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避险读后感100字
《大避险》是一本由杨连宁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避险》读后感(一):大避险需要不避嫌
大避险需要不避嫌
评《大避险》
随着改革成为中国目前最为热点的话题,关于这方面的书籍也多了一些,这本《大避险》也算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了,作者根据他对中国经济的理解,结合他所从事的职业和所经历的事业,提出了他对于中国经济的44个看法,很难得的是,每一个看法都是针对一个问题,而且透彻地指出了其中的谜底(或者叫“症结”),并根据这个谜底提出了下一步经济改革的一些比较好的建议和意见,当然作者没有说是问题,只谦虚地说是“预警”,也就是可能会出现问题的经济现象,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风险无处不在,我们也很乐意听到中国经济学家说出一些关于中国经济的实话、真话来,因为只有正视风险,才可能化为危机,让中国的改革踏上坦途。
中国的经济,还是应该由中国经济学家来解析,因为只有他们才能更加深入经济背后的各类背景,把各种经济现象背后的谜底揭开给我们看,这种正确的分析和深入的探讨才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近年来我们“一谈房(价),就受伤”,内需迟迟拉动不起来,贫富差距却越来越大,各种经济问题凸显出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尖锐问题,这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到“经济周期的正常调整”、“中等收入陷阱”或者“人口红利消失”等结论中,更要看到经济背后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比如说《大避险》书中所说的人民币增发(“超发”可能会更合适一些)问题,政府过多介入市场,固定资产投资长期占据经济增长的主要权重等,作者甚至更进一步指出特权独占、拥权自肥的各种腐败现象,也是中国经济败坏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的这些见解同时还借助国际、国内一些经济学家的分析和判断,让作者的各种论点显得更加有说服力,站得住脚。
这次看关于中国经济方面的书籍,过程中会长一些,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总会有多一些思考和延伸阅读;可能是因为现如今政府已经具备“接受批评”的勇气,各种真话也会多一些,书中的很多观点又比较深入透彻,需要一些背景知识来辅助理解。好在,作者用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来举证自己的观点,并时不时用一些医学上的术语来说明中国经济生病了的症状,为本书增添了几分趣味。如果说《大避险》是对中国经济的一次全面预警,我倒觉得作者是在借用医生的“体检”,大避险需要不避嫌,直面问题才是解决问题的最重要原则,杨老师把中国经济的各种问题全面暴露出来了,体检完成了,剩下的就是要到各专业门诊去挂号、治病去了。
2013-3-23
《大避险》读后感(二):还没有走出山坳的中国
还没有走出山坳的中国《大避险》
读这本书让我马上就联想到二十年前的一本书,名字叫《山坳上的中国》,在那本书中作者何博传,至今还清晰的记得这个名字,在书中大声疾呼,针砭时弊,在为我们敲响警钟。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航母下水,高铁疾驰,蛟龙入海,嫦娥升天,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中国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可是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就没有问题了吗?在前进的路上就没有陷阱和岔路了吗?不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同时,掩盖和遮蔽了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是绕不过去的,比如体质的改革,比如社会保障的覆盖,比如取消人口的流动限制,等等。
这本书就和当年的《山坳上的中国》一样,继续为我们敲响警钟,警告我们,警告中国,我们尽管前进得很快,但是我们依然危机重重,甚至因为前进得更快,危机变得更严重。就好像高铁的危险远没有飞机的危险更可怕一样,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现有的改革已经把最容易改的都改了,而最困难的部分却全都没有触动,现在的市场,把最容易市场化的都交给了市场,而把能够垄断的,却都垄断了起来,国进民退,其实是反市场化的进程。
