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百合的江湖》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百合的江湖》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6 01:25: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百合的江湖》的读后感大全

  《百合的江湖》是一本由尤凤伟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合的江湖》精选点评:

  ●当初在《小说月报》上看过,明明标题是《石门夜话》嘛

  ●其实我可以给这个书,打四星的,但是这本书其实就是金龟、石门三话等几个中篇合成的一个长篇,我觉得有点注水的味道啊。

  ●这书是我责编的。确实以为它值得一看。

  ●作为长篇,够呛,于封底的介绍不符合:我很期待“一个女人对男人侵略的抵抗”,但自打被二爷沾过身子以后就成了欲女了,确实,如果是几个中篇的话,不差,二爷绝对是有特色的土匪,但作为长篇就不行了。另外,本书不少细节不就是阎连科所说的“神实主义”嘛!

  ●读不下去 尤感觉最差的一部

  ●一部跌宕起伏的乡野草根人物史,刻画到位,描绘呼之欲出。

  《百合的江湖》读后感(一):转:好看的小说

  好看的小说--读尤凤伟长篇小说《百合的江湖》

  评定小说好坏的标准千条万条,第一条它得好看。“好看”也就是读起来有“味 ”,有“趣”,有“意思”,让你欲罢不能,非一口气读下去不可。而读过之后,又会给人深深的震撼、感动与无穷的回味。刚刚出版的长篇小说《百合的江湖》(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就是这么一部小说。首先这部小说有一个不同凡常起伏跌宕的故事。小说开篇第一句就是:“女人的故事都要从男人讲起,皆因在那个年月女人的命运是被男人所左右”。由此而展开了女主人公百合的千迴百转的人生经历:小时候妈妈带她去集上算命;后来又按算命先生所说买龟放生;再后来嫁到小苇子村给黄财主当媳妇;再再后来混账七爷带人杀了黄家全家唯把她一人劫持到山上;再再再后来让二爷花言巧语说动当了他的压寨夫人,直至二爷被捉自己被双料春爷卖到了赵家泊子给佝偻人为妻且受族长三爷所迫向外族人“借种”生子,最后又稀里糊涂将自己所爱的二爷送上“断头台”••••••最终百合失踪,是死是活无人知晓,正是红颜薄命,乡人提起她便唏嘘不已••••••

  然而,这部小说真正可贵之处还不是提供了一个让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而是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迥异有血有肉的人物:除了美丽善良的主人公百合,还有混子、土匪、戏子、恶霸、族长一干人等。比如开场人物那个将百合导入“江湖”的乡村浪人驹子,比如好色无度将被他手下人弄得家破人亡的百合“降服”到他的床上并最终心悦诚服的当了他压寨夫人的二爷;比如那个一向爱财不爱色被百合编造的故事所迷惑,不再信守童子功而要寻求女色的七爷;比如那个为拯救家族的没落而撕掉伪善令百合到“外族”偷人受孕,以达到其拯救家族命运最终却导致全村族裔走向灭顶之灾的三爷,其中特别是那个民间艺人曲路更是一个奇异人物,他是中国版的唐璜,到处勾引女人,尽情地播撒着野种,“常年间,他如同一匹精力充沛的种马奔波于村村落落间,不知疲倦。”而颇值得玩味的是,当在他知晓自己不久于人世,却一反常态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把全部田亩卖掉,将所得银钱一家一家投入自己曾染指的女人院落,而在将死的那个大雪夜里,竟在雪地里用雪为自己留在世上的数十个孩子塑像,庞大的曲路后裔在雪地里栩栩如生,令人震撼,感受到人性的迷境。可以说民间艺人戏子曲路是当代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新的面孔,其隐喻意义深厚。

