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体的重建》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自体的重建》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1-03 01:0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体的重建》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体的重建》是一本由海因茨·科胡特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2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体的重建》精选点评:

  ●翻译得稍微有点晦涩。

  ●这个版本翻译的真的不好,内容不错,建议可以找原版来读

  ●读了两遍,还是不行,好像隔着一堵墙,打不进去。但是又特别喜欢自体的观点,先看着其他的自体书再回来读吧!

  ●这是科胡特自体三部曲第二部,这部里,有调整和重塑自体功能的实操思路。

  ●书内容很好,翻译不理想,建议比较专业的人才看。或者去读原版

  ●就这本书,破折号用到爆表,没有点精神分析方向的根基,真的不要自虐了。。。

  ●略读 读的过程中,越发觉得自己有问题,然后看谁都有问题,不过一些毛病确实要改掉,不然发展成精神病可怎么办?但就像科胡特所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轻微症状吧,只不过那些成功人士毛病更大?或者它既可以让你陷入地狱潦倒一生痛苦一世又可让你成为最成功的人? 原谅我会误解科胡特的书,主要是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他帮助我看清了自己 谢谢

  ●相对通俗一些,能看懂,有启发

  ●翻译的太晦涩了 很难懂 无法了解大师的精髓 这么好的书能有新的翻译版本吗

  ●科胡特的神入概念类似与共情,但与共情又有很大区别,共情是感性无规则的,神入是有指向性和结构性的,了解这点这本书会好懂一些。

  《自体的重建》读后感(一):武志红推荐

  非常好的书!看到武志红老师在微博上推荐此书,我就在该书上架的第一时间买来了。

  作者对于自恋的剖析非常精辟,我认识到了:正常的自恋不应该被压制,它是从对自体的爱转到对客体的爱的一个必经的过渡过程!力荐!

  作者果然是这方面的泰山鼻祖。非常好的书,值得收藏。

  《自体的重建》读后感(二):Kohut如是说——乾元性海

  海天线 孤单的落日

  燃烧后 会不会有重生

  精神分析作为人类理解自我、认识自己无可争议的领导力量经历过几波浪潮,Kohut以人本主义的理念重塑了精神分析的面貌,像爱因斯坦解救了经典力学一样,拯救了传统的精神分析。

  Kohut对精神分析的本质作了高度概括:借由观察者对人类内在生活进行持续的“神入-内省”的侵润,收集资料并加以解释。在这个本质之上可以附着特殊的技术手段如自由联想、梦的解析等等,以使神经症患者能够获得“工作与爱的能力”。在工作上高效率,而在情感上享受充分的愉悦。

  Kohut将神经症病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内疚人”,一种是“悲剧人”。内疚人与传统精神分析驱力理论相对应,驱力理论认为潜意识中的各种本能冲突制衡构成神经症的基础,为了减小来自本我享乐原则(特别是性欲区)与超我代表的现实原则之间冲突的压力,内疚人会以各种隐晦扭曲的方式满足潜意识中的欲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虚无的欲望对象根本带不来真是彻底的享乐,从而称其为内疚人。Kohut称自体破碎的神经症患者为悲剧人,悲剧人最典型的特征为广泛弥漫的孤独空虚感与不确定感存在于精神的各个部门。悲剧人究其一生都在追求自体的实现,可是往往以失败而收场,从而称之为悲剧人。

  驱力心理学认为“俄狄浦斯情节”为神经症患者的原罪,认为对神经症患者的治疗在于让他走出俄狄浦斯情节。Kohut认为自体为较俄狄浦斯情节更原始的心理概念,从自体的角度诠释了俄狄浦斯情节。可以说Kohut认为自体理论与驱力心理学理论是相容的,并提出内疚人与悲剧人的概念。

  Kohut认为双亲过度亲近而产生的过度刺激是结构型障碍的起源,而双亲远离而产生的过少刺激,是自体疾患的致病因素。传统社会被体验为威胁的亲近环境,越来越被体验为威胁的远离环境。所以Kohut认为现代社会产生更多的各种各样不能实现自我的悲剧人。

