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绘画》的读后感大全
《热爱绘画》是一本由[法]克洛德·鲁瓦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爱绘画》精选点评:
●“事实上没有必要为行动不是幻想的姐妹而感到惋惜,因为行动是幻想的女儿。”
●介绍里说“用诗一样的语言……”多少有点夸张,此书主要对伦勃朗、戈雅、毕加索三位大师的人和画作进行了评论,对于业余爱好者可能略显枯燥,到了毕加索部分才有些轻松幽默,这可能也与画家本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看起来作者是毕加索的粉丝呢。书前面有几页插图。中间有一些黑白插图。
●不说什么了吧。。。。印刷烂 翻译痕迹重
●不理解作者为什么把他们三个放在一起讲。
●了解画家及所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我们理解他们的作品
●文笔出色,是对认识这三人的很好的入门读物,伦勃朗的“时间”,戈雅的“怪异”,毕加索的“灵魂”。此外这本书里还有很多精辟关于形式与内在之间关系的审美观念,这三人之所以放在一本书里,是因为他们都执着于画背后的东西吧: 自由、激情、反抗、执着……
●有戈雅那样一个贫穷的阿拉贡人,和流浪斗牛士一起拐带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去意大利,然后半夜爬上圣彼得教堂的圆顶。 还有伦勃朗那样按停了时间马表的人:冬天,低矮的云层,满是皱纹的女人,62副自画像。
●战后我从《格尔尼卡》重新体会到的,是普鲁斯特对浸在椴花茶里的小小玛德莱娜蛋糕的回味,或者是脚在院子里两块接合得不好的铺路石之间轻微崴了一下的那种感觉:《格尔尼卡》使我以为自己心里淡忘了的而毕加索从来没有体验过的感觉和感情,重新浮现出来。因此,那些伟大的作品都是我们不曾经历过的事物的储存器,我们在里面可以同时重新找到一种湮没的,它们的作者也不了解的记忆的踪迹。对我们而言,它们是绝对个人的、私下里重新觅得的一段时间的小小的玛德莱娜蛋糕,它们使我们沉浸在一段重获的时间之中,这段时间并不是我们的,然而艺术构思的魔力把它敞开在我们面前。
●我太容易被感动了。。不过确实很感人
●翻译扣半星。鲁瓦评述伦勃朗的核心关键词是阴影,评述戈雅的核心关键词是焦虑,而评论毕加索的核心关键词是现实。除了对绘画作品本身的探讨,作者涉及了很多艺术基本原理问题,如何为现实主义,时间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等等,没事的时候翻翻不错的~(ps,这本书不用彩图,怕不是要留着给他的小说用?)
《热爱绘画》读后感(一):还行
介绍里说“用诗一样的语言……”多少有点夸张,此书主要对伦勃朗、戈雅、毕加索三位大师的人和画作进行了评论,对于业余爱好者可能略显枯燥,到了毕加索部分才有些轻松幽默,这可能也与画家本人的性格和经历有关。看起来作者是毕加索的粉丝呢。书前面有几页插图。中间有一些黑白插图。
《热爱绘画》读后感(二):热爱绘画
图片占绝大多数,文字少量。纸张很好,它展现了整个20世纪西方广告业杂志上透露出的时尚潮流的流变,从这些标明了作者年份与所刊登地址的时装画上,如果是对西方近代时装有所研究的人,可以很轻易看出它们内在的更替转迭,但如果只是行外人,大概就只能欣赏欣赏图片的美感,甚至还会觉得里面的衣服很多都是已经见惯了样子,没啥新意。
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值得。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要看符合不符合读者自身的需要。
不过,个人浅见,即使不从时装,只从社?文化,美术,广告插画等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很值得,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里面色彩的运用,以及插画设计都是值得一看的。
图片占绝大多数,文字少量。纸张很好,但是内容如果从了解服装业的各种潮流嬗变来说,并不足够。只能说,它展现了整个20世纪西方广告业杂志上透露出的时尚潮流的流变,从这些标明了作者年份与所刊登地址的时装画上,如果是对西方近代时装有所研究的人,可以很轻易看出它们内在的更替转迭,但如果只是行外人,大概就只能欣赏欣赏图片的美感,甚至还会觉得里面的衣服很多都是已经见惯了样子,没啥新意。
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值得。
从研究的角度来说,要看符合不符合读者自身的需要。
不过,个人浅见,即使不从时装,只从社?文化,美术,广告插画等角度来看,这本书也很值得,虽然价格比较贵,但是里面色彩的运用,以及插画设计都是值得一看的。
《热爱绘画》读后感(三):非如此不可