  于是乎,这众多性格鲜明,内心复杂奇崛的人物呈现出一副中国宗法社会的众生相,是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一本好读小说的过人之处必定包括语言在内,尤凤伟的小说一贯对语言有着努力不懈的追求。《百合的江湖》之语言的生动,质朴以至幽默都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令人叹服。作品中土匪二爷对女人不动武不动粗,他的名言“武力无法达到的可以用语言”,二爷最终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解除了女人的“武装”。显而易见,这语言功夫正是来自作家本人。尤凤伟说到,一开始他对这个二爷是否能将一个有杀夫败家之仇不共戴天的女人“降服”产生怀疑,而写着写着他便觉得“成了”,成于哪儿?就是语言,“语到深处心旌摇”,正是如此。另外,尤凤伟的小说中处处都充溢着看似夸张实则深沉的幽默:混混驹子每月定时偷偷地到水塘中将百合放生的王八网走、被土匪抓上山的苦力用屁眼携带烟土、土匪七爷矫作不堪一击的童子功、酒馆镇的春爷制定的一千一百一十一条镇规••••••无不浸透着这种刺骨的幽默。我称作“冷”幽默。而事实上在读这部小说时最易产生的误解就是:幽默。不仅土匪二爷将百合说上了床,百合又将土匪七爷说得失去了从小练就的童子功,百合的第一个情人原将百合说的失了身,戏子曲路将百合说得为其生了“野种”••••••说来说去一种异样的情调与感染便洋溢在文本中,生出不尽的况味!小说的魅力由此而生。

  (作者:徐培范)

  《百合的江湖》读后感(二):转:百变的江湖,不变的情怀

  百变的江湖,不变的情怀

  ——尤凤伟的《百合的江湖》简析

  滕学钦

  著名作家尤凤伟先生本是写中短篇小说的高手,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但自本世纪以来,在不忘中、短篇小说创作的同时,却一部接一部地写起了长篇小说,并且出手不凡。其中的《中国1957》更是享誉海内外,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合的江湖》是他新近推出的第五部长篇小说。如果说之前的四部长篇,主要是对历史的深刻反省和对现实生活的忠实描述的话,这一次却别开生面,描写的对象是民国乱世的江湖。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前不久他有一部获几家杂志奖项的中篇小说,叫《相望江湖》,写的也是江湖,看来他对写江湖情有独钟。也许有人会问:何为江湖?依我看,江湖就是社会,往大处说,出了庙堂就是江湖,往小处说,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如此说来,尤凤伟毫无疑问就是一位专为江湖立传的作家。近四十年的写作史,发表的文字约有五百万字之多,形形色色的江湖他的确写了无数,内容几乎涉及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不过《百合的江湖》写的却是一个由社会边缘人物、灰色人群汇成的另类江湖,是本真意义上的江湖。在这个江湖里,有响马的传奇、女人与土匪的爱恨纠缠、人鬼恋情、生存与欲望的挣扎、闭塞农村的宗法暴力以及正与邪的互换与碰撞,种种离奇事件令人神摇目眩。而贯穿这一切的是一位年轻貌美名叫百合的小女子。她天生丽质,惹人爱怜,本是富人家的儿媳,却不幸遭灭门之祸,落入匪人之手,随后几经辗转,饱受欺凌,终落得一个不知所终的悲惨结局。她的命运就像一片被狂风任意吹卷的树叶,翻滚着,呻吟着,在男人和强权者手中苦苦挣扎却一直难逃厄运。我们在为他的命运“唏嘘不已”的同时,不禁要问:难道这本书仅仅是“反正好女命薄”这一古老话题的重演么?不是的,这应该是一部“丑”毁灭“美”的历史悲剧,是一曲令人欲哭无泪的生命悲歌,更何况百合的命运在那个时代远远不是女人的个例。

  掩卷之后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技巧和心理学素养,他像一位高超的魔法师一样,七弄八弄,就把一些看似不搭的元素揉到一起了,把常人眼中的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这里头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他得天独厚的丰富想象力。正缘于此,才使他能想别人之不能想,写别人之不敢写的东西,是想象力补足了经历的不足,所以他的笔自如地穿行游走在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江湖之间,也就不足为奇了。

