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一九四二读后感1000字
《父亲的一九四二》是一本由邓贤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53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亲的一九四二》精选点评:
●重庆孩子的报国之征,远在那时,1942,中国,重庆,远征军 似乎那么渺小,但又,不可磨灭的,历史
●生活总是在痛苦的时候教会年轻人一些走向成熟的知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你只有学会生存之道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最伤人心的或许就是孩子质问父亲你为什么不参加八路军或者新四军的时候吧。这样被思想割裂的家庭还不是一两个。
●「带有家族传记性质的长篇小说」1984书店书架读物,2014年国庆假期2个下午读完。
●这部长篇小说最初刊发于《当代》 我是在《作品与争鸣》2012年12期上读到的 感觉一般 不过在森林里遇到酋长那一段 真让人感动 看评论大家对这部长篇的评价挺高的 当代文学就这样吗?这样的小说也配得上很高的评价?
●致敬。
●远征军
●终于看完这本书,像是结束了一场热恋。
●历史中,他们鲜活如眼前人
●邓贤描写的很少关于二战中英印缅战场的纪实类小说,细腻而不是大气。
《父亲的一九四二》读后感(一):战争带来的永远是伤害
这本书讲述了身为棉纱大王之子的父亲在1942不顾家里反对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家族自传性质的小说多多少少可以让读者挺会到那段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历史。
书的前半部分介绍时局,背景和人物关系,给我的感觉有点冗长和乏味,精彩的部分是父亲真正参军之后,和兄弟们参加战斗和行动,当中的亲情,爱情,友情为之动容。
战争总是残酷的,拆散了表哥和罗霞姐的爱情,使小石头不能与父母相见,它夺走的父亲几位兄弟和无数战友的生命。战争带来的永远是灾难。即便最后有人成了将军,有人因战争而声名显赫,因发战争财起家。历史留下了太多的名将,而那些死去的士兵却没人记起。
战争中的利益纠葛,盟军中的此次推脱,老俞最后为了私利不顾兄弟情。当年义气风发表哥,战争后伤坏了眼睛,失去了爱情,不得不在以部队的方式生存下去。
我相信真是的战争要比书中残酷更多,黑暗更多,战争带给人们和世界的最多的永远是伤害,真心希望我们能远离战争。
《父亲的一九四二》读后感(二):让我了解的属于哪个年代的他们和我们的现在
当时正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我才选择读此书的。看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封面上这位帅气的男生。我就是想知道,在他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看下来,我觉得让我感触颇深的是男主角和他那帮兄弟们的经历,当然我真的很佩服男主角的勇气,不怕死,讲义气,为了国家不得不舍去父母的痛苦。他们知道,放弃读书,前往战场意味着什么。当他们经历了太多失去亲人的痛苦,当他们看到太多的惨绝人寰,当他们对敌人恨之入骨。他们的要做的不是等待着毁灭等待着硝烟的停止。他们知道,他们是中国的一员,他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杀敌报国,去为亲人复仇。
战争是残酷的,终究会有人在每一个不经意的瞬间倒在血泊中。即便,家里还有等着他的父母;即便他们还年轻,他们还有太多的梦。这里的主人公是幸存者,所以才能我们才能有幸去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才能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多么的温暖幸福。或许,他们是不幸的,他们要遭受战争带来的创伤,他们要面对真正的被迫的生离死别。只是感叹,战争始终是个杀人的利器。
那时候中国落后,那时候的军队混乱,那时候的也有太多的人情世故。可是可歌可泣的是正义战胜了邪恶,可歌可泣的是有很多人为此做了太多,不惜以生命的代价。
《父亲的一九四二》,让我读懂了他的一九四二,让我明白了他们一九四二的战场,一九四二的生活。
《父亲的一九四二》读后感(三):邓贤和刘震云:1942年的相遇
1942年,陪都重庆遭侵华日军轰炸。无数平民丧生炮火,长江水里浮尸无数。从湖北迁来的大裕华纱厂老板的公子邓述义17岁,上高中了,学校因为大轰炸停了课。表哥、表姐背负国仇家恨上了战场,加入了国民政府的王牌之师第二百师,不料却遭遇了野人山惨败。之后不久,英美盟军要在印度重建中国远征军,“富二代”邓述义顶着巨大的家庭压力来到了印度的蓝姆伽。他当的是特种兵,接受的是美式军事训练,但始终无法摆脱的是中国军队的特殊现实。密支那战役等几场战斗下来,同来的伙伴接二连三地倒下了……
抗战胜利了,远征军也要回国了,邓述义却被过去的发小、现在的长官老庾扣住,为他盗运军事物资。几经辗转,他才像败军之将一样悄悄地回到了家。他说,打仗不是演戏,不是知识分子游行喊口号,死神大手一抹,成千上万的生命灰飞烟灭,何来雄壮可言……1942年,又一个少年的命运轨迹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
