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育专家私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教育专家私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07 02:49: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教育专家私手记的读后感大全

  《教育专家私手记》是一本由黄志坚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专家私手记》精选点评:

  ●提前介入早教天地,不由得对做母亲非常憧憬起来。原来教育子女真是一门太高深的学问了,怪不得有全职妈妈这一职业。有点紧张,有点期待,我能否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呢!

  ●这么烂的书还有人说好。

  ●很不错

  ●空话,把一堆理论凑在一起而已。

  《教育专家私手记》读后感(一):误不起孩子的未来

  俗语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叹的是培训人才的不易。但也有古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孩子小时候的坏习惯不纠正,就像长歪的小树苗一样,越长越歪,再也扶不正了----这也正说明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同一个小区长大的孩子,慢慢的有的成绩好有的成绩差,有的孩子有各种各样的特长,有的四平八稳,慢慢长大各种差距也越来越大?黄志坚的这本《教育专家私手记: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十年》便着力分析孩子成长的头十年之于人生的重要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研究表明:如果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4岁前就获得50%的智力,其余的30%在4-8岁间获得,剩余20%则在8-17岁间获得。也就是说,小孩子在10岁前,社会能力、人际交往、社会情感、心理发展结构逐渐完善。而父母也需要在这十年里做好应该与孩子一起完成的事。

  在此书中,作者按孩子的年龄段分章描述,比如7岁前,在孩子90%的性格品质已定型时,父母应该做的事:心理过渡期、礼仪、孩子的独立精神、责任心、善良、反省能力、宽容、是非观等。比如到了8岁,在大脑发育完成80%时,父母应该做好与孩子互动、手指游戏、与孩子一起阅读、启发性留白教育、发展孩子的兴趣。其实在爱孩子的父母眼里,多大的孩子也都是孩子,在看到孩子淘气顽皮时,也常一边担心一边忧郁,“也许等他长大了就能懂事一些”“也许等他再大一些就明白了”等等,父母期待孩子哪一天突然开窍从现在懵懂的状态里清醒过来,只是这种等待太漫长代价也太高了,如果那一天始终没有来到呢?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抓紧孩子成长的黄金十年,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无论是黄金十年的学习方式,还是心理结构的完善,甚至与孩子交心地沟通,作者语重心长:再不与孩子一起成长,时光错过不再来。十年过后,孩子的青春期来到,这时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但是如果在10岁前完成很好的铺垫,把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极致,那么令父母头疼的叛逆的青春期也不是一个大问题。当然,黄金十年里,对父母的要求也高,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劣习,双重标准,恶语伤害等等这些大人们不注意的地方,无形中对孩子们也有非常大的影响。

  黄金十年不再来,错过的时光不再来,父母如何对待这十年,将后收获的便是这十年种下的果实。而这本书还有父母必须规避的11大教育误区,也为那些希望孩子们好的父母们提了个醒。

  《教育专家私手记》读后感(二):把握机会,共创未来

  TVB剧《巾帼枭雄》热播之后,剧集里柴九哥的一句台词“人生能有几个十年”可谓红遍大江南北,很多人都用来激励自己“做人要做个痛快”,要在短短的人生旅程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收获属于自己的一生幸福。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只有几个十年,为一辈子生活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就是《教育专家私手记》中提到的“黄金10年”了吧,这“黄金10年”是哪十年?自然是从我们呱呱坠地到10岁这飞跃发展的10年。在这10年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引导将会直接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回首我们生活生长过的岁月,有没有过遗憾,有没有过了然,如果有,那么就不要再浪费我们子女的“黄金10年”,牵起她/他的小手,共同迎接属于他们的世界。

  《教育专家私手记——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这本书中,教育专家黄志坚用许多生动翔实的案例告诉为读者,孩子在7随迁,百分之九十的性格品质已经定型;8岁前大脑发育就能完成百分之八十,是非观念也已逐渐确立,10岁前,其心理结构就已经逐渐完善,这十年,是为人父母最不该错过的十年,是最该耐心细致、倾尽全力的十年。那么了解了“黄金十年”的重要性,我们又该如何着手呢?