作者杨连宁面对中国经济提出的四十四个问题,都很尖锐,也都很重要,中国的前面并不是平坦的高速公路,而是充满了风险。我们真的需要有人在我们身边敲敲警钟,让我们别跑太快,别走错路,前进要三思而行。
当年《山坳上的中国》中预言,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并不一定就一定能够走上欧美的道路,还要预防拉美化,是啊!当今世界,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欧盟十二国、还有后起之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国家繁荣稳定,经济发达,社会文明,民主自由,而剩下的国家都以他们为榜样,可是经历了这么多年,除了日本韩国算是学得不错,期待各国却多数都没有学成功,更多的是非洲化,拉美化,并且看不到能够毕业的那一天。
二十年前的今天我们面对是向何处去的问题,转眼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最根本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们站在山坳之上,依然站在岔路口,何去何从,仍然决定在我们中华民族的脚下,不用回避问题,我相信我们这个经历了无数风雨和磨难的民族依然会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大避险》读后感(三):“眼光最毒,文笔最俊”:财经作家杨连宁的“两宗最”
放权让利逆转为扩权争利,中国经济需要大避险
——“眼光最毒,文笔最俊”:财经作家杨连宁的“两宗最”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一直处于“新兴加转型”的历史时期,而观察中国经济的维度,官方和民间历来都是“纵”“横”而不交错。官方基本上是与历史上,与上一年经济数据的纵向比较中得出“经济一直在增长”的结论,而民间基本上是与其他国家,与周围其他人群的横向比较中得出“幸福一直在下降”的结论。问题是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说的都是事实,但却没有交集,这种现象,非常奇怪。真问题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些人看不到,另一些人不愿触及的问题。杨连宁在《大避险》中,透过不同的篇章和具体问题,共同指向一个点——放权让利逆转为扩权争利,中国经济需要大避险,经济乱象背后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整体转型。
2008年次贷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浮出水面,即使在政府四万亿救市资金加地方政府债海量地流向市场,还是有很多善良的经济学家为经济的“软着陆”而献计献策。杨连宁却始终如一地批判货币超发、资产泡沫、资源错配等热点以及热点背后的“特权独占、食利自肥的食物链”。与之相应,近三四年间他的观点从“谁也逃不掉的经济大泡沫”到“中国经济很危险,中国经济需要大避险”,这和郎咸平的“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异曲同工。杨连宁的“眼光毒”还体现在他在书中不时地发出“改革路径面临避险应变”的警告。是的,经济需要大避险之时,往往也是整个社会“火药味”最浓之际。所以,我觉得杨连宁先生实在有必要写一本以“冷藏激进主义,为和平改革保鲜”为主题的书。既然眼光“毒”,那就一“毒”到底吧!
小时候读武侠小说,经常看到“江湖上流传着一种暗器,能够杀人于无形”之类的句子,现在想想,暗器之所以能够杀人于无形,不仅是暗器厉害,最主要的还是使暗器的人厉害。经济学作为一种以解释和判断为主的学科,“眼光毒”说到底还只是一种“暗器”,没有“文笔俊”,这“暗器”往往使不出来。抛开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专家学者不谈,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和本质问题保持清醒者应有人在。但是,能用优美的近乎散文般的文字,来谈论事实上已经很沉重、很严峻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的,却少之又少。内容固然比形式重要,但就社会科学而言,同样的观点,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来,或者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其效果却有天壤之别。专家学者的观点之所以能引起关注,就是因为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实践经验比一般人高出一大截,但是,很多专家却因摆脱不了“掉书袋”的毛病而让人不得不对其敬而远之。那么,同时拥有这“两宗最”的杨连宁,又是怎样“杀人于无形”呢?
