一问题看似普通寻常,实际上各种观念与形态都需要寻找自己在当下语境中的合法性与正确性。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对中国当代艺术发生深刻影响的西方艺术的发展演变与当代境遇也许对每一位关心或思考中国当代艺术的人都会有所裨益。

  二战以后到现在,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后工业时代的消费社会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电视、电影以及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在个体的日常生活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影响力。艺术家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些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面对着西方艺术史的沿革以及新的生活环境,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与判断,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样式与艺术流派,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于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思考并探索艺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新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社会文化的巨大变化,艺术家们的创作体现出跟现代主义绘画完全不同的面貌。二战后,西方艺术史上先后出现了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等艺术流派与艺术类型。这当中的一些艺术样式与艺术作品与人们头脑中对艺术的理解大相径庭,其中的有些作品不仅让很多西方的观众看得目瞪口呆、云里雾里,同时这些令人困惑的艺术实践也给艺术史家和艺术理论家提出了新的问题与挑战。安迪•沃霍尔的著名作品《波里洛盒子》就是由堆在博物馆里的几个木包装盒组成的,这怎么能称之为艺术作品呢?那些土著人的生产生活用具怎么能成为博物馆的艺术展品呢?克里斯托夫妇将德国柏林议会大厦包裹起来是一件造型艺术作品还是一次行为艺术的结果?更离谱的是那些用刀子割破自己身体或者往人身上泼鲜血的行为怎么也能被纳入到艺术的范畴之内呢?种种稀奇古怪的现象真是令人费解。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作品与传统的绘画、雕塑形成了某种程度的断裂与颠覆关系,但从另外一种角度来看,它们又是传统艺术在面临自身艺术语言不能满足新的社会文化要求时对艺术概念外延的拓展,这样艺术不仅可以容纳新的样式与内容,同时艺术又找到了新的方式以建立起自身与社会的联系。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从整个艺术发展史来看,艺术一直在不断调节、更新自己的形式、语言与内容,以适应新的要求。

  本书的作者辛西娅•弗里兰是美国休斯敦大学哲学系的教授,作为生活在西方世界的艺术观众和艺术研究者,她就哲学、美学、艺术理论和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面对西方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现实格局时,作者试图就当代艺术引发的一些问题与困惑进行某种程度的理论阐释与总结。本书主要涉及艺术与美的关系、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文化互动对艺术的影响、艺术市场与博物馆经营、性别与艺术、女性主义艺术、艺术的接受与阐释、数字化艺术及其传播等方面的问题。作者通过对相关文化史、艺术史事实的呈现使我们了解到这些问题的文化历史背景和发展演变;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哲学、美学、艺术理论方面的研究结论展示出对这些问题长时段、多角度的思考。读者通过阅读就可以了解基本艺术的史实与相关的理论成果。在每一章的结语里作者对于那些史实与理论做出了总结和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更进一步深化了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这一点体现了作者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写作原则。从整体上来说,本书作者也试图就艺术是什么这一难以说清的问题做出某种程度的解答,在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作者不是给艺术一个明确的强制性规定,而是对不同研究者的判断加以讨论,如理查德•安德森提出的艺术是“有文化意味的意义,被巧妙地编入了动人且具有美感的媒介”,罗伯特•欧文提出的艺术是“对于感知意识的持续检验以及对于周围世界的认知的持续扩大”,等等。这使我们获得了对于艺术概念一定程度上的把握,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艺术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复杂性。最终,艺术是什么就只能依靠我们每一个人的感知、思考与判断了。

  作为为大学生、艺术爱好者等读者群体而写的一本介绍艺术及其相关理论的著作,本书的作者展示了广阔的研究视野。从原始艺术到当代艺术,从非洲肯尼亚的土著雕塑到印地安人的手工艺品,从绘画到网络和多媒体艺术,作者用一种全球的眼光来组织相关的材料。面对一些具体的理论问题的时候,作者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发掘出很多看似完全不同的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完本书,我们跟随作者完成了一次穿越不同文化与地域的艺术之旅,从中不仅可以获得丰富的艺术知识与艺术体验,同时也可以解开我们心中许多的艺术谜团,使我们获得对于艺术的整体性认识,这也许就是本书能给读者带来的乐趣与收获。

  《西方艺术新论-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拓展阅读

  搬运自英文版的“future reading”部分。

第一章

  Thomas McEvilley关于艺术的仪式理论:

Sculpture in the Age of Doubt (Aest评价人数不足Thomas McEvilley / 1999 / Allworth Press

  Clement Greenberg的观点:

Art and Culture9.1Clement Greenberg / 1992 / Beacon Press

  关于NEA的辩论:

Culture Wars目前无人评价Bolton, Richard / 1992 / The New Press

  关于Goya:

Goya9.0Janis Tomlinson / 1999 / Phaidon Inc Ltd

第二章

  关于戏剧:

Plato: Republic8.9Plato / 1992 /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Inc.