刘震云在小说里说,1942年,在河南旱灾死亡三百万人的同时,还发生着很多的事: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回到当时,他认为这些都远比“普通肮脏”的中国百姓被饿死重要。因为“历史历来与他们无缘,历史只漫步在富丽堂皇的大厅。”而且“历史从来是大而化之的,历史总是被筛选和被遗忘的。”当饿死灾民的数字被摆到委员长的桌子上时,“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说是省政府虚报灾情。……严令河南的征实不得缓免。”为此,《大公报》还被停刊。直至美国记者和英国记者出面,委员长才下达了救灾的命令。当救灾的效果还收效甚微的时候,蝗灾又来了,日本人也来了,历史阴错阳差,河南人居然得救了……在刘震云这里,时隔七十年,历史上的一切苦难、愤怒、悲凉和无奈,因其无可改变都变得有些荒诞。
邓贤在小说里说,1942年,中国人期待的大好形势并未随着美国对日宣战而到来,反倒是一些坏消息像寒潮一样袭来:日军占领越南全境,法军缴械投降;日军攻占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登陆香港,击毁盟军飞机、军舰等。不久就传来了王牌之师兵败野人山的消息,38岁的“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周恩来语)戴安澜将军壮烈殉国。抗战大后方重庆已经被拖进了战争的深渊,再也难以自拔。邓贤秉承着英雄主义的立场,历史总是因个人无怨无悔的奋斗和牺牲而变得郑重慷慨。
《父亲的一九四二》读后感(四):klabc要读书——《父亲的1942》感
放假回家,一共三日,被家母推荐了一本好书,《父亲的一九四二》。书的作者是邓贤,我并不陌生。我曾经读过他的《大国之魂》。书本的题材也吸引人,洋洋32万字,今天上午读完。个中章节,令我甚至不释卷直到午夜半点。这本书,讲述的是1942年左右,中国缅甸远征军。
出现的名词,是密支那,仰光,巴莫,出现的人物,是史迪威,孙立人,戴安澜,还有,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中国学生兵。出现的地点,是瘴气遍地的野人山,九死一生的驼峰航线,浴血重生的滇缅公路。这是我们民族最苦难最坚定最骄傲的历史之一,却被各种原因,无情地遗忘了。甚至,还允许日本人肆无忌惮地来到这些土地,笑一笑,祭奠皇军。你们怎么忍心。我是不是该用客观的语调去评说一下作者的文字技巧或者这段史实的惊心动魄,亦或是对于二战时局的影响?可是我不能够。我不能够这样,就把宽容,给予淡漠的历史。感谢邓贤,这位军人之后,付出一生的许多光阴,来整理付梓。如果不是他的书,我是断不可能了解到遥远的远东土地发生了什么。
1942年中旬,第一次中国远征军入缅,经历同古会战,曼德勒会战等惨痛无比的苦战鏖战,最终大部队败走野人山,第一次远征失败之后,滇缅公路中断,10万远征军经血战只有4万余人安全撤离。日本既封锁了国际援华运输线,又打开了西攻印度的大门。原有的作战物资转而通过驼峰航线与中印公路输送。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出动103000人,伤亡56480人(绝大部分消耗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军伤亡约45000人,英军伤亡1.3万余人。中方第二百师著名将领戴安澜将军战死。据说,史迪威将军正是在野人山枯骨千里的原始森林里,才坚定了严厉督促蒋公参战的决心。另外,逃入野人山的士兵中,仅有一名女兵生还。
随后,第二次中国远征军入缅,经过在兰姆伽的训练整饬,配给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再次投入到伤亡比例惨重的大后方战场:经历多场血战,尤以密支那战役和巴莫会战最为惨烈。密支那战役日军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的玉碎,几乎为日军战线惨烈之最。第二次入缅作战,中国驻印军伤亡1.8万余人,歼灭日军4.8万余人,收复缅甸土地约13万平方公里。滇西中国远征军伤亡67403人,歼灭日军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约3.8万平方公里。中国远征军完成了中国战略大反攻的全面胜利。
邓贤著书,书本的价值在于,他能够从多个角度细致入微地传达这场人类反法西斯历史的细节和精髓。而这,恰恰是我们当今所缺乏的。缺乏对于过去的认知,对于未来是灾难性的。很难想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够汲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一味前进会造成怎样的灾难?这种灾难,不仅仅是对于我们自己子孙的,更是对于世界的。我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缺乏对于历史正确的认知态度。同样很难想象,要是东南亚大后方沦陷,我们如何在正面战场应对日军疯狂的前后夹击?可是因为政治上的偏见,这样的历史被无情地淡化,造成的是整个中国军人历史记忆的空白和缺失。我更希望,许多热衷于在网上时刻叫嚣着变革的青年,能够安安静静地拿起书本,去思考一下暴力手段是否适合现在的中国,是不是发泄不满的合理渠道?“从来没有好的战争,和不好的和平。”正是为了美好的和平,脚踏实地,反思历史才是真正有效的。当翻开扉页,发现这样一本好书的印数仅为10000时,我感到很难受,因为我们可以轻松地就把郭敬明之流的无脑文学捧上数十万,却不能给阵亡的热血战士,一双阅读的眼睛。
单纯从文字的角度,我想,邓贤的这本新书也很好地说明了什么叫“文字电影”。是的,文字电影,不是暴力赤裸的语言,不是大段大段重复的排比,而是某种更深沉的东西。它是普通的书页,打上铅字的历史后,呈现出的大国气象。
向所有投身反法西斯战场的先贤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