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交际场》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青春交际场》是一部由Rainer Hoffmann / Anne Linsel执导,Pina Bausch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青春交际场》精选点评:
●Fantastic work! "With Pina Bausch, it's neither masculine, nor feminine."
●with Penny, jumping frames Macao
●我多希望我也可以去啊!
●PinaBausch的气场果然强大,露几个面就罩住了整个片子
●本以为是一场舞蹈表演,没想到是这么棒的纪录片。接下来应该要把Pina Bausch都看一遍。感觉交际场就很棒,而青春版则是充满了更多的疑惑、欢乐。他们的排舞很辛苦,但每个人都笑得很灿烂。连看了几天烂片今晚打了两个五星好开心。
●交际舞 青年版,期待很久了!!
●WX-D9
●Pina和孩子们的现代舞让我想起以前写过的话。当世界变成单薄的原子,只有相遇拥抱和抚摸才是正经事阿,只有我们的肢体才是真理。这故事不就是你渴求我,我渴求你。伸手安慰是像破布娃娃一样可耻的事。凭1秒钟的爱就有勇气相互靠近,我想这绝不会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很多時候,我們未曾嘗試就已宣告失敗,這就是我們不會進步的原因。
●【舞蹈叙事/7.8】我快变成皮娜脑残粉了…这编舞编得真是收放自如,爆发力十足。
《青春交际场》观后感(一):德国的姑娘好美:体现自然与丰满灵魂的健康肉体。
德国的姑娘好美:体现自然与丰满灵魂的健康肉体。
洁白的肉体与纯黑的肉体,白种人与黑种人,纳粹看到都眼红。
男士露出充血的生殖器,女性开始恋爱的等待。
所有的男人都是绅士,女人都爱着他们。
革命与生活,我们享用。
《青春交际场》观后感(二):德国强健之美
新一季德语周末影院又开始了,今年搬到浦东来环境变好,交通也更便利了。 首场#青春交际场#是部纪录片,看完出来老先生吧啦吧啦说了三点,对比国内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投入不足啦,天赋的重要啦,德国政府帮助移民融合同时也是推行其主流价值观啦。 这些观点基本上我都同意,但这些都很理性,是典型的男性思维方式。我更关注和愿意感受那些感性的,温暖的,能够触动情绪和内心的部分。那些你能看到的,发生的改变,那些少年们作为舞者之外的纯粹的普通人的生活,伤与痛,思与愁。 它是在拍一场演出的成型,更是记录与此相关的人们,是真实的生活与感情渐渐撑起这个舞蹈的表演,也是在舞蹈的过程中慢慢触摸并感受到真实的情感。 互相触发,进而成长,就是呈现这样的一场相遇。
《青春交际场》观后感(三):“哪怕是轻轻一个触摸,也都是表演者真是的感受”
我很惊讶只有不到100人“看过”这部纪录片。
那么看过的人你们是怎么知道鲍什其人其事的呢?
2009年鲍什逝世后的那天,我高中班级的语文老师在幻灯片上展示了一张鲍什夹着烟蒂的图片。当时下面的同学们吃得吃睡得睡,根本没把这图当会事。我听着老师简短的介绍,抬头瞄了一眼模糊不清的投影仪屏幕,然后低下头接着看我的课外书。
几个月后,我们自家组了个团去台湾。因为不是环岛游,所以我们在台北呆了足够长的时间以至于让我们拥有了自由安排的机会。我去了靠住处不远的诚品敦南,一进去就看见新书的展架上放着一本人物画传——《碧娜 鲍许,为世界起舞》。台版的翻译固然有些不适应,但是我一眼认出了封面的那张照片就是那个夹烟蒂,有着坚硬美感的德国女人。我也不知道什么触动了我,我翻也没翻就花了将近500新台币把这本画传买了下来。此后,我的视线里经常出现关于鲍什的讯息:MING的封面,沙发客经验的独白,《对她说》里的“穆勒咖啡馆”片段……
《康乃馨》《交际场》都曾经巡演至台北,这两部作品各自有一副独特的画面——抱着手风琴的女人穿过康乃馨的花海;拼贴措置的男女在高大的舞厅中仿佛悬浮的舞姿。
关于《交际场》,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交际场》演出当中有人不耐常吃见和重复的段落,便提早离席。但有更多人看完这两小时四十五分钟的作品。有人佩服鲍许的功力,有人内心百感交集,有人是确认鲍许作品悲观的特质,有人则发现该舞温存、幽默甚至爆笑的一面。” 新的版本的《青春交际场》把我们变成了看完整场的最后一种观众。
观众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会觉得仿佛是在看自己身边的事:每周六,一个全部演员都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剧团为期一年的排练。被表姐抢走情人的女孩,想偷亲女孩子结果亲成了男孩子的男生,父亲因为瓦斯爆炸而死不能接受事实的女儿,还有原本只崇尚嘻哈精神的少年……他们相聚在青春交际场,学习放下防备,摆脱禁锢,甚至抚摸自己与他人,描述绝望。指导的老师说:“孩子们经历过许多关于爱情与绝望,而这些不是成人的世界里那些故事。”我非常喜欢有一个镜头,在站台上看见坐在地铁(火车)里的剧场里认识的男孩子,女孩子们跳起来兴奋得跟他们招手。通过一年的训练,他们成为一个家庭,接过鲍什手中的花的那一刻,他们已完整地向一年前的自己谢幕,以全新的姿态生活。
我想,舞剧对于演员来说并不是以表演为目的的。他们在学习,体悟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才是逐渐内化的生命的力量。
对于鲍什,人们爱得爱死,恨得恨死,也许只有自己看了以后才会明白为什么她,会成为又一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