杨连宁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可谓炉火纯青,他总能将专业、晦涩的经济学语言转化为犀利、幽默的生活语言,总能用写散文的方式来解析经济问题。是为“文笔最俊”。比如,他用“经济衰退其实是退烧”来阐述市场的自我修复机能,用“靠推土机刮地皮,挖浮财”来讽刺房地产主导下的土地财政,用“向印钞机借钱就是向全民借钱”来批判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等。而在全书的结构上,从中国经济“很受伤”到“出了错”,从“透支了”到“挺危险”,再到最后一篇给出解决问题思路的“有机遇”,本来这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四平八稳的有些古板的“三段论”,却因杨连宁的一枝妙笔,逻辑浑然天成而又活泼耐读。
中国经济的病症是什么,病因在那里,未来会怎样,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读和回答,必定是透过经济乱象看到背后的本质问题,而在逻辑上也应是“病症—病因—药方”式的环环相扣,而杨连宁的“两宗最”,无疑使《大避险》一书成为以上问题的正解和众解。
《大避险》读后感(四):绕不开的坎,避不掉的险
这年头,中国经济的现状和走势,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坊间热议的话题。然而,中国经济恐怕也是世界范围内最令人费解和莫名的经济现象,其矛盾、怪异,甚至吊诡之处不胜枚举。明明感觉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官方CPI却是不温不火的样子;这边国内通胀,票子已经毛得不行了,那边外汇兑美元牌价还在往上蹿;中央三令五申说房屋限购,限制房价过快上涨,可房价还是只升不降屡创新高,各地“房姐”“房叔”层出不穷;民间抱怨以“两桶油”为代表的央企以垄断获得暴利,经营效率低下妨害民生,央企老总立马在两会上辩解央企不是垄断,为国纳税利国利民云云……这乱象,莫说普通老百姓看不懂,就算像我这样读过几本经济学专著,自以为有点经济学功底的,也照样一头雾水。因此,杨连宁的这本《大避险》宣称“揭秘中国经济44个谜底”,倒是勾起了我的兴趣。虽然类似口号也听过不止一遍了,不过在如今这个“体制转型”的节骨眼上,还真需要鉴定一下这份“盛世危言”。
本书作者杨连宁,介绍里说是“网评人、独立报人、财经作家”,独没有经济学家的名号。想想也对,老杨既不是科班出身的府院经济学家,也不是“货与帝王家”的官厅经济学家。非要算,也只能是自学成才的“民间经济学家”。不过,可不要因此看轻了作者,看看本书中那些古今中外全部通吃的引用,就知道作者下的功夫不浅。加上作者曾亲身经历过海南楼市泡沫的破灭,有着真刀真枪的经营实践而非止于纸上谈兵的空谈。而且,“民间经济学家”的话语里,既没有学究派的晦涩难懂,也没有官厅派的大话和忌讳,而是深入浅出,逻辑明确,实话实说,打破砂锅。即使是没什么经济学基础的读者,照样能够读得懂书里的道理,这一点难能可贵。
在书中,杨连宁以事实现状为脉络,以经济理论为支撑,将国内经济之怪现状一一道明,逐条剖析。“市场经济”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中国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吗?还没有,因为中国的市场只是权力调控下的仿真体,缺乏自由竞争的灵魂,所以才会屡屡出现大规模资源错配和由此而来的巨量泡沫。为什么以房地产为代表的产业泡沫已经大得离谱,却还在继续膨胀?因为卖地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的土地垄断政策导致了政府炒地的必然。为什么GDP步步走高,可自己钱包里的钱却越来越不够用?因为国内GDP的增长只是反映了货币数量的增加。央行的“印钱购汇”政策,使国内流动性泛滥,使实体经济规模不到美国一半的中国,发钞规模已经超过了美国。通货膨胀再不来,反而奇怪了。而通胀本身,就是一种“最有害,最恶劣的加税,是对民众的超额榨取。”一条条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分析,让你对中国经济畸形程度之深,扭曲程度之大有了极为直观的认识。而且,在分析过程中,杨连宁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请了一大票助拳的,且都是来头不小的高手:亚当斯密、黑兹利特、米塞斯、哈耶克、弗里德曼、朱镕基、陈志武、郎咸平、周其仁……简直就是超豪华阵容。对此,有人或许会不屑于其杂烩式的观点罗列,但应该指出,虽然引用颇多,但围绕中国经济现状的主线并没有丢。对此,也可以把本书看成杨连宁主编的各时代经济学大家们对当下中国经济的“集体会诊”。