  凤伟是一位很会讲故事的作家,他的小说,不管是中短篇还是长篇,不管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还是感情题材几乎都包含一个或几个精彩故事的内核。故事的构思精巧别致,往往有奇思妙想甚成是魔幻的色彩,但不论如何奇幻,却一切皆在情理之中。他能把故事讲得有滋有味,运匠心于无形,使人不知不觉坠入彀中,就像是书中那位匪首二爷,仅凭三寸不烂之舌,连吓带哄,硬生生地把一个掳来的、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女子给说到床上去。凤伟小说的说功真可谓炉火纯青,令人啧啧称奇。除此而外,在他作品的诸多特点中,我最想提到的是他对复杂人性的深刻认识。以《百合的江湖》为例,书中再不堪、哪怕是干尽凶事恶行的人物身上,也具有不可泯灭的亮点。如卑劣的驹子害了百合一家后痛心疾首,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把百合救出匪巢的情节;如匪首二爷虽作恶多端,却为人聪明豪爽;并且对百合产生了刻骨铭心的恋情;为了满足她不必要的心愿,宁愿冒犯山规,无视不祥之兆,亲自陪她下山省亲。甚至死到临头,仍不忘为百合请命的种种举动;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三爷,曲路》一章中那个四处寻花问柳的戏子曲路,此人一副油腔滑调的嘴脸,一生以勾引良家妇女为乐事,四乡八村着了道儿的年轻女人不计其数,为他留下后代的也不在少数,这其中也包括百合。论说此人是一个叫人恨得牙根痒痒的角儿,但小说中仍为他留了个“光明”的尾巴。当他恶病缠身,自知已到末路时,竟变卖家产,把所得钱财全部扔进那些为他生养了后代的人家院里,最终冻死于大雪天。死前,塑了大大小小二十四个小雪人列于身前,这二十四个小雪人应该就是他留下的后代的替身。读到这里,我们不禁为之一震,原来再邪恶的人也是有人性的。当然,这不是凤伟的新发现,我们为之惊叹的也不限于这一点的本身,而是他表述“这一点”的独特方式。这种独特性,正是他的小说的魅力所在。《百合的江湖》一书中此等神来之笔不胜枚举。它们就像镶嵌在一位美女衣服上的闪闪发亮的珠宝,摄魂夺魄,耀人眼目。凤伟对小说中的人物的人性之所以如此回护,我想大概不单单是他的对人性的洞若观火,很可能也出于作者本人宅心仁厚的善良愿望。

  在广大读者心目中,凤伟一直是一位纯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多些严肃、多些忧郁,与市场上流行的通俗性、娱乐性读物格格不入。《百合的江湖》的传奇色彩极浓,且不免有些与情节有关的情色描写,也许这是他探索转向的一种牛刀小试或者竟是一种自我放松。我们发现,不管他写什么,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他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作为一位真正的作家的良知,他憎恨和鞭挞的对象永远是邪恶,他关爱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那些受到各种不公正待遇的人身上,尤其是那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处在社会底层的人身上。《百合的江湖》再次向我们证明:凤伟笔下的江湖可能千度万化,他心中坚守的那份道义却毫未动摇。

  《百合的江湖》读后感(三):转:漂在江湖的百合

  漂在江湖的百合

  ——读尤凤伟的《百合的江湖》

  柳士同

  人们常说“性格即命运”,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往往可以决定他(她)的命运;其实反过来说,其逆命题也是成立的,即“命运即性格”。难道一个人的性格不是随着命运的走向而逐步形成,因命运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吗?对于文学创作尤其如此,作家一旦抓住了人物的命运,就能塑造出栩栩如生的性格;一旦抓住了人物不同凡响的命运,就能塑造出人物独一无二的个性来。这性格鲜明的人物就会成为文学画廊里不可复制的画像。尤凤伟的近作,长篇小说《百合的江湖》(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似乎印证了上述说法。