  本书为家长们,特别是第一次为人父母的读者们,答疑解惑,介绍了很多科学育儿方法,特别是关于孩子心理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比如黄志坚提到的公车现象就很普遍,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家里的孩子成为几代人几家人唯一的希望,掌上明珠一般伺候,很容易形成孩子“唯我独尊”的性格,走到社会上,他们会自然而然的认为,所有人都像家长一样会让着他哄着他,一切依他,显而易见,遭遇挫折是难免的,如果儿时挫折教育也没有搞好,那这孩子也许会一蹶不振,也许会脆弱敏感,如果在儿时家长便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社会交往的基本法则,情况会大为改观。

  我同事的孩子刚上小学,被另一个孩子在校园里打了,那个孩子的家长买了一堆东西送到家里,表示道歉,我同事死活不收,理由是并不是给了这些东西就能随便打我的孩子。我当然理解家长的心理,但我认为不应该这样和孩子解释不收这些“好吃的”理由,就像《教育专家私手记》这本书里“斤斤计较与宽以待人”章节里面写的,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在与别人交往中宽以待人,让他在与别的小朋友相处中学会处理简单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如果换一种说法,和孩子说:“以后在学校,和小朋友多沟通,多交流,就能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拳脚相加的现象也就不会再有了。这些好吃的,是某某小朋友家里买的,如果你想吃,下次和某某小朋友成为好朋友的时候妈妈买给你吃。”我想这样处理,可能效果会好很多吧。

  最后借用微博上看来的美国幼儿园家长备忘录结束本文,献给那些正在或准备为人父母的朋友们共同思考。“1.别溺爱我;2.别认为向我道歉是没有尊严的事;3.别让我养成坏习惯;4.尽量别在人前纠正我的错误;6.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7.别过度保护我;9.别太在意我的小病痛;10.别对我唠叨不休;11.别轻易对我允诺;13.别太指望我的诚实;14.请别在管教原则上前后不一。”

  《教育专家私手记》读后感(三):切莫错过孩子的早期教育

  孩子成长最为黄金的阶段到底有几年,10年还是更多,我不得而知,这方面的权威家庭教育论著并不多,以往谈及孩子早期教育如何关键,教育专家与学者更多提出0-3岁或0-6岁这样一个年龄段,而我更愿意把孩子教育的黄金阶段扩大范围,我更希望在孩子成长的10年乃至更悠长的岁月里,对孩子加以精心抚育和用心扶持。

  “10年定终生,孩子的未来你误不起”作为该书的副标题,它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也足以起到宣传推介书籍的作用。而作为一名正在养育年幼孩子的妈妈,这句话却说到了我的心里,我也秉持着“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它影响甚至觉得孩子的一生”这样一个教养观点,而且一直在努力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身边为人母的女性好友们。多么希望,所有的妈妈,以及其他家长,都能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花费足够多的精力和心血来培育孩子。

  纵观全书,它由9大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而每一主题又包含若干具体的育儿箴言和生动实例,品读作者不吝赐教的这些育儿箴言和分享所列举的育儿事例的过程中,我时而震撼,时而共鸣,时而为自己正确悉心地养育孩子而倍感欣慰,时而为能够一直抚育好孩子而信心满满,而更多的,是从书中收获很多自己不曾懂得的教养孩子的真知灼见。

  无论“过期作废——教育同事物一样有有效期”,还是“7岁前,90%的性格品质已定型”、“8岁前,大脑发育完成80%”、“8岁前,是非观念逐渐确立”、“0-10岁,学习方式伴随终生”、“10岁前,心理结构逐渐完善”,亦或是“再不与孩子交心,时光错过不再来”、“10年里,你能把教育的功效发挥到极致”、“父母必须规避的11大教育误区”,每一章都是值得为人父母者深深思考的教育话题和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具体教养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便于读者学习和借鉴。

  固然篇篇内容都很精彩,都值得细细品读和思考,而我想拿出来单独谈论的,是第9章“父母必须规避的11大教育误区”这一部分内容,因为在我教养孩子的虽短暂却全心投入的一年多时间里,我见到太多为人父母者尤其是孩子的妈妈常常走入这些教育误区,不当地教养孩子,结果是孩子与家长两败俱伤。作者总结出11大教育误区——无法及早进入父母的角色、树大自然直、给孩子贴上好坏的标签、以爱之名的控制欲、呵斥和嘲笑、吝啬于鼓励、拿自家孩子之短比别人孩子之长、期望高于实际、不打不成才、分数是唯一的衡量标准、推卸家长的责任。细细看这些教育误区会发现,在教养孩子的漫长岁月中,即使教养方法再高明的父母,有时也会不自觉地陷入某个或某几个教育误区,犯这样或那样的教育错误。所以,在心中谨记这些不当的教养方式与方法,时刻提醒自己要正确、科学、理性地培育孩子,是尤为关键的。