  Kohut的理论中自体为核心概念,可是在本书中Kohut从来没有对自体下过任何定义。对自己性质的描述可以在本书的精华章节“双极自体”中找到。精神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原始心理内容的选择性包含和排除过程城,曾被体验为古老的心理内容逐渐遗弃或消失,而与外界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某些部分被纳入自体之内。而这个过程中会建立两个基本的心理功能:镜像自体客体的自体-肯定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的钦佩。

  婴儿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对自己的能力和自尊具有夸大的想象。但是婴儿最初并不能区分自己和母亲,倾向于从母亲的眼中看到完美的自己。若母亲对自己表示肯定,婴儿会从一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完美。在母亲持续健康的镜像-肯定过程中,婴儿逐渐发展起来核心的企图心,建立起健康的表现癖,体验为宽阔的心理构造,它为一个人未来成就的源泉。当孩子自体-肯定的存在不被镜像自体-客体回应时,夸大的、孤立的、性欲化的暴露表现癖将会主宰孩子的企图心。

  当孩子自己的完美性被不肯定的镜像所打破,会本能的寻找理想化的、全能的自体-客气并想要与它融合。镜像的自体-客体想说的是"我很完美“,而理想化双亲想说的是”你很完美,而我想与你融合“。健康的理想化双亲会让孩子获得一个钦佩的对象,并不断突出自己的优秀特点从而获得自己的核心理想目标结构。若理想化双亲过程没有成功,则孩子健康快乐的钦佩将会终止,宽阔的心理结构将会崩溃,从而沉溺于成人力量的孤立且性欲化的偷窥癖。

  镜像的自体-客体为一极,构成孩子核心的企图心,理想化双亲为另一极,构成孩子的理想。企图心和理想关联为一组相关的天分与技能,这些天分与技能吸引它自身或对应核心企图心与理想的要求发展起来。核心企图心与核心理想之间,存在活动-促进的张力斜率,推动心理活动永恒流动,推动其企图心并导向核心理想。我们可以看到,自体的双极之间,外部包含着特殊的天分和技能,而内部为持续的张力弧。个人人格中的持续不变感或者说”存在感“,并不是因为核心企图心与核心理想的内容不变,而是由于自体表现的、创造的、指向未来张力的不变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国古老哲学中所说的”乾"。Kohut所说的重建,就是要重建双极之间的统整性,重建人格中的”存在感“,消除悲剧人心中广泛弥漫的孤独空虚感与不确定感。

  在自体的建立过程中,对应核心自体的两极存在两次机会。一方面关联孩子统整的、夸大-表现的自体建立,另一方面是孩子统整的理想化双亲。发展的过程中,前者处于更早的阶段,而后者处于较晚的阶段,从自体的夸大被镜像开始,转到自体与理想的主动融合。最终奠定的核心自体,两个成分可以相互补偿:一个成分的巩固通常可以抵消另一个成分的缺陷。Kohut发现,通过对悲剧人神入-内省的分析,可以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好的自体-客体,为病人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激活其自体中双极,重建破碎的自体。Kohut对理想化双亲给予足够的赞誉,认为绝大多数情况下,理想化双亲的一极的活化,为自体统整性的建立与巩固提供更多的资源。

  总结起来,精神结构不断向上发展的过程中,选择性排除的包含过程构建起核心企图心与核心理想,这两极之间,外部关联一组特殊的天分与技能,而内部为活动-促进的张力弧,我理解为”乾”。持续不变又永恒流动的张力弧构成了人区分于外界持续不变的存在感,为自体的核心与人之为人的根本。若统整的核心自体不能建立,则夸大、孤立、性欲化的破碎自体出现,广泛弥漫的孤独空虚感持续笼罩在精神的各个部门。对自体重建的希望在于,通过重新活化自体中的两极,建立统整的张力弧。

  Kohut的理论可以用一个字高度概括——《易经》中所说的“乾”。何为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蓬勃向上、永恒流动、生生不息的境界即为人生之大智慧,成长的不二法门。可是在人成长过程中要经过多少磨砺?你不会知道灵魂可以破碎到何种程度,孤立、夸大、性欲化的自体碎片拥有多么偏执的力量,而孤寂的原野上踽踽独行的人是多么渴望......