  小说的主角百合是一位“年轻俊俏”的乡村女子,家道殷实无忧无虑,又嫁给人称黄善人的财主做儿媳,日子过得原本是挺滋润的。她心地淳朴善良,单纯得近乎天真,每月都要到集市上花大价钱买一只乌龟(俗称“王八”),然后带回村边的池塘放生。不过,她这种平静如水的适意生活并没能维持多久,婆家竟因她好心雇佣过的短工驹子的出卖,而遭到土匪的洗劫;不仅公爹和丈夫死于非命,自己还被掳到山里当了压寨夫人。好在这个人称二爷的土匪头子,虽“采花”无数,却并未强迫百合,而是以讲了足足三夜关于自己的“传奇”故事,打动了百合纯真的心,逗起她的情欲并赢得了她的真爱。然而,就在她与夫婿回娘家省亲的时段,七爷夺走了寨主的宝座,并将回山的二爷囚禁起来。百合又以自己的“传奇”故事,来化解七爷心中的邪恶。尽管七爷未曾动心,却也放松了戒备,以致她和二爷得以顺利逃身。可女人的命怎么就那么苦呢?一心想隐退江湖的二爷,却不料被双料春爷识破,不仅绑架了二爷,还先迫使百合给一个昏睡不醒的少爷“冲喜”,继而又把她卖了给一个佝偻人为妻,且不得不为延续赵氏香火而“借种”。于是,百合又与一个风流戏子结下了一段孽缘……

  这就是百合的命运,也就是百合的江湖。然而,我们不禁要问:女人是属于江湖的,或者说,江湖是属于女人的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但凡是个中国的读者,没有不知道《水浒》里的十字坡,就有一个卖人肉包子的女人孙二娘。但孙二娘之流毕竟是个案,江湖分明就是男人聚啸的地场。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女人一旦蹚进江湖的浑水,“百合”也许就是她们共同的宿命。百合的善良正是出自她对他人的信任,出自她对人性的良好认知;然而命运却偏偏要一次又一次地作弄她,令她身不由己无所适从。她几乎习惯了逆来顺受听天由命,她最狠心的举动莫过于将烧烫了的金龟放到驹子的额头上了,那是因为她第一次感受到什么叫欺骗!是的,她正是从驹子那儿看到了男人的欺骗,从七爷那儿看到了男人的残忍,从春爷那儿看到了男人的狠毒,从三爷那儿看到了男人的阴鸷;而最终让她失望的却又偏偏是两个女人——秦姑娘和长贵婆婆,她那善良的天性所必然导致的轻信,再一次让她被人利用,将自己真心挚爱的二爷送上了不归路。试问,这人性还值得信任么?这江湖还值得留恋么?百合、百合,百年好合,人间有这美好的愿望可不见得有这美好的现实,至少它已跟百合彻底无缘。百合不跟你们玩儿了,江湖也从此“没了百合的踪影”。她死了吗?这一说法同样未必“靠谱”,当广大读者读完《百合的江湖》之后,就会深深地感觉到,百合依然活着,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笔者对尤凤伟小说的结尾一向是颇为欣赏的,《百合的江湖》亦不例外。百合的“意外”失踪,既是百合的性格使然,也是她思想成熟的标志,是作家为她的性格成长史所划上的圆满句号。

  尤凤伟的小说一向以贴近历史和现实而著称,而《百合的江湖》给我们讲的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几近荒诞不经的故事。作家在坚持批判现实主义的同时,不仅借鉴了通俗文学的叙事章法,故事套故事,引人入胜;还揉进了许多显然是现代主义的先锋技巧,比如荒诞、超现实乃至黑色幽默,奇谲怪异,耐人寻味。小说几乎屏蔽了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直到最后从“百合头一次看见怪模怪样的日本小鼻子兵”,我们才得知故事大致发生于民国,20世纪的30年代。这样一来,与为作者赢得盛誉的《中国1957》、《衣钵》和《生存》,乃至近年来颇受文坛好评的《风雪迷蒙》、《空白》和《残余时间》相比,《百合的江湖》无疑显得有些另类,从而又使人不得不另眼相看。但作者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尤其是那占有极大篇幅的精彩对话和独白,又充分为我们展示了小说的现实主义底蕴,其对人性探索的深度似比以往更深。由此可见,尤凤伟小说深刻的社会性乃是一以贯之的,只不过他从不拘泥更不墨守,而是充分展示了一个小说家应有的想象力和虚构能力,将一个怪诞离奇的故事叙述得入情入理,并在荒诞的故事和曲折的情节中为我们塑造了百合、二爷、七爷、春爷、曲路等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尤其是漂泊了一生的百合,波谲云诡的江湖给了她多舛的命运,而多舛的命运又造就了她丰满的性格。她显然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一个”,是尤凤伟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形象,一个经历独特别具一格的中国女性。