  我相信,抓住孩子成长的前10年,悉心培育,定能收获丰硕的教育果实;我也相信,一旦错失孩子成长的前10年的教育良机,任凭孩子随意生长或荒芜,将来孩子和家长必定会一起品尝失败的苦果。而我们每一位父母,在将孩子带到人世的最初,以及在我们养育孩子的整个历程中,内心都期盼着孩子能长成挺拔笔直、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成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有所价值的栋梁之材。那么,切莫错过孩子最最关键的早期教育,好好培育幼苗吧。

  《教育专家私手记》读后感(四):没有10年可以重来

  每一个女人在成为妈妈以后,朋友圈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按照孩子的年龄划分,若是孩子的年龄相差太多,原来的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有些话不投机,于是她们会聪明地转而结识与自己孩子年龄相当的妈妈朋友。然而,每每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凑在一起的妈妈们总是有着数不尽的烦恼与话题:到底应该怎么教育比较好?是放任自流,训练他们的独立性?还是适时介入,纠正他们的劣根性?是让他们多学点兴趣班多掌握点技能好?还是多给他们一些自由自在的欢快时光好?……

  关于儿童教育,现实中存在若干观点,比较负责任的妈妈们认为:绝对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她们从孩子还在肚子里就开始认真地进行胎教,在孩子成长地过程中给他们灌输各种各样的知识:英语、绘画、舞蹈、奥数、小主持人……反正现在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比比皆是,大不了让孩子每天都不闲着呗!而我自己,也曾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在孩子年仅3岁时便送他去上绘画班和英语班,每个周末占得满满的,最初绘画他丝毫没有兴趣,曾经好几次在课堂上竟然睡着了,令在一旁陪课的我对着老师尴尬无比。

  会犯这样的错误,一方面是因为:妈妈们希望自己能帮助孩子,发掘他们潜在的天份,从而尽早确定他们的发展方向,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机会与条件。另一方面则在于急于求成的功利心理,希望孩子从幼儿时期便开始努力学习各种特长,为将来的多才多艺打好基础。

  然而妈妈们必须同时注意到,所谓教育并不是越早开始越好,孩子在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生长特征,当他还在发展听觉时,你却强行地将各种色彩知识灌输给他;或是当他正处于想象力丰富的重要阶段,喜欢在自己的画作里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时,你却要求他努力去掌握素描的技巧和透视的方法,势必会成为孩子成长的一种阻力,令他们对原本热爱的东西心生厌恶,从而扼杀他们本来拥有的天份。

  《抓住孩子成长的黄金10年》告诉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便是10岁以前,这个阶段是孩子的性格、爱好、人生观、是非观及各种能力大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家长们能在10岁以前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用心培养他们正直善良的品质及良好的生活学习惯,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些懒于管孩子的家长常会对愿意对孩子付出很多的家长冷嘲热讽,尤其是当对方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出色或某项技能不够优秀时,他们以为:衡量孩子将来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孩子的成绩,也因此,他们除了关心孩子的分数以外,对其它方面毫不过问,这是完全错误的一种做法;事实上,在孩子未来的决定性因素中,智商及成绩只占很少很少的一部分,他们的情商、意志力、创造力、想象力等品质均占据重要地位。

  书中提出的观点我基本都赞同,特别是举例的部分,看后非常触动。事实上,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会父母该怎么教育孩子,更是给不重视教育的溺爱父母或不懂得教育方法的父母敲响了一个警钟:不要等到孩子的性格成型后,再去追悔和遗憾吧!到那时已经悔之晚矣!趁着孩子还纯洁如一张白纸,用心去帮助他们,保护他们的想象力,珍视他们的美好品质,纠正他们性格中的劣根性吧!

  封面上的话发人深省:10年之前,每个孩子都是落入凡间的天使,10年之后,他们的世界却千差万别!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没有10年可以重来,一生,只有一次机会。而这十年的辛苦,必将令自己和孩子受益一生,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值得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