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说:“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且不论这看法的是否偏颇,不可否认的是,人类的艺术史就是由艺术家们构成的璀璨星河。
伦勃朗、戈雅和毕加索是三位无可非议的顶级艺术家。法国著名作家克洛德•鲁瓦在他的这本《热爱绘画》中,选择了将他们三位并置,以讲故事的体例分别记述了他们的生平际遇和艺术历程。初读此书,让我不解的是,所有的画家都是热爱绘画的,而以“热爱绘画”为题,克洛德何以会独独选择这三位分属于不同的时代,艺术风格又迥异的艺术家?就连译者在序中也说道:这是三位“很不相同”的画家。但这样的选择却更诱得我去探究这三人间的内在关联。
克洛德不愧是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他的文字有种特殊的气场,能即刻引人入胜,却又淡定大气。他将这三位艺术大家的生平切割成了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无法尽数涵盖他三人的生平巨细,却已然将他们人生中最精彩也最具传奇性的特质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细读之下,我们仿佛能眼见伦勃朗在贫病交加中继续自己平静却执着的艺术追求,仿佛能见到晚年的戈雅在疯狂和清醒间依靠自己的画笔诉说内心的狂躁和呓语,仿佛能看到毕加索正用他那一双闪烁光芒的眼睛审视着这个在其眼中异乎寻常的世界……
尽管书名为《热爱绘画》,克洛德却没有花费多少笔墨专门描述这三位大家如何热爱绘画,却独到而突出地“论述了他们在作画和作人两方面特立独行甚至怪异的风格”。但正是这样的角度,最大程度地剥离出他们三人的共同之处——对艺术的共同激情之下,暗含着对人生的执着。这执着甚至是偏执和疯狂的,但对他们而言,正如贝多芬的那曲四重奏之题“非如此不可”。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作画不是一种外在的技艺习得,而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需要。细看他们的人生际遇,几乎都有着多次因为自己在绘画创作上的特立独行而被社会主流排斥的际遇,但他们从未动摇,即使为此而落魄潦倒。画笔是他们的平衡棒,使他们在清醒与癫狂、生命与死亡、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保持平衡。于是“上帝借他们一支画笔,他们还上帝一世传奇。”
而这种“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和气度,不仅使这些天才们的人生起伏跌宕,也改写了人类艺术史的进程——有“夜光虫”之称的伦勃朗对于光影效果的热衷使他有别于之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为后世绘画艺术的发展开拓出一片全新视野;而戈雅被认为是18、19世纪欧洲画坛先驱式的人物,他多变的风格一反之前古典主义的画风,更对之后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运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毕加索一生都在探索全新的艺术语言,他的影响力已经不局限在画坛,那种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令他被称为“永远年轻的画家”。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中曾说:“在艺术上一旦有个天才产生就会流芳百世,而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旦发生,就会决定几十年和几百年的历史进程。”《热爱绘画》不仅通过透辟的画作分析让我们了解三位天才的艺术风格,更通过记述他们人生中极富代表和象征性的转折点和逸事,让我们进入到他们的思想里和眼睛里,体味到艺术的历史车轮如何在他们的手中发生转变——尽管他们对绘画的热爱是出于本能,是缘于对生命的热爱,如杜尚的那句:“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
《热爱绘画》读后感(四):认识戈雅
戈雅是西班牙画家 ,以奇异多变的油画、素描和版画形式深刻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政治动乱,对十九世后期欧洲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影响很大,到了二十世纪,其作品仍为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所尊崇。