  《百合的江湖》读后感(四):转:《百合的江湖》呈现的繁杂世态

  《百合的江湖》呈现的繁杂世态

  王立炜

  先睹为快了尤凤伟《百合的江湖》,一幅民国年间农村社会的风俗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遍布龙泉汤镇的作坊、商号、酒馆、妓院以及“人市”,积善人家的乐善好施以及买甲鱼放生的修为,农家孩子经“刀子匠”净身入宫所带来的命运跌宕,土匪啸聚山林背后的社会逼迫……种种之外,还兼及了诸如卦摊上“黄雀抽帖”的玄机、山寨版满汉全席的卖弄、勾栏瓦舍的无边春色、大烟土的制作诀窍与羼假使杂……涉笔成趣处,还有围绕牲畜的配种、绝育,赌台上的豪赌与美梦成空,土匪绑票、踩点、打劫诸情节的生动场景描写及丰富的心理活动,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掩卷之后,仍教人心驰神往、欲罢不能。

  在整个这一“大文化”背景的映衬之下,从未令阅读界失望过的尤凤伟,让“百合的江湖”骨感嶔奇地凸出了纸面。

  “百合”者,既寓意着吾土吾民后天的“百般聚合”,又昭告了“水做的女儿身”与生俱来的美丽、清纯与圣洁——这里的“女儿身”,我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诗意的解读、指代:她是遭上述“大文化”濡染浸润之前的“原生状态”,是整个民族混沌之初的“生命精神”;在《江湖》的文本里,不妨视其为民族雏形期的一个化身或曰符号。

  俊俏小媳妇百合的命运轨迹,是全书的主线索。这主线索宛若一根粗大的缆绳,一路明明白白延伸过来,依次一一舒展开若干的分支。于此一架构中,作家叙事脉络清爽、不枝不蔓,故阅读时就有了提纲挈领、纲举得以目张的快意体验。直到百合将生命之路走至尽头,让我们得以尽阅农业社会宗法制下,一小女子跌宕多姿的江湖人生,于“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恍兮惚兮中,四顾茫然继之回味思索、唏嘘浩叹。

  故事甫一开场,小家碧玉的百合嫁入颇享了些美誉、人望的黄善人家,门当户对,夫妻恩爱,十分相得;东家、伙计间亦彼此信赖,处处得见君子风范。展现于读者眼前的,俨然一乡风淳朴的世外桃源——显然,此乃有意而为之,铺陈、渲染是出于“蓄势”的需要,民国年间的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才是宏观叙史的真实。

  尤凤伟被公誉为“讲故事的大家”,其“故事”具备优秀甚或传世小说的品质自不待言。阅读尤凤伟的经验告诉我们:“蓄势”之后的转折廻环、起伏不已、意料之外又必在情理之中,必将带来绵绵不绝、目不暇接的斑斓与精彩;根本就无须一瓯香茗在握、刻意打点起精神,只消调匀了呼吸、静下心来,即可尽享其文字的饕餮盛宴,大饱眼福、大快朵颐。

  果然!