  特别是《理想国》的第十册。

Poetics9.0Aristotle D. W. Lucas / 30 July, 1981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关于艺术史中的模仿理论:

Art and Illusion9.4E.H. Gombrich / 2004 / Phaidon Press

  关于中世纪美学:

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8.3Umberto Eco / 2002 / Yale University PressGothic Architecture and Scholastici8.0Erwin Panofsky / 2005 / Archabbey Publications

  关于《帕西法尔》:

The Rough Guide to Opera评价人数不足Boyden, Matthew / Rough Guides

  第251-254页。

  关于尼采早期美学理论:

The Birth of Tragedy评价人数不足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 2009

第三章

  关于中国园林:

The Chinese Garden8.8Maggie Keswick / 2003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作者提到的世界艺术系列:

Buddhist Art and Architecture评价人数不足Robert E. Fisher / 1993 / Thames & HudsonIslamic Art and Architecture评价人数不足Robert Hillenbrand / 1998 / Thames & HudsonAfrican Art目前无人评价Frank Willett / 2003 / Thames & HudsonAboriginal Art评价人数不足Caruana, Wally / 2003 / W W Norton & Co Inc

  关于Huichol Art:

  1996年10月的《Lapidary Journal》,60-65页

  关于因纽特艺术:

Inuit Art: An Introduction目前无人评价Hessel, Ingo/ Hessel, Dieter (PHT)/ Swinton, George (FRW) / 2003 / Douglas & McIntyre

  阿瑟·丹托提到的“非洲艺术与手工业制品”见:

Beyond the Brillo Box评价人数不足Arthur C. Danto / 1998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9-114页。

  Roger Shiner的评论“ Primitive Fakes, Tourist Art, and the Ideology of Authenticity ”出自《 Journal of Aesthetics and Art Criticism》1994年春季,总第52期,第225-234页。

  James Clifford的评论“ Four Northwest Coast Museums: Travel Reflections ”出自:

Exhibiting Cultures7.6Ivan Karp Steven D. Lavine / 1991 / Smithsonian Books

  第212-254页。

  关于巴黎的展览,见:

Art in America目前无人评价Benjamin, Samuel Greene Wheeler

  关于后殖民时期身份认同:

  见 Sunil Gupta的《 Disrupted Borders: An Intervention in Definitions of Boundaries》(London: Rivers Oram Press, 1993)

第四章

  Truus Buggels 和 Annemoon van Hemel《 Art Museums and the Price of Success》 (Amsterdam: Boekman Foundation, 1993)

Painting by Numbers评价人数不足Joann Wypijewski / 1999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网站:www.diacenter.org/km/index.html

  关于博物馆:

The Birth of the Museum8.5Tony Bennett / 1995 / RoutledgeMaking the Mummies Dance评价人数不足Thomas Hoving / 1994 / TouchstoneMuseum Studies in Material Culture 目前无人评价Susan M. Pearce (Editor) / (Mar 1992) / Smithsonian Inst PrAesthetics目前无人评价Korsmeyer, Carolyn 编 / 1998 / Wiley-Blackwell

  关于艺术和金钱:

  Rita Koselka, “Tasteful, Unprofitable, Microsoft?”出自《Forbes》1997年11月刊。

Art and Culture9.1Clement Greenberg / 1992 / Beacon Press

  Carter Ratcliff, “The Marriage of Art and Money”, ——Art in America 76(7)(July 1988): 76-84+

  Carol Zemel,“ What Becomes a Legend Most (on the Van Gogh auction phenomenon)”—— Art in America 76(7)(July 1988): 88-93+.

第五章

Queering the Pitch目前无人评价Brett, Philip; Wood, Elizabeth; Thomas, Gary / 1994 / RoutledgeMusic6.4Nicholas Cook / 2000 / Oxford Paperbacks

  关于女性主义艺术:

Feminism and Tradition in Aesthetic目前无人评价Peggy Zeglin Brand Carolyn Korsmeyer / 1995 /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Gender and Genius Towards a Feminis目前无人评价Battersby, ChristineOld Mistresses目前无人评价Rozsika Parker Griselda Pollock / 1991 / Pandora Press

  关于 Jackson Pollock:

To a Violent Grave目前无人评价Jeffrey Potter / 1985 / Putnam Pub Group (T)

  关于印度陶罐:

Maria the Potter of San Ildefonso目前无人评价Marriott, AliceNampeyo and Her Pottery目前无人评价Kramer, Barbara / 2003 / Univ of Arizona Pr

  关于 Judy Chicago 的更多信息,见 www.judychicago.com

  关于 Cindy Sherm:

Encounters and Reflections评价人数不足Arthur C. Danto / 1997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20-126页。

第六章

  关于 Francis Bacon :

Francis Bacon目前无人评价Michael Peppiatt / 2009 / Skyhorse PublishingFrancis Bacon目前无人评价Russell, John / 1989

  Andrew Sinclair, Francis Bacon: His Life and Violent Times (New York: Crown Publishers, 1993)

  关于 Foucault 和 Velazquez :

  Joel Snyder and Ted Cohen, 'Reflections on Las Meninas: Paradox Lost '

Critical Inquiry目前无人评价1980 / Univ of Chicago Pr (T)

  429-447页。

  关于认知科学:

Language, Music, and Mind目前无人评价Diana Raffman / 1993 / The MIT PressCognition and the Visual Arts评价人数不足Robert L. Solso / 1996 / A Bradford Book

第七章

  关于 Mcluhan:

Understanding Media8.5Marshall Mcluhan / 1969 / SignetThe Global Village评价人数不足Marshall McLuhan Bruce R. Powers / 1992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关于 Benjamin 和 Mcluhan:

A Philosophy of Mass Art目前无人评价Noel Carroll / January 1998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关于 Cindy Sherman, David Salle, Jenny Holzer, 以及后现代艺术:

Art After Modernism评价人数不足Brian Wallis / 1994 / David R GodineLife on the Screen8.3Sherry Turkle / 1997 / Simon & Schuster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