  我想,这就是“一个男人的成长”。

  海天线 孤单的落日

  燃烧后 必然会有重生

  《自体的重建》读后感(三):精神分析新视野——发现心灵深处那盏灯

  1自恋力比多

  科胡特被认为是弗洛伊德修正者,他从研究自恋人格障碍出发,发现了自体损伤这一现象,他发现自恋障碍患者无法拥有愉悦感和价值感,与神经症的病理并不在一个维度上。科胡特认为自恋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提出自体-客体对于人的重要性,认为核心自体是人格的根本结构。他修正了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新的完整体系,创立了自体心理学派。

  自体心理学主要治疗任务在于为来访重新树立价值感与充实感,修通病人破损的人格,从而恢复本该具备的基本的人格功能,消除症状、提高现实适应性,并且提升创造力。科胡特研究结案问题时特别提出来访结束咨询后普遍出现的幽默感指标,幽默感其实是类似创造的一种结构,它也是应对紧张与焦虑的比较高等级的防御机制。把幽默感作为一个结案考量是自体心理学的一个鲜明的特征,主体的自尊维护以及生活活力是治疗的核心目的。

  科胡特写到:“在评估个案的进展时,分析师能够确定个案的奉献于其价值与理想并非一种狂热盲目,而是伴随着可通过幽默表达的一种均衡感受,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决定性。理想主义与幽默的并存,不仅展现了自恋情势的内容与心理位置已经改变,也展现出自恋能量现在已经被驯服与中和,且正跟随目标-抑制的过程。...”(摘抄自《自体的分析》)

  从这段话中可以了解到科胡特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人的活力与创造力的获得,他创立自体心理学的初衷也正是源于此,他认为分析师处理的不应该仅仅是症状而应该是来访的“全部”,症状作为来访的一个郁结的局部是隶属于全体人格结构之中的。倾听整体,尤其是以内聚自体为核心的整体精神面貌才是核心任务。

  弗洛伊德曾提出工作与爱是人生的两条主要方向,他说过治愈的关键在于分析师的爱。弗洛伊德的治愈理念与科胡特的早期治愈理念(狭义自体心理学)内核相通,都是将来访的力比多疏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将病人从症状中解脱出来。所谓力比多的正确的流通方向就是脱离症状并且用与他人及世界相连接的升华途径。不同之处在于对力比多的定义,科胡特将力比多概念分化出一个自恋的功能属性,并且以自恋力比多的功能性来阐述自恋障碍。

  对于力比多的定义早有其他争议者,比如荣格将力比多定义为广泛的生命力,阿德勒则强调意志力。总之,心理能量似乎都是被大师所承认的某种“暗流”,是某种潜藏的潜能。内心深处存在这种或那种的心理动力源泉,源泉的走向会出现偏差形成症状,症状是精神结构的一个死结,它是一个消耗力比多的无效用的存在。说症状是病的,是因为症状是没有建设性的,比如强迫症、恐惧症,病症本身无法让主体顺利工作与生活。但是另一方面,症状本身其实又代偿了病人的内在完整性,它至关重要。本质上讲,治愈不是将症状“消灭”,而是将其“转移”,转移到文化这一“建设性症状”中就是积极的,升华是唯一的出路。要么陷入停滞,被滞留在症状孤岛中,要么就好好活着,创造性的活着。

  科胡特早期理论阶段中将经典理论中的力比多概念增加一个新的维度,将“自恋力比多”剥离出来与经典理论中的客体力比多分庭抗礼。经典理论认为:客体力比多关涉到原始自恋以及客体爱的发展,它是从原始自恋转向客体爱过程中的原动力,其本身的能量灌注的流动特性符合人格内部的“能量经济学”的规律。最初婴儿处于原始自恋阶段,力比多对于自身进行灌注。原始自恋是以自己作为爱的对象的阶段,随着现实感的发展,力比多的客体灌注逐步取代了自体灌注。转变过程就像是从计划经济的自给自足转向市场经济的对外流通一样,“转轨失败”的个体将面临重新退回计划经济的局面,从而形成自恋障碍的人格结构。自恋障碍因为力比多能量对内运用,导致客体爱的能力停滞,从而会造成一定的机能紊乱。自恋障碍比精神病轻,比神经症重。经典理论认为自恋障碍无法移情,因而也是无法解析的。