  似乎一切全都发生于不经意之间,冥冥中却窥见了一个特定时代上苍的安排——

  先是驹子惊喜地发现了一条蹊跷的生财之道:潜入湖中,张网兜捞百合放生的王八卖予菜馆;又偶然地遭歹人掳走充当轿夫、后又为土匪指认黄家,致百合家破人亡沦为压寨夫人,并由山寨“瓢把子”二爷的泄欲工具,回归至本色男女灵与肉上的相互慰籍、依存。

  继之便是七爷的相机“篡位”,百合“感化”了七爷,机智地与“露水”过一场的夫婿二爷逃离山寨,隐姓埋名于官、匪和谐几至两不相扰的酒馆镇,过起了以典当为生的离群索居小日子;岂料好景不长,不久便落入了亦官亦霸的双料春爷(恰是无序无良社会的一个象徵性缩影)之手;为救二爷,百合违心应允了替代春娥(春爷之妹)跟废人姜家三少爷成亲“冲喜”——因她长相与春娥毕肖酷似;没成想春爷背信弃义,让官府捉走了二爷,又依了他那逻辑,于“仁至义尽”后,把日夜啼哭的百合卖给了无性能力的佝偻人奎安为妻。

  孰料佝偻丈夫半年后即一命归西,赵氏一门为使香火有继,由族长三爷出面责成百合偷情“借种”生育;为造成“遗腹子”假象,竟严令尽早“成事”免致生疑。倘不从,便以毒杀亲夫问罪。百合羞辱难当,终念奎安可悯,又基于青春求偶本性,欲借机搜寻心仪之男;然苍天不恤,竟“安排”浪荡戏子、滥情种子曲路乘隙而入,演绎了又一番爱恨情仇……

  至此,即读到了小说最关键部分,其针砭、抨击传统文化(其腐朽成分)的寓意,便渐次显现、几至呼之欲出了:百合的江湖,自始至终、随时随地无不处于一个源远流长的巨大“文化悖论”、“文化陷阱”之中!它的残酷、虚伪、忤逆反人性、荒诞不经相互抵牾又道貌岸然,是百合一己的,又是整个民族的!人人深陷其中,代代深陷其中——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既无从超越、超脱,就必须面对、正视。

  不面对行吗?赵家泊子自古的坐地户是赵姓,而非后来由遥远、穷蹇的云南外迁来的杨姓,然而后者生机勃勃、茁壮若大树参天益发枝繁叶茂;前者呢,体格孱弱、行止卑琐、头脑愚钝,且江河日下,一蟹不如一蟹——如此,才令族人上层担忧、焦灼并萌生了一个念想:何不凭借娇艳、聪慧的新寡外来女百合,去借一颗赵氏之外的野种、以期完成本家族的“品种改良”?进而瓜瓞绵绵,繁衍出争气、有出息的赵氏子孙,岂不从此就能“振兴图治”、光耀门楣?行苟且之事似已不关乎礼义廉耻,甚而竟至于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了。

  意欲从根子上——基因遗传角度排解困扰,应当说认识上还算是到位的。

  无疑,即便“认识”到了必须改良、改造,并应从根子上予以着手,但循着哪一条路径改造,具体又当如何操作、运筹,则属于另一个课题了——它早已于脚下道路当央横陈、明白如画,然极目八荒,一个矢志于跻身世界民族之林、渴慕崛起的族群,当何以面对、应对?

  故事的结局又如何呢?作品提供的是一种警示,若大吕黄钟,振聋发聩——

  寻欢作乐的副产品(私生子)尽管起名“春望”,却并没有将赵氏一门领进春天——不待成家立业,春望即由着其乖僻暴戾的心性,判断失误之下扒开了堤坝,被接天而来汹涌的洪峰吞没……泱泱大水之上还漂浮着一口鲜艳的棺材,棺材里隐现着族长三爷一颗花白的头颅。是死是活,于其一己或许俱无所谓“劫难”——五冬六夏、年复一年仰卧于棺木之中是他的习性;何况就本质而言,咱们那“族长”,原本就是一具由僵化的章程、制度沿袭而来的“棺材瓤子”。

  那么又该如何改良——改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呢?作家把想象的空间无保留地交给了读者,而这一问题,也是笔者读完《百合的江湖》之后所反复思索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