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质》经典影评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人质》经典影评1000字

2020-11-04 07:54: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质》经典影评1000字

  《人质》是一部由布里兰特·曼多萨执导,伊莎贝尔·于佩尔 / Katherine Mulville / Marc Zanetta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质》精选点评:

  ●前段手持居然晃得我有点晕一度想两星,后半段处理拉回均分线,曼多萨这样拍就显不出菲律宾特有的潮湿了

  ●2.5 或许可以看作曼多萨对于菲律宾政府的针砭和反思,但也借了于佩尔之口。基于事实的剧本局限性很大,不仅削弱了不确定性,甚至人物和镜头、观众之间也始终是疏离的状态,更不要说在White Material里出演过类似角色的于佩尔的作用并没有被充分发挥。但是默不作声的叙事和911重叠的那一瞬间仍然震撼。

  ●冗长乏味杂乱,精挑细选的叙事反而蜻蜓点水般生硬潦草甚至做作,很多细节还无头无尾莫名其妙。

  ●★★★☆

  ●论文艺片如何商业化!多国合拍,文艺片导演也开始尝试商业类型片元素,在商业和文艺的夹缝中摇摆不定,此起彼伏的丛林枪战让节奏变得散乱,突显人性主题的文戏又有点生硬刻意,最终导演还是有颗文艺心,隐喻人与环境对抗,那些凤凰、蜥蜴和蛇吞麻雀之类的意象更是浅显或者不知所云。★★☆

  ●公社观影。可以当作半纪录片来看,事件本身的价值大于电影的价值。

  ●劫持期间的一些小事轻描淡写,难说这样是好是坏

  ●聚焦在被綁架和綁架者身上,平鋪直叙地說著一件真實發生的事件,間有槍林彈雨的場面,但不要寄望有多緊張刺激。電影很零碎、散亂,但這些零碎的小片段卻能引發觀影者對人性、宗教、政治的思考。經歷過馬尼拉事件的港人,更有另一番感觸。

  ●永远都记得那年在香港,把我姐看吐了。

  ●曼多萨的自反和好莱坞化。

  《人质》影评(一):猎物追杀

  在《猎物》中,来自法国的演技派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扮演一个前往菲律宾的国际人道主义支援者,却被菲律宾的某恐怖组织绑架,目的是要求穆斯林的独立,于是事态陷入了不可挽回境地的故事。《猎物》是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第一次邀请外国女演员参加自己作品的演出,非常值得一看。

  《人质》影评(二):寫實

  曼多薩的作品總能讓觀眾身歷其境───潛入戲院裏生活、血地獄走一遭⋯⋯這回則直接挾持我們,跌跌撞撞充滿驚恐渴望逃脫。

  局部特寫鏡頭流暢捕捉每個人質的神情/對話/傷口,寫實營造出整體環境的困厄,場面調度驚為天人難不深陷其中,隨而焦急悲憤;導演一再挑戰自我,完成這樣技術艱難且高超的電影。

  伊莎貝雨蓓(Isabelle Huppert)精湛逼真的演技在片中毫不保留地爆發生命力。

  《人质》影评(三):可以说这部是拍砸了

  曼多萨的电影一向给人以生猛的印象,就有关他的有限的几部观影经历来看,他的“生猛”感大多都源自手持摄影的新现实主义叙事方式,在摄影机的“无规则”(这里的无规则指的是有别于传统电影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运动中加上新现实主义象征性的“日常叙事”,努力回避和淡化人为的“因果关系”强化的“故事”。由此所带来的效果就是由于相邻行动之间因果关系的松散而呈现出电影叙事看似散漫无序的状态,这正与曼多萨电影的题材相契合:混沌的底层人民、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无论是《罗莎妈妈》和《祖母》还是《基纳瑞》中初来乍到的警员,这类人物在最初是与影片的戏剧性没有交集的。

  正如大佛普拉斯里所言“对他们来讲,不论是出太阳还是下雨都会有困难,但他们没办法去想生命的困难,因为光是生活里面就有解决不完的困难。社会常常在讲要公平正义,但在他们的生活之中应该是没有这四个字,毕竟光是要捧饭碗就没力了,哪还有力气去讲那些有的没的。”这里的“他们”与曼多萨电影中的主角是相同的,为了生存已经拼尽全力并没有额外的时间产生电影中的“戏剧性”,而通过曼多萨的编排,一个个这样的人物进入了他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或是警察局、或是“犯罪现场”,因此产生了戏剧性,摄影机则在观察主角的状态,有时也会成为主角的视点对于周遭环境进行观察,在以主角视点进行观察时候大多数是不安、惊惶的抖动着,手持摄影是一种必要,而以观察者的视角观看主角的行为、跟随主角时不能呈现主角状态的时候则可以通过摄影机的晃动表现,并且在这过程中完整的表达所有的环境要素,构建出一个菲律宾底层人物生活空间,一般而言这些地段都是脏乱差的,作为主角已经习惯这样的环境,而通过摄影机与环境要素的互动使得观众产生代入效果。此外还有一点便是素人演员的演技问题,手持的剧烈晃动可以掩盖一部分瑕疵。所以个人感觉曼多萨是具有自己的美学系统的,影像与文本相性极高。但是由此带来的问题便是曼多萨执着地关注自己国家的底层生活状态并且由此蜚声国际难免有“迎合”、“刻奇”和“猎奇”的成分在,至于成分是多还是少全凭个人主观判断。

  曼多萨执着于观众的体验,希望观众能够浸入其中体验人物的多种状态,但在本片《人质》之中从立意到叙事再到自身影像风格与前者的相性来看都并非他的水准之作。首先是立意,着实一般,就是一波msl劫持了一群人质、并且与军队、和人质队伍的交战、交互的过程,但是在这样的大致剧情框架下任何一个可挖掘点都欠奉。再说曼多萨的拿手好戏环境构建,在这部作品中场景多是破碎的,并非是一开始的部分,而是影片中段逃进丛林一段,碎片化呈现出一个令人头昏脑胀的场景,丛林、医院、学校、草地等都没有很好地连接,并且时间概念也被模糊,如何在影像中构造时间感并且是长达377天的时间变化,在这样长的时间中人质与劫持者关系如何变化都没有得到很好地表达,被断断续续的冗长交战打断,并且还有一段大型枪战爆炸戏再一次把主题稀释、将时间构建破坏,本片的时空关系变得混乱。以及演员的选择,不知为何曼多萨要选择于佩尔,这样的明星脸在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叙事之中显得尤为突兀,并且镜头本该是在晃动中扫过每一个个体从而达到描绘人质群像的目的,但是于阿姨实在是太多出众,使得本片竟意外地起到了反效果,本片的代入感在于阿姨面前被破坏了,成为了一个非类型、非商业、非文艺、非纪实的混合体,大多观众都无法找到满足点,此外是视点使用较为混乱,开头的泛视点、到之后的多视点,并且在这样的多视点下军方的视点也消失了,后期几乎全程是恐怖分子和人质视点,而在结尾处军队又突然出现,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又好像只是讲了一次失败的营救,又好像讲了人质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又在叙事中加入世界格局大型历史事件要素好像又要说点什么,但是一切都只是点到即止,浮光掠影般讲述,曼多萨对于这一事件的了解也无深度可言,可以说这一部确实是有些不伦不类拍砸了的“菲外投资”文艺片产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