  自恋力比多概念是在狭义自体心理学阶段从经典驱力理论中分化出的新概念,自恋力比多的作用主要关涉到人的自尊与价值感的形成,它是促成健康人格结构构建的关键能量。自恋力比多同样拥有一套自己的能量经济学,比如自恋力比多灌注到自体表象时表现为夸大性自体,能量正常性的撤回后形成个体志向,灌注到客体表象上时则表现为理想化双亲影像,能量撤回后形成个体的理想。自恋力比多概念将人格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路线,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阶段主要关注自恋力比多如何促成人格结构的构建,以及自恋力比多在灌注挫败情景下的病症性后果。

  2自体以及自体客体

  科胡特理论中自体的概念与客体关系学派说的自体稍有不同,他描述的广义的自体(“内聚性自体”)是人格中最幽深且最关键的内部结构,是支撑人的存在感与价值感的核心装置。科胡特曾把精神分析的演进比喻为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发展变化,量子力学的角度更细微更深入,就仿佛把视角从分子结构调整到原子结构一样,自体概念就是科胡特的原子核视角,它更加隐蔽,但对人格发挥的作用却十分深远。微观层面的科学观重视观察者的观察效应,科胡特用宏观与微观的比喻来揭示观察者的主观性影响客观结果的原理,意在表达自体心理学研究的人际关系中主体间性的问题。)

  科胡特写到:“孩子体验世界的原发心理构造并非驱力,驱力体验的发生是因为自体未被支持而崩溃的产物。...在正常而合适的情况下,这两种功能的存在,标志着独立的自体开始从镜像的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基质中升起。当孩子自体-肯定的存在不被镜像的自体-客体回应,他健康的表现癖(体验上宽阔的心理构造,即使用明显的包括单一的身体部分,或单一的心智功能,以作为整个自体的代表)将会别放弃,而关于夸大的单一象征(尿柱、粪便、阳具)的孤立而性欲化的表露表现癖将会主宰。同样地,当孩子寻找理想化的、全能的自体-客体并想要和其力量融合,如果没有成功,不论是因为自体-客体的脆弱,或是因为自体-客体拒绝允许孩子和其伟大力量融合;那么孩子健康而快乐的、瞠目结舌的钦佩将会再度终止,宽阔的心理结构将会被崩溃,而沉溺于对成人力量的单独象征(阴茎、乳房)的孤立且性欲化的偷窥癖...”(摘抄自《自体的重建》)。

  从这段文字我们发现,科胡特后期运用自体概念重新定义除了自体障碍以外的其他更广泛的心理障碍,《自体的重建》一书是科胡特将自体心理学理论拓展其解释效度的努力,此书标志着自体心理学体系的扩建与完成。

  主体依赖客体镜映并且从镜映中分化而出的思想与温尼科特讲的主体从促进性的抱持环境中脱离而出的思路本质上是同一的,他们都认为自体最初迫切依赖着母体环境的镜映与支持。(科胡特研究的镜映以及镜映挫败等课题温尼科特理论都有涉及,而且极具理论价值。科胡特与温尼科特的区别在于科胡特积极的对理论进行了理论化和体系化,温尼科特的重要理论则呈现出“重要而分散”的特点,他一没建派,二没构建理论体系。)

  自体的完整与健康取决于主体是否在早年得到过足够的爱与守护,儿童在父母积极的镜映与持续的共情下会发展出一个能够自洽的人格结构,此人格结构中应该包含着被转化吸收后的自体-客体这一“内嵌装置”,它是支撑着主体价值感与恒常感。相反,镜映与支持挫败下的病态人格无法获得积极自主的人格组织,他将病理性的需求外在他人或者陷入病理性的自夸之中,同时伴随大量的驱力错乱和以及感受上的颓废与空洞,迫切需要填补内部黑洞般的空虚感。

  早期充当儿童自体-客体的父母作为儿童的基本功能结构而存在,父母被理想化并且被儿童体验为“自己人”来提升儿童的价值感。父母的教养原则在于“看到孩子”并且欣赏他们,父母给予儿童鼓励和欣赏,并且适度的被儿童体验为可以直接“使用”的自身的延伸。孩子健康灵魂的建立需要鼓励、欣赏、守护的促进性环境,反之,其他一切将孩子工具化(情感的工具化,实用主义的工具化)都将损害孩子的核心自体的构建。