说起本书的引用,不难发现其从斯密的古典自由主义到米塞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的一脉相承。杨连宁本身的经济学派别也一目了然,你在书里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他痛批凯恩斯主义的篇幅。说起来,我本人在经济学上也受奥地利学派影响最深,看到书中抬出米塞斯、哈耶克,颇有亲切感;再看作者痛斥国家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误国误民,又倍感爽快。不过这也带给我一丝疑虑:偏自由派的经济学视野会不会给我带来认知上的立场偏向,甚至无法客观看待事物?或是因为自己身处社会草根阶层而带来的被剥夺感会令我倾向于唱衰经济的论调,乃至“唯恐天下不乱”?可冷静想想,这完全是伪问题。并不是我选择了一种经济学视角,然后再来曲解客观,而是客观事实让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经济学视角。国内如今物价飙升,房价更是涨到火星高度,央行有没有增发货币,弱智都看得出来。可央行还装着一副无辜的样子,说什么都是“输入性通胀”,拒不承认自己开印钞机。新发那么多货币,为什么工资不涨,为什么民营企业穷得去借高利贷?对此米塞斯早就说过:“通货膨胀的吸引力在于并不是每个人同时立刻得到了同等数量的货币。多发的货币量首先到了政府及相关利益集团手里,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又行之有效地获取好处,代价是牺牲民众的利益和社会的福利,让他们来承受通胀的恶果。”你可以再听听央行官员面对“新钱是不是进了利益集团的腰包”的质疑时的回答:“新印的钱大家在自动取款机里都能取到。”多么有才的回答!面对这样的现实,你又会相信谁的解释?如果还相信后者,那才是脑子进水了。身处中国,谁不希望中国经济好?可如果现实是中国经济已经积弊丛生,你却还是闭目塞听,甚至粉饰太平,恐怕才是真正的“无法客观看待事物”吧。
有人说,听这些唱衰经济的论调,好像明天经济就要崩盘,世界面临毁灭,广大人民已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可走在路上,人还是那么多,车还是那么堵,一盘生菜卖到40元的餐厅里,照样顾客盈门,一点没有经济危机的兆头,可见都是危言耸听。不可否认,这类论述有过度夸张的倾向。杨连宁在本书中的论述,有一些也有为证明观点而选择性罗列事实或自相矛盾的情况。但是这并不是说,书中对经济事实的揭露都是假的。经济危机并未都来得惊天动地,有时候衰退发生得悄无声息,可却实实在在。何况表相向来迷惑人,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的前夜,也许纽约的大饭店里也照样歌舞升平。
也有人说,这些年来,类似的话我早就听过不止一遍了。房价要跌,泡沫要破,这话郎咸平和谢国忠说过,时寒冰和牛刀说过,刘军洛和水木周平说过,这个名单可以往下列一大串,如今杨连宁再说一遍也不新鲜。问题是房价如今分明已经高到离谱的境界了,当年我们嘲笑日本人“东京的地价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如今自己也差不多做到了。可无论是什么拐点还是明斯基点,不还是没有到来吗?作者在书里算是一语道破天机:“他们都没想到政府增发了那么多钱!”几年前读过一本书,叫《房价必跌》,书里引用各种经济学理论,证明房价上涨不可持久。唯独一条,作者给自己留了后路,称“要想房价表面上继续上涨,唯一的可能性就是持续的通货膨胀”,结果现实偏偏撞在这“唯一的可能性”上。对此,只能自我安慰“至少国内还没到战前德国成捆拎着纸币购物,或是津巴布韦印钞印到连印刷纸都不够的地步”。不过,真的不会走到那一步吗?还真不敢打包票。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读这本书,因为,我相信清醒的痛苦,依旧好过被欺骗与愚弄的安逸。
你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