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y Interrupted》好看吗?经典影评锦集
《Boy Interrupted》是一部由Dana Heinz Perry执导,纪录片 / 传记 / 剧情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Boy Interrupted》影评(一):药不能停。
资深双相患者看过后泪如雨下。纪录片里这个孩子阳性家族史,5岁表现出双相症状,15岁自杀,带给家人无穷无尽不可抚平的伤痛。其实有研究表明,25岁以前发病的抑郁症几乎全是双相,接触过大量案例后我深以为然。可惜的是,片中这孩子通过治疗本来都回归生活了,结果要停碳酸锂,父母医生居然还都同意了。这个病吧,不要再扯什么鸡汤了,千言万语抵不过四个字—药不能停!上帝虽无情,但我们至少应该庆幸有现代医学,希望这种悲剧不再上演,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妥当的治疗,这种地狱一般的苦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明白。
《Boy Interrupted》影评(二):简短的思考
不写下来,过不多久就会忘记。
里面的人物,从长相到言谈,真的真的超级美式,感觉像在看电影。
希望死后被人“关心”,这个真的是幻想无数次的一个场景。
遗书非常让人认同。
父母做的已经合格了,不过至始至终都没有能理解孩子,有点遗憾,但也符合现实。关于这点想到两个场景《天佑鲍比》(鲍比叉腰,妈妈多次为此呵斥他)和《一句顶一万句》(吴摩西与养女能“说得来”)。
还是奶奶的话比较值得思考——你很难说你了解一个人。
如果是前几年,我可能会说“啊,多一些努力,多一些理解,应该能挽救悲剧的,我们是可能发现端倪的。”
现在我不会,因为谁都无法预知未来,谁也不是24小时围着谁打转。只有足够多的信息,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谁能做出正确又及时的判断?
何况作为当事人,恐怕正是因为不确定自己的“存在”、“感受”的真实性,看不到未来的可能,所以才沉湎在其中,选择了提前结束。作为亲密关系的另一人,又能做出什么样的“正确判断”呢?
河合隼雄说过,人都是自我熟化的,亲人也好,咨询师也好,都是熟化的一个助因,但并不是“拯救者”,也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变化,一定是他愿意如此。
人有因缘,事也有契机,一切的一切,除了人为,也有际遇。如果一切发生了,那就只能接受,让它过去。
………
1、痛苦的由来很多,因人因事。何不就重新来过,放弃此生所有的一切。当自己已经死了,去新的地方,设新的人设,追逐你心中可能的“答案”?放弃生命和放弃“角色”,都需要勇气,生命只有一局,角色却可以开很多局,你够不够决绝,重新开一局,可不可以?
2、你的契机,或许在另一种文化、语言、思想、情感模式。要更改一个东西,除了置换,就是覆盖,重新“学习”一种情感模式,慢慢覆盖过去的体验,洗刷、切割掉所有的前缘,去建立新的角色,重开一局。
《Boy Interrupted》影评(三):Suicide is painless
Things to die for:
1. Fear of failing
2. Lack of trust in friends
3. Working hard for what?
4.Never being able to fit in
5. Knowing all the bad things are true;
eing lazy, loser, ugly, untalented,
and stupid
6.What's the point?
Things to live for:
1. Potential of being something great
2. Love of people I trust
3. The future
4.Finding trusting friends
5. Sadness brought to family
6. Feeling better later
o, 6 things to live for and 6 things to die
for
Things I want:
York Prep never know why and how I died
To be forgotten
Only family is invited to funeral
For death to be painless
And finally for everyone to move on and
know I am sorry but this is for the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