  称赞、支持、鼓励,充满共情的养育环境最终将被孩子吸收内化,内化了积极自体-客体的他们拥有了自我肯定,自我调节的基本人格功能。这个情景就像是一个没有点亮尾灯的小萤火虫前期必须依赖妈妈的灯光照亮自己的路一样,直到小萤火虫因为妈妈长期的陪伴与支持而点亮了自己的灯为止。拥有了自己内化的灯才标志着他获得了健康的人格结构,拥有了独自探寻人生的自我支撑的力量。他的灯是妈妈(或者爸爸等周围关键镜映者)为他点亮的,他的灯本质上就是内化了的自体-客体的鼓励与支持的“自运行功能”。如果这盏灯若没有被点亮,没有灯光的萤火虫只能继续依靠外在的他人光源来为自己照亮,依赖他人灯光的行为属于将外在他者作为自体-客体结构的补偿行为,他将外在的他人作为内在的人格结构而加以利用。但结构不完整的自体是易碎的、敏感过度的、嗷嗷待哺的,他缺乏建立平等互惠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缺乏维持价值感与安全感的内在根基,比如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所描绘的典型情形。(广义自体心理学细微修正了狭义自体心理学提出的独立性,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即便拥有健康内嵌的自体-客体结构依然需要依赖外界他者的支持,因为仅仅依靠内部力量往往是能量不够的,所以良好而丰富的外部关系对于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科胡特重新定义了精神分析的学科内涵,论证了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他认为内省与神入(或翻译为共情)是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工具,他将精神分析定义为通过内省与神入研究人类的复杂心理状态的科学。精神分析的原点在于通过基本观察工具(神入与内省)获得的经验以及基于经验的理论推测,任何理论都可以并且应该拿到原点处接受检验与修正。自体心理学理论本身就是通过以上基本科学原则获得的,理论的提出依托了大量临床观察与深入思考。

  来源:精神分析读书笔记18-科胡特(一)

  《自体的重建》读后感(四):生涩难懂的书中悟出的一些所得——《自体的重建》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这本书是由台湾人翻译的,从翻译的效果来看,翻译者的水平不是很高,再加上台湾与大陆在书面语言表述上的差别,所以这本书让我感觉读起来真的生涩难懂。但最终还是耐着性子读完了,并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以读书笔记的方式展现出来。

  -----------------分割线---------------------------

  关联母亲为镜像的自体-客体功能的失败,关联父亲作为有理想化影像的自体-客体功能,的失败这是否意味着母爱缺失一般为镜像移情,父爱缺失一般为理想化移情呢?(同性为理想化,异性为镜像)。

  患者不仅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童年来寻找自己的创伤,而且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父母如何对待自己的孙子来发现自己曾经的创伤,比如父母因缺乏共情而形成的自己原发性缺陷。也就是说子女可能通过父母如何照顾自己的孩子而发现自己受伤有原因。

  人们为什么喜欢回顾自己的创伤,就像我们牙疼时喜欢去用舌头舔一样,我们是在检查内心的伤口是否还疼,结果发现还是疼…

  母亲的回应不足,或孩子总是被拒绝的状态,他可能会形成故意在母亲面前暴露自己受惩罚的行为,因为这样一方面对伤害有掌控感,另一方面也算引起了母亲的关注。

  当母亲回应不足时,孩子的得到的回应不够,他未来可能会形成一种表现癖来直充曾经的缺失。然而这种表现癖很难满足,所以会很容易发展为两个极端,一个是会压抑这种表现癖而伤害自己(自我否定应该也算一种吧),还有就是转化为狂热的活动和性欲化的幻想(幻想甚至真成去拥有一个满足自己所有欲望和念头的性奴)。

  原发结构--镜像自体-客体,代偿结构--理想化自体-客体

  写作的文风和结构决定于人的心理结构,文学可能是本能欲望的升华。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寻找内心的缺失和代偿,这就为自己的成长和治疗打下了基础。

  移情官能症结案:成功放弃或永远放一边自己的古老要求。

  当原发过程(如原以的表现癖,与母性的自体-客体结合)与次发过程(他的文字,语言,写作)中隔着结构缺陷,导致他表现癖-夸大-创造的挣扎,不能全然灌注于良好的、稳定内化的目标。没有把夸大-表现癖力比多更好地为理想服务,还导致了执行结构(自我)无法发展的情况。