年轻时的戈雅,是一个土里土气的阿拉贡人,但却有着浪漫、游侠的性格,是一个勾引女孩子的色鬼和斗牛士,逍遥自在,拔剑相,与几个流浪斗牛士跑到意大利去游玩,拐带漂亮姑娘,爬圣彼得教堂的圆顶。这个浪漫的年轻人,后来成了西班牙宫廷御用画师,成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创新在绘画领域的一面旗帜。“戈雅是这样一个人:他有幸在历史面前历为被造反弄得四分五裂,鲜血淋淳,不可驯服的西班牙的代言人。”但是,他是农民出身,他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始终保持着农民那种小心谨慎而又狡猾的天性。
一八八年,拿破仑进军西班牙,使戈雅及其自由派的朋友们左右为难,因为他们都支持法国代表的自由主义,可是大多数西班牙人痛恨外国军队的占领,尤其痛恨法国军队的残暴。这时,狡猾的戈雅表面上显得非常顺从,非常谨慎,人们根本看不出他有叛逆之心。在战争有利于法国人的阶段,他甚至雕刻了《马德里城寓意画》,向法国君主表示敬意。可是私下里,他积极搜集素材,为创作揭露法军暴行的《战祸》作准备。
他在为法国将军居伊画肖像的同时,又构思了将成为西班牙抵抗运动殊荣的两幅油画:《五月二日马梅卢克民兵的进攻》和《五月八日的枪杀》。正是这些作品,使戈雅成为被压迫人民起来造反象征。但是这个伟大而热情的人,“很会耍花招,会耐着性子,不声不响,把头缩进肩膀,等待风暴过去。”当白色恐怖下的西班牙气氛变得全人无法呼吸时,他并不挺身而出去打破这种气氛,而是绕着弯子设法摆脱。
他不等待人家来驱逐他,也不公开选择流亡,而是设法得到暴君的“恩准,去法国的普隆比耶尔温泉疗养,以减轻病痛。”凭着这个恩准,他跑到法国,在波尔多安顿下来,开始了他事实上的流亡生涯,根本没有去普隆比耶尔温泉疗养。
戈雅的作品,有许多是荒诞而绝妙物画谜,大部分都以阴影或墙壁、浓重的夜色、空阔的天空或黑乎乎的地牢为背景。尤其是《幻想画》和《怪异》两套蚀刻画集,不乏噩梦的景象,没尾没头的幻象,有好几个头的人和有好几个尾巴的怪物,猫头鹰、公百和女巫,甚至妖魔鬼怪。这部分作品在戈雅的整个作品里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指责他受妖魔迷惑,甚至把他与恶魔等同起来。从泰奥菲尔、戈蒂埃到波德莱尔的浪漫派作家,则强调戈雅的恶魔崇拜。其实公山羊、猫头鹰、女巫、妖魔都源于充满活力的民俗,戈雅只是借来讽刺社会。在这里宗教裁判所的法官比妖魔鬼怪更可怕,修道士比魔鬼还魔鬼,老鸨比邪教组织的信徒更令人厌恶。戈雅的魔怪表现了西班牙社会的整个阴暗领域,揭露了社会上的邪恶势力。
戈雅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倾其全部精力与邪恶势力和邪恶现象作斗争,而且在于他认为邪恶并非与他无关,与他不同,并非是他以外的东西。他认为邪恶的东西,也会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心里,表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因此,他同邪恶的斗争是把自己摆在其中,认为自己肯定有同魔鬼同流合污的时候,提醒我们不要听任“理智的瞌睡”蔓延。
有人说戈雅是个疯子。不错,戈雅是个疯子,一个有灵感的疯子。他抑制着自己的疯狂,不让自己变成疯子。他四十多岁丧失听力,七十多岁一度瘫痪,垂暮之年又几乎丧失视力,真可谓命途多舛。失聪、瘫痪、战争、屠杀、镇压、恐慌,戈雅的一生的确是令人发疯的一生。他的确交锋,为了揭露侵略者的屠杀罪行,他跑到马德里街的堆尸处,久久地凝地些尸体,一笔一画地把一具具尸体画下来。有人说这只是一个传说,但这是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传说。
疾病改变了戈雅,使他陷入了悲惨的境地。有人说,这个人从此是一个被禁闭在妖魔的地狱里的灵魂,一个被禁闭在阴暗地带的囚徒。不,这是一个耳聋、病魔缠身、痛苦的男人。纵观戈雅的绘画生涯,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两个戈雅:一个戈雅不知疲倦地赞美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年轻女性的娇嫩鲜活,玛哈裸露的肌肤和漫步的丽人们的婀娜多姿;另一个戈雅是黑暗的居民,死亡的老主顾,女巫的伙伴,内心深如的猛兽的驯养者,巫魔认得会的常客,酷刑的见证人,吞噬儿童的克罗诺斯(时间的化身)的帮凶。
戈雅七十三岁那年瘫痪,以为真要死了,给自己画像,脸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倒在医生怀里。可是他的心仍像在燃烧,他的目光一点不冷漠。他没有死,他顽强地活着。是看使他死里逃生,是绘画使他得以坚持。画笔是他的平衡棒,使他在清醒与癫狂、生命与死亡、存在与不存在之间保持平衡。如果没有他的艺术,他很可能老死在他画过的疯人院里。戈雅的天才是被制伏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