  过久的分析会导致人分析上瘾,(这好像是一种理智化的防御)。

  前语言期的语言创伤甚至在分析时也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更可能像通过生理反应而表现释放。

  强烈的贪婪,广泛的暴怒,无限的抑郁,甚至永远摆荡的体验(古老的自体好像本我的状态。)

  发生在成功分析的转变,并非因为领悟的结果,也就是说仅仅因为知道了症状就消失了并不完全,所以自体心理学更关注微结构,比精神分析更细化的内容。(这是否意识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心学更需要实践才得成长。)

  自体心理学把分析的过程当作一个能动的过程,而非简单的分析过程,认为这是通过分析,所调动出来的古老挣扎的不断冲击,使得新的结构在自我中形成,并成为旧模式的补充部分,这个过程中有(释放延迟,中和化,目标抑制,替代满足,通过幻想形成而达到一心一意。)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看是发自内心的兴趣或许也有着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比如幻想拉小提琴来赢得观众的喝彩和羡慕,这或许是为了儿童后期母亲移情的修通,以现实但满足的方式学习其表现癖的挣扎。这会为修通目标做出贡献,可以建立暂时可用的结构,但这种活动并不是来自于自己天生的优势智能,不是自己天分所在,注定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当自己的心理达到高的层次,不用这种方式来作为其夸大欲与表现癖的载体,则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天分和优势智能,自己又所热爱的活动就非常有必要,所以我自己也要反思清楚自己所做是否是自己所想要的,还同仅仅满足了自己的某种表现癖的需要或其它内心需求,看能否有一个更为好的选择。

  只所以没有一开始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活动是因为采用当前的活动更容易达到表现癖的作用,而且新的活动必须要完成某个心理障碍才能承载和运用。

  通过分析寻找一个真正快乐的自我实现之路。

  原我:对母亲的性欲爱,超我:对敌对父亲的理想化

  个案缺乏安全感,觉得周围都是敌人,虽然不利于人际交往却对个案起到了你保护作用,所以在没有教会他更好的方式前,最好不要改变个案的感知。

  当内心已经建立一个表现癖与夸大企图心中心模式,完美的理想,天分与技能的部门,那个案就可以自己走走去,自己是否建立类似的结构?

  能够将完美理想与企图心和表现欲的关系恰当处理,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成长状态。

  恋物癖的行为(对女性丝袜和内衣)构成了对母性美好的精髓,是一种代偿或代为满足。如果个人成长之后,发现了更为重要,或更合理,更能满足内心需要的行不,恋物的行为变得不那么重要,也就可能不再成瘾。

  当孩子认为自己不能被满足自尊接纳和提升的需要,除非要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对成功的渴望和对自己的否定就会更加强烈,最终也会失去自我。

  性变态等扭曲的性行为很多时候是在维持一个即将破碎的自体,情感控制能力弱的人性欲应该比情感控制能力强的人高。

  肛门期性格是吝啬,粪便是一种创造的快乐,如果母亲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互动,不利于孩子良好自体建立。

  孩子需要恰当的挫折,如果母亲一直给孩子完美的共情,则孩子长大后,也会患上精神分裂。

  母亲的溺爱和完美的共情,可能让孩子产生恋物癖,因为他们不固着于母亲所给予的体验,而不肯向现实妥协。恋物癖可以满足孩子对母亲体验的完美延续,这是以损害现实和成熟模式所得到的愉悦 。

  口欲期的伤害,使得孩子在长大后会寻找口腔刺激来寻找安慰(性欲期)。

  自体心理学把体验的自体客体与真实的客体区分开来,来解释我们所审视的对象。

  当病人对理想化的自体客体健康的融合,没有得到回应之后,理想化影像就破裂成碎片,这是融合的需求被性欲化且指向这些碎片,透过与全能的双亲影像的拒绝特征(处罚、贬抑、轻视)作性欲化的融合,来提供他强化的理想,这时性虐待的需求和行为就可能出现了。

  制度化的运动,竟然也可以承载理想化双亲的功能,减少贫困地区青少年的攻击性。

  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冲突和矛盾的,比如分析师的父母越对孩子关注和移情,孩子的内心会变得越复杂和神秘,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对抗而非养育的配合,人就是这么复杂吧。

  病人在其碎片化后会描述自己的驱体的病症反应。当病人自体不被威胁时,不会注意身体的小缺陷,当自体分裂时许多症状及不适就可能被放大。

  当一些病人面临严重的自体破碎时,借着暂时且狂热地参加各种活动来防止自体的全面崩溃。说明人在内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做到更理智和理性。

  当病人开始自体破碎时,他会更关注身体的变化,甚至会幻想身体内的旅行来维持自体的同一感。同理可得追逐肉体的性爱,是在为枯萎的心理埋单,也或许在转移自己的焦虑和不安,人为什么会如此,或许是需要肌肤的安慰吧,最起码自己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性欲的刺激可以让人感受到身体-自体的存在,并重获控制感,让人感觉自己活着,使自己寂寞的被威胁的自体再活化起来。

  每个人或许都有处于创伤状态的反应,书中的案例是易怒,自己好像也有类似的反应,特别是青春期时更是如此,但现在发现,受伤时的那种突然麻木,茫然,恐惧型,无力感,好像也是自己的受伤状态。

  结构型官能症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乱伦欲望的能以克制与害怕超我惩罚之间的冲突,而后者在于对避免再暴露于童年的自恋伤害与羞辱之中畏惧。对于自恋型人格障碍而言,只要被分析者的自体开始变得稳固,当自体-客体的丧失,不再以碎裂、严重的脆弱,或不可控制的暴怒作反应,那么分析就达到结案阶段。

  一个人处于痛苦的内在不确定与无目标感,弥漫于他生活的各个部门,这就是广泛的自体障碍的特征。更特定的抱怨是反复发生的不安感与神经质,可视为自体统整脆弱有阵发性恶化。如反复的易怒、疑病与混乱的就症侯群。

  易怒是典型的创伤状态的表现。

  对于一个自体易破碎的人而言,避免与周围环境过多的介入和纠缠是保持自体完整的方法,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有逃离人际关系复杂的环境,甚至逃离世俗去寻找世外桃源,事实上通过简单的物理隔绝同样难达到避免自体被干涉的效果,比如耳塞,眼罩。但最终保持与外界界限和防御之墙的还是有一个强大的心理。但物理和行动的隔绝会使内心的能量消耗少很多。

  为什么人会害怕到陌生的环境去,或对于即将离开的特别是投注于情感的环境难以离去,就是因为害怕陌生环境带给自己自体破碎的感觉,同时对一个熟悉的能让自体感觉完整和安全的环境的留恋。

  面对镜像的自体客体的健康的自体-肯定,面对理想化自体客体的健康的钦佩,这两种功能在自身的形成和存在标志着自体开始从镜像与理想化的自体客体中形成。

  移情官能症与自恋人格障碍的区别:移情官能症:内心乱伦欲望与害怕惩戒的冲突;自恋人格。障碍:缺陷自体需要与避免再暴露于童年自恋伤害与羞辱(自己的需求没有被回应)人格障碍病理:自体没有被稳固建立,心理结构的缺失,依赖于自体-客体的存在,害怕这种失去。

  当自体客体以及与他们的功能已经充分转化为心理结构,能独立发挥功能则可以结案。

  如果母亲不能完成孩子的建立稳固统整的核心自体的需要,父亲也可以承担这个功能,但如果父亲也失败了,就需要孩子以前能遇上一个理想化双亲的人,比如咨询师或者一个爱人。

  自体病患的五类精神病理:1、精神病;2、边缘型状态;3、分裂样与妄想人格;4、自恋人格障碍(对嘲笑,凝病,或抑郁的过分敏感);5、自恋型行为障碍。(自体暂时的崩溃,脆弱或严重扭曲,如性变态,行为偏差或药物成瘾)

  性虐待是一种强迫镜像的自体-客体对自己回应的行为,这是一种自恋暴怒的变异表现,根本上是想要增加自尊的期望。但这种成瘾的行为是种望梅止渴,没有真正的效能的。

  当病人被共情,自己自恋剥夺的感觉被理解和回应,他们的性变态行为就会很快消失。

  是否出现行为与其健康程度有关,行为越明显说明自体结构损坏越严重,或者